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是百姓餐桌上一种常见的蔬菜,营养丰富、口感清脆、爽口多汁、富含多种维生素,黄瓜的含水量可达98%,生津解渴,具有减肥功效,且有特殊芳香,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蔬菜品种之一。为提高黄瓜生产质量,减少病虫害发生,本文做了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一、绿色防控技术概括
绿色防控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主要植保方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防治手段,选择抗病、抗虫品种,深耕灭茬、培育壮苗、轮作倒茬、大棚消毒、平衡肥水、适度整枝打杈等技术,调整和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增强病、虫、草害的抵抗力,阻断病原物、害虫传播的条件,可有效防治病虫害,保证“菜篮子”生产安全。
二、黄瓜的常见病虫害
1、病害
(1)霜霉病
①特征。黄瓜霜霉病,也叫“干叶子”“黑毛”,主要危害黄瓜成株、叶片、茎叶和花序。从苗期到成株期都可能发病,特别在设施大棚黄瓜生产流行较重。发病初期,叶片下部出现淡绿色水渍状斑点。到苗期时,斑点逐渐扩大、增多,逐渐产生黄褐色三角形斑块,占叶面积的1/2-2/3左右;中后期时,特别是收瓜时,发病较重,叶片背面会有灰黑色霉层,病斑连片,枯黄卷缩,这是霜霉病菌的主要外在特征。
②原因。黄瓜霜霉病由孢囊梗和孢子囊引起,属真菌感染,多在连续降雨和湿度较大的环境中通过空气、气流、雨水、水流及农事操作(种植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等方式传播。菌源终年存在,发病后影响植物光合作用。还有一部分假霜霉属真菌孢子,随空气流动后,寄生在植物细胞间,孢子在长期潮湿湿润的环境下,容易生成新的菌丝,在土壤、种子、病残体或邻近的寄主植物上越冬,进行二次侵染。
(2)褐斑病
①特征。黄瓜褐斑病,又称“靶斑病”,病菌多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发生。设施种植更容易发生。发病后,最主要的特征是有“小黄点”,自下而上危害黄瓜叶片、茎蔓、叶柄。中、下部叶片先发病,向上部叶片发展。病斑多数直径8-15mm,小的3-5mm,大的20-25mm。黄瓜盛瓜期时,病斑发展成为灰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斑点,或几个大型病斑点相融合,叶片逐渐枯黄而死。
②原因。黄瓜褐斑病菌多由多主棒孢霉引起,该病菌分生孢子在种子表皮附着状态下可生存1-2年,多在土壤、残枝败叶中越冬,种子带毒传播,多依附在种皮或种皮内,光照时间短、高温高湿(温度10-28℃;相对湿度85%)、施用氮肥过多等不良条件成熟时,产分生孢子、繁殖,随空气、施肥扩张传播侵染,成为下茬黄瓜的初侵染源。
(3)叶枯病
①特征。叶枯病主要危害的是黄瓜的叶片,患病初期多是出现褐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大至深绿色的圆形病斑,斑中间还会呈白色的轮纹,叶片边际处还会水浸状,病情严重时会出现连片的焦枯状。
②原因。土壤中带有致病菌,使水肥供给不足,导致叶枯病发生;或雨水传播,多通过昆虫、农事操作引发;当田间温度过高,结露时间过长时,适合水浸状病斑寄生,其分生孢子会进行二次侵染。
(4)白粉病
①特征。白粉病也称“白毛病”,各个生长阶段均有发生的可能。主要为害黄瓜叶片,其次叶柄、茎。初期发病后,病斑较小,逐渐扩大成大片白粉区,影响黄瓜的光合作用,导致早衰。
