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小麦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应用与田间管理高效化实践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22)

位于山东省中部区域,该地区的气候特点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四季特征,拥有丰富的光照资源。并且,年平均气温始终稳定在 左右,全年日照时长约为 基于充足的光照条件,为小麦生长奠定了坚实的环境条件基础。而该地区年降水量平均达 7 6 0 . 9 mm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可使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水分需求得到满足。因无霜期有203d左右,极大限度地降低了小麦受到霜冻危害的风险。不仅如此,因为拥有丰富的土壤类型,如棕壤和褐土等,土壤pH值大多处在6.5~7.5之间,其为小麦有效扎根生长以及养分充分吸收提供了重要保障。当前,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小麦机械化种植技术开始在广泛和深入地应用。该技术运用时,不仅可以明显地提升小麦种植效率,还能够进一步增加小麦产量。根据实践统计可知,通过对机械化种植手段的运用,小麦平均产量提高了 ,同时,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人员的劳动强度,使其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被解放出来。

一、小麦播种前的准备工作

1、确定种植品种

的气候特点与土壤条件对小麦品种的适应性有较高要求。通过长期实践以及试验经验,当前开始广泛对济麦22、鲁原502、山农28等品种进行重视,其成为较为优质的品种。其中,济麦22自身具有高产、稳产的特性,即便在常规条件下开展种植作业,产量依旧可达 。若是种植区域内拥有较高的土壤肥力,且日常采取精细化管理,该品种的产量能够高达 ;鲁原502品种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且适应性较为广泛。同其他品种相比,即使处在大风等恶劣天气条件下,依旧能够保持良好的植株直立状态,可最大限度地控制倒伏损失;而山农28则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特别是对常见的锈病、白粉病等病害具备较强的抵御能力,能够有效降低病虫害给实际产量带来的负面影响。

2、种子的科学处理

种子质量与小麦的实际出苗率和幼苗的健壮程度息息相关。在对种子进行筛选时,可借助风选设备,通过风力作用将较轻的瘪粒、杂质等去除。该方式可以有效去除约 1 0 %~1 5 % 的不良种子。与此同时,借助筛选设备,依照种子的大小、形状等物理特性开展筛选作业,可进一步去除病粒和形状不规则的种子。通过严格的风选和筛选处理以后,种子纯度和净度可超过 9 8 % ,为后续发芽和生长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实践可以知道,处理后的种子发芽率通常处在 9 5 % 以上,部分优质种子批次发芽率可达9 8 % 。为了实现对地下害虫和苗期病害的有效防治,处理种子时应利用化学药剂拌种,其是小麦病虫害防治的一个常用且有效的手段。在此过程中,选用 4 0 % 辛硫磷乳油,并根据种子实际量的 0 . 2 %~0 . 3 % 进行配比。例如,对 1 0 0 k g 种子进行处理时,需要2 0 0~3 0 0 g 辛硫磷乳油。具体使用过程中,应将乳油加入适量水进行稀释处理,一般稀释倍数为5~10倍。之后,在种子上进行均匀的喷施,喷施阶段还应进行搅拌,以此保证所有种子都能均匀沾上药剂。然后,进行3~4h的堆闷处理,确保药剂可以充分渗透到种子内部,晾干后即可留待播种。另外,还可使用 2 % 戊唑醇湿拌剂进行拌种处理。实际使用时,应依照种子量的 0 . 1 %~0 . 1 5 % 进行拌种。例如,处理 1 0 0 k g 种子时,应使用 1 0 0~1 5 0 g 的戊唑醇湿拌剂。其可以有效预防小麦纹枯病、白粉病等病害,使病害发生率降低约 2 0 %~3 0 % 。

3、整地处理

前茬作物收获后,需及早对该区域开展深耕作业,最佳时间间隔通常在7d以内。整地时,应借助大型深耕机械,并将深耕深度控制在 2 5~3 0 c m 之间。深耕作业可以使该区域长期形成的犁底层被有效打破,进而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根据测定可以知道,深耕后的土壤容重可降低 、孔隙度增加5 % ~ 1 0 % 。不仅有利于小麦根系更好地生长和下扎,还可以使根系分布深度增加 深耕完成后,应及时进行耙作业,其距离深耕完成的时间间隔应处在3d之内。耙地深度通常控制在1 0~1 5 c m 之间。借助有效的耙地处理,可使较大的土块被破碎,使土壤颗粒变得细碎、均匀。之后,开展地工作时,应进一步平整土地表面,确保土壤呈现出上松下实的效果。既有利于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量,又可以进一步提高保熵率,且约提高 为后续播种奠定坚实土壤保障。

4、施肥

对于小麦生长发育来说,基肥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可与深耕作业相结合,施加 的优质有机肥。一般有机肥主要为完全腐熟的农家肥,如猪粪、牛粪等。

