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产大豆种植技术应用及病虫害有效科学防治策略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408)

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占据了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比重,其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不仅有食用价值,也是畜牧业中常见的饲料,更是农业生产者的重要经济来源。为了提高大豆产量,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种植人员要不断提高大豆培育水平,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近年来,大豆种植规模越来越大,病虫害问题是制约大豆产量与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直接影响大豆的经济效益。因此,不断提高大豆的病虫害防治水平,是提高大豆品质、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关键。

一、当前大豆种植现状

1、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大豆的生长过程中,必须保证满足大豆的阳光、营养、空气、生长空间等方面的要求,种植人员要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大豆种植效益最大化,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环境资源会影响大豆的生长速度以及农业种植效率,要根据大豆当前所处的生长阶段合理选择灌溉方式,并控制好灌溉量。如果灌溉量过大,容易出现涝害问题。如果灌溉量过小,无法满足大豆的水分需求,因此。种植人员必须合理利用这些资源。

2、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大豆在北方地区种植较为广泛,大豆的经济效益相对较高,可以用于制作大豆油或饲料。国内大豆进口数量较大,进口量的增加会直接冲击我国大豆经济,大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明显下降,大豆加工、制造企业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进口大豆的价格相对较低,而国内大豆生产成本目前相对较高。

二、大豆的生长条件及特点分析

1、大豆的生长发育条件

大豆是一种短日照的作物,在大豆的生长过程中,日照时间不宜过长。如果光照时间过长,会延迟大豆开花的时间,大豆的生育期会被拉长。大豆是一种喜温的农作物,24℃—26℃是最适合大豆生长的温度,如果气温低于14℃,大豆的生长发育速度会逐渐停止。处于幼苗期的大豆,如果生长环境的气温低于-5℃,幼苗容易被冻死。处于开花期的大豆,如果温度低于1℃也容易被冻伤。大豆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通常情况下,如果是露天大豆,5—9月份的蓄水量大约在600mm。降水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大豆减产,虽然大豆的生长过程需要较多的水分,但是要注意一旦出现强降雨天气,要及时排出田间的积水,否则会影响大豆的正常生长发育。大豆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虽然对于土壤的要求并不高,如果将其种植在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中,大豆的生长发育情况会更加理想。通过分析以往的大豆种植情况可以发现,最适合大豆生长的环境是pH值在6.5—7.5之间,如果pH值过小,会抑制大豆根系的生长发育。在大豆的生长过程中需要较多的化学元素,包括磷元素、钾元素、氮元素、钙元素、镁元素等。因此,在种植过程中必须根据大豆的需求特点,合理控制施肥比例。

2、大豆发育特点分析

大豆进入萌芽期后要注意控制环境温度,18℃—20℃是最适合种子发芽的温度,可以明显提高出芽率。萌芽期的大豆需要大量的水分,种植人员要根据当前大豆的生长状态及时补充水分。进入出苗期后,大豆植株根系的生长速度会明显加快,在根系与根瘤菌的共同作用下,大豆植株可以吸收到更多的营养物质。进入分枝期阶段后,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速度会加快,花器会逐渐分化成型。在这一阶段必须及时补充养分,满足大豆的营养需求。开花结荚期是大豆生长的关键环节,这一阶段只有满足大豆植株的养分需求才能够保证花蕾、果荚等器官能够正常发育。在这一阶段种植人员要做好大豆植株的养护工作。进入成熟期后,大豆籽粒的体积、质量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为了促进豆荚的生长发育,需要及时补充更多的养分。当进入生长后期阶段时,大豆的生长速度会减慢,水分需求也会逐渐减少。如果大豆的生长发育不够均衡,容易出现花荚脱落现象。另外,大豆植株因冻害、机械等外部原因被损伤也容易导致花荚脱落。因此,种植人员必须合理控制种植密度,满足大豆植株的光照、水分、肥料等方面的需求。

三、高产大豆种植技术要点

1、因地制宜选择品种

我国疆域较为辽阔,不同地区的环境、气候、地质地形等条件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大豆在不同气候环境中的生长状态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种植人员首先要了解当地的环境条件、土壤的肥沃程度等信息,根据当地的环境特点,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种植的大豆品种。在种植之前,种植人员应做好调查分析工作,在选种时要考虑当前的市场需求。其次,要考虑大豆种子的抗病能力以及种植后的成活率,任何一项条件没有满足,都会影响大豆后期的生长发育速度以及质量。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各项条件,选择综合指数最高的品种进行种植。选种工作结束后要对种子进行处理,首先要剔除残破、干瘪的种子,对种子进行暴晒,要保证晾晒区域干燥、通风。在晾晒过程中要注意翻动种子,利用太阳光来杀死附着在种子表皮的病菌。经过晾晒的种子种植后大豆的成活率及抗病虫害能力会更强。晾晒工作结束后要进行发芽试验,种植人员要随机挑选种子进行测试,确保发芽率能够大于90%。在种植之前要使用药剂进行拌种,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要求进行配比,将种子与药液均匀的进行搅拌,经过处理后种子表面会形成药膜,可以更好地抵抗各种病虫害问题。

