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技术的应用及生长过程中常见病虫防控措施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465)

小麦作为我国的关键粮食作物,在食品加工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消费者日益倾向于绿色饮食,对小麦及其衍生食品的质量要求也相应提高。因此,农业种植者不仅要致力于提升小麦的产量,更需确保其整体品质。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是提升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如何在小麦种植过程中有效地应用这些技术,已成为农业界和从业人士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小麦种植技术

1、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1)品种选择

优质的小麦品种对于确保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各种病虫害对作物生长的负面影响。因此,小麦种植者应当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种植环境以及常见的病虫害类型,以合理挑选适合的小麦品种。例如,选用具有较强抗病虫害特性的品种,可以有效降低这些害虫对小麦生长的不良影响。若小麦品种本身具备较高的抗病能力,就要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确保小麦产品的绿色健康。此外,选择适应性良好的小麦品种,可以保证作物在多变的生长条件下健康成长。种植者还应根据区域的气候变化做出种植决策,比如在春秋季节较长、冬季短暂且温度较高的地区,适宜种植春小麦品种;而在冬季较长、气候寒冷的地区,则应选择种植冬小麦品种。

(2)种子处理

在选购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小麦种子后,种植者还应仔细进行种子处理工作。该工作包括精选、晒种、药剂处理和发芽率测试四个步骤。①从大量种子中精心挑选出饱满的籽粒,排除那些霉变、破损、含有杂质或体积较小的种子,以确保提高小麦的出苗率。②在晴朗的日子里进行晒种,即将筛选后的种子平摊在阳光下进行晾晒。这样做既能够激发种子的生长活力,又能够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死种子表面携带的病菌和虫卵。③接下来是药剂处理,根据当地常见的小麦病虫害,选择合适的种衣剂对种子进行拌种或浸泡,以达到预防病虫害的效果。④进行发芽率测试,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种子,模拟实际播种条件,以确保种植后种子的发芽率。

(3)种植地选择

为了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并降低各种病虫害及不利因素的影响,种植者必须首先精心挑选种植地。这不仅涉及到考虑当地的土壤环境和小麦品种对土壤的具体要求,还应顺应小麦种植规模化和集约化的新趋势,进行合理的种植地选择。①应优先选择那些地势平坦、阳光充足且未受化工污染的土地。这类土地通常具有丰富的土壤养分,能够为小麦的生长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充足的阳光条件有利于小麦进行有效的光合作用。②应选择那些不含石块的土壤,以避免影响小麦根系的正常生长。含有大量石块的土壤往往具有较差的蓄水和排水能力,即使频繁灌溉,也难以满足小麦对水分的需求。因此,种植者应避免在这样的土地上种植小麦。如果无法避免,则需要在种植小麦前对土壤进行彻底的翻耕,以增强土壤的保温和保湿性能。在确定了适合种植小麦的土地类型后,相关的农业工作人员应仔细筛选区域内的可利用土地资源。在此过程中,可以利用无人机、GPS等技术手段来收集地形数据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佳的种植地选择。

(4)规范化播种

播种对小麦的生长质量具有显着影响,包括播种时间、深度和间距等因素。不当的播种深度可能会降低发芽率并增加灌溉的难度;而播种间距的不当设置,无论是过于密集还是过于稀疏,都可能导致田间通风不良和土地资源的浪费。因此,小麦种植者必须重视播种作业,以确保作物的健康生长。①利用现代化农业机械进行播种作业是提高效率和减少人工播种不均匀问题的有效方法。种植者应根据所选小麦品种的生长特性,如高度和粗壮程度,来精确计算播种间距。对于高大粗壮的品种,适当增加播种间距是十分必要的。②规划合理的播种路线,以确保秋收时收割机能够顺利进入田间。③在播种前进行土地翻耕,并让深层土壤在阳光下暴晒一段时间,有助于减少土壤中的细菌,为小麦种子创造一个更佳的生长环境。

2、土壤施肥

施肥是指结合小麦实际生长状况及其所处的生长阶段,为其提供充足养分的一项田间管理活动。只有确保小麦养分充足,方可促使其茁壮生长,增强小麦植株的抗病虫害能力。小麦种植户施肥过程中既要考虑养分供应均衡,又要兼具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食品原则,避免为了追求产量过度施肥的情况发生。施肥前对土壤养分含有量进行技术检测,掌握好土壤养分含量、pH值等信息,制定针对性施肥方案。具体而言,种植户需结合土壤测试结果,科学调配土壤中氮、磷、钾等元素的占比,设计施肥总量与周期,确保小麦生长养分供应充足,避免肥料施加过量灼烧小麦根茎、导致叶片枯黄,甚至造成小麦植株死亡等问题。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混合使用,充分发挥好两者优势。其中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无机肥料则可以及时为小麦提供生长所需养分。密切关注施加肥料后小麦的生长状况,及时追肥,促使小麦茁壮生长。

