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积极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致力于提升玉米生产的综合效益。在种植面积保持稳定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种植结构、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强化田间管理等一系列措施,青岛市玉米产量实现了稳步增长。但是面对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双重挑战,如何在保障产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玉米品质,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青岛市玉米生产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青岛市积极探索优质玉米高产栽培配套技术,旨在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玉米产业转型升级。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显着提高玉米的单产水平,还能有效改善玉米的品质,满足市场对高品质玉米的需求。青岛市在优质玉米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结合本地实际,形成了具有青岛特色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体系中涵盖了从地块选择、种子处理、播种管理、田间管理到收获储存的全过程,为玉米生产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一、青岛市优质玉米生产现状
1、优质玉米种植面积与产量
青岛市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的重要城市,其农业发展始终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在玉米种植领域,青岛市长期保持稳定的种植面积与可观的产量,为区域乃至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近年来,青岛市积极响应国家关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部署,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和耕地资源的有效保护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在这一战略指引下,青岛市的粮食生产形势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单产水平实现了显着提升。种植面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反映出青岛市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坚定决心与实际行动,优质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加不仅意味着青岛市在农业资源利用上的进一步优化,也预示着未来玉米产量的持续增长潜力。
2、优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应用情况
青岛市在推动优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上成效显着,通过实施优质玉米高质高效技术模式,青岛市玉米产业实现了单产与总产的双重飞跃,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① 在玉米精量播种技术的推广
青岛市选取了高质量的种子,并精确控制播种量,显着降低了用种成本。与传统播种方式相比,精量播种技术能够减少约2 0 % 的用种量,同时省去了间苗、定苗的人工成本,节省成本可达人民币500元/hm²。
② 宽窄行种植技术
通过调整行距,即从原来的 6 0~6 5 c m 等行距种植,改为宽行 8 5~9 0 c m 窄行 4 0~4 5 c m 的种植模式,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得到显着改善,抗倒伏能力增强。宽窄行种植模式下的玉米叶片光合速率提高约 1 5 % ,最终产量较传统种植模式增产约 10 % 。
③ 玉米中后期防治
“一防双减\"技术在玉米生长后期的应用,显着提高了病虫害防治的效率和针对性。通过一次性防治有效控制了害虫基数和病害危害程度,减少了农药使用量,每 减少农药使用量可达 30 % 以上,同时提高了玉米的品质和产量。
3、品种选择与良种覆盖率
青岛市在玉米品种选择方面,秉持着科学严谨的态度,致力于筛选和推广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高产稳产品种,不仅提升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也为当地农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提供了坚实保障。通过组织新品种引进试验与展示评价,青岛市农业部门筛选出了一批综合表现优异的高产稳产品种。其中,登海605、立原296、鑫瑞76、沃玉3号等品种在产量、抗逆性、品质等方面均表现出色,平均产量较传统品种增产约 1 0 % ~ 1 5 % ,且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适应性更强,有效降低了因气候、土壤等因素导致的产量波动。在良种覆盖率方面,青岛市取得了显着成效。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农民受益的良种推广机制,青岛市实现了玉米良种的全面覆盖。目前青岛市的玉米良种覆盖率已达到 100 % ,这意味着所有种植的玉米都采用了经过筛选和验证的高产稳产品种,不仅提升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现代化。
