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 选取2011 ~ 2022年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 基于信息协同视角, 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业财融合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 业财融合可显著提升供应链韧性, 内外部信息协同是业财融合提升供应链韧性的重要作用机制。进一步分析发现, 数字化转型程度越高的制造企业业财融合对供应链韧性的提升作用越强。基于要素密集度的异质性分析表明, 业财融合对供应链韧性的提升作用在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企业中较为明显。本研究对于制造企业加快财务转型、 提升供应链韧性, 从而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业财融合;供应链韧性;信息协同;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5;F275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4-0994(2025)02-0072-6
一、 引言
在全球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 地缘政治格局变化、 国家间战略博弈、 经济不确定性与下行压力增大等因素给全球产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供应链中的“堵链”“卡链”“断链”一直是影响我国供应链安全的关键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供应链韧性是指供应链对潜在突发事件的事前准备、 在事件发生后的快速响应以及事后恢复甚至达到更加理想状态的适应能力, 它是保障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 同时也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安全(郭春和罗劲博,2024)。在这一背景下, 如何提升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 降低供应链风险以实现可持续、 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关键。
随着经营环境不确定性的加剧, 企业通过财务变革以提升管控能力、 提高运营效率、 有效支持决策, 最终服务于价值创造的能力逐渐凸显, 业财融合作为财务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理论和实践中备受关注。2016年财政部出台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提出了业财融合理念。2021年财政部发布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表示, 管理会计应走到业务前端, 及时准确整合企业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 在战略制定、 事前预测、 事中管控中扮演重要角色。2022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关于中央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提出, “推动业财信息全面对接和整合, 构建因果关系的数据结构, 对生产、 经营和投资活动实施主体化、 全景化、 全程化、 实时化反映, 实现业、 财、 技一体化管控和协同优化”, 构建以“支撑战略、 支持决策、 服务业务、 创造价值、 防控风险”为核心的全方位价值创造功能的财务管理体系。业务与财务的全面深度融合使财务能够获取基于业务的全价值链信息, 更为精准地发现沉淀于业务活动深层次的知识与价值, 构建数据驱动决策的科学管理机制, 这是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张翼飞和郭永清,2019)。
鉴于此, 探讨业财融合对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的影响并挖掘其作用机理, 对于加强制造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 赋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2011 ~ 2022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以财务转型为契机, 以信息协同理论为基础, 分析业财融合通过内外部信息协同提升供应链韧性的作用机理, 构建业财融合提升供应链韧性的研究框架。
本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业财融合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凸显, 对其经济后果的检验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的研究拓展了业财融合的经济后果研究。其二, 从供应链韧性角度来看, 基于信息协同视角分析、 挖掘业财融合提升微观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的影响机理, 有助于从管理会计视角丰富、 完善供应链韧性的影响因素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其三, 将业财融合与供应链韧性纳入同一研究框架, 检验基于业财融合的财务转型在服务业务、 防控风险、 创造价值从而赋能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可为推动财务转型、 加快构建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提供理论及实证支持。
二、 文献综述
关于业财融合的主要观点包括信息融合论、 组织融合论以及价值融合论(谢志华等,2020)。信息融合视角下, 业财融合的本质在于揭示不同业务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 为企业内部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组织融合视角下, 业务的经营和发展是驱动财务发展的基本动力, 而财务则发挥支撑作用; 价值融合视角下, 业财融合的本质是助力业务实现价值创造。田高良等(2021)认为, 机制融合、 数据融合和工具应用融合是大数据背景下业财融合的内在机理。
