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优化玉米栽培和病虫害防治策略探讨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464)

玉米作为农业领域中的关键粮食作物,在山东地区享有广泛的种植基础。其显着的高产潜力和经济价值,奠定了其在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鉴于全球人口持续增长与粮食需求日益增加的现实背景,提升玉米的产量与质量,已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战略之一。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然而,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高发问题不容忽视。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我们必须加强先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实施科学防控策略,以显着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同时,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如优化种植结构、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等,我们还能进一步提升玉米的整体产量与经济效益,为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1、选择品种和种植处理技术

在玉米栽培管理工作进行时,合理选择玉米品种对玉米的生长状态、产量和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品种的科学选择不仅会影响玉米的后期长势,也会最终影响栽培经济效益以及作物的综合表现。在实际选择时,应结合山东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需要充分考虑种植地的气候特征和土壤条件。不同的玉米品种对温度、降水量、光照等气候因素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土壤的肥力和结构会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因此,在选择品种时,应优先选择那些适应自身地区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的品种,以确保玉米能够在最佳条件下生长。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是选择时的重要考虑因素。在玉米的生产过程中,极易发生各种病虫害,这会导致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因此前期最好选择具备一定抗病虫害能力的玉米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对玉米的影响,提高作物的健康水平和产量稳定性。可以首选那些经过筛选和试验验证的抗病虫害品种,以应对各种潜在的风险。种子的质量和活性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和最终产量有重要影响。选择种子时应确保其质量良好、活性高,发芽率不低于95%。高质量的种子能够保证良好的发芽率和幼苗生长,从而为玉米的后期生长和丰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保证玉米的高产,还应提前做好种子处理,即能够有效提高种子的出苗率与活力,促进玉米的早期生长,为后期的丰产奠定良好基础。①可提前进行晒种,以充分的利用紫外线有效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控制种子含水量,提高吸水能力,并促进出苗率,通常能够提前出苗1-2天。可选择晴天的10:00-16:00,将种子均匀摊晾在向阳、干燥的地方,需定期翻动以确保均匀晾晒。晾晒时间为2-3天,晒后要及时回收贮藏,避免受潮。②对种子做浸种处理,能够加快种子新陈代谢的速度,提高其活力,从而实现快且齐的出苗,尤其对玉米增产效果显着。在播种前1天,可在晒种后,使用冷水或温水进行浸种。用清水浸泡12-24h,浸种时水量需覆盖种子。若采用温水浸种,可使用45℃-50℃的温水,浸种6-10h的时间,该方法可以有效杀死表面的黑粉病菌、炭疽病菌,降低相关病害的发生几率。③药剂拌种是常用的处理技术,其能够有效的防治各种病虫害,并提高出苗质量。在选择药剂时,具体可使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照干种子量的0.2%进行拌种,可以有效降低玉米黑穗病的发生几率。另外,还可使用50%的辛硫磷乳油,按药、水、种子的质量比为1:100:1000进行拌种,拌匀后堆闷4-6h即可播种。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通过包衣能够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如蝼蛄、蛴螬、金针虫)以及玉米苗期常见的蚜虫、蓟马和预防茎腐病等问题。选择合适的包衣剂,如咯菌腈、吡虫啉、氟虫腈和噻虫嗪,不仅显着提高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生长质量,还能使玉米的根系发达、须根增多,增强苗期的抗旱性。最终,促进出苗整齐、幼苗壮实,为之后的高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选地整地技术

在选择种植地时,还应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最好选择温暖、光照充足的地区进行玉米种植,可以充分发挥其生长潜力。理想的种植地应具备土层深厚的特点。土层深厚有利于玉米根系的发育,并为玉米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水分。地势稍高的地块有良好的排水性能,避免积水对玉米根系的影响,减少病害发生的风险。还应选择排灌性较好的地块,优良的排水和灌溉系统能够确保玉米在整个生长周期中获得稳定的水分供应。并且选择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地,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在选择好种植地后,需要进行土壤深翻。深翻的深度应控制在25-30cm较为适宜,即有助于松动土壤、改善土壤通气性和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深翻还可以帮助破碎土壤中的硬层,促进根系的深入生长。深翻后,要对土地进行平整处理,确保土壤松碎、无大土块和石块。平整的土地有利于均匀播种和提高播种质量,从而保证玉米的出苗均匀。耕地层应上虚下实,避免土壤过于疏松影响种子的稳定。土壤中的根茬和残留的地膜会影响播种质量和出苗情况,防止其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造成不良影响。轮作能促进玉米的生长,避免单一作物种植导致的土壤养分过度消耗。通过轮作不同的作物,即能够均衡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减少养分的过度消耗避免失衡。并且轮作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调节土壤的肥力,并减少土壤病原菌的积累。