二、青岛市优质玉米高产栽培配套技术要点分析
1、玉米地块选择与土壤管理
玉米作为一种适应性较强的作物,但其生长发育过程仍受到地块条件的显着影响,所以应选择地势平坦、肥力较好、灌溉及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块,在实际选择的过程中,可通过GIS技术结合遥感影像分析,对候选地块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水文条件等进行综合评估,从而筛选出最适宜的地块进行玉米制种。在播种前应对地块进行深耕整地,深耕整地能够打破土壤犁底层,增加土壤疏松度,促进根系下扎及养分吸收。耕地的深度控制在1 0~1 5 c m 的范围内,若有条件的话可以采取旋耕措施,以此来使土壤变得更加细碎。在整地过程中施加磷酸二铵 尿素
,并需施加多微钾肥
,以降低玉米缺素症的发生概率。
2、玉米良种选择与处理
青岛市优质玉米品种可以选择登海605、立原296等,并保证种子的纯度在 9 8 % 以内。播种前5\~7d将种子摊放在干燥向阳处晾晒2\~3d,晒种可以降低种子含水量,改善种皮透性,促进种子后熟和酶的活性来提高发芽力。针对易感病虫害的地块,需要采用药剂拌种措施,使用 1 0~4 0 g 的咯菌腈·精甲霜灵或多菌灵·福美双兑水 后与 1 0 0 k g 种子进行均匀搅拌,每粒种子均匀包裹药膜,拌种后应放置1~2d,让种衣剂充分固化,避免长时间暴露影响药效,拌种后的种子存放于阴凉干燥处并标识区分。
3、玉米科学播种
当地温稳定在 左右时即可进行玉米播种,适宜日期为每年的4月中旬,此时播种可以避开7月的高温多雨天气,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和发育,同时有利于延长灌浆时间、增加粒重,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在播种过程中应遵循“深浅保持一致、覆土保持均匀、一播全苗\"的原则,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3~5 c m ,过深或过浅都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和生长。当栽培区域的宽度在 1 3 0 c m 左右时,可遵循特定的田间布局规范进行玉米的栽培作业,即采用宽行
窄行 3 5 c m 以及垄沟 2 5 c m 的配置模式,不仅有利于将现代农业机械设备引入耕地,还为玉米的播种、土壤翻耕及后续的水肥管理过程提供了高效的机械化支持,显着提升了玉米栽培的作业效率,并有助于缓解土壤肥力消耗的问题。在播种方法的选择方面,推荐采用“精确单点三粒播种法”,确保玉米植株在生长周期内享有良好的通风条件与充足的光照资源,进而减少因植株密集而导致的倒伏现象。种植密度控制在5000株
的范围内,并依据宽行 8 0 c m 窄行 4 0 c m 以及株距 1 4 . 8 c m 的规格进行布局。
4、玉米苗期施肥管理① 基肥的施入
在基肥的选择上应以有机肥为主,辅以无机肥,基肥的施用量一般占总施用肥量的 5 0 % 左右,有机肥的施用量一般控制在 左右,对于氮素缺乏的土壤,可施入尿素
;对于磷素缺乏的土壤,可施入磷酸二铵 1 5 ~
;对于钾素缺乏的土壤,可施入氯化钾
② 追肥管理
追肥通常分为两个关键时期进行,即拔节期和抽雄后。拔节期是玉米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的重要阶段,此时玉米植株迅速生长,对养分的需求急剧增加。抽雄后则是玉米生殖生长的关键时期,此时玉米进入籽粒灌浆阶段,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能力达到高峰。拔节期追肥时,尿素的施用量一般控制在225~ ,抽雄后追肥时尿素的施用量则调整为
在追肥过程中常采用沟施或穴施的方式。沟施是将肥料均匀撒入预先挖好的沟中,然后覆土掩埋;穴施则是将肥料直接施入植株根部的穴中,然后浇水促进肥料溶解和根系吸收。这两种方式均能有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从而有效减少养分的流失。
5、玉米田间管理① 覆膜技术
在薄膜的选择上,应优先考虑其厚度、宽度和透光性,通常可以选用厚度为 0 . 0 0 8 m m 左右的无色透明超薄膜,薄膜的宽度则一般控制在 7 0~9 0 c m 之间即可。在覆膜前需对垄面、畦面进行精细整平。通过耙细整平作业,可以清除土壤表面的残茬、大土块及其他杂物,使土壤表面平整光滑,为覆膜提供良好的基础。整平后的土壤表面应无明显的高低不平和坑洼现象,以确保薄膜能够紧贴地面,减少空气间隙,提高保温保湿效果。在覆膜过程中应遵循\"平、展、严、实\"的原则。首先,将薄膜平铺在平整后的土壤表面上,确保薄膜与土壤表面紧密接触,无皱褶和气泡,然后从薄膜的一端开始,逐步向另一端展开,使薄膜完全覆盖整个地块,在展开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薄膜的平整度和紧密度。
② 放苗与定苗技术
放苗应避开晴天中午和大风天气,在放苗时需小心地将薄膜划破一个小口,轻轻地将幼苗从膜内引出,并确保幼苗的叶片不被薄膜划伤,放苗后应立即用土壤将膜口封严,以防止膜内热气外泄和杂草生长。在幼苗长到6\~8片叶时,是间苗的最佳时期,间苗时应仔细观察每株幼苗的生长状况,去掉大苗、小苗和弱苗,留下长势茁壮、无病虫害的幼苗,可以确保作物群体的均匀性和健康性,间苗后应及时进行补苗,以确保作物群体的密度和产量。
③ 水肥管理