2、翻耕整地方法

在种植之前,种植人员应根据大豆的生长特点及需求进行选地,要充分了解种植地块的土壤肥沃程度、含水量、气候条件等内容。尽量选择开阔的地带进行种植,这样更有利于后期扩大种植规模。首先要对土地进行深耕,在翻耕的过程中,让下层土壤能够得到充分的晾晒,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来杀灭土壤中的病菌。在耕地的过程中可以同时施加肥料,这是提高土壤肥力的关键。要优先选择腐熟的农家肥,可以降低生态环境及土壤的污染问题,及时清理田间的杂草,否则杂草会与大豆植株争夺养分,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速度。

3、科学种植合理控制密度

种植人员要根据实际的种植情况,选择相应的种植方法,目前最为常见的主要有大垄双行、三行等种植方法,在种植时要合理控制种植密度,如果种植密度过大,会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降低大豆的产量。在播种前要对土壤温度进行测量,选择降水较少、土壤温度稳定的时间段进行种植,这样外部环境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才能降到最低。要及时补充大豆植株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类营养成分,不断提高施肥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4、合理施肥灌溉

施肥工作是大豆种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只有不断提高施肥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才能满足大豆植株的养分需求,提高土壤养分。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法,还可以减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从而改善生态环境。幼苗期的大豆植株需要较多的氮肥,进入成熟期后要加大磷肥与钾肥的施肥比例。虽然化肥的效率较为明显,但是如果长期使用大量的化肥,会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因此,要使用有机肥料与腐熟的农家肥替代化肥。腐熟的农家肥,不仅能够满足大豆的营养需求,同时还能够提高土壤的含水量以及透水率。

四、大豆种植过程中常见病虫害发生特点

1、大豆根腐病发生特点

在大豆的种植过程中,根腐病是一种常见且危害性较大的病虫害,会直接威胁到大豆根系的健康,进而影响整个植株的生长与产量。根腐病初期,大豆叶片上会出现明显的坏死斑。随着病情的发展,根系逐渐枯萎,最终导致整个植株的死亡。为了确保大豆的正常生长,种植人员需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首先,定期翻动土壤,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为大豆根系提供更多的呼吸空间,从而增强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同时,定期清除植株周围的杂草,不仅能减少病虫害的藏匿地,还能避免杂草与大豆争夺养分和光照。在除草过程中,严格控制除草剂的使用量,避免对大豆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对于已经感染根腐病的大豆植株,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氧化钙是一种有效的杀菌剂,被广泛用于根腐病的治疗中。通过合理施用氧化钙,可以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为大豆根系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生长环境,从而控制病情发展,提高大豆的存活率和产量。

2、大豆立枯病发生原因

大豆立枯病又称猝倒病,病害现象严重,重病田死株率超过30%,轻病田死株率均在5%—10%之间,严重时部分田块死株率100%。大豆立枯病一般发生于苗期,在幼苗、幼株主根以及茎基部会呈现红褐色,并有凹陷的病斑,苗皮层开裂出现溃疡状,病菌的菌丝由无色逐步变成褐色。该病害严重时,大豆苗外形矮小,生长缓慢,近地茎呈现赤褐色。发生大豆立枯病,最重要的原因是连作。连作栽培的地块发病率较高,而轮作栽培的地块发病率相对较低。种植人员应采用轮作方式,与禾本科作物实施3年轮作。此外,要在花蕾期、幼荚期和膨果期喷施菜果壮蒂灵,增强抗病能力,提高授粉质量,促进果实发育。

3、大豆霜霉病发生因素

大豆种植过程中,霜霉病主要影响幼苗及叶片,从叶基开始蔓延,直至全叶褪绿。花期前后气候潮湿时为高发期,叶片受侵染时,形成褪绿小斑点,背面产生霉层。受害重的叶片干枯,早期脱落。豆荚受侵染时,外部无明显症状,但荚内有黄色霉层,为病菌的卵孢子。被害籽粒色白无光泽,表面附有一层黄白色粉末状卵孢子。种植人员可以采取预防措施,例如,使用美帕曲星和瑞毒霉处理种子,及时清理病变幼苗,若病害已蔓延,可以使用多菌灵、退菌特等药剂进行防治,从而保障大豆健康生长。