然而, 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普遍存在业务流程与财务流程切割分明、 业务与财务信息集约化程度较低、 信息系统整合水平不高等问题, 对企业价值链数据的收集、 存储、 处理和传递能力不足, 导致财务服务于业务价值创造的能力有限(郭永清,2017;田高良等,2021;谢志华等,2023)。在数智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大数据、 移动互联网、 人工智能、 云计算、 物联网、 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推动了企业财务转型与信息系统升级, 促进业财在数据、 流程和系统层面的共享, 有助于推进业财深度融合(刘勤和曾思宸,2023)。现有研究通过对年报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Damp;A)部分进行文本分析, 以识别企业是否采用了业财融合的管理模式, 并对其经济效果进行实证检验。已有研究发现, 业财融合有助于降低审计收费(余应敏等,2021)、 提升企业价值(王齐琴,2022)、 改善成本粘性(徐先梅等,2023)、 降低债务融资成本(周磊和余珍,2023)、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王凡林和郭宇航,2023)。
已有文献对于供应链韧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组织内部因素和组织外部因素。组织内部因素包括组织特性和新经济新技术的应用: 组织特性, 即企业的灵活性、 敏捷性、 重塑性等会提升供应链韧性(马潇宇等,2023;Longo和Oren,2008;王雅格和胡志强,2024); 新经济新技术的应用, 如数字经济发展(方福前等,2024)、 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Qi等,2024)、 数字化协同(赵霞等,2023)对供应链韧性均存在正向影响。基于组织外部因素的研究多集中于供应链层面: 供应链合作(Wieland和Wallenburg,2013)、 信息共享水平(王宇奇等,2017)对供应链韧性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供应链复杂性, 如吴梦娜和李立亚(2024)发现供应商复杂性可以提升供应链抵御能力, 而客户复杂性对供应链抵御能力具有负向影响; 供应链网络的嵌入性, 如Tukamuhabwa等(2017)以发展中国家为背景, 发现供应链网络的政治、 文化和领土嵌入性会影响供应链韧性。
由上述分析可知, 业财融合逐渐成为企业利用信息整合优势赋能业务与管理、 提升核心竞争力、 实现价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制造企业业财深度融合有助于加强对供应链全流程的管理控制, 构建数据驱动决策的科学管理机制, 从而加强供应链管理。
三、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 业财融合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分析
供应链韧性通常表现为供应链应对外部冲击的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张树山和谷城,2024)。作为供应链主体, 企业通过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 实现业务流、 资金流、 信息流等数据的及时共享(郭永清,2017), 从更多维度提供经营过程中更细颗粒度的信息, 体现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之间的因果互动, 有助于加强风险预警、 提高决策质量, 从而强化供应链的抵抗能力与恢复能力。
一方面, 业财融合实现了业财数据的共享, 财务部门不再只限于履行事后核算与监督职能, 而是向业务前端进行延伸, 通过数据分析与挖掘, 快速识别供应链潜在风险并对成因进行分析, 向管理层发出风险预警(周磊和余珍,2023), 从而有助于管理层及时感知风险并制定风险应对策略, 提升供应链抵抗能力。另一方面, 业财融合借助信息化技术, 将企业业务流程和财务管理活动的全渠道、 全方位和全视角的信息传输到信息共享中心(何亚伟和徐虹,2023), 拓宽了供应链资源分享渠道, 有助于管理层获取充分信息并精准决策, 在受到外部冲击时充分整合内外部资源以提升供应链恢复能力。由此,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 企业实施业财融合能够显著提升供应链韧性。
(二) 基于信息协同的机理分析
信息协同指信息主体运用协同思想对系统内外部数据进行深度加工处理, 促使信息系统各关键环节通过信息互联获得协同力, 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从而获得协同效应(马捷等,2018)。基于信息融合视角, 业财融合是基于信息层面的融合, 是在大数据背景下将业务、 资金和数据流程有机融合, 建立以业务活动为基础的业财一体化的信息收集、 处理、 分析流程(程平等,2017)。
1. 内部信息协同。业财融合通过内部信息协同推动供应链内部资源有效整合, 进而提升供应链韧性。一方面, 企业通过构建业财融合系统, 可实现业务端多渠道数据互通, 加速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共享, 降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时间与成本, 提升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效率。这有助于各业务部门积极配合财务部门基于整体战略落实全面预算管理, 加强供产销各部门之间协同与联动, 使预算编制、 反馈、 控制与调整更加精准, 面对突发事件能快速统一行动, 从而提升资源整合能力, 增强供应链抵御能力。另一方面, 业财融合打通了业财系统, 将财务活动延伸到业务前端实现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有效对接, 优化了业务流程。业财融合背景下, 以财务为中心将各部门信息有效集成, 可动态监控业务端数据变化及其联动趋势, 有助于发现供产销流程中供应商、 产品及客户的潜在风险, 加速财务端与业务端的信息共享和传递, 推动供应链各主体间相互配合, 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进而保障供应链安全。
