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科学播种与田间管理的各项技术细节指导方案探讨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72)

小麦作为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石作物,其高产、高效及绿色栽培技术的精进,对于维系国家粮食供应稳定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实现小麦的优质与高产,科学播种与精细的田间管理构成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框架,这一过程涵盖了从土地的精心挑选与整理,到种子的严格筛选;从播种技术的科学应用,到灌溉、密植、施肥及杂草控制的综合施策;再到苗期、春季、后期的周密管理,以及病虫害的有效防控,每一步都环环相扣,共同作用于提升小麦的产量与品质。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小麦科学播种与田间管理的各项技术细节,旨在为农业生产实践提供一套系统化、专业化的指导方案,助力小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小麦科学播种技术

1、科学选地整地

科学选地与精细整地是确保小麦高产优质的先决条件,这一过程对土壤条件设定了严格的标准与要求,种植小麦的田地须具备中等以上的地力水平,这是保障小麦生长发育的基础,土壤有机质含量应不低于 1 . 5 % ,这一数值反映了土壤肥力的基本状况,有机质丰富意味着土壤能提供更多小麦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同时,全氮含量需保持在 0 . 1 % 以上,氮素是构成植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元素,对小麦的生长至关重要。除了肥力要求外,土壤的物理性质也不容忽视,理想的种植地应具有疏松的土壤结构,确保根系能够自由伸展,吸收水分和养分,土壤通透性良好,无较大土块,有利于小麦根系的呼吸作用,避免土壤板结导致的生长障碍。在种植地的选择上,应避免连作带来的土壤病虫害累积问题,通过合理轮作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前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进行土地整理,深耕深度控制在 2 4 c m 左右,这一深度既能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又能有效杀灭土中病菌和虫卵,降低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率。深耕后,需晾晒土地,以达到保水保的目的,为小麦根系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在正式播种前,进行中耕施肥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建议施加农家肥 ,农家肥富含有机质和多种微量元素,能持续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辅以适量的氮肥、磷肥和钾肥,以满足小麦生长过程中对氮、磷、钾等元素的需求,为小麦的高产优质打下坚实基础。

2、小麦种子筛选

种子筛选作为小麦种植流程中的核心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直接关系到后续作物的生长表现及最终产量,在进行选种作业时,必须充分考虑种植区域的气候特征、环境条件以及土壤类型,以确保所选品种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契合,发挥出最佳生产潜力。种植者可以优选适应性强、抗病虫害且能在该温度范围内良好生长的小麦品种,种子需要具备良好的适应性、较高的产量潜力以及对当地气候条件的适应性等特点。在选定品种后,种子处理成为下一关键步骤,为了有效预防种子携带的病菌和害虫,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出苗整齐度,采用适当的浸种药物处理种子显得尤为重要,常用的浸种药物包括多菌灵,这是一种广谱杀菌剂,能有效抑制多种病原菌的生长。在实际操作中,将这些药物按照科学比例混合后,均匀拌人种子中,确保每粒种子都能得到充分保护,通过这样的种子筛选与处理流程,可以显着降低小麦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为小麦的健康生长和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

3、小麦播种技术要点

科学确定小麦的播种时间与采用适宜的播种技术,是确保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环节,这一决策过程需基于对当地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及小麦品种特性的深入分析,播种时间的选定,应综合考虑小麦生长所需的有效积温、土壤情以及避开病虫害高发期等因素,通常,播种时间的选择应确保小麦能在秋季适宜的温度下完成出苗,同时避免冬季严寒对幼苗造成伤害,为来年的生长奠定良好基础。在播种方式的选择上,应根据小麦实际种植规模、土壤类型及机械化水平,合理选择机械播种模式,大规模种植时,采用精量播种机可实现高效、均匀的播种,减少人工操作的误差,对于小块地或特殊地形,则需灵活选用小型播种机械或人工辅助播种,以确保播种质量。播种前的准备工作同样至关重要。播种前应彻底清理播种机械,检查播种部件的完好性,确保播种过程中不会出现堵塞、重播或漏播等问题,根据土攘情和小麦品种特性,调整播种机的播种深度和播种量,一般而言,播种深度控制在 4 c m 左右,既能保证种子与土壤的良好接触,又有利于种子的正常发芽,播种量则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及目标产量,设定在 之间,以实现合理的群体结构和产量潜力。科学设定播种时间、合理选择播种方式以及精细的播种前准备,共同构成了小麦播种技术的核心要点,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小麦的出苗率,还能为小麦的后续生长创造有利条件,最终实现高产、优质的生产目标。