3、灌溉管理

灌溉管理在小麦种植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实现小麦高质高产目标。如果区域降水量充足,则可以减少灌溉频率。如果降水量不足、水资源有限,种植户则应当采用高效灌溉技术、抗旱栽培方法等,最大限度上满足小麦生长所需水分。

(1)高效灌溉技术

该技术多应用于水资源有限的区域,其不但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还可以及时满足小麦生长所需水分。借助高效灌溉技术直接将水分滴灌到小麦植株根茎处,可以减少大面积灌溉的水资源浪费、水分蒸发与渗漏等问题,提高灌溉效率。其中微喷灌技术就是小麦灌溉常见的技术之一,以细微的水滴对小麦进行喷射灌溉,确保土壤保持在一定湿度,满足小麦生长所需水分。同时还可以避免水分蒸发,降低土壤侵蚀概率。利用雨水灌溉也是水资源稀缺地区小麦灌溉的主要方法。通过将降水收集储存以来用于灌溉,满足小麦生长水分需求。

(2)抗旱栽培方法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气候干旱的环境,可以确保小麦正常生长。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①深翻作业。能提高土壤蓄水能力与透气性,为小麦根系深扎土壤创造良好条件,有利于小麦生长过程中从深层土壤中汲取水分。②秸秆覆盖。将农作物秸秆覆盖至田间,可以降低土壤温度,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③节水栽培技术。即合理设置灌溉周期、灌溉水量,依据小麦所处生长阶段的正常水分要求进行合理灌溉。

4、田间管理

除了施肥与灌溉以外,田间管理还包含了关注小麦种子发芽率、补齐幼苗、关注植株生长状态、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等内容,均在为小麦茁壮生长、高质高产营造良好生长环境。在小麦播种以后,种植户应密切关注发芽情况,如果部分区域出现种子发芽不全、不发芽等情况,应及时补种。如果在小麦幼苗已经生长一定高度以后,发现有区域没有发芽。这时种植户可以从幼苗分布密集的区域进行移栽。密切关注小麦植株的生长状况。如养分或水资源短缺问题无法在第一时间呈现出来,并且部分病虫害疾病具备隐蔽性、突发性特点。这就需要种植户密切关注田间小麦的生长状态,可以利用无人机、24小时监控技术等动态化掌握小麦生长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治理。定期清理田间杂草。在杂草生长初期可以采用人工铲除的方式进行清理,如果田间杂草较多并且生长茂盛,也可以使用灭草剂。这样就可以避免杂草与小麦植株争夺养分,也可以提高田间透气性与光照性。

5、收割

确保小麦茁壮生长以后,小麦种植户还需要开展秋收作业。秋收活动是否合理科学也会影响小麦最终产量与质量。适期秋收。小麦最佳秋收时期为蜡熟末期至完全成熟时期,在适宜期限内收割小麦可以保障产量及小麦品质,避免过早秋收出现小麦颗粒不饱满、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如果秋收过晚,田间小麦则会受到秋雨影响,其所含有的蛋白质及营养成分将极大流失,出现干粒的情况,出粉率降低。与此同时,过晚秋收还会出现掉粒、掉穗等问题。基于此,小麦种植户应当做好秋收前的准备工作,如检查小麦收割机是否运作正常、机油是否充足等。以运行良好的秋收工具适期开展秋收作业,从而保障好小麦秋收产量与品质。抢时收获,及时晾晒储存。小麦秋收时期正处于一年中的多雨季节。因此,小麦种植户在秋收环节应做好“抢时秋收”。在秋收前应拔除田间杂草,并带出麦田进行销毁,为收割机畅通作业创造良好环境。在小麦秋收以后,如果遇到雨水天气小麦就会出现脱粒问题。对此,种植户应在小麦脱粒后迅速清除杂物,提高麦种纯度。晾晒主要是为了降低麦粒含水量。经过一段时间晾晒并检测麦粒含水量在13%以下,即可收仓储存。种植户应加强储存管理,做好防潮、防火、防老鼠等作业。

二、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

1、病害

(1)小麦纹枯病

纹枯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病害,主要病菌传播渠道为土壤。病害位置为小麦叶鞘及茎杆等靠近土壤的部位,发病初期小麦植株接近地面的部位会呈现出大小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黄褐斑点。这时如果种植户不及时发现并救治,病斑就会扩散蔓延,颜色也会从黄褐色转变为深褐色、黑色,严重威胁着小麦茁壮生长。小麦生长至中后期时,叶鞘上的病斑会呈现出花纹。这一时期意味着纹枯病将会影响小麦产量及品质。根据调查显示,患染纹枯病的小麦整体产量将下降10%左右,严重时还会使产量下降30%-40%左右。