2. 外部信息协同。第一, 业财融合推进供应链配置多元化。业财融合有助于提升企业信息透明度(王凡林和郭宇航,2023), 降低供应链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程度, 实现供应链企业间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良好的信息传递有助于实现供应链配置多元化, 分散风险, 进而提升供应链韧性(袁瀚坤和徐政,2024)。第二, 业财融合促进供需关系稳定。业财融合可促进上下游企业间信息共享, 进一步强化对供应商及客户的监督, 帮助企业筛选出适配的商业伙伴, 从而有效降低违约概率(张树山和谷城,2024), 构建稳定的供需关系, 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合作, 进而提升供应链韧性。第三, 业财融合促进供需匹配优化。业财融合通过连接供应链前后端业务信息, 使财务部门能够敏锐地识别市场环境变化, 并对上下游企业信息进行快速处理、 沟通与协调, 从而实现供应链中供给精准对接需求, 缓解“长鞭效应”, 保障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由此,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 企业实施业财融合能够发挥内部信息协同效应, 提升供应链韧性。
H3: 企业实施业财融合能够发挥外部信息协同效应, 提升供应链韧性。
四、 研究设计
(一)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1 ~ 2022年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 并对数据进行如下筛选: 首先, 剔除ST、 ∗ST和资产负债率大于1的样本; 其次, 剔除关键数据严重缺失的样本; 最后, 对主要连续型变量做1%的缩尾处理。最终获得17187个年度观测值。本文业财融合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中的上市公司年报, 财务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 信息与沟通指数数据来源于迪博公司内部控制数据库。
(二) 变量定义
1. 被解释变量: 供应链韧性(SCR)。目前有关供应链韧性的度量方法没有较为统一的标准。有学者从单一维度衡量供应链韧性, 也有学者试图从多维度衡量供应链韧性。本文在王会艳等(2024)、 蔡显军等(2024)研究的基础上, 从财务实力、 冗余资源、 营运能力、 协作关系、 人力资本等5个维度共设计9个指标, 构建供应链韧性指标体系, 采用熵权法测算综合指数衡量供应链韧性, 具体指标见表1。
2. 解释变量: 业财融合(BFII)。参考Huang等(2020)、 余应敏等(2021)的研究, 基于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Damp;A)部分内容, 采用文本分析法构建业财融合的衡量指标。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 从巨潮资讯网中获取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年报。第二, 利用文本分析法, 提取公司股票代码和年份信息, 并识别、 提取年报中的MDamp;A部分(开始于“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等关键词, 结束于“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等关键词或下一章节标题), 然后将提取部分转化为文本信息。第三, 统计业财融合相关关键词的词频, 以此判别企业是否实施业财融合。与业财融合相关的关键词包括: 业财一体化、 业务财务整合、 业财协同、 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有机融合、 业务财务数据融合、 财务共享、 业务财务一体化、 业务与财务相结合、 业财深度融合、 业财系统一体化、 业财数据融合、 财务业务一体化、 财务业务系统一体化、 业务与会计一体化信息系统等。经上述分析后, 若企业在观测年份实施了业财融合, 则该企业观测年份及以后年份BFII均取值为1, 否则取值为0。
3. 控制变量。参考郭春和罗劲博(2024)、 张树山和谷城(2024)的研究, 本文将企业规模(Size)、 企业年龄(Age)、 两职合一(Both)、 董事规模(Board)、 资产负债率(Lev)、 总资产净利率(ROA)、 独立董事占比(Indep)、 股权集中度(Top1)、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nst)作为控制变量。主要变量定义见表2。
(三) 模型设定
本文设计如下模型用于检验业财融合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
SCRit=∂0+∂1BFIIit+∂2Controlsit+Industry+Year+εit
(1)
其中: 被解释变量SCR表示供应链韧性; 解释变量BFII表示企业是否实施业财融合; Controls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 i、 t分别表示企业和年份; ε表示误差项。此外, 本文还控制了年度(Year)和行业(Industry)效应。
五、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表3列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由表3可见, 供应链韧性均值为0.113, 最小值为0.045, 最大值为0.721, 说明供应链韧性在不同企业存在较大差异。业财融合均值为0.039, 说明在整体样本中, 有3.9%的样本实施了业财融合, 分年度统计显示实施业财融合的公司呈逐年递增趋势。进一步, 根据是否实施业财融合(BFII)进行分组, 并对被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组间差异分析, 结果显示实施业财融合的样本(BFII=1)比未实施业财融合的样本(BFII=0)显著拥有更强的供应链韧性, 初步验证了H1。
(二) 基准回归分析
表4列示了业财融合对供应链韧性影响的回归结果。列(1)显示, 在未加入控制变量时, 业财融合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列(2)显示, 加入控制变量后, 业财融合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仍然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说明业财融合能显著提升供应链韧性。进一步, 为检验业财融合对供应链韧性的持续性影响, 将t期业财融合与t+1期供应链韧性、 t+2期供应链韧性和t+3期供应链韧性分别进行回归, 结果如列(3)至列(5)所示。以上回归结果均表明业财融合在1%的水平上显著提升供应链韧性, 说明实施业财融合对供应链韧性的提升作用具有持续性, H1得到验证。
