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是重要的蔬菜品种之一,其营养价值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在黄瓜的生长周期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病虫害的危害,这不仅对黄瓜的产量和品质构成了威胁,也对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挑战。尽管目前存在多种化学药剂用于防治,但这些化学药剂在黄瓜上的残留问题,对食用安全构成了潜在的风险。本技术体系详细涵盖了从选种、栽培到病虫害防治的多个关键环节。通过上述栽培技术的归纳与总结,为广大瓜农提供一份全面、实用的温室大棚黄瓜栽培技术,对提升黄瓜的产量与品质,确保食用安全,为黄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温室大棚黄瓜栽培技术要点
温室大棚黄瓜栽培主要包括冬春茬和秋冬茬两种模式。其中,冬春茬模式特别适合于温室环境。温室冬春茬黄瓜的种植时间一般安排在9月末-11月末,种子在温室条件下播种后,经过大约2个月的生长周期,完成苗床期和嫁接管理期。随后,到次年的5月下旬-6月下旬,随着生长周期的完成,黄瓜秧苗将被移除,为下一茬种植做准备。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秋冬茬或冬春茬黄瓜栽培时,需确保温室内的空气流通状况良好。通过优化通风,能巧妙地抵御酷暑的侵扰,同时也能防范潜在的病虫害,确保黄瓜的健康生长。
1、科学选种及种子处理
在温室大棚的环境中,选择合适的黄瓜品种至关重要。在挑选品种时,必须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特征和生产标准,以选出那些适应温室大棚种植、具有强大抗逆性、高产且适应力强的优质品种。黄瓜的抗病虫害能力越强,其生长过程中遭受的损失就越小,这有助于确保更高的产量和更稳定的品质。此外,品种对环境的适应性越好,就越能在变化多端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这对于拓展种植范围和提升种植的灵活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精心挑选的黄瓜品种能够显着减少病害的发生,使种植过程更加顺畅,并提高植株的整齐度。这不仅有助于提升黄瓜的整体品质,还能进一步降低种植过程中的管理成本和风险。因此,在种植黄瓜之前进行科学的选种工作,是确保种植成功和高效的关键步骤。在播种之前,务必对种子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通常采用温汤浸种技术。将种子放入55℃的温水中浸泡10-15分钟,并持续搅拌直至水温降至30℃,然后继续浸泡3-4小时。之后,需反复搓洗种子以去除黏液,并用清水彻底洗净,晾干后进行催芽。当70%的种子露出白色胚根时,即为播种的最佳时机。
2、苗床管理
选择适合黄瓜播种的地块,应优先考虑土壤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且保水保肥能力较强的弱酸性至中性砂质土壤,并施入适量的充分腐熟农家肥。在育苗阶段,温度管理至关重要。白天宜保持25℃-28℃的适中温度,夜晚则需降至约17℃以保持适宜的温差,以确保7天内苗齐。为防止幼苗徒长,出苗后应立即进行适度通风,将白天温度控制在约25℃,夜间温度降至约15℃。当幼苗长出第1片真叶时,将夜间温度进一步降低至12℃,以促进子叶肥厚生长并防止胚轴过度伸长。第一片真叶展开后,白天温度保持在25℃左右,夜间温度维持在13℃-15℃,有助于加快花芽分化。第2片真叶展开时,夜间温度应控制在10℃-13℃,以避免茎节徒长。嫁接育苗能显着提升黄瓜的抗病性和适应性,特别是在连作障碍严重的地区,嫁接育苗成为一种有效的解决策略。通常在黄瓜苗第1片真叶长至铜钱大小时进行嫁接。嫁接后需特别注意温湿度和光照的管理。定植前约1周,应开始炼苗,通过更严格的通风,适度降温,以及更精准的水分控制来锻炼幼苗,使其能快速适应新环境或不良环境,减少缓苗时间,并增强对低温、大风等不利条件的抵抗力。