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来网络的内涵特性、总体愿景与发展趋势
未来网络(Future Network, FN)是万物互联、数字化、智能化与产业化融合一体化的。人机物、全方位、多层次跨界深度融合整合、共创共治共享共赢, 培育一批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领航级的梯度智能产业, 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未来网络的大趋势是: 内容知识化、知识价值化、价值网络化、网络生态化、生态智能化、数字化、沉浸化、全域化、自动化、云化、至简、灵活。全覆盖、全频谱、全应用和全面能力, 包括超高带宽、超高速率、超大规模连接(>1000 亿连接)、超高智能、超强算力、超高精度、超高效率、超可靠、超低功耗、超少冗余, 是纵横互联的网络体系。FN 具体特性如下:
(1) 超宽。将地面网络与卫星相连接构成一个天罗地网, 资源将广泛地布局于核心网、传输网、无线网和终端设备中, 融合于一张越来越宽的巨大网络。数据、AI 与通存算安(全)协同打造跨界运作的未来网络, 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手段; (2) 超方便。IP 与光协同、软件与硬件协同、云与网协同、跨层资源协同, 减少网络跳数, 由封闭转向开放、智能高效通用的网络。以总回报最大化和平均切换次数最小化为目标, 高效接入优选算法, 使密集用户可以接入最合适网络进行数据传输, 并使用遗传算法找到最优决策;(3) 超融合协同。云边端协同, 传输与计算协同、灵活切换、分时控制、最优选择, 即IT 和CT 兼容适配, 实现网络随处可用与无缝连接, 大大提升传输质量和效率; (4) 超快。速度比5G 提高上百倍, 将时延减少到纳秒; (5) 超省。通过收集光、振动、温差甚至无线电波等形式供电, 零能耗, 有效解决5G 网络面临的高功耗问题; (6)超简。包括简化的网络和控制关系, 解决操作和维护难问题。网络操作系统、云网融合和可编程网络都是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1] 。网络操作系统促进智能技术与计算技术协同, 并支持用户业务自动化编排。
智能化和数字化是FN 的基本特性。FN 的总体愿景可概括为“天地万物, 皆随我心”, 可分解为“智慧、深度、全息、泛在” 4 种连接, 由“傻瓜式管道” 转向“智能网络”、智能无线电、智能覆盖与演进, 带来多种AI 模式, 将多边资源按需分配和协同调度。AI 超越并整合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及语言学等前沿科学, 并将人工智能与各个产业深度融合, 使产业智能化、高端化, 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质量提高。AI 出现后, 人类进入泛在智能网络时代, 将实现海量数据连接世界神经网络。这使得人类计算、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得到物化和放大。AI 将充分发挥其在网络切片、边缘智能、算力分配和可再生能源选择等优势。AI 与数字化协同推进产业快速转向信息化、全透明、泛用化的超复杂网络。这是FN 重要的研究方向和当前全球竞争的制高点。AI与数字技术日益协同完善, 逐渐渗透应用到生产、流通、服务、消费等各个领域, 促进各个产业智能化升级, 推动重点领域智能产品创新。这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
智能化是FN 的“大脑”, 特性如下: (1) 万物智能。给万物安装上智能感知芯片和智能传感器, 让万物都具备感知能力, 人类将进入万物皆可被感知、可测、可控、交流、思维、皆可为我所用的智慧新时代。这彻底打破了时空限制, 使类人行为意识与自我调控能力协同构筑时、空、情景相交而成的智慧网络; (2) 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协同与桥梁。网络将这两者融合而成数字孪生和虚实交融的世界; (3) 自组织。网络将由以人驱动为主逐步转向为无人而自动适应条件变化的模式, 逐步增强自感知适应、自学习演进、自优化等自动化管理能力, 网络自治与智能生成, 促进AI 与人类智慧和谐共生, 使人类经验世界得到极大拓展, 营造互助互学意象表达与交互环境。智能云网、智能化控制和管理协同高效处理数据, 通过“零接触式维护”, 完善故障定位诊断、自修复, 预测和控制等功能, 实现维护精准化和服务高效化。以区块链等技术多级监测、分布式联防,以确保信息安全, 破解网络中信息过载、虚假信息难以鉴别等问题, 促进万物融合, 实现系统间交互与能力开放。目前, 由于数据获取和处理困难, 图像、语音和翻译识别等复杂、非线性的问题, 要么简化, 要么搁置, 而AI 将来恰恰能够快速而准确地破解这一问题, 并以反馈信号对万物进行无线调控, 赋能和加速工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是FN 的基础, 特性如下: (1) 数字孪生, 贯穿信息采集、存储、传递、处理和应用全程, 高效灵活地满足不同场景对网络的高标准严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网络, 解决大容量和超长距离传送问题, 降低源服务器和主干网信息传输压力, 减轻网络拥塞, 实现随时随地普适互联、协同共生, 为用户提供精准化泛在访问服务。数字化将设备设施等物理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 网络化是核心, 智能化是目标, 为全要素互联互通提供基础支撑; (2) 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和重要资产, 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核心要素。其边际成本趋近于零, 但具有可再生、非竞争性、时效性、规模经济性、渗透性、乘数等效用。超密集连接产生海量数据, 根据数据进行调控、重组、创新, 控制方式由集中演进到分布式, 增强数据的实用性和确定性。数据将由机器产生、阅读、分析统计, 传递存储、反馈, 日趋完备精准, 以数据感知与智能技术协同推进未来网络发展; (3)算力。将数据存储与泛在云/ 边/ 端算力整合, 算力增长推动数据和AI 发展, 万物具有采样量化、高效计算能力和灵活适配性接口, 构建弹性基带处理机制, 快速、精准编码解码。即使极其复杂的问题也将会有足够多的数据精准刻画和分析、观测直至调控。智能化与数字化交互发展, 实现了由生产到消费的全程数字化、高科技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二、未来网络发展的基础、典型案例与挑战