(三) 稳健性检验
1. 倾向得分匹配检验。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检验主回归结果。将全部控制变量作为匹配协变量, 采用1∶1无放回最近邻匹配法进行PSM检验, 将样本划分为实验组(实施业财融合)和控制组(未实施业财融合)。回归结果与基准回归结果一致, 验证了前述结论的稳健性。
2. 工具变量检验。借鉴徐先梅等(2023)的研究, 以当年同行业其他企业实施业财融合总数作为业财融合(BFII)的工具变量。基于该工具变量进行进一步回归, 回归结果依然稳健。
3. 替换为固定效应模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重新回归, 在控制行业、 年度、 个体固定效应后, 业财融合对供应链韧性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支持基准回归结果。
4. 稳健性替代变量。参考郭春和罗劲博(2024)的研究, 用经“行业—年份”中值调整后的供应链韧性(Adj_
SCR)代替原来的供应链韧性, 重新回归。控制行业、 年度、 个体固定效应后, 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支持基准回归结果。
5. 更换被解释变量测度方法。参考张树山和谷城(2024)的研究, 采用因子分析法替换熵权法测度供应链韧性, 重新进行回归, 回归结果依然稳健。
限于篇幅, 上述稳健性检验结果未予列出, 留存备索。
(四) 机制分析
本文将运用模型(1) ~ (3)检验内部信息协同和外部信息协同在业财融合提升供应链韧性中的中介效应。在模型(2)和模型(3)中, Mediator代表信息协同的机制变量, 其他变量的含义与前文相同。
Mediatorit=γ0+γ1BFIIit+γ2Controlsit+Industry+Year+εit " " " " "(2)
SCRit=β0+β1BFIIit+β2Mediatorit+β3Controlsit+
Industry+Year+εit (3)
1. 内部信息协同。内部信息协同体现为业财融合能够通过改善企业内部信息环境提升供应链韧性。参考王凡林和郭宇航(2023)的研究, 采用迪博公司内部控制数据库中的信息与沟通指数衡量企业内部信息透明度(IE)。回归结果如表5列(1)、 (2)所示。列(1)显示业财融合(BFII)对内部信息透明度(IE)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列(2)显示内部信息透明度(IE)对供应链韧性(SCR)的影响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正。由此可见, 实施业财融合能有效发挥内部信息协同效应, 从而促进供应链韧性提升, H2得到验证。
2. 外部信息协同。外部信息协同体现为业财融合有助于提高企业间信息透明度, 从而提升供应链韧性。参考辛清泉等(2014)的研究, 以盈余质量指数、 信息披露评价指数、 分析师跟踪人数、 分析师盈余预测质量和公司当年是否聘请国际“四大”对其年报进行审计等5个变量的样本百分等级平均值表征外部信息透明度(Trans), 该指标数值越大, 表明企业外部信息质量越高。回归结果如表5列(3)、 (4)所示。列(3)显示业财融合(BFII)对外部信息透明度(Trans)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列(4)显示外部信息透明度(Trans)对供应链韧性(SCR)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可见, 实施业财融合能有效发挥外部信息协同效应, 提升供应链韧性, H3得到验证。
六、 进一步分析
(一) 数字化转型的调节效应分析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 “大智移云物区”等新兴技术推动了企业财务转型与信息系统升级, 有助于拓展业财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加强资源整合, 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改善信息协同效果, 从而提升供应链韧性。根据上市公司年报附注中披露的无形资产明细信息, 选取与数字化转型有关的无形资产期末余额占无形资产总额的比例衡量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Digital)(陶锋等, 2023)。表6报告了调节效应的回归结果, 交乘项BFII×Digital与SCR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说明数字化转型显著强化了业财融合对供应链韧性的提升作用。
(二) 行业异质性分析
参考张其仔和李蕾(2017)的研究, 根据要素密集度将样本分为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企业, 分组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表7的结果表明, 企业实施业财融合对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企业的供应链韧性均起到提升作用, 但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对于资本密集型制造企业, 业财融合对供应链韧性的提升作用在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企业中作用更为显著。可能的原因在于: 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企业面临的外部竞争更为激烈, 通过财务转型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机更强, 更注重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的深度融合, 会更积极地从供产销各环节关注业务风险, 从而对供应链韧性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