②原因。白粉病由子囊菌亚门单丝壳属真菌侵染所致,借助空气、雨水、农事操作进行传播,滋生病适宜温度在16-25℃,湿度达25%以上,湿度越大病害越重。
2、虫害
(1)根结线虫
①特征。根结线虫主要蚕食黄瓜植株根部的侧根和须根,根结线虫会通过吻针吸食根部汁液,其分泌出的唾液还会破坏根部的表皮细胞,影响根部吸收功能,根系逐渐萎缩。
②原因。根结线虫1年内的可移动范围不足1m,多通过病土、病苗途径进行传播,或氨肥过量也容易引发该虫害。
(2)蚜虫
①特征。蚜虫又称“腻虫”,该虫繁殖能力强,寄主广泛,具有迁飞和扩散的特性,适应环境强。多通过瓜菜叶的背面和幼嫩茎芽上进行繁殖,汲取汁液,造成叶片卷缩畸形,传播霉菌病毒,阻碍叶片光合作用。
②原因。黄瓜气味芳香,易吸引蚜虫。蚜虫繁殖适温为16-22℃,若田间持续低温、干旱,即可满足其生存条件,引发虫害。
(3)白粉虱
①特征与危害。白粉虱是一种多食性的小白蛾子,从苗期一直到收获期,均可染病,寄主广泛,具有迁飞性,虫源基数大,是大棚内各种种植作物的主要害虫。叶片发病最重,叶柄、茎次之,果实受害少。发病初期,叶面会产生白色近圆形小粉斑,逐渐连片,布满白粉。
②原因。该类虫害春秋茬黄瓜地发生严重,多趁温室开窗通风时迁飞至露地。田间密度高,发生严重,多在植株叶背会产生大量分泌蜜露,继而引发真菌大量繁殖,阻碍了黄瓜的光合作用。
三、各生长期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1、播前准备
(1)种子处理
①科学选种。太和县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结合当地气候环境和栽培习惯,可选择早熟型黄瓜、中早熟型黄瓜和晚熟型黄瓜。例如:选择植株生长势较强、叶色深绿,具有多抗、丰产、品质优等特点的品种,例如:百思特198、德瑞特、南水3号、东风199、江淮蜜六号等。
②种子消毒。用物理办法晒种,通过紫外线照射2-3天,既能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也能降低种子表面湿度,减少病害传播;或用生物菌肥(1g生物菌肥100亿的菌群)拌种,稀释到500-550倍,用量为500g/667m2;或将种子加入含有臭氧气体的清水中浸泡15-20min,可杀灭种子表面的病毒、病菌及虫卵。
③浸种。可使用高锰酸钾液浸种、温水浸种,防治黄瓜叶枯病、白粉病和白粉虱。然后晾干,催芽、播种。
(2) 轮作
基于黄瓜褐斑病菌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病原的传播特性,应最大限度避免初侵染源,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倒茬。例如:茄科蔬菜,大田作物等。为防止黄瓜叶枯病、根结线虫,3-5年进行1次作物轮作,可与葱、蒜、韭菜、辣椒、甘蓝、菜花轮作。
(3) 深耕
黄瓜喜肥沃、疏松的土地,需深耕,耕深25-30cm,或用土壤电消毒法或土壤电处理技术消除根结线虫,用3DT系列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机在土壤中施加DC30-800伏,电流>50A/㎡,实现灭杀,促进黄瓜的生长发育。
(4) 施肥
施基肥,或用生物菌肥和一些磷、钾肥,控制氮肥施用,提高植物的免疫力,预防黄瓜褐斑病、根结线虫和蚜虫。
2、播种
(1)播种时间
3月下旬-4月上旬,此时,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5℃以上。
(2)播种
①露天直播。黄瓜最适宜的温度为15-25℃,垄上按株距20-22cm,穴深2-3cm,每穴2粒种子,覆土、浇水,等待发芽。
