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提升路径与田间管理优化实践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221)

玉米作为一种根系作物,其生长过程依赖于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如果土壤质量差、养分供给不足,就无法满足玉米生长的需求,从而可能造成产量减少。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提升农户的经济效益以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需积极推广并优化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同时加强田间管理,以有效提升玉米的产量与品质,进而推动我国玉米种植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玉米高产栽培技巧与田间管理技术的研究价值

1、提升经济效益

通过采用高产优质玉米品种,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是直接增加经济收益的有效途径。同时,注重农产品品质的提升,如改善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等,可以满足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销售周期,通过科学储藏技术,如低温冷藏、气调储藏等,可以推迟农产品上市时间,错开供应高峰期,提高市场竞争力。

2、增强作物抗逆性

在玉米的品种选择上,应优先考虑那些具备优良抗病虫害、抗旱、抗涝特性的品种,这样即使在不利的环境下也能保持较高的产量稳定性。合理安排播种时间,避开极端气候条件,也是提高作物抗逆性的重要策略。例如,在干旱地区,选择深根系品种,以更好地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在多雨地区,选择排水性能好的土壤和适当的种植布局,减少积水风险。此外,实施轮作和间作制度,利用不同作物的共生效应,也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增强作物的抗逆能力。

3、促进农田生态环境保护

推广生态农业理念,采用有机肥料替代化学肥料,不仅可以减少土壤和水源的污染,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生物多样性。生物防治技术,如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制剂等控制病虫害,相比传统的化学农药,更环保、更安全,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此外,通过建立农田生态廊道、种植绿肥作物等措施,可以进一步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增强农田生态服务功能。

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分析

1、优质品种的选择

玉米的产量与品种息息相关,因此在高产栽培过程中,选择优良品种至关重要。理想的玉米品种不仅须具备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还需在成熟期和抗旱性方面表现出色,这是后续田间管理顺利进行的前提。当前,高产玉米种子如\"郑单958”“中科玉505\"等备受推崇。在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严格筛选,重点关注颗粒直径、饱满度及外观等指标,确保种子纯度和发芽率达到9 5 % 和 8 7 % 以上。种植者完成种子筛选后,需进行前期处理,通过自然晾晒促使种子进入生长状态,提高酶活性。在晾晒时,种子厚度应控制在 4 c m 左右,注意避免夜间低温或湿度过高的影响,确保在播种前3d完成包衣处理搅拌后自然风干。

2、耕种前的整地管理

在玉米高产种植计划的启动阶段,种植人员需对种子和土壤进行全面管理,以确保玉米能够获得充足养分,提高成活率和产量。为此,应进行土壤成分分析,基于分析结果合理选择种植位置,确保米能够迅速茁壮成长。同时,需综合考虑光照时间、降雨量等环境因素,促进玉米的健康成长。玉米因其出色的适应性,在种植过程中,选择适宜的种植区域,观察其根系能否有效汲取养分与水分,影响最终的产量与品质。因此,在播种之前,进行细致的整地和翻耕工作变得不可或缺。这一过程旨在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其透气性和保水能力,为种子的顺利萌发创造良好条件。在整地时,需确保地表的平整度以及土壤的疏松程度,同时需及时处理并破碎大型土块,形成上层细腻、下层坚实的耕作层,以利于玉米根系的健康发展。通常建议的整地深度在 2 0 ~ 2 5 c m 之间,耕后及时耙平耙实,确保上松下实,为后续的播种和作物生长提供理想的土壤环境。在整地的同时,应清除杂草,防止其对幼苗生长产生负面影响,并适时施加底肥和有机肥料,以满足玉米幼苗对养分的需求。

3、玉米机械化播种管理

中国幅员辽阔,玉米种植分布广泛,各地气候与土壤条件差异显着,因此在选择播种时机时,应紧密联系当地气候条件,避免过早或过晚播种,确保气温稳定在 以上才进行播种。过早播种可能导致温度低于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延缓种子生长发育,降低其抗病虫害能力,在生长后期也难以获得足够的养分;而气温波动较大的播种期则易引发冻害,严重影响种子成活率。反之,播种过晚可能使得玉米生长周期缩短,从而导致产量和质量下降。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高效农业机械的应用日益普及,尤其是在玉米播种环节,机械化的操作显着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力投入。通过精确控制播种深度和密度,机械播种不仅能提升播种精度,还能确保作物均匀分布,对提高玉米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播种密度能增强玉米的抗倒伏能力,确保作物能充分吸收光热和养分,改善种植环境的通风透光性,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然而,播种密度过大可能会导致植株过于密集,秸秆细小,减弱抗倒伏能力,增加后期管理难度,进而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播种时需依据土壤状况选择适宜的播种间距。对于土壤条件较差的地区,建议采用较宽的播种间距 6 0~8 0 c m ;而在土壤条件较好的区域,则可采用宽窄行播种技术,其中宽行间距约为 8 0~8 5 c m ,窄行间距约为 2 5~3 0 c m ,既能充分利用种植空间,提高种植效率,又能有效提高作物产量与质量。