七、 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收集2011 ~ 2022年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业财融合数据, 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业财融合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 制造企业实施业财融合能够有效提升供应链韧性, 且具有持续性。机制分析表明, 内外部信息协同是业财融合提升供应链韧性的重要作用机制。基于数字化转型的调节效应分析发现, 数字化转型会强化业财融合对供应链韧性的提升作用。基于要素密集度的行业异质性分析发现, 业财融合对供应链韧性的提升作用在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企业中更为显著。
上述结论对于通过财务转型提升制造业供应链韧性与促进制造业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 企业层面。企业应积极推动业财融合, 加快财务转型进程。通过业财融合提高内部信息透明度, 加快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速度, 提升信息处理效率, 进一步实现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 提升供应链韧性。第二, 供应链层面。供应链的顺畅运转离不开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合作。在企业实施业财融合改善内部信息环境的同时, 应将技术手段深度嵌入供应链之中, 推动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通过上下游企业资源与信息共享互通实现供应链供需匹配的优化与供需关系的稳定, 从而降低供应链风险。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有助于进一步改善业财融合的信息协同效果, 提升内外部资源的整合能力。第三, 政策方面。政府可积极推进企业业财融合,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同时积极制定数字化平台的可操作标准, 并对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进行监督, 确保其遵循相应的政策, 这对于提升供应链上下游沟通效率至关重要。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蔡显军,夏雨欣,薛丽达.企业韧性指数的构建、测度与检验——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 J].科学决策,2024(3):57 ~ 74.
程平,施先旺,尹赤.基于业财一体化的销售活动大会计研究[ J].财会月刊,2017(28):3 ~ 10.
方福前,杨宏,陈光兴.数字经济对企业供应链韧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基于企业供应商数目变化的视角[ J].经济纵横,2024(4):62 ~ 72.
郭春,罗劲博.大客户“兼任”供应商与企业供应链韧性[ J].当代财经,2024(3):139 ~ 152.
刘勤,曾思宸.数智技术发展对业财融合的促进作用[ J].财会月刊,2023(20):20 ~ 24.
马捷,张云开,蒲泓宇.信息协同:内涵、概念与研究进展[ 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11):12 ~ 19.
马潇宇,黄明珠,杨朦晰.供应链韧性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EM与fsQCA方法[ 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3(9):2484 ~ 2501.
陶锋,王欣然,徐扬等.数字化转型、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企业生产率[ J].中国工业经济,2023(5):118 ~ 136.
王凡林,郭宇航.业财融合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基于年报文本分析的经验证据[ J].财会月刊,2023(5):60 ~ 68.
王会艳,陈优,谢家平.数字赋能中国制造业供应链韧性机理研究[ J].软科学,2024(3):8 ~ 13.
王雅格,胡志强.企业ESG表现对供应链韧性影响的实证检验[ J].统计与决策,2024(8):179 ~ 183.
王宇奇,高岩,滕春贤.扰动下的供应链弹性研究回顾与拓展[ J].管理评论,2017(12):204 ~ 216.
吴梦娜,李立亚.国际化、供应链复杂性与供应链韧性[ J].工业技术经济,2024(1):122 ~ 131.
谢志华,谢昊宇,高严.论业财融合的信息融合路径[ J].财会月刊,2023(15):3 ~ 10.
谢志华,杨超,许诺.再论业财融合的本质及其实现形式[ J].会计研究,2020(7):3 ~ 14.
徐先梅,凌子曦,员聪杰等.业财融合能改善企业成本粘性吗?[ 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23(8):59 ~ 72.
余应敏,黄静,李哲.业财融合是否降低审计收费?——基于A股上市公司证据[ J].审计研究,2021(2):46 ~ 55.
袁瀚坤,徐政.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研究——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J].新疆社会科学,2024(5):42 ~ 54+180 ~ 181.
张树山,谷城.供应链数字化与供应链韧性[ J].财经研究,2024(7):21 ~ 34.
张翼飞,郭永清.实施业财融合助推我国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324家中国企业的调研分析[ J].经济体制改革,2019(4):101 ~ 108.
赵霞,许雅雯,徐永锋.数字化协同如何影响供应链韧性——基于资源和关系整合的分析[ J].产经评论,2023(5):24 ~ 42.
Huang J., Mei Z., Li Z.. Business and financial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voluntary management earnings forecasts[ J].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20(3):291 ~ 307.
Qi R., Ma G., Liu C., et al.. Enterpris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J].Finance Research Letters,2024(66):105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