②育苗移栽。催好芽的种子播撒在营养土上,然后覆盖上一层薄土(1-2cm厚),然后浇水,直到浇透。通风和光照保持良好的话,大概3天左右,就可以生根发芽(发芽最低的温度为12℃)。为了避免寒潮影响,需提前准备覆盖的稻草进行保温保墒,出苗后再揭掉。
(3) 播种量
250g/667m2。
3、培育壮苗
(1)消毒
①育苗基质消毒。可利用生物药剂防治,在基质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活菌制剂2g/L,(活菌数≥1000亿/g),拌匀。若在此期,发现病虫苗及弱苗,可人工拔除。
②熏棚消毒。定植前7-10天,可利用臭氧防控。防止黄瓜的霜霉病、灰霉病和蚜虫等病虫危害。众所周知,臭氧气体可替代农药,安装正压供风系统,添加臭氧和二氧化碳,能分解氧气供农作物根部吸收,过滤掉污染物,实现二氧化碳的纯净,促进植物光合作用,改变果蔬的呼吸状态,杀死细菌、病菌和真菌。
(2)炼苗
定植前7-10天左右,低温干旱炼苗,白天18-20℃,夜间可降至6-7℃。或在栽培槽内灌足底水,使基质湿度达到85%以上,然后施入含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酵母菌、多粘芽孢杆菌、根瘤菌等单一成分或者复合成分的生物菌肥,抑制有害病菌,高温闷棚,消毒,平衡微生物菌群,改善根际环境,降低病害发生率。
(3)生物菌肥防控
生物菌肥或生物菌剂包含枯草芽孢杆菌(占总菌数的70%以上)、地衣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以及哈茨木霉菌等有益菌,它能吸收土壤中的有机质,直接或间接地改善土壤、降解土壤的有毒物质、恢复土壤的肥力,抑制根腐病、枯萎病、立枯病、青枯病等土传病,维持土壤的菌群平衡,能改善土壤的菌群环境。
4、定植
(1)防病虫,保全苗
幼苗期1-2叶时,若地温超过15-16℃,幼苗近地面茎容易受到立枯病、猝倒病危害,病部收缩,使茎折断,应控制苗床湿度,温度控制在5-10℃左右。原则是:不旱不浇、不蔫不浇。以此增强幼苗抗寒性,并提早促进花芽分化。也可以田间悬挂黄色粘虫板或黄色板条(25×40cm),20-30块/667m2,东西向分2排,“之”字悬挂,距离瓜苗10-20cm。
(2) 大棚栽培,适时定植
大棚温暖湿润的环境,可减少水分蒸发,适合黄瓜苗期生长。当5-10cm土层的土温稳定在10℃以上时,即可定植。为提高黄瓜产量,可提早定植,为实现提早定植,就要提早扣棚,扣棚越早,土壤化冻越早,土壤升温也就越快。当3-4叶1心时,适时定植。
(3) 肥水管理,开沟施肥
提前开沟,提高定植沟的土温,施腐熟的有机肥做基肥5000kg/667m2,并加入磷酸钙50kg、磷酸二铵20-30kg,搅匀。可不浇水,只保持湿润即可,土壤含水量过高,容易引发病虫害。
(4) 密度
畦宽0.8-1m,1畦1行,株距20-25cm,每亩3000株;畦宽1-1.2m,1畦2行,行距50-60cm,株距25-30cm,每亩4000株。
5、 间苗、补苗、定苗
黄瓜喜温,苗期叶子展开后,长到2-3叶时,若气温波动大,芽苗生长速度不一致,则会出现缺苗、少苗、苗厚的现象,要及时移栽、补苗。补苗用健康、茁壮的苗补植,补苗后适量浇水,促进黄瓜苗扎根。补苗后要适量浇水,避免病虫害传播,补苗时适量施用有机肥料,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在3-4片真叶时定苗,定苗密度为4500株/667m2。
6、中耕
(1)中耕次数
一般情况下,黄瓜要中耕3-5次,大棚栽培的黄瓜,从定植到拔秧前10天中耕不断;土壤粘重大、春季早期地温低、灌水多、露地栽培前期多雨等情况,中耕次数要多;另外一季越夏栽培,生长期较长,中耕次数也要增加。
(2) 缓苗期和缓苗后中耕
