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数智经济”正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数据要素的指数级增长到人工智能的颠覆性创新,从产业互联网的生态重构到新质生产力的价值跃迁,人类社会在数字化的浪潮中加速迈向智能化的新纪元。这场以“数据-算法-算力”为内核的范式革命,不仅撕裂了工业文明的认知框架,更催生出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胚胎与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萌芽。在这场解构与重建并行的浪潮中,中国以其庞大的市场纵深、独特的制度创新与数字技术的场景化突围,为全球学术界提供了重构经济理论范式的东方实验室。基于此,本刊特别策划“数智经济”专刊,意在汇聚学界对此论述核心命题的前沿探索,进一步激发更为广泛、深入且深远的学术争鸣。
范式革命:数字技术重构经济学的元命题。21世纪第三个十年,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内核的数智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写人类经济社会的运行规则。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指出,数字化成熟度与智能化转型能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指标,全球价值链的“数字鸿沟”正以每年15%的速率扩大。在这一背景下,“数智经济”作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之后的第四种经济形态,其本质是数据要素驱动、算法优化决策、算力定义效率的新型生产函数。正如《数据垄断的资本逻辑与技术权力》一文所指出的,它不仅重塑了传统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土地)的价值实现路径,更通过“技术-制度-组织”的协同演化,催生出平台生态、共享经济、零工模式等颠覆性经济现象。面对这场涉及技术哲学、经济学范式与治理逻辑的深刻变革,学术界亟须构建既能解释“技术经济范式转换”内在机理,又能指导“发展与安全动态平衡”实践的原创理论体系。如《大模型落地的经济学逻辑》、《技术革命视角下的我国算力竞争战略选择》所分析的,当数据要素以非竞争性、可编程性的特质突破传统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假设,当算法迭代以超越人类认知的速度改写生产函数的运行逻辑,数智经济的崛起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演进,而是一场涉及经济学底层逻辑的范式革命。
理论纵深: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认知的学术探索。本专刊以中国数智经济发展实践为样本,从“微观主体行为-中观产业网络-宏观制度环境”3个维度展开系统性研究。《大数据功能视角下全产业链与全要素生产率理论的融合创新研究》揭示了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非线性传导机制;《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企业绩效的影响》通过演化博弈模型解构了智能制造背景下产业协同的动态均衡;《RCEP高技术产品贸易网络、数字贸易壁垒与价值链分工地位》则运用社会网络分析透视区域数字贸易的拓扑结构。研究视野已从单一技术效应拓展至“政策工具-数字基建-产业协同”的系统性框架,在《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和我国6G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等研究中展现出数字技术驱动的经济系统重构逻辑。
当深度学习算法开始替代人类决策、区块链重构信任机制、元宇宙模糊虚实边界,数智经济已超越单纯的技术经济范畴,直指文明形态的深层变革。这提示着学术界亟须打破“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的二元对立,在跨学科对话中构建数智时代的“新人文主义”价值坐标。
文明省思:中国学术共同体的使命担当。数智经济的狂飙突进,既解构了工业文明的认知框架,也孕育着新文明形态的基因。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数字经济试验场,其数智化转型的独特经验为发展经济学提供了全新注脚。
《人工智能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进路思考》揭示,在“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协同框架下,中国通过“新型举国体制”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则验证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对消除数字壁垒的关键作用。
专刊多项研究揭示:在“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协同框架下,中国通过“新型举国体制”攻克工业软件“卡脖子”难题(如《人工智能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进路思考》),依托“全国统一大市场”消解数字壁垒引致的关键作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论证)。这些实践不仅验证了“技术自主性与制度适应性共生演化”的理论假说,更为新兴经济体跨越“数字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政策模板。
站在人类文明史的坐标系中,中国学者对数智经济的研究,正在完成三重历史使命。一是理论范式的破壁者:从“数据要素”纳入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数据垄断的资本逻辑与技术权力》、《基于复杂经济学视角下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收入分配影响机制探讨》),到“算法权力”拓展制度经济学边界,中国学界正在改写数字时代的理论语法;二是发展道路的阐释者:《数据要素和传统要素协同配置与企业新质生产力》解码了中国制度创新,中国学者正在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非西方化”的现代化方案;三是文明对话的架桥者:在杭州“数字丝绸之路”峰会、达沃斯“人工智能伦理论坛”等国际场域,中国学者提出的“包容性数字治理”、“算法东方主义批判”等主张,正成为全球议程设置的关键话语。《大模型落地的经济学逻辑》、《大模型加持下的脑机接口产业发展研究》提出的理论框架是典型代表。当我们在算力集群中寻找效率,在数据洪流中追问意义,在算法迷宫中守护人性,学术研究的终极价值,或许正在于为这场前所未有的文明实验建立“意义锚点”。
本专刊的14篇论文,如同14块棱镜,折射出这场变革的多维图景:在微观层面,它是企业生产函数的代码化改写;在中观层面,它是产业链条的量子化纠缠;在宏观层面,它是文明形态的数字化跃迁。当数据成为生产要素、算法重塑生产函数、算力定义产业边界之际,我们期待这组专刊能激发更多关于技术范式、制度创新与文明形态的跨界对话,成为思想碰撞的火种,在技术决定论与人文主义之间、在效率崇拜与公平诉求之间、在东方智慧与西方范式之间,点燃更多建设性对话。数智时代的帷幕已然拉开,这场涉及生产方式、组织形态与价值创造的深刻变革,正等待着学术界以更开放的思维范式与更具解释力的理论工具给予持续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