4、小麦的科学灌溉管理

小麦的灌溉管理是小麦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小麦的生长发育和最终产量,根据小麦的生长周期和需水特性,灌溉主要分为春季和冬季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和要求。冬季灌溉,特别是越冬水的浇灌,对于小麦安全越冬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越冬水能够显着提高土壤的保温能力,减少麦苗因低温而遭受的冻伤风险。当气温开始下降,特别是日均气温降低至 5 % 左右时,选择“夜冻昼消”的时段进行灌溉最为适宜,这一时段灌溉,既能保证水分充分渗透土壤,又不会因结冰而对麦苗造成机械损伤,此外,越冬水还能有效抑制越冬害虫的存活,减轻来年的病虫害防治压力。春季灌溉则侧重于满足小麦返青后迅速生长的水分需求,随着气温的回升,小麦进入快速生长期,此时需水量大幅增加。适时的春季灌溉能够促进小麦根系的深扎和叶片的扩展,为小麦的高产打下坚实基础,在灌溉过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土壤情、小麦长势及当地气候条件,合理确定灌溉量和灌溉时间,避免过量灌溉导致的土壤板结和养分流失,以及灌溉不足造成的干旱胁迫。

5、小麦合理密植种植过程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合理密植是实现高产优质的关键措施之一,种植密度直接影响到小麦群体的光照利用、通风透光条件以及养分分配,进而对小麦的最终产量和质量产生深远影响,因此,种植人员必须采取科学方法,根据小麦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气候条件以及生产目标等因素,综合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避免随意调整导致的密度不合理。过密的种植会导致小麦群体内部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易于滋生病虫害,且在强降雨天气下易发生倒伏,严重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相反,过疏的种植则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降低单位面积产量。因此,合理密植应基于对上述因素的全面考量,以确保小麦群体的健康生长和高产稳产。

6、小麦科学制定施肥方案

为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及高产优质,合理施肥是关键,施肥不当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对小麦生长造成负面影响,必须根据小麦的养分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科学制定施肥方案。对于高产田,建议施用 45 % 的复合肥,以全面满足小麦生长对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的需求,在小麦返青期和拔节期,应适时追肥,以补充小麦生长所需的养分,具体施肥量为有机肥 尿素 ,在施肥过程中,应确保肥料温度达到 以上,以有效杀死有机肥内的细菌和微生物,避免病菌传播。此外,还应加强对小麦绿肥的研究与应用,利用绿肥作物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小麦生长提供更加良好的土壤环境,通过合理施肥和绿肥利用,可以促进小麦的健康生长,实现高产稳产和可持续发展

7、小麦田间杂草控制

杂草是影响小麦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生长过程中会与小麦争夺养分、水分和光照,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杂草还为害虫和细菌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增加了小麦病虫害的发生风险。为了保障小麦的健康生长,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杂草控制,在小麦种植前,可以通过深耕、旋耕等农业措施,破坏杂草的生长环境,减少杂草的发生量,对于已经出土的杂草,可以采取人工方式清除,特别是在杂草数量较少时,人工除草是一种经济、环保且有效的选择。然而,在大面积种植的情况下,人工除草可能无法满足生产需求,此时应合理选择化学除草剂进行防治,在使用化学除草剂时,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控制用药量和用药时期,避免出现农药残留等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有机肥的施用会加快草籽的萌发,因此在施用有机肥后,应及时进行除草作业,确保除草效果。

二、小麦田间管理技术

1、小麦苗期管理

小麦苗期管理是小麦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其目标是确保苗全、苗匀,为小麦的高产稳产打下基础,在小麦出苗后,首要任务是对其进行查苗补缺,对于缺苗断垄处,特别是断垄超过 1 0 cm 的情况,应及时补种或移栽,以确保苗全,对于幼苗过于密集之处,应进行疏苗,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促进小麦健壮生长。在苗期管理中,杂草控制也是一项重要工作,针对禾本科杂草,可使用 6 . 9 % 的骠马水乳剂进行处理;对于阔叶杂草,则可采用1 0 . 0 % 的苯磺降兑水喷雾进行防治,若麦田中禾本科杂草与阔叶杂草混合生长,可选用 5 0 . 0 % 的华星麦保可湿性粉剂兑水喷施,以达到全面除草的效果。