三、玉米田间管理措施分析

1、农作物的杂草清除

农田中杂草的快速生长,严重干扰了作物的正常发展。消除田间杂草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人工干预与化学药剂应用。人工除草相对环保且操作灵活,适宜在灌溉后进行,特别是在玉米萌芽初期进行土壤松动的同时清除杂草。这一过程通常需要进行三次翻耕和两次除草作业,但这种做法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耗时较长,更适合于小型农户或个体经营。相比之下,化学除草法因其效率高、效果显着而更为普遍。通过喷洒特定的农药,可以有效控制杂草的生长,既减少了人力成本,也实现了对杂草的持续抑制。在实施化学除草策略时,操作者需依据杂草种类等因素,选用合适的除草剂。除草工作应选择在低温条件下进行,以防高温加速农药蒸发,降低除草效果;同时,避免在雨天进行,以防雨水冲刷掉药剂,影响效果。操作人员务必仔细阅读并严格遵循农药使用说明书中的指导进行调配。

2、人工查苗、补苗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机械种植技术的广泛采用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作物产量,通过精确控制播种间距、深度和密度,实现了精准农业的初步目标。然而,这一高效种植模式并非无解可击,机械故障导致的玉米缺苗少苗问题便是其中的一大挑战。

在玉米播种结束后约15d内,应进行一次全面的出苗检查,及时发现并评估缺苗情况。对于出苗情况良好的地块,可以通过人工补苗的方式解决少量的缺苗问题。具体操作时,应选择与原品种一致、根系发达且带有完整土壤团的玉米苗进行补植,以确保新补植的玉米苗能够迅速适应环境,促进整个农田的均匀生长。而对于缺苗情况严重的地块,则需要进行更为系统地处理。首先,开展催芽工作,通过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促使未发芽的种子尽快萌发,为下一次播种做好准备。其次,对已发芽但未出王的种子进行人工辅助,帮助其顺利破土而出。此外,还应分析机械故障的原因,及时维修或更换设备,避免类似问题在后续的种植周期中再次发生。

3、玉米生长阶段的间苗、定苗

当玉米进入快速生长阶段,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如果不适时进行间苗和疏苗操作,幼苗之间极易产生过度拥挤,从而造成养分、水分和光照的竞争加剧。因此,应尽早实施间苗工作,通常在玉米长至3叶期时进行最为适宜。在此阶段,玉米尚未形成有效的次生根系统,因此在间苗过程中不易损伤其他幼苗,从而确保了幼苗的安全。随着玉米成长至5叶期,幼苗的发育状态开始显现差异,强势与弱势幼苗之间的对比愈发明显。在进行定苗时,应优先剔除那些发育不良、存在病害的幼苗,同时保留那些生长状况相近的幼苗,比如粗细相似、叶片数量相仿,以保证群体生长的一致性和均衡性,避免因竞争而导致的养分消耗问题。

定苗与间苗应分别进行,不可过早进行定苗操作。若在幼苗发育初期便急于定苗,可能会导致误判壮苗与弱苗的区别,从而保留了较多的自交苗和弱小幼苗,这些苗在后阶段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影响,进而引发再次出现缺苗的情况。遵循\"3叶期间苗,5叶期定苗\"的自然法则,是提高玉米产量的关键步骤之一。

4、不同生长阶段的水肥管理

水肥管理对于实现玉米高产至关重要,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玉米对水肥的需求,应适时调整管理策略。在定苗后至拔节期,应进行一次追肥,旨在促进根系发育,确保幼苗健壮并加速叶面生长,从而奠定高产基础。此阶段的追肥应侧重于磷肥和钾肥的施用,通过开沟或挖穴的方式,一次性施入总氮肥和钾肥的 20 % ~3 0 % 量,深度约为 ,距离玉米植株至少 ,以避免烧苗现象。鉴于苗期水分需求相对较低,施肥时适度灌溉少量水分,能有效辅助植株吸收养分。