3、播种技术

玉米的高产需要合理的选择播种时间并控制好播种密度。播种的时机会直接影响到种子的发芽率、幼苗的生长以及最终的产量。①播种时间应根据播种地的气候条件进行合理选择。春播的最佳时机通常是在土壤表层5-10cm地温稳定在10℃以上时进行,并且外界气温应稳定在12℃以上,以确保种植后种子能够顺利的发芽,避免由于低温导致的发芽迟缓和弱苗问题。若地温未达到上述温度,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时间可能会受到影响。低温环境下,种子在土壤中的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发芽后形成弱苗,从而影响后期生长。所以,在播种时需重视气温变化,选择适当的时机做好播种工作。②还需注意在播种前应确保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含水量的60%-70%,控制好土壤湿润度,促进种子发芽以及根系的生长。若土壤含水量不足,应进行及时灌溉,以提供充足的水分。③播种深度是确保种子良好发芽的重要因素。通常,玉米种子的播种深度应控制在3-5cm,具体的播种深度还应结合土壤质地以及墒情,做好适当的调整。在土壤黏重、墒情较好的情况下,可适当进行浅播,便于种子更快地接触湿润层,更好的萌芽;在沙土地或土壤易干燥的地方,可适当深播,以确保种子能够吸收足够的水分,从而提高发芽率。④播种完成后,应及时进行镇压。该步骤能够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保证种子与土壤的良好接触,这有助于提高发芽率,并减少土壤表面干燥对种子的影响。

4、水肥管理技术

玉米在整个生长期对水分和肥料的需求量较大,而不同生长阶段对水肥的需求存在差异。为了保证玉米的高产,还需展开科学的水肥管理,提高施肥灌溉的科学性。在施肥前,可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借助该技术,即能够提高施肥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合理分析土壤的养分状况,制定适合的施肥方案。不仅能够节约肥料,还能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并有效降低种植成本。玉米生长过程中,对氮元素的需求量最大,补充充足的氮元素,有助于叶片生长和光合作用;钾元素的补充,有助于增强作物的抗逆性和提高籽粒的灌浆效果;另外,补充适量的磷元素,则有助于根系发育和能量转化。除了氮、磷、钾肥,玉米对某些微量元素如锌有一定需求。若土壤中有效锌元素含量少于0.5-1.0mg/kg,则需要及时施用锌肥,以防止锌缺乏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①在播种前,应施足基肥,包括有机肥、磷肥、1/3氮肥和钾肥。基肥可在整地时与土壤混合施入。后期将剩余的2/3氮肥作为追肥,分为苗肥、拔节肥、穗肥和粒肥,分别在玉米的不同生长阶段进行施用。例如,可在玉米拔节后10天内施入拔节肥,以促进茎的生长和幼穗的分化。施肥时,氮肥的1/3作为拔节肥施入;在玉米抽雄前10-15天的大喇叭口期施入穗肥,能够促进穗的增大和粒数增加;在玉米成熟期前可施入粒肥,促进籽粒的灌浆和饱满度。②玉米在各个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灌溉。灌溉时,应加强现代灌溉技术的应用,各地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注重高效节水灌溉。并积极的引入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以确保玉米在生长过程中能够获得充足的水分。这不仅能提高玉米的生长速度和产量,还能有效利用水资源。③当前可以积极的运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玉米栽培中,水肥一体化技术指导将水和肥料通过灌溉系统同时施入土壤中,以确保玉米在生长过程中能获得均衡的水分和养分。通过利用滴灌管道,即能够让肥料溶液直接输送到玉米根部,灌溉水和肥料同时施用。并且可以精准控制水分和肥料的供应,减少肥料的流失,提高利用效率。技术应用时,可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玉米的营养需求,准确配制肥料溶液,并将肥料溶液与灌溉水一起施用,在玉米苗期、拔节期、抽雄期和灌浆期等关键期进行施入,后期定期检查水肥一体化系统的运行情况,并科学评估玉米生长状态和产量,调整水肥配比和施用方案,以优化施肥和灌溉效果。

