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大豆品种选育的关键原理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应用阐述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239)

大豆是具有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的重要作物,其产量和品质的保证至关重要。本文重点讨论了夏大豆的选种、育种原则和相关栽培技术。夏大豆栽培的关键环节包括土壤准备、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查苗补苗、肥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通过详细阐述这些栽培技术要求,达到提高夏大豆种植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全方位增产增收的目的。

一、夏大豆选育的基本原理

大豆育种工作严格遵循植物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大豆作为一种闭花授粉植物,其繁殖特性显着影响了育种实践。

1、大豆的自然杂交率相对较低,这一特性使得大豆品种在遗传上较为稳定,容易保持其种性纯合。

2、大豆对日照条件极为敏感,日照长度的变化会显着影响其生长发育周期及产量表现。

3、大豆在环境适应性方面存在局限。相较于其他作物,大豆对生长环境的特定要求更为严格,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种植范围的扩展。

因此,在不同地区进行大豆品种的引种时,往往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成功引种的概率相对较低。这些特性共同构成了大豆育种实践中需要特别考虑的因素。

二、夏大豆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1、合理整地科学施肥技术

在土地准备阶段,首先精选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施用量为 ,并辅以硫酸钾 及磷肥 ,将这些肥料作为基肥均匀撒布于地表并将肥料翻入土壤深层,以实现肥料的充分混合与利用。整地操作细致入微,确保土壤达到以下标准: ① 土壤表面平整无起伏; ② 地面高度一致; ③ 土壤结构疏松适宜大豆根系生长; ④ 土壤颗粒细碎利于水分与空气流通; ⑤ 地面无杂草、石块等杂质残留; ⑥ 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以满足作物生长需求。通过这一系列精细的整地措施,为后续的大豆种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种子处理

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确保大豆高产与优质的关键在于种子精选环节。这一过程必须紧密结合实际环境条件,综合运用筛选、风选及机选等多种技术手段,有效剔除种子中的腐烂破损籽粒、空瘪粒及杂质,进而筛选出色泽鲜亮、籽粒饱满且健康的大豆种子用于播种。播种前,还需对种子进行为期1~2天的晾晒处理,以提升其活力。此后,通过严格的发芽试验,进一步排除活力低下、发芽率不达标的大豆种子,确保所用种子的质量。

3、药剂拌种

近年来,大豆生产中面临的土传病害威胁日益严峻,尤其是拟茎点种腐病与根腐病等病害,对大豆幼苗的生长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此,药剂拌种成为保护幼苗、预防病害的重要措施。 ① 在药剂的选择上,需严格遵循不损害大豆品种原有增产潜力的原则,优选如 5 0 %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高效药剂。按照0.3:100的比例,将药剂与种子进行充分拌匀,此措施对根腐病等病害具有显着的预防效果。 ② 在实际拌种操作中,若种子数量大,为提高拌种效率与均匀度,推荐使用拌种机进行机械化处理。 ③ 拌种完成后,应将种子置于通风条件良好的环境下晾干,以备播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大豆种皮较薄,应避免长时间直接曝晒,以免对种子造成损伤。

三、科学播种

1、抢时早播

夏大豆提前播期,是实现高产的关键,通常能够使产量增加1 0 %~3 0 % 。一般在前一季作物小麦收割后立即播种,以充分利用播种的最佳时机。若土壤湿度不足,适时适量地灌溉水分是改善土壤湿度的有效方法。夏大豆种子在萌发阶段破土而出的能力较弱,因此应避免在这一阶段进行过量灌溉,以免对幼苗出土造成不利影响。夏大豆的生长周期一般从6月下旬~7月上旬开始,持续至10月上中旬,播种工作最好在6月末前完成,以确保夏大豆在生长周期内健康成长,最终达到高产的目标。这一播种时间的精确控制,对于保障夏大豆整个生长周期的良好状态和实现高产至关重要。

2、合理密植

在确定夏大豆的种植密度时,必须综合考虑大豆品种的特性以及当地的生产条件。种植密度的确定首先要确定合适的播种量,通常保持在 的用量。同时,行距的设定也极为关键,一般建议为 4 0 c m ,以保证植株之间有足够的生长空间。保苗密度被设定在22.5~27.0万株 ,这一范围可以优化大豆的生长环境,提高其产量和品质。对于那些具有耐密特性的大豆品种,或者因特殊原因导致播种延迟的品种,可以适当增加种植密度。这种调整策略能充分发挥品种的固有优势或弥补播种时机的不利影响,以期达到更优的种植效果。