同时,还需搭配适量的化肥。如施加 纯氮 ⋅ 7~9 k g / 五氧化二磷 氧化钾。施肥时,应将有机肥和化肥均匀撒施在田间,然后通过深耕机械设备将肥料翻人土壤深层,使肥料和土壤充分混合,促使肥料利用率得以进一步提升。另外,播种时利用多功能播种施肥一体机,将 磷酸二铵作为种肥,在播种的同时施加到土壤中。在此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种肥和种子之间的距离,通常为 3~5 c m ,避免因肥料浓度过高引发烧种问题。

二、小麦机械化播种

1、确定播种时间

对于来说,小麦最佳的播种时期通常为每年的10月中上旬。处于该时期内,外界的气温、土壤温度和湿度等条件均处在合适状态,有助于小麦种子更好地发芽,促进幼苗生长。保证小麦播期的合适性,进入冬季前,小麦单株分蘖可达3~5个、次生根约为5~7条,为小麦顺利安全越冬和春季生长奠定基础保障。若是过早播种,小麦极易会有徒长的情况,且抗寒能力降低;但若是过晚播种,小麦冬前缺乏足够的生长积温,致使分蘖减少,不利于根系发育,使其产量受到影响。

2、确定播种量

明确播种量时,应综合考虑品种特性、播种时间以及土壤肥力等多方面因素。通常情况下,基本苗需要控制在15方~20万株 。对于分力较强的品种来说,如济麦22,播种量可适当减少。其实际的播种量可控制在 左右;若是错过最佳播种时间,因为气温逐渐降低,使得小麦冬前生长时间缩短。所以,为保证基本苗数量,此时的播种量需要增加到 。除此之外,对于土壤肥力较高的种植地来说,小麦通常有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所以,播种量可适当降低;对于土壤肥力较低的种植地来说,为保证产量,应适当增加播种量。

3、播种机械设备的选用

常用的小麦播种机主要为2BJM系列免耕播种机和2BFG系列旋耕施肥播种机等。其中,2BJM系列免耕播种机可在秸秆还田处理后的种植地内使用,可实现不进行耕翻处理的情况下,实现直接播种。既减少了对土壤的扰动,又使土壤水分有效保持;2BFG系列旋耕施肥播种机常被用于播种前需要对土壤进行旋耕处理的种植地,同时,该机械设备可同时完成施肥和播种作业,使得作业效率得以进一步提升。

4、播种深度

合适的播种深度,可为小麦幼苗的生长提供促进作用,一般情况下,播种深度通常为 3~5 c m 。若是播种深度过大,极易会造成种子在土壤中消耗大量的能量,不仅存在出苗缓慢的问题,还会导致幼苗过于弱小。并且,与正常幼苗相比,该幼苗的第1片真叶长出的时间要推迟2~3d左右;但如果播种的深度过浅,会使得种子出现落干的情况,无法保证水分的充足性,最终使出苗率受到影响。

5、镇压处理

为保证种子和土壤之间实现密切接触,应借助播种机的镇压轮对播种区域给予适当的压力。通常镇压后土壤表层下方 2 ~ 处的土壤可实现 的紧实度。为后续种子更好地吸水发芽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田间管理

1、入冬前管理

① 查苗补苗

当田间小麦出苗后的3~5d左右,需要对田间小麦的出苗情况进行检查。对于存在缺苗断垄情况的位置,应及时进行补种。从而使田间麦苗得以均匀分布和生长,减少缺苗对产量的影响。

② 除草作业

当小麦幼苗生长进入到3~5叶期、杂草进入到2~4叶期时,应选择晴朗无风、气温在 以上的天气条件下开展化学除草作业。在此过程中,结合杂草类型选择合适的药剂。例如,防治阔叶类杂草时,可用水兑 的 1 0 % 苯磺隆可湿性粉剂进行稀释处理。之后,利用背负式喷雾器,保持喷头距离地面3 0~4 0 c m 的位置,匀速进行均匀喷施。此时,除草效果可达 9 0 % 以上;而在防治禾本科杂草时,可选用 的 6 . 9 % 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其对看麦娘、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具有良好的除草效果。

③ 浇冻水

当外界平均气温处在 3~5 % 时,需要及时开展浇冻水作业。对来说,浇冻水作业通常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开展。浇水量约为 该方式可进一步提高土壤的含水量,使土壤保温性能全面提升,为小麦根系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王壤温度,以此强化小麦抗旱能力。浇冻水工作完成后3~5d内,应及时进行划锄,划锄深度控制在 不仅可以破除土壤板结,还能够减少水分蒸发,使土壤实现保熵增温效果。

2、小麦的春季管理

① 返青期管理

春季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就是返青期,一般为每年的2月下旬至3月上旬。在此期间,应进行划锄处理,深度控制在 3 ~ 之间。该方式可以切断土壤毛细管,使水分蒸发量减少,同时提高地温,促进麦苗返青生长。此时,地温可提高