2、小麦春季田间管理

进入春季,随着气候的逐渐变暖,小麦的田间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重要,此时,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做好排涝工作,防止麦田积水影响小麦生长,若遭遇干旱天气,则应及时追水追肥,确保麦田整体水量充足,满足小麦生长需求。在小麦返青到拔节的过程中,中耕是一项关键措施,中耕可与施肥、灌溉等相配合,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小麦生长,耕地深度一般控制在3~5 c m ,对于麦苗较多的田地,可适当增加耕地深度至 同时,对于群体大、分较多的麦田,应适当控制群体数量,提高小麦的单株生长质量,此时,可适当施用尿素,按照每 的标准供给,并与浇水相配合,有利于小麦的健壮生长和高产稳产。

3、小麦后期管理

小麦进入灌浆后期,管理重点应放在施肥与病虫害防治上。为提高小麦粒重,可施用 1 . 0 %~2 . 0 % 的尿素溶液作为氮肥,此外,为简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可将肥料与杀虫剂、杀菌剂或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混配,实现一次施用即可达到防虫减害、增产增效的多重目的,这样的管理措施有助于保障小麦后期的健康生长,为小麦的高产稳产提供有力支持。

4、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

①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病害,主要由镰刀菌等真菌引起,这些病原菌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迅速繁殖,并通过风雨传播至小麦穗部,病害初期,小麦穗部会出现淡褐色的斑点,随后逐渐扩大并变为红褐色,最终导致整个穗部枯死,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此外,赤霉病菌还会产生毒素,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为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必须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首先,应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其次,在小麦扬花期至灌浆初期,应及时进行喷药防治,推荐使用2 5 % 氰烯菌酯悬浮剂,用量控制在 ,或选用40 % 戊唑·咪鲜胺水乳剂,用量为 ,喷药时,应确保药液均匀覆盖小麦穗部,以提高防治效果。若病害发生严重,可在首次喷药后7d左右进行第2次喷药,以巩固防治效果,防止病害进一步扩散。

②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各小麦种植区的病害,主要由白粉菌引起,这种病害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和茎秆,严重时可扩展至穗部,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从而导致小麦减产和品质下降,白粉病在病害初期,小麦叶片上会出现白色的粉状霉层,随着病害的加重,霉层逐渐增厚并变为灰白色,严重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必须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在药剂选择上,可选用 1 5 %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用量控制在 ,或选用 2 5 % 吡唑醚菌酯乳油用量为 ,喷药时,应选择在病害初发期,且天气晴朗、无风的日子进行,这有助于药液均匀附着在小麦叶片和茎秆上,提高防治效果。此外,为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应注意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药剂,确保防治效果的持久性,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如合理密植、提高通风透光性等,也有助于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③ 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小麦的茎基部,导致小麦倒伏和减产,为防治小麦纹枯病,可在小麦拔节期至孕穗期使用 2 0 % 井冈霉素水溶粉剂,用量为 ,或 2 5 % 嘧菌酯悬浮剂,用量为 ,喷药时,应重点喷施小麦茎基部,以确保药液能够渗透到病害发生部位,应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提高小麦的通风透光性,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④ 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常见害虫,主要吸食小麦的汁液,导致小麦生长不良和减产,为防治小麦蚜虫,可选用 1 0 %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用量为 ,或 2 5 % 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用量为 喷药时,应选择在蚜虫发生初期,且天气晴朗、无风的日子进行,以确保药液能够均匀覆盖小麦叶片和茎秆,同时,应注意保护天敌,如瓢虫、草蛉等,以发挥生物防治的作用。

5、及时收获

小麦的及时收获是确保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环节,在小麦成熟后,应尽快进行收割,以避免因过熟而导致的籽粒脱落和品质下降。同时,为保证小麦的纯度,应利用大型收割机进行收割,以提高收割效率和减少杂质混入,在收割过程中,应注意将优质小麦与普通小麦分开收割和储存,以防止品质混杂,收割后,应及时进行晾晒和干燥处理,降低小麦的含水量,防止霉变和虫害发生,从而确保粮食品质和生产出放心粮。

总之,小麦科学播种与田间管理是确保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的关键,通过科学选地整地、种子筛选、精细播种、合理灌溉、密植与施肥、杂草控制以及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措施,可以为小麦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提高小麦的抗逆性和产量潜力,同时,及时收获也是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环节,只有全面落实这些管理措施,才能实现小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466000河南省扶沟县农业农村事业发展中心)

标签:  小麦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