黄瓜定植后在缓苗期间需中耕。缓苗的水分虽充足,但缓苗的温度,特别是地温,就需要靠太阳辐射热能,为了充分利用热量提高地温,中耕必不可少。可上午耕,下午推耱,保存热量。露地定植黄瓜一般灌2次水后开始中耕,若担心弱苗,可深耕8-12cm,第二天再用锄将土块推细,锄松,避免掀动幼苗土坨。
(3) 结瓜前中耕
露地定植后8-10天左右,黄瓜开始扎根生长,需灌水,灌水后要深中耕,深度控制在5-6cm,2-3天后再翻锄,翻晒土壤,使其细软温和,促进根系迅速生长。
(4) 插架前中耕
在控苗7天左右后,黄瓜叶色加深,茎蔓加粗,若干燥,可继续浇水,浇水3-4天,地面湿润即可中耕,深度3-4cm。3-5天后即可插架。
(5) 中耕除草
搭架前多次中耕灭草后,仍要防止垄间、行内杂草和病虫滋生,可用小锄在架内锄掉畦背和走道上的杂草和地下害虫,锄后带出田外清理、烧掉。
7、蹲苗期
(1)蹲苗方法
在黄瓜植株长到5-7片叶子时开始蹲苗,此时,大概有2-4片叶子长至5-6cm,为促进根系发育,需协调植株地上与地下部分的关系,可用石灰、沙土、菜渣来培养土壤,蹲苗土壤的深度以2-3cm为宜,以保持土质松软,提高地温、增加土壤透气性,利于开花和结瓜,培养健壮的植株,提高黄瓜抵抗力。蹲好的苗需要仔细浇水,让水渗入混合土中,保持土壤湿度和养分,促进黄瓜幼苗生长和发芽。
(2)蚜虫防治
可使用银色膜或者银灰色反光膜进行蚜虫防治。银色膜或者银灰色反光膜具有驱蚜的作用,这是由于蚜虫对银色具有趋附性,可以利用这种习性给作物铺银色膜或者银灰色反光膜,来驱避蚜虫。或使用硅藻粉防治蚜虫,硅藻粉是海洋、湖泊河流里生长的一种植物,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将这种壳打磨成粉状,就是硅藻粉。因为硅藻粉具有消毒除菌,除虫抑卵的作用,而且安全,无毒无害,施治效果显着。防治时,在蚜虫活动的叶片上撒施,其细微棱角微粒会卡在蚜虫喇叭状的触角里,致使蚜虫无法继续取食和呼吸,抑制虫卵的繁殖条件,从而达到灭菌除虫抑卵的目的和效果。
(3)温湿度管理
当田间灰霉病、叶霉病、晚疫病等发生较重难以控制时,在根区水分适宜的前提下,选择晴天中午闭棚,温度控制在36-40℃高温闷棚2小时,隔10天再进行1次,闷棚2-3次。
8、 绑蔓、整枝(剪枝)
黄瓜整枝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根据黄瓜的生长情况和品种特性进行灵活调整。
(1) 支架绑蔓
当瓜秧长到20-30cm时,开始准备抽蔓支架,用长2m以上的竹竿或枝条搭人字架,及时绑蔓,使植株群体生长一致。
(2) 整枝
整枝时保留主蔓,剪去顶端可以使侧枝分枝更加茂盛,侧蔓结1-2个瓜后摘心,打掉下部老叶、黄叶,加大主蔓的生长和产量。
(3) 摘心
控制植株茎叶生长,节约养分,促进瓜条发育。
(4) 打杈
主茎、侧枝结瓜的,可在每株基部留1-2个强壮侧枝,去弱留强,待侧枝出现雌花后,留2叶,去除上部侧枝,即摘尖,基部侧枝全部去除,减少阳光阻挡和侧蔓过多消耗营养,合理调整黄瓜的植株,营养生长平衡,确保不受病虫害侵扰。
综上所述,黄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多以生物防控、优化布局、合理施肥、生态预防为主,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它遵循自然界生物关系引入多种防控措施,最大限度遏制害虫滋生和繁殖,在促进蔬菜产业转型升级保障蔬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助力蔬菜产业绿色发展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作者单位:236600安徽省太和县郭庙镇农业农村和规划建设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