3、播种方式

夏大豆的种植模式深受前茬作物种植方式的影响。与此同时,秸秆还田技术的广泛推广,显着增强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并优化了土壤结构,为夏大豆的后续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夏大豆的生产实践中,免耕播种技术因其能有效利用前茬作物的耕作效应并降低重复耕作成本而备受青睐。为实现这一目标,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机械被广泛应用于播种作业中。该机械的应用确保了播种、施肥、覆土等一系列关键环节的连续性和高效性,从而实现了作业流程的一次性完成。此技术不仅具备保持土壤水分的能力,还显着减少了土壤板结现象的发生。这一改进不仅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还有力促进了作物根系的健康发育。

在播种机械的选择上,优先考虑使用大豆专用的播种机。若缺乏此类专用机械,玉米精播机则可作为有效替代。在使用玉米精播机时,通过精细调整漏肥施肥的位置,将其向内移动约 ,此举既能有效避免种子与肥料直接接触所引发的烧苗现象,又显着提升了作业效率,节省了宝贵时间。播种作业采用等行距条播方式,播种深度被严格控制在约 ,随后覆土厚度维持在 2~3 c m 之间。这种精细的播种和覆土处理方式,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土壤耕作层结构,还能有效促进种子的早期萌发和健壮生长,为实现全苗、壮苗提供了坚实保障。

4、轮作倒茬

在大豆的种植过程中,必须严格避免重茬现象,因为重茬会对产量造成显着的不利影响。连续种植大豆会导致产量减少,减少的幅度通常超过 1 0 % ,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达到 3 0 % 以上。这种减产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① 土壤中的养分被过度吸收,② 重茬地块中的大豆植株容易成为多种病虫害的宿主,这些病虫害包括胞囊线虫病、立枯病、细菌性斑点病、黑斑病,以及地下害虫,如蟒螬和食心虫。这些病虫害的发生与扩散,严重损害了大豆植株的健康生长,进而导致了显着的产量下降。为了有效缓解重茬带来的不利影响,通常建议采用轮作种植模式。夏大豆与棉花、玉米、红薯、小麦等作物进行轮作,轮作周期至少应维持2~3年。这一措施有助于减少病虫害的积累,改善土壤环境,从而为大豆的健康生长和稳产高产提供有力保障。

四、田间管理

1、补栽或补种

夏播大豆出苗后,应根据其生长状况,采取适当的补栽或补种措施。一旦发现有缺苗或断垄的情况,必须迅速采取补救补种或移栽。在大豆的生长周期中,存在一个关键的定苗期。这个定苗期从大豆展开2片初生叶之前开始,直到出现第1片对生单叶为止。在这个时期,应适时进行人工定苗操作,特别注意保持田间合理的种植密度,以促进夏大豆植株的健康生长和发育。此外,当大豆达到齐苗阶段后,应及时进行中耕管理工作。这一步骤对于改善土壤环境、消除前期耕作遗留的杂草残茬至关重要,为大豆幼苗提供更加适宜的生长条件,确保其后期的茁壮成长。

2、化学除草

夏大豆因为生长季多雨水,杂草发生较重,如果防治不及时会造成减产。在夏大豆田间杂草管理中,除草策略被细分为苗前除草与苗后除草两个阶段,以确保作物生长环境的优化。

① 苗前除草阶段。当夏大豆田间的王壤情达到适宜条件时,可采取封闭处理的方法,即在播种后至出苗前的关键期内喷洒除草剂。此阶段,所选用的药剂种类多样,包括但不限于 5 0 % 乙草胺乳油使用量为 禾耐斯 1 5 0 0 ~ 广灭灵乳油 以及 7 0 % 赛可津可湿性粉剂 。在喷洒前,需将这些药剂与450~ 的水充分混合均匀,然后对准土壤表面进行喷雾,以达到预期的除草效果。

② 进入苗后除草阶段。除草策略则依据大豆苗及杂草的生长状况进行调整。当大豆种子出苗并长出2~3片复叶,且杂草处于2~5叶期时,农户应进行首次除草作业。针对不同类型的杂草,需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药剂。对于禾本科类杂草,可选用1 5 % 精吡氟禾草灵乳油 精喹禾灵 9 0 0 ~ 拿扑净乳油 或 6 . 9 % 威霸浓乳剂 ,并兑水 混合后喷雾。而对于阔叶类杂草,则可选用 2 5 % 氟磺酯辛醚水剂 ,同样兑水 混合均匀后喷雾。值得注意的是,阔叶类杂草的防治药剂还可与其他类型的药剂混合配制,以实现更为全面的杂草防控效果。

