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玉米病虫害发生现状及病虫害科学防治新思路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67)

玉米是的重要粮食类作物,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大众的饮食安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随着玉米栽培工作的不断向前推进,栽培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其中病虫害问题十分突出。本次研究在对玉米病虫害发生现状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就常见病虫害的危害特点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并提出了科学防治的新思路,希望通过研究对更好地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成效,降低经济损失有所借鉴和帮助。

一、玉米病虫害科学防治的重要性

1、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科学防治玉米病虫害是确保玉米高产稳产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精准识别病虫害种类和发生规律,采用科学的防治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在病虫害防控过程中科学防治不仅包括化学防治,还涉及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农艺措施等综合手段,通过合理施用农药,避免过量使用或滥用,不仅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对玉米的侵害,还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此外,适时施肥、合理灌溉、优化种植密度等农艺措施也可以增强玉米的抗病虫能力,进一步提升产量和品质。此外,对于不同生长阶段的玉米,科学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在玉米苗期,重点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病害;在拔节期和抽雄期,需关注叶部病害和螟虫等害虫的防治;在灌浆期则应重点防治穗部病害和后期病虫害,通过全程动态监测和精准防治,能够有效避免病虫害对玉米各个生长阶段的危害,确保玉米的健康生长,从而实现高产优质的目标。

2、有利于降低病虫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玉米病虫害不仅会影响产量,还会导致品质下降,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大田栽培期间通过早期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病虫害大面积暴发,综合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通过这些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不仅可以大幅减少病虫害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还能降低农民的种植成本和经济损失,提高种植效益。

3、有利于环境保护

科学防治病虫害在最大限度保障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同时,还能够有效保护环境,科学防治病虫害不仅能够保障玉米的健康生长,还能够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虽然在短期内效果显着,但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会造成土壤、水源和空气的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科学防治提倡综合防治理念,注重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更多地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手段,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避免病虫害产生耐药性

长时间单一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容易导致病虫害产生耐药性,从而降低防治效果。科学防治病虫害提倡综合防治,合理搭配使用不同类型的防治手段,可以有效避免病虫害产生耐药性,通过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结合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手段,可以延缓病虫害的耐药性发展。生物防治措施如使用昆虫病原线虫、细菌和病毒等生物制剂,可以有效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频率,通过物理防治手段如高温处理、机械除虫等,可以直接减少害虫密度,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二、玉米病虫害的发生现状

牡丹区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量少,多风干旱;夏季高温多雨,常伴有雷暴大风;秋季气温下降快,降水量少,空气干燥;冬季寒冷干燥,少雪少雨。玉米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的种类较多,常见病虫害主要包括大斑病、茎腐病、黑粉病、玉米螟、蚜虫、蓟马等。当前在病虫害防控过程中,化学防治手段仍然是最常见的模式之一,但由于大田用药的不科学不规范,再加上防治手段较为单一,很多病虫害的耐药性逐渐增强,防控效果逐渐变差,所以在今后病虫害防控过程中,应该在识别病虫害的基础上完善相应的防治方案,保障防治的针对合理。

三、玉米常见病虫害的种类

1、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特征

玉米大斑病菌是一种弱寄生性病原体,其在病残体中得以存活。该病的发生与玉米品种、气候条件、栽培方式及耕作措施密切相关。其适宜的发病温度范围为 2 0~2 5 % ,而当温度超过 时,会对病害的发展产生抑制效果。易发病的湿度条件是相对湿度 9 0 % 以上,温度偏低,多雨高湿,日照不足,均有利于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玉米连作发病重,轮作发病轻;单作发病重,间套作发病轻。合理的轮作和间套作,可减轻病害的发生,目前虽尚未发现具有免疫的玉米品种,但品种间对大斑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玉米大斑病往往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扩展,发病部位首先出现水渍状小斑点,然后沿叶脉迅速扩大,形成黄褐色或灰褐色梭形大斑,病斑中间颜色较浅,边缘较深。病斑一般长 5~2 0 c m 宽 严重发病时,多个病斑连片,植株枯死。

2、玉米茎腐病的发病特征

病菌主要通过气孔或伤口侵入植株体内,也可以在土攘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第2年通过灌溉水或昆虫传播,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玉米茎腐病的发病,当气温在 左右,相对湿度高于 70 % 时,病害容易发生。玉米茎腐病主要侵害玉米的中部叶鞘和茎秆,导致这些部位出现水浸状腐烂。病害发生时,受害部位的组织会逐渐软化,同时伴随着腥臭味,发病速度较快可以在短时间内扩散到整个植株。