② 起身期至拔节期管理

通常次年的3月中旬至4月上旬,小麦生长进入起身期至拔节期,该时期应结合苗情进行及时的追肥浇水处理。对于壮苗麦田来说,可在拔节期追施 的尿素。并且,在施肥完成以后立即浇水,浇水量约为 ,有助于小麦茎秆粗壮,促使穗良好分化;对于弱苗麦田来说,应在起穗期追施 的尿素,并配合灌溉作业,促使弱苗得以健壮生长。需要注意的是,该时期应重视对小麦纹枯病、麦蜘蛛等病虫害的防治。在防治小麦纹枯病时,可喷施“ 水 . + 的 5 % 井冈霉素水剂”。在此过程中,借助担架式喷雾器,对小麦茎基位置开展喷施防治,以此控制病害的进一步蔓延;防治麦蜘蛛时,可喷施 水 + 1 0~1 5 m L 的 1 . 8 % 阿维菌素乳油”。防治的过程中,应保证药液均匀喷施到叶片正反部位。

③ 孕穗期管理

小麦生长过程中,需水需肥的高峰期就是孕穗期,通常为4月中旬至5月上旬左右。该时期内,应保证有足够的水分供应,且灌溉量为 ,将土壤的相对含水量控制在 7 0 % ~8 0 % 。灌溉的同时,还应开展追肥作业。此时,主要追施尿素,施加量约为 ,从而为小麦穗粒形成提供足够的养分保障。此外,应重视对小麦吸浆虫、蚜虫等病虫害的防治。其中,防治小麦吸浆虫时,可在其处在蛹期,使用 的 5 % 的毒死蜱颗粒剂与 2 0~2 5 k g 细土混合搅拌。之后,均匀撒施到麦田表面,借助浅锄翻入土壤内,使药剂与土壤充分混合,达到对吸桨虫蛹的杀灭自的。若其进入到成虫期,应使用 的 4 . 5 %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与 3 0~4 0 k g 水混合喷施;而防治蚜虫时,可使用 的 1 0 %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实现对蚜虫危害的控制,降低给小麦灌浆带来的不利影响。

④ 生长后期管理

灌浆期在小麦粒重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该时期应保证水分供应的充足性,促进小麦快速灌浆,使粒重全面提升。通常间隔7~10d进行1次灌溉作业,灌溉量为 同时,借助叶面喷肥的形式,对 的 0 . 2 %~0 . 3 % 的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使用。其可以延长叶片功能期约3~5d,使千粒重增加 灌浆期内应重点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等病虫害进行防治。其中,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治作业时,可在扬花初期,喷施 的 2 5 % 氰烯菌酯悬浮剂,或 2 0~3 0 m L 的 4 0 % 戊唑·咪鲜胺水乳剂;防治白粉病、锈病时,可喷施100~ 的 1 5 %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 3 0~4 0 m L 的 2 5 % 丙环唑乳油。

四、小麦机械化收获

1、确定收获时间

当小麦籽粒变硬,且含水量处在 1 8 % ~ 2 0 % 时,即可进行收获期。通常最佳的收获期为6月上旬。该时期,小麦的千粒重达到最大值,营养物质得到了充分积累。此时,收获的小麦品质优良、产量高。若是过早收获,小麦籽粒存在不饱满的情况,且含水量高,千粒重低,给产量和质量带来严重影响;但如果过晚收获,小麦极易出现落粒现象,且在田间长时间停留,容易受到风雨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造成产量损失。

2、收获机械的使用

收获小麦时,常使用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使用的过程中,可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清选等工序。不仅减少了传统人工劳动强度,还进一步提高了收获效率。使用收割机开展收割作业之前,需对割台、脱粒装置、清选装置等部件进行全面调试。检查割刀的锋利程度,保证割刀的间隙处在 1~2 m m 之间,以此为后续顺畅切割提供保障。与此同时,调整脱粒滚筒的转速,并控制在500~700转 / m i n ,从而实现脱粒干净、不损伤籽粒。另外,还应调试清选筛的角度和风量,确保清选后的小麦含杂率不超过 2 % 。收割过程中,应根据小麦的实际生长情况和种植区域地形合理调整收割机的前进速度和割台高度。例如,在小麦生长整齐、地势平坦的区域,前进速度可控制在 3~5 k m / h ;在小麦生长不均匀或地形起伏较大的区域,速度应适当降低。割台高度通常为 1 5~2 0 c m 左右。可有效避免割台过低割到泥土,进而影响小麦质量,使割茬整齐度得到充分保障。收割后的小麦应及时进行晾晒或烘干处理。采用晾晒手段时,需选择通风良好、阳光充足的位置,将小麦均匀铺设 5~1 0 c m 的厚度,并每隔2~3h翻动1次,使小麦干燥更加均匀;采用烘干设备手段,则应控制烘干温度,保证其处于 。与此同时,烘干时间应与小麦含水量和设备性能相结合,使小麦含水量降至 1 3 % 以下,为后续安全储存提供保障。

小麦生产种植中,小麦机械化种植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采取的播前准备、精准合理的机械化播种、精细全面的田间管理和适时高效的机械化收获,可进一步实现小麦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现代化小麦种植模式不仅能够明显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还能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小麦产业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注入动力。未来小麦种植人员应在熟练掌握小麦机械化种植技术手段的同时,不断优化种植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确保小麦种植水平得以持续提升,为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单位:271100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大王庄镇人民政府)

标签:  小麦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