中国在网络技术应用上处于领先地位, 是拥有11 亿网民的超大市场, 已建成移动通信基站1193 万个, 网络基础设施全球覆盖最广、性能优越。网络功能已由科研型、消费型转向兼顾生产型。如联想的研发和制造基地———联宝科技是合肥首家千亿企业, 2023 年获得全球制造业顶端荣誉“灯塔工厂”。在联宝的“车间”, 机械手臂翻飞作业, 合盖睡眠、键盘和扬声器等无人流水系列测试线稳定运行, 一系列自动化设施, 确保其效率和质量高、占比全球1/8 的笔记本电脑快速交付。这与合肥市政府有着密切关系, 其不仅打造成本“洼地” 和营商环境“高地”, 还为企业提供成果转化、场景对接、市场拓展全链条服务,并促进上下游紧密协同发展。
新的产业革命就是数字化、智能化的网络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网络已成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和重要资源。网络以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为核心, 以集成协同为重点的创新驱动, 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越来越大。但目前仍有如下三大挑战:(1) 网络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宽带不宽、速率不快, 高性能芯片、智能仪器仪表和传感器、操作系统等不能自主掌握与网络自立自强的矛盾; (2)网络平台互不连通、网络科技和经济脱节与快速发展的工业系统性需求的矛盾; (3) 网络结构僵化与需求模式革命性转变的矛盾。因此, 迫切要求重点发展未来网络, 加快现代化建设。
三、未来网络的发展路径
牢牢抓住网络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这一重大历史机遇, 前瞻性研判网络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的需求, 政府重点支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周期长、难度大、见效慢弯道超车的网络重点领域与关键突破口的研发推广。以数字政府促进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协同发展, 以技术突破促进网络发展, 以网络带动产业发展。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好事” 和超大市场两大优势, 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促进网络前沿基础理论的研究, 攻克关键芯片等硬件技术, 实现网络核心技术系统性突破, 满足工业多样性、灵活性需求, 并随需调整, 提升数字制造能力, 实现网络自立自强。促进工业网络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协同, 推进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 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强智能和算力关键技术研发与创新, 统筹智能化、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打造数字产业供应链, 推动算力产业集群化、快速发展, 大力培养和引进智能化、算力复合型人才。
有为政府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 重点支持“产学研资” 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联盟, 大力促进难以通过市场形成的创新合作, 全力组织推动创新主体跨所有制、跨部门、跨层级从“条”到“块” 的集聚融合, 发挥不同创新主体的竞合功能和优势互补功能, 实现高层次的“网络要素重组”, 弥补创新主体在投入和知识积累上的不足,降低研发成本和创新风险。
加快网络由简单链接型转向智慧可控型演进升级与规模化商用, 由被动适应、“以网络为中心”转向“以应用服务为中心”, 促进各种网络要素协同组合, 并消减网内冗余信息, 满足骨干级别路径算法和流量调优等需求, 提供柔性而稳定、高准确性的服务, 满足产业“个性化” 需求, 以“连接即服务” 的战略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以“革命性技术+演进式部署” 精细化设计, 端到端按需灵活编排与配置, 纵向跨层智能调度, 弹性接入和按需分配与升级服务, 满足不同场景间无缝切换和业务可连续的要求。多样化交互形式与内容决定业务趋向, 包括“自上而下” 向用户开放可编程程序, 促进网络多维能力动态优化和个性化定制大脑组合, 促进人类提高学习、进化能力、数据感知能力、网络调整能力和实时响应用户需求的能力, 为敏捷制造提供所需要信息、处理、反馈和技术支持。
网络要素快速优化配置, 依据产业需求种类繁多的特点, 在“云边端” 跨越多个运营商对各种资源进行智能动态参数配置, 优化柔性的云网体系, 高效满足多样化、复杂的需求。
加快完善未来网络标准体系, 提供“中国标准”, 推进产业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