(2)黑穗病

黑穗病多发生于小麦生长中后期,患染了该类疾病的小麦叶片外部会形成一层灰色薄膜,在病菌的侵蚀与影响下,小麦的生长速度将会延缓。在病穗没有抽芽以前,灰色薄膜较为容易破裂,一旦薄膜内部包含的黑粉状物质脱落,将会蔓延该疾病至整片田间,给小麦正常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3)条锈病与白粉病

条锈病和白粉病是影响小麦生长的主要病害,它们在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大面积小麦植株的死亡,从而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重大影响。条锈病在发病初期表现为小麦叶片上出现黄色的小圆点,随着病情的加剧,这些黄色斑点的面积会逐渐扩大。而白粉病的初期症状则是小麦叶片上出现大量白色粉末状物质,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弯曲、枯萎,这些症状都会妨碍小麦的正常生长。

2、 虫害

(1)蚜虫

在小麦的生长周期中,植株往往容易遭受蚜虫的侵袭,特别是在叶片和接穗区域,会出现显着的黄色斑点。随着蚜虫数量的增加以及病情的加剧,这些黄色斑点在小麦叶片上逐渐演变成纹枯病特有的云纹状斑块,从而对小麦的正常生长造成影响。

(2)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主要通过吸取小麦根部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存。当小麦的根茎受到损害时,其吸收土壤水分和养分的能力会显着下降,导致生长迟缓、植株发育不良等问题,进而影响小麦的最终产量和品质。地下害虫对小麦造成的负面影响是相当严重的,据研究数据表明,受地下害虫侵害的小麦产量可能会降低10%-30%。

3、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1)病害防治策略

①择优选择抗病害能力较强的小麦品种。在小麦选种环节,通过田间调查对不同品种小麦的抗病害能力进行评估。注重观察小麦病害类型、危害性、扩散程度、自主抵御能力等,从中筛选抗病害能力较强的小麦品种。②生物防治技术。该项技术具备绿色无污染特点,主要通过有益微生物进行小麦病害防治。如利用含有放线菌、真菌的喷剂事前防范各类病害。这种喷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病菌扩散,维护好土壤生态平衡。③化学防治技术。该项技术在小麦病害治理中效果最为显着,成本也较为低廉。但是化学农药虽然可以有效治理各类病害,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威胁小麦健康生长。因此,种植户应当合理选择与使用化学农药。结合小麦病害的发生特点,有针对性喷洒农药,避免过度喷洒造成农药残留。④加强病害监测。种植户需定期对小麦生长状态进行调查,及时发现病害或者可能诱发病害的各种隐患,实现针对性防治,降低病害发病概率与不利影响。

(2)虫害防治策略

①生态环境调控技术。所谓生态环境调控技术,是指通过各种手段调节小麦生长所处的生态系统平衡性,从而确保各种生物类型及数量均衡,互相抑制,避免小麦田间发生大规模虫害。例如,引进小麦害虫的天敌,借助食物链抑制害虫大范围繁殖。小麦种植户可以在麦田中释放一定数量的捕食性昆虫,对田间害虫进行追捕。捕食性蜘蛛、蚂蚁等昆虫可以捕获麦田地面和小麦植株上附着的害虫。此外,提高小麦田地的物种多样性,创造较为稳定的生态系统。这样就可以吸引更多害虫天敌进入田间,从而抑制害虫大范围繁殖。②合理应用昆虫信息素。该物质是昆虫分泌的一种特殊化学物质,利用信息素可以对害虫进行检测、干扰,从而实现害虫精准防治。例如,种植户可以利用昆虫信息素系诱捕技术,吸引害虫进入陷阱对其进行捕杀。但是种植户在引入昆虫的同时也需要把握度。任何一种昆虫如果数量过多都会影响麦田的生态系统稳定性,从而引发诸多风险。③采取生物与化学综合防治技术,实现两项技术取长补短,从而提高害虫防治效果。建立田间生物数量及种类监测系统,依据害虫数量及危害性决定是否需要采取化学防治技术手段,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频率。必要时,小麦种植户应当结合害虫类型、数量、危害性等合理选择用药,减少化学农药对于小麦植株及田间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农业工作者需进一步强化对小麦栽培技术及其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普及。小麦种植者应根据地区特性、气候状况和小麦品种等因素,合理挑选并有效运用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通过在种植实践和病虫害防治两个关键领域采取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农业科技的正面效应。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小麦健康生长,提升产量和品质,满足消费者和食品加工行业对小麦的需求,而且有助于实现种植户的收入增长、推动小麦种植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整体进步。

(作者单位:274041山东省菏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吕陵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5.01.021

标签:  小麦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