穗期,即从拔节至抽雄阶段,是玉米生长最为迅速的时期,直接影响到穗花数量、果穗大小和穗粒数等关键指标,因此这一阶段的管理重点在于壮秆和促进果穗分化,以实现高产目标。穗期需进行1~2次中耕培土,提高土壤透气性,同时去除茎部分蘖和拔除弱小幼苗。中耕培土后,追加水肥。其中,穗肥所占的总施肥比例达到 6 0 % ,推荐使用速效肥料,尿素为主要成分,适宜在大喇叭口期施用,具体用量按照 尿素的标准来计算。穗期是玉米植株生长最为繁茂的时期,加之日照强烈、蒸腾作用加强,对水分的需求显着增大。因此,如遇连日干旱,应及时补充灌溉,以防影响花期授粉,导致玉米产生较高的空杆率。抽雄期间,需要进行两次浇水,分别在施肥时配合施肥浇水和玉米抽雄后,以应对茎叶生长加速带来的高水分需求。进入籽粒期,通过追施花粒肥,能够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玉米的千粒重量,进而提升整体的产量。

5、玉米常见抗旱、防涝

为确保玉米的健康成长并实现产量的最大化,农业生产者在田间管理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抗旱与防涝的工作。针对旱情,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采取引水抗旱保苗的措施,以避免因水分不足导致幼苗枯萎甚至死亡的风险。合理灌溉是保障玉米生长的重要环节,常见的灌溉方法包括喷灌和沟灌两种。喷灌以其灵活性和可控性,即可以由人工控制喷水量,深受广大农业生产者的青睐,尤其适用于玉米的灌溉。而在玉米的中后期,考虑到水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更推荐采用沟灌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求,还能有效地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与抗旱工作相比,防涝工作在操作上更为简便,在玉米的苗期,为了实现保防涝,农业生产者通常会采取完善地块排水的措施,通过建立有效的排水系统,确保田间积水能够迅速排出,从而避免水分过多导致的土壤氧气含量下降,影响根系健康,进而促进玉米的稳定生长。

6、常见玉米病虫害防控措施

玉米病虫害作为影响玉米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玉米螟、蚜虫、叶斑病、锈病等常见种类。这些病虫害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受气候、土壤类型、作物品种等多种因素影响,对玉米生长和产量产生显着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控策略可提升玉米生产效率和确保粮食安全。

① 农业防控措施

在玉米品种选择上,依据不同地理环境与种植条件,应优选适应当地环境的优质玉米品种。播种时节的选择也需考虑玉米品种特性,避开病虫害高发期。播种密度需根据土壤条件灵活调整,以优化田间通风、光照条件,创造不利于病虫害滋生的环境。定期进行田间巡查,早发现、早处理病虫害,对已感染病虫害的植株或地块,及时采取铲除、焚烧等措施。

② 生物防控措施

生物防控技术基于生态系统原理,通过引入或释放天敌,如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苏云金杆菌控制玉米螟等,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土壤生态。采用赤眼蜂卵块防治玉米螟,或喷洒苏云金杆菌,均需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进行。在雨季,应适时补充喷洒。

③ 物理防控措施

物理防控简便易行,效果显着,包括利用灯光诱杀、性诱剂诱杀、色板诱杀等手段,减少对作物的直接伤害。针对玉米螟,可通过安装振动式杀虫灯、黑光灯诱杀,或植入性诱剂,集中诱捕病虫。此外,利用黄色板片诱捕灰飞虱也是有效策略。

④ 化学防控措施

为实现绿色防控目标,化学防控应注重科学性与安全性,选择低毒、低残留、高效且环保的化学药剂,优先使用生物制剂。药剂用量需根据田块面积精确计算,避免过量施用。禁止在玉米收获前施用化学药剂,以防农药残留。具体操作上,对于玉米螟的防治,在玉米喇叭口期使用 1 . 5 % 辛硫酸颗粒剂 ,与5倍细土混合均匀后撒施。对于玉米大小斑病,则推荐使用 5 0 %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对病株进行喷洒,每7d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

综上所述,为了追求玉米的高产与稳定产出,提升玉米的产量与品质,进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有必要推广并实施有效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需转变传统的农业管理观念,强化科学化的管理手段,为玉米提供一个优质且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实现农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提升,为农业经济与工业部门的持续稳定发展注入动力。在玉米栽培的准备阶段,需确保种子来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优化播种技术,实施精准化的水肥管理,加强病虫害的预防与治疗,完善各项栽培措施得以有效落地执行,提高玉米的总体产量,推动农业的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的稳健增长奠定稳固基石。

(作者单位:274200山东省成武县天宫庙镇便民服务中心)

标签:  玉米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