嫁接后的黄瓜苗成活后,当日历苗龄约40天、生理苗龄长至4叶1心的阶段、株高约15cm时,即可开始定植。定植时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约4000-6000kg/667m2,磷酸二铵30-40kg,硫酸钾20kg,并充分混合。一般台宽设置为1.1-1.2m,台上小行距40cm,株距26-27cm,并安装滴灌系统,覆膜。应以约3000株/667m2的间距进行定植此外,光照和地温管理同样关键,需确保室内光照充足,避免过度封闭,以免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土壤温度的控制对黄瓜生长有显着影响,不当的土壤温度管理会对黄瓜生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栽培期间需精心调控环境因素,以确保黄瓜的健壮生长。
3、定植后的田间管理
黄瓜偏好温暖而湿润的生长环境,但对水淹和干旱的耐受力较弱。因此,在栽培过程中,必须采取诸如台作和膜下暗灌等措施,以确保其健康成长。黄瓜定植后,对生长环境的调控尤为关键,尤其是水分管理。生长周期中,适时适量的灌溉对提升产量和品质具有决定性影响。良好的灌溉系统能确保土壤湿度适宜,从而支持植株的正常生理活动。此外,合理施肥是种植黄瓜的关键环节。根据秋冬季设施黄瓜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及时施用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或商品有机肥,以及适量的磷肥,可以为黄瓜提供必要的营养,促进其生长和果实发育。例如,推荐在基肥中施用300-400kg/667m2的优质商品有机肥,并根据黄瓜的产量水平调整氮肥、磷肥和钾肥的用量。此外,施肥方式应为条(穴)施,氮肥和钾肥主要做追肥,少量多次施用,避免追施磷含量高的复合肥。随着黄瓜藤蔓的不断生长,为了避免无序蔓延,影响光照和通风,应将黄瓜藤蔓适当地绑缚在吊绳上,以保持其生长秩序。这一措施有助于优化植株的空间分布,提高光能利用率,进而提升产量。在黄瓜的结瓜期,为了确保产量和质量,温度管理至关重要。根据种植经验,白天应将棚内温度维持在25℃-30℃,以促进光合作用和果实生长,而夜间温度则应保持在15℃-18℃之间,以减少呼吸消耗并促进养分积累。同时,应根据天气情况和黄瓜生长阶段适时调整通风时间,以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对植株造成不利影响。这一温度范围有助于果实正常成熟,提高商品价值。温室大棚的卫生管理也是黄瓜种植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定期清除杂草,保持棚内清洁,有助于减少害虫和病害的发生,为黄瓜提供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通过综合运用上述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4、结瓜期管理
当黄瓜幼苗生长进入缓慢阶段时,为了进一步改善其生长状况,建议采取控制水分的蹲苗处理方法,并适时地去除根瓜,以确保幼苗期的健康生长。随着植株向开花期的过渡,水分的精准调控变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花期,维持适宜的水分管理。保持温室温度在25℃以上,结合充足的养分和水分,以确保作物健康生长。
(1)进入结瓜期,需给予充足的水分滋养和营养补充,为果实生长提供足够养分。施肥原则包括:①合理施用有机肥,选用优质堆肥,减少禽粪肥的使用;②根据作物产量、土壤肥力条件,综合考虑有机肥施用量和土壤养分供应,适当调整氮、磷、钾化肥用量;③提倡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遵循“少量多次”的灌溉施肥原则;④氮肥和钾肥主要作为追肥,少量多次施用,避免追施磷含量高的复合肥,苗期不宜频繁追肥,重视结瓜期追肥。黄瓜结瓜期施肥要遵循三大元素,氮∶磷∶钾=5∶2∶6的比例的原则,一般每7-8天追施1次,以满足黄瓜生长的高营养需求。推荐采用滴灌方式施肥,在必要时,也可喷施叶面肥以补充养分。