3、玉米黑粉病

玉米黑粉病又称瘤黑粉病或黑穗病,主要通过气流传播,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可以在空气中随风传播,落到其他植株上再次侵染。玉米黑粉病可以在当年重复侵染,因此防治工作需要及时且持续。可以侵染玉米植株的多个部位,包括幼苗、茎节、腋芽、雌穗、雄穗、叶片和气生根等,被侵染的部位会形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瘤状物,这些病瘤是病原菌在寄主组织内生长繁殖的结果。病瘤初期呈白色,有光泽,内部也是白色的肉质组织,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瘤会逐渐变大,表面变暗,颜色变为淡紫红色,内部则变为灰至黑色。当病瘤成熟并失水后,外膜破裂,散发出大量黑粉,黑粉是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具有高度的传染性,病瘤的形成会阻碍植株的正常生长,导致植株矮化、扭曲、生长缓慢。在雄穗上病瘤会导致小花变形,影响授粉,进而影响产量,在雌穗上,病瘤会导致果穗变形,严重时整个果穗不能结实,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苗期如果茎基部受到侵染,可能导致幼苗枯死,叶片和叶鞘上也会形成病瘤,叶片上的病瘤较小,常成串密生,而叶鞘上的病瘤则相对较大。

4、玉米螟的发病特征

玉米螟幼虫会钻蛀玉米叶片,导致叶片上出现整齐排列的小孔,严重时可将叶片全部蛀食完毕,影响光合作用,使玉米生长受阻。幼虫会钻入雄花中,导致雄花基部折断,影响授粉,从而降低玉米的结实率。幼虫还会钻入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蛀食穗轴或杆粒,导致玉米籽粒不饱满,降低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部分玉米螟幼虫会由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取食髓部,使茎秆易被大风吹折,影响玉米的生长和抗逆能力,在取食过程中,可能会传播病毒,导致玉米植株感染病毒病,进一步降低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5、玉米蚜虫的发病特征

蚜虫主要刺吸叶片的汁液,导致叶片发黄、发红或紫,严重时叶片会失去光合作用功能,不能制造有机物,从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在吸取汁液的同时会分泌大量的蜜露,这些蜜露覆盖在叶片上,不仅影响光合作用,还容易引起霉菌寄生,导致叶片边缘发黄,严重时叶片会枯萎。蚜虫在玉米苗期群集于心叶内,严重时会导致幼苗生长停滞,甚至枯死,随着植株生长,蚜虫会集中在新生的叶片上为害,造成植株发育不良。在玉米抽穗后,蚜虫会扩散至雄穗上繁殖,导致雄花败坏、授粉不良,形成不孕果穗,雌穗长出后蚜虫在苞叶内外刺吸汁液,影响果穗的正常发育。被害严重的植株,其果穗瘦小,籽粒不饱满,秃尖较长,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如果在玉米散粉期有大量蚜虫出血会导致玉米抽雄不全,影响授粉和籽粒灌浆,使粒重下降或形成无棒空株。

6、玉米蓟马的发病特征

玉米蓟马体型小,活动危害部位隐蔽,不易被发现,容易错过防治时期,成虫和若虫会锉吸玉米叶片汁液,导致叶片出现银白色条斑,进而褪绿发黄,甚至畸形、破裂、不能展开,严重影响玉米幼苗的正常生长。此外蓟马分泌的毒素会抑制玉米生长,导致植株矮化,生长受阻,该种害虫也会传播病毒,影响玉米结实,导致玉米穗出现空壳、瘪粒等问题,降低玉米产量。

四、玉米病虫害科学防治新思路

1、玉米病虫害的农业防治

① 玉米轮作倒茬

玉米轮作倒茬是一种有效的农业生产方式,能够提高土地的肥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在轮作处理过程中,可以按照短期、中期或者长期轮作的方法进行制定。短期轮作可以按照玉米-大豆-小麦-玉米(1年2茬)进行操作,中期轮作主要按照玉米-大豆-小麦-玉米-豆类-玉米(2年3茬),长期轮作主要采用玉米-大豆-小麦-玉米-豆类-玉米-油料-玉米(3年4茬)的轮作方案。在轮作操作过程中应该做到优先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作物进行轮作,避免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选择对土壤肥力要求相近的作物进行轮作,以保持土壤肥力。

② 玉米的合理密植

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玉米品种,紧凑型品种透光性好,适宜密植;平展型品种透光性较差,适宜稀植。紧凑型品种适宜密度为4000~4500株 ,平展型品种适宜密度为3000~3500株。大田定植过程中土壤肥力较高时,可适当增加密度,土壤肥力较低时,应适当降低密度。此外,田间施肥水平较高时,可适当增加密度,施肥水平较低时,应适当降低密度。依据上述的种植方式可以采用机械播种,确保播种深度一致,提高播种质量,有条件地推广应用宽窄行种植方式宽行距6 0~7 0 c m ,窄行距 3 0~4 0 c m ,株距控制在 2 0~1 5 c m ,这种种植方式有利于通风透光,防止病虫害发生。