3、科学施肥

在夏大豆生产中,管理策略需针对土壤不同肥力条件进行精细化调控。对于播种时已经施入种肥的田块,大豆在开花前的营养生长阶段无需额外施肥。但是,如果发现大豆植株生长后期叶片颜色变淡,植株生长表现出营养不良的问题,此时应通过叶面喷施的方式进行补肥,以迅速补充所需养分。对于播种时未施加种肥的田块,大豆开花前的肥料管理则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阶段,可以选择施用 45 % 硫酸钾复合肥,施用量控制在 2 2 5 ~ 范围内,作为有效的追肥措施。此外,大豆专用肥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推荐施用量为 除了上述肥料外,还可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及大豆生长需求,合理搭配施用磷酸二铵 尿素 氯化钾 、锌肥 及硼肥 ,以确保大豆植株能够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供应。在大豆生长周期中,从开花期至鼓粒期是其需肥量最大的阶段。因此,在这一关键时期,合理的肥料管理对于提高大豆产量至关重要。开花前可以再次施入磷酸二铵,施用量控制在 左右,以满足大豆生长对磷、氮元素的需求。进入开花期后,叶面喷施 0 . 0 5 % 钼酸铵溶液,有助于提升大豆的抗逆性和产量潜力。到了结荚鼓粒期,大豆植株对养分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此时,推荐选用磷酸二氢钾 与尿素 等肥料,兑水 混合均匀,对大豆叶面进行喷施。这一措施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花果脱落率,还能显着提高荚果的产量和质量,从而为大豆的稳产高产奠定坚实基础。

4、浇好“三水”

夏大豆对水分的需求极为重要,并且这种需求在不同的生长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开花期、结荚期以及鼓粒期是夏大豆生长过程中对水分需求最为关键的阶段,这三个阶段的耗水量大约占整个生长周期需水总量的 6 0 % 因此,必须精确控制田间土壤的含水量,使其保持在 6 0 % ~ 7 0 % 的适宜范围内。如果田间土壤的水分不足,应及时灌溉以提升土壤湿度。苗期使土壤水分含量降至 4 0 % ~ 5 0 % 实施蹲苗管理,以促进大豆植株根系的发展并增强其抗旱能力。当大豆进入分枝期,其对田间含水量的需求也会有所变化,建议保持在 5 0 %~6 0 % 。如果此阶段未能提供足够的自然降雨,则必须及时进行灌溉,以确保大豆的正常生长发育。此外,在分枝期还应注重田间管理,包括及时开沟培土,这一措施有助于为后续的灌溉及排水工作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开花结荚期要控制水量,土壤不宜过湿,在雨季如果发现田间积水,应及时做好田间排涝。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灌溉策略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土壤的实际状况。根据土壤湿度和大豆生长的具体需求,采取灵活的灌溉措施,以确保大豆能够在适宜的水分条件下健康成长。

5、病虫害防治

在夏大豆的生长周期内,病虫害问题尤为突出。常见的病虫害包括大豆根腐病、大豆霜霉病和棉铃虫、蚜虫、造桥虫、豆天蛾、大豆食心虫等。为了有效应对这些病虫害,制定一个合理且科学的防控方案至关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确保防治策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气候环境是制定防治方案时必须优先考虑的因素。气候条件不仅直接影响夏大豆的生长状况,还间接决定了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蔓延速度。因此,深入了解并分析当地的气候特征,是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的基础。同时,夏大豆的生长状况也对防治方案的设计产生重要影响。夏大豆的生长阶段、长势状况以及抗逆能力等,都会影响其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因此,在制定防治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夏大豆的生长状况,以确保防治措施既能有效控制病虫害,又不会对大豆的正常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防治大豆根腐病,在发病初期,可以选用 5 0 %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 7 0 %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如果发病严重,可以考虑使用 2 5 % 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或 3 0 % 苯醚甲环唑·丙环乳油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在使用化学药剂时,应注意控制用量和喷雾次数,避免对大豆产生药害和污染环境。

大豆霜霉病的农业防治包括: ① 选育抗病品种,选用抗霜霉病的大豆种子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方法。 ② 种子处理,使用大豆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用 4 0 % 乙磷铝可湿性粉剂 2 5 % 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 0 . 5 % 拌种,以减少病菌侵染。 ③ 轮作制度,实行2~3年轮作,避免连续种植大豆,以减少病菌积累。 ④ 清除病苗,在铲地时结合除去病苗,减少初侵染源。大豆霜霉病药剂防治在病害流行条件出现时,可使用百菌清、多菌灵、退菌特等药剂进行喷施防治。田间发病时,可用乙磷铝300倍液或甲霜灵800倍液喷洒,用药液约

大豆棉铃虫、造桥虫、豆天蛾、大豆食心虫等虫害防治一般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并且要选用先进的施药器械,能够在有效控制棉铃虫等虫害的同时,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综上所述,夏大豆的栽培与种植实践中,优质的选种与育种环节,以及全面细致的配套栽培技术,对于确保其产量与品质的稳定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不断深化研究,探索更为高效、环保的栽培模式和技术手段,以满足大豆生产对高产、优质、高效的需求。

(作者单位:122100辽宁省北票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标签:  大豆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