(2)随着黄瓜的持续生长,需及时吊秧、落秧、整枝和掐尖。适时修剪侧枝和卷须,保持主蔓优势,当主蔓结瓜时应去掉所有的侧枝,侧蔓结瓜后在结瓜后留1-2片叶掐尖,并打掉所有的卷须,当茎超过架头时要及时掐尖,以刺激下部果实的发育。确保植株结构合理,实现“1节1瓜”或“2节1瓜”的产量目标。随着植株接近生长顶端,应及时落秧,并去除下部病叶,以减少养分消耗与病害传播。选择晴天进行适度的叶片疏理,有利于伤口的快速恢复,保障黄瓜植株的整体健康与高产。
二、温室大棚黄瓜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1、黄瓜霜霉病防治技术
(1)黄瓜霜霉病,俗称跑马干、黑毛、瘟病等,是由古巴假霜霉菌引起的黄瓜特有病害。该病主要影响叶片,有时也会波及茎部和花序。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特别是在黄瓜进入采收期时,病情往往更为严重。黄瓜霜霉病属于真菌性病害,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次年春季通过气流、雨水或昆虫传播。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病菌迅速繁殖并侵染黄瓜植株。黄瓜霜霉病,作为日光温室中黄瓜生产的主要流行性病害,能在短短1-2周内导致大部分叶片枯萎,使得黄瓜田地呈现一片枯黄景象。这种病害由真菌性病原引起,主要危害黄瓜的叶片,导致叶片发黄并迅速传播,7-15日内就能导致全田黄瓜一片枯黄,造成严重的减产减收。
(2)综合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和培育健壮苗是预防霜霉病的基础。鉴于高温高湿环境下叶面结露有利于霜霉病的蔓延,而植株生长势弱、过量施用氮肥、通风不良以及大水漫灌均易诱发该病,因此,控制灌溉、合理施肥和加强通风构成了防治霜霉病的关键农业措施。植株发病往往与其体内“碳氮比”失衡有关,碳元素含量偏低时更易感染。依据这一原理,通过叶面喷施肥料,提升碳元素比例,可以有效增强黄瓜的抗病性。从定植后开始,推荐使用尿素、葡萄糖和水按照1∶1∶100的比例配制溶液,每5-7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4-5次,对霜霉病的防效可达90%。②化学防治技术:每次灌溉后,以45%百菌清烟剂3.00-3.75kg/hm2均匀布点,确保75个分布点无遗漏,用暗火从内向外依次点燃,随后关闭棚室。建议傍晚施药,次日早晨通风,每隔7-10天进行1次熏烟处理。无论是在幼苗期还是成株期,一旦发现病情应及时施用药物。通常情况下,可选用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2-3次。此外,在预防阶段,推荐使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全面喷洒植株上、下部叶片的正反面,确保覆盖无死角。
2、黄瓜灰霉病防治技术
(1)黄瓜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菌侵染引起的,一种影响黄瓜的病害。它主要影响黄瓜的花、果实、叶片和茎部。病原菌通常从凋谢的雌花侵入,导致花瓣腐烂,并在上面形成灰褐色的霉层。随着病情的恶化,病害会逐渐蔓延至幼嫩的果实。病害初期,受害花果基部显现水渍状斑点,色泽渐失,病部逐渐软化、萎缩、腐烂,表面覆盖着密密麻麻的灰褐色霉状物,最终花瓣枯萎脱落。
(2)黄瓜灰霉病的防治策略主要依赖于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结合。低温和高湿度的环境条件容易引发此病,适宜的发病温度范围为2℃-31℃;最适宜的发病环境是温度在18℃-25℃,且相对湿度持续超过90%。因此,控制湿度、提高温度、增加光照和去除老叶是防治灰霉病的关键措施。①农业防治:清除病残体:黄瓜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对土壤进行至少20cm深的翻耕,将土壤中的病残体翻入底层,减少棚内初次感染的来源。在发病时,及时摘除并带出棚室深埋病花、病果和病叶,以减少再次感染的菌源。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清除棚面尘土,增强光照,采用垄作地膜覆盖,进行膜下暗灌,以防止湿度过高。