③ 玉米大田的合理施肥

玉米大田的施肥方案需要根据玉米的生长周期、土壤肥力、气候条件以及当地农业习惯来制定。在播种前进行土壤测试,了解土壤的 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含量,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制定施肥计划,确保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平衡。播种前15~20d,推荐使用复合肥(N-P-K比例约为15:15:15)或有机肥(如鸡粪、牛粪等),施用复合肥 或有机肥 将肥料均匀撒施于地表,然后深翻入土,深度 1 5~2 0 c m 。播种时施用尿素 或磷酸二铵 作为种肥,将肥料与种子分开,施于播种沟内,深度 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及时进行追肥推荐上述几个阶段施用尿素 进行追肥作业,在玉米行间开沟,将肥料施入沟内,然后覆土。玉米生长中后期可以施用磷酸二氢钾100~ 或尿素 ,将肥料溶解于 1 0~1 5 k g 水中,均匀喷施于玉米叶片上,间隔7~14d使用1次,连续使用1~2次。

2、玉米病虫害的物理防治① 杀虫灯防治

杀虫灯是一种利用害虫的趋光性来诱杀害虫的物理防治方法,对于玉米鳞翅目害虫,如二点委夜蛾、玉米螟、棉铃虫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根据害虫种类选择合适的杀虫灯,对于玉米螟等鳞翅目的害虫应选择波长为 3 4 0~3 6 0 n m 和 4 4 0 n m 的灯管。在玉米田中,每 设置一盏杀虫灯,灯杆高度应设置在高于作物冠层 1 m 的位置,以便更好地诱杀害虫。从春季越冬代开始使用,每天晚上8点~早上5点开启杀虫灯,以充分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应用过程中要做到每间隔2~3周清理电网,防止害虫残骸堵塞电网,及时更换灯管,确保杀虫灯的正常工作。

② 粘虫板防治

粘虫板是一种利用害虫对特定颜色有趋性的物理防治工具,特别适用于防治玉米田中的蚜虫和蓟马等小型害虫。针对玉米蚜虫和蓟马推荐选择黄色或蓝色粘虫板,确保粘虫板表面光滑,粘性适中。在玉米蚜虫和蓟马开始出现时安装粘虫板,将粘虫板悬挂在玉米田中,高度应略高于玉米植株顶部 1 0~1 5 c m ,粘虫板应均匀分布在田块中,田地大约放置规格为 2 0 c m× 2 5 c m 或者 2 5 c m× 3 0 c m 的20~30块 粘虫板,使用细竹竿或木棍将粘虫板固定在田地中,确保粘虫板垂直于地面,应用过程中每隔5~7d检查粘虫板,当粘虫板上粘附的害虫达到一定数量时(如占板面面积的 6 0 % 以上),应及时更换新的粘虫板,通常每周更换1次。

3、赤眼蜂和白僵菌防治玉米螟

赤眼蜂和白僵菌都是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用于防治玉米螟等害虫。一般选择在玉米螟的产卵初期开始放蜂,第1次放蜂在玉米螟产卵率达到 2 0 % 时,或者玉米田百株玉米的产卵率达到1~1.5片时,后推10d进行第2次放蜂,放蜂总量为20000头/ ,第1次放10000头 ,第2次放10000头 。使用蜂卡,每个蜂卡约含70粒橡胶蛋,每粒橡胶蛋可出70~80头赤眼蜂,将蜂卡均匀分离,固定在玉米中部叶片背面的中间背光处,将叶片向下卷成筒状,用牙签或针线在圆筒内固定蜂,设置2个 释放点。白僵菌在应用过程中主要在玉米螟幼虫孵化幼虫开始取食的3龄前施用效果最佳,应用期间将白僵菌稀释至100亿~200亿/mL个白僵菌孢子,使用喷雾器均匀喷洒在玉米叶片上,确保叶片正反面都喷到,施用稀释后的白僵菌溶液约 ,通常间隔7~14d使用1次,连续使用1~2次。

综上所述,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流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成效显着下降,不利于提高防治质量和防治效率。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引导种植者加强对玉米病虫害的科学预防。这要求我们准确把握病虫害的流行规律,重视病虫害的准确识别,并结合病虫害的流行趋势,积极采纳新技术和新方法,以显着提高防治效果,从而有效降低玉米病虫害的流行率,确保作物的栽培安全。

(作者单位:274000东城街道办事处)

标签:  玉米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