二、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1、推广生物生态调控

当前在针对各种常见病虫害的防控工作时,山东地区积极的推广生物生态调控,降低病虫害的威胁。生物生态调控是一种综合利用生态学原理与生物防治方法来管理农业病虫害的技术。通过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利用自然敌害和生物药剂,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害对作物的危害,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在防控时,应定期清除病虫害植株、杂草以及播种沟上的秸秆,能够破坏病虫害的生长环境,降低病虫害的基数。在栽培时,可以与玉米、花生、大豆等作物进行间作,优化作物结构,减少病虫害的传播。不同作物之间的栽培可以减少病虫害的集中发生。①针对玉米螟等虫害,可以在其成虫期释放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能够有效控制玉米螟的种群数量。在心叶末期,用0.2%苏云金杆菌颗粒剂(300-500g/667m2)撒施,或用200亿孢子/g的球孢白僵菌可分散油悬浮剂(40-50ml/667m2)喷施,能有效防治玉米螟。病情初发期,用200亿芽孢/ml的枯草芽孢杆菌(70-80ml/667m2)喷雾,能够有效防治茎基腐病、叶斑病等常见病害。②针对草地贪夜蛾等常见虫害,可以在其成虫高峰期,使用杀虫灯、性诱剂、生物食诱剂等工具进行诱杀。幼虫期还可以利用本地天敌如小花蝽、布甲、蠼螋等天敌控制幼虫的数量。或是释放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夜蛾黑卵蜂、茧蜂等寄生性昆虫,其能够寄生草地贪夜蛾的卵或幼虫,以降低田间危害。在低龄幼虫期喷施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短稳杆菌等生物药剂,对草地贪夜蛾进行防治效果比较好。③日常还应定期监测田间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调整防治措施,并严格按照推荐剂量和使用方法施用生物药剂,避免对环境和作物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将生物防治措施与其他病虫害管理措施像物理防治、农业措施等进行结合,形成综合防控体系。

2、科学施药精准防控

科学施药和精准防控是提高作物健康和产量的关键措施。针对不同病虫害,合理选择药剂并准确施用,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还能减少药剂的使用量和环境影响。针对玉米常见高发叶斑病、穗腐病、锈病等的防治,可以使用吡唑醚菌酯、唑醚·氟环唑、丙环·嘧菌等进行防控。使用时,将药剂稀释后进行对水喷雾,确保药液均匀覆盖在叶片和穗部,达到最佳防治效果。①针对草地贪夜蛾的施药,可选择乙基多杀菌素进行防控。乙基多杀菌素在确保对目标害虫具备高效杀灭作用的同时,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的毒害作用较小,符合现代农业绿色防控的发展趋势。因此,将其应用于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实践中,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减轻其对农作物的危害,还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②印楝素作为一种天然植物来源的杀虫剂,印楝素通过干扰害虫的生长发育、影响其行为习性或直接作用于其生理机能,实现对害虫的有效控制。这一过程不仅避免了传统化学杀虫剂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还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③还需注意避免长期使用同一药剂,防止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可以通过轮换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来减少抗药性的发生。前应注意使用适合的施药设备,如喷雾器、无人机等,以提高施药效率以及覆盖度。

3、推进统防统治

统防统治是一种系统化、专业化的病虫害防治策略,旨在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管理、提高效率来控制病虫害。各地区,应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主要病虫害情况,制定适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确保防治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明确病虫害的关键防控时期和节点,重点实施相应的防治措施。新时期,应积极利用专业化防治组织的技术优势,加大对大型药械、植保无人机及高秆作物施药器械的推广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在村、镇、县等层级实施整建制的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积极推广玉米“一防双减”技术,在大面积种植区展开规模化推广,以提升防治效果。并定期监测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防治措施。

综上所述,玉米高产栽培与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是实现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深入研究并应用相关技术,能够为广大种植户提供科学有效的生产指导,推动玉米生产的持续增长和优化。在未来农业生产中,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不断优化玉米栽培和病虫害防治策略,以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274300山东省菏泽市单县黄岗镇便民服务中心)

标签:  玉米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