注意保温,防止寒流侵袭,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②化学防治:在发病前使用速克灵烟剂或百菌清烟剂熏蒸棚室,每隔5-6天进行1次,可以有效降低发病几率。在病害初期,及时施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稀释至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与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混合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喷雾。以上药剂应交替轮换使用,每隔7-10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3-4次。在喷洒前,请确保彻底清除病花、病果及病叶,这样可以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3、蚜虫防治技术
(1)黄瓜蚜虫又称腻虫,是黄瓜生长生产中经常发生的害虫。在瓜菜叶背面或幼嫩茎芽上群集,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卷曲变形,并传播病毒。黄瓜蚜虫危害时还排出大量的蜜露污染叶片和果实,引起煤污病菌寄生,影响光合作用。
(2)综合防治措施:①清理田园及黄瓜田内和地头上的杂草,处理残枝败叶,消除蚜虫滋生的潜在环境,并及时喷施消毒药剂加新高脂膜800倍液对全园进行消毒处理。②物理和生物防治:利用黄板诱杀,采用银灰色薄膜进行地面覆盖或在大棚、温室等田间悬挂银灰色薄膜条,可起到避虫的作用。生物防治可用微生物农药BT乳剂喷洒防治。③采用药剂喷雾进行防治:选用5%的啶虫脒制剂2500-3000倍液、抗蚜威600倍液、用5%吡虫啉乳油2000-3000倍液等杀虫药防治。④熏烟防治:傍晚时,可将80%敌敌畏乳油250g/667m2掺入锯末2kg,进行熏烟处理,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4、白粉虱防治技术
白粉虱在辽西地区普遍发生,为害严重,是温室大棚蔬菜的重要害虫。具有个体微小、寄主范围广、为害隐蔽、繁殖代数多、种群数量大、世代重叠严重、抗药性强、防治困难以及传播多种病毒的特点。对黄瓜白粉虱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药剂防治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1)农业防治:清洁田园,铲除杂草,降低虫害基数。
(2)物理防治:设置防虫网,阻断虫源。在棚室的放风口处设置防虫网,也是一项重要的物理防治措施,能有效阻止成虫进入棚室内进行繁殖。根据白粉虱成虫具有趋黄色的特点,在棚室田间布置黄色的诱虫板,吸引并捕捉成虫,从而减少其种群数量。
(3)生物防治:保护并利用害虫的自然天敌。例如,草蛉和丽蚜小蜂等昆虫是黄瓜白粉虱的天敌,通过保护和增殖这些天敌,可以建立起一种生态平衡,从而实现对害虫的自然控制。
(4)化学防治:白粉虱发生初期,可选用25%扑虱灵乳油1500倍液、选用5%的啶虫脒制剂2500-3000倍液、抗蚜威600倍液、用5%吡虫啉乳油2000-3000倍液,同样按照每7天1次的频率喷洒,连续喷施2-3次的施用原则。这些药剂的选择与应用,旨在迅速控制害虫的蔓延,减轻病害对黄瓜产量的影响。
综上所述,实现温室大棚黄瓜的高产,关键在于多方面综合措施的有效实施。选择具有高抗病性的黄瓜品种,如中农8号、早青二号、中农106号等,是确保黄瓜种植成功的基础。这些品种能够有效抵抗霜霉病、白粉病、黄瓜花叶病毒病等多种病害,从而显着减少后续病虫害的发生。特别是在无病期,通过定期喷洒杀菌剂,可以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降低后续病虫害治理的难度和成本。这一策略不仅有助于提高黄瓜的产量和品质,还有助于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122301辽宁省喀左县卧虎沟乡蔬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