水分管理方面,由于苗期玉米根系尚未完全发育,对水分的需求相对较低,过多的水分不仅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影响根系呼吸和养分吸收,还可能引发病害。因此,在基肥充足、土壤情良好的情况下,苗期应尽量减少浇水次数和浇水量,以蹲苗壮根为目标。若遇干旱天气,确实需要浇水时,应采用滴灌或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避免大水漫灌,确保水分均匀渗透至根系分布层,同时减少地表水分蒸发。在施肥管理方面,若基肥的施用量充足,能够满足玉米苗期生长所需的养分,则无需在苗期进行额外施肥。但是针对土壤肥力较低、基肥施用不足或玉米长势较弱的田块,为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可在苗期适量追施氮肥,追施尿素的剂量应控制在 ,追施时应采用沟施或穴施的方式,将尿素均匀撒施在距离植株根部 1 0~1 5 c m 的土壤中,然后覆土盖严来减少养分流失和挥发。
6、玉米田间除草管理
除草管理在玉米田间管理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其核心理念在于“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有效控制杂草的生长,为玉米的生长创造有利的生态环境。在播后出苗前的关键时期,为预防杂草滋生,可运用化学封闭除草技术,将 5 0 % 乙草胺乳油以 1 0 0~1 2 0 m L 的剂量,均匀兑人30~5 0 k g 的清水中,形成均匀的喷雾液,随后将其均匀喷洒于地表,形成一层有效的化学屏障,以阻断杂草种子的萌发与生长,达到封闭除草的目的。进入苗期后,除草管理需更加注重策略性与精细性,可采用人工除草与化学除草相结合的方式,以实现除草效果的最大化。在化学除草环节,药剂的选择至关重要,需确保所选药剂对玉米植株安全无害,同时具备良好的除草效果。因此,应严格遵循药剂的使用说明,精准控制药剂的用量与喷洒时机,避免过量使用或不当操作对玉米植株造成药害,确保除草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从而为玉来的健壮生长提供坚实的保障。
7、玉米化学调控技术
玉米化学调控技术主要是指以应用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为手段,通过改变植物内源激素系统,调节玉米生长发育,使其朝着预期的产量与质量目标发生变化。通过使用化学调控剂可以有效降低玉米的穗位高度,促使玉米茎秆变得更加坚韧,根系更加发达,从而显着提高玉米的抗倒伏能力。为此,对于株高低于 3 m 的品种,则仅需一次化学调控,用量为 胺鲜酯·乙烯利可溶液剂。化学调控作业完成后,需等待5~6d再进行灌溉和施肥作业,以确保化学调控效果与植株生长需求的协调统一。
8、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及其防治① 玉米玉米叶锈病的防治
应适当减少氮肥的施入量,合理控制种植密度,种植密度为4500~5500株 即可,以此来改善田间的通透性;或者是在玉米锈病的初期阶段可以使用 2 5 % 浓度的粉绣宁兑水10~1 5 k g ,或使用 4 0 % 浓度的福星乳油兑水 8 0 k g ,或使用 3 0 % 的特富灵兑水 2 0 k g 。
② 玉米根腐病的防治
可以使用 7 0 % 浓度的甲基托布津兑水 8 0 k g 进行防治,或者是使用 2 0 % 浓度的三唑酮兑水 2 0 k g 进行防治,或者是使用草酰咪唑兑水 3 0 k g 进行防治,连续喷雾2次,每次施药时间间隔
③ 玉米褐斑病的防治
应在及时发现的基础上,喷施 2 5 % 浓度的粉锈宁兑水100\~1 5 0 k g ,或者是喷施 70 % 浓度的甲基托布津兑水 5 0~6 0 k g ,以此来有效控制玉米褐斑病的蔓延,并在喷施药剂的同时喷施叶面肥,连续喷施2~3次,每次喷施需要间隔7d左右,喷施6h之内若遇阴雨天气时需要重新喷施。在玉米抽雄期时选择 6 g、5 0 % 浓度的甲基硫菌灵兑水 6 0 k g ,施入 ,间隔10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针对玉米蚜虫的防治而言,可以采纳非化学的防治策略。例如,使用银灰色的覆盖膜和部署黄色黏性板来阻挡蚜虫的入侵。
④ 玉米螟的防治
在玉米小喇叭口期开始田间释放赤眼蜂,每星期放1次,连续放3次,每次放蜂1万头 。在释放赤眼蜂的过程中,可以在田间设置多个释放点,每个释放点选择一棵玉米植株中上部的叶片,将蜂卡粘在叶片背面的主叶脉上。
9、适期收获
当苞叶发黄,籽粒变硬,籽粒种胚背面基部出现黑层时并呈现出品种固有的颜色和光泽时为生理成熟。生理成熟后可进行机械或人工收获。春播玉米一般在9月份左右收获。籽粒直接收获在籽粒水分含量降至 2 5 % 以下时进行,收获质量要达到籽粒破碎率不超过 5 % ,产量损失率不超过 5 % 、杂质率不超过 3 %。
总而言之,青岛市作为山东省的重要产粮区,在玉米生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通过实施优质玉米高产栽培配套技术,青岛市已经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和经验,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的风险,同时通过合理的耕作和灌溉制度,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未来青岛市应继续加强优质玉米生产的研发和推广工作,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水平,为青岛市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266613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南墅镇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