4、大豆叶黄病发生特点

在大豆的种植过程中,叶黄病是一种常见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因缺乏铁和锌等微量元素而呈现黄色,伴随植株生长迟缓、矮小,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与品质。此病症一旦发生,会迅速扩散至整个田间,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为有效防控叶黄病,种植人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从源头上减少发病风险。应优先考虑为大豆补充富含铁、锌等微量元素的肥料,确保植株营养均衡,增强抵抗力。同时,结合大豆的生长周期,科学选用并适时使用针对性强的杀菌剂,对大豆生长全程进行细致监测,及时发现并控制病情,保障大豆健康生长,最终实现高产优质的目标。

5、大豆蚜虫发生原因

蚜虫作为大豆种植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常在5月中下旬出现。在此时期,蚜虫大量吸食植株汁液,不仅会削弱大豆的长势,还会导致根系发育不良,对最终产量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有效应对蚜虫侵害问题,种植人员应采取综合防控策略。首先,要加强田间管理,彻底清理杂草,减少蚜虫藏匿与繁殖的温床,从而切断虫源。其次,根据虫害监测结果,适时、适量喷洒环保型农药,精准打击蚜虫,减轻对大豆生长的不利影响,确保大豆健康生长,保障丰收。

6、大豆根潜蝇

在大豆种植过程中,根潜蝇作为一种隐蔽而破坏力强的虫害,主要以幼苗根部为食,严重威胁大豆生长,导致产量下降。近年来,根潜蝇病害频发成为种植人员防治中的一大难题。为有效应对大豆根潜蝇,种植人员可采取乐果乳油等化学防治措施,在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指导要求,精确配比药剂,确保防治过程科学且高效。种植人员要熟练掌握精准施药方法,迅速、有效地控制根潜蝇数量,保护大豆根部健康,从而维护大豆植株正常生长,促进产量稳定提升。

五、大豆病虫害防控手段

1、大豆农业防治方法

为了降低大豆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病率,种植人员首先要利用农业防治方法。这种防控方法具有较高的绿色性与环保性,要掌握科学的肥水管理方法,及时补充肥料以及水源,确保土壤湿度符合大豆植株的生长需求,要合理控制种植密度。大豆如果连作,病虫害问题就会更加严重。因此,种植人员要选择轮作的种植方式来降低病虫害的发病率,提高大豆的种植效益。应优先选择抗病虫害能力与适应能力更强的品种进行种植,从根本上降低病虫害的发病概率,提高农业防治水平。

2、大豆物理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方法目前的应用已经较为广泛,该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害虫的物理特性来诱杀,使用该方法防控病虫害问题具有较为理想效果。害虫具有屈光性特点,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在田间安装杀虫灯对害虫进行诱捕。另外,太阳能杀虫灯可以极大的节约成本,同时不会污染生态环境,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防控措施。

3、大豆生物防控技术

生物防控技术是指利用引进害虫天敌的方式来减少田间的害虫数量,这种防控技术不会污染生态环境,同时还可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例如,蚜虫是大豆种植过程中一种常见的虫害,而瓢虫则主要以蚜虫为食,当出现蚜虫,则可以通过引进瓢虫的方式来进行防控,这种防控方法虽然较为理想,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种植人员要合理控制天敌的引进数量不能破坏生物链的平衡性,一旦引进数量过多,就会打破这一平衡,从而起到相反的作用。

4、大豆生态药剂防治方法

在传统的大豆种植过程中,如果出现病虫害问题,通常是利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这种方法虽然见效较快,但是长期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会严重污染生态环境以及土壤。同时容易出现药物残留现象,影响大豆的品质。生态药剂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药剂,使用生态药剂来防治病虫害,不仅可以得到理想的防控效果,同时还能够改善环境污染问题,但是生态药剂目前的造价较高,如果大面积使用该药剂,种植成本就会明显增加。科研人员应不断加大生态药剂的研发力度,利用多种方式来不断降低制作成本让生态药剂能够全面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大豆具有较高经济价值以及实用价值。为了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大豆产量与品质,种植人员应学习先进的高产栽培技术,重点关注大豆不同生长阶段对阳光、水分、肥料等物质的需求,不断提高高产栽培技术水平。除此之外,还要掌握大豆病虫害防治要点,提前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病虫害防控措施,从根本上降低病虫害的发病率。

(作者单位:257300山东省广饶县农业农村局)

标签:  大豆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