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影响玉米生长的主要因素与病虫害防治措施分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67)

为满足本地区广大农民对玉米科学种植的需求,本研究围绕玉米生产的科学适用技术,从玉米生长所需的田间配套条件、病虫害防治、土壤施肥效应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促进玉米产量的提升。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简述了影响玉米生长的主要因素和病虫害防治措施,希望可以对广大同行有所借鉴。

一、环境温度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1、温度对玉米生长发育的主要影响

玉米正常的生长温度不能低于 ,王壤温度 2 2 % 左右最适于玉米根系生长,苗期一般的低温不能使植株死亡,但削弱对磷的吸收能力,叶片出现暗绿或紫红色。穗分化期间,温度降至1 7 % 时,小穗分化基本停止;降到 左右时,雄穗花药干瘪,没有花粉,有的花粉即使已经形成,也没有生命力,雌穗有的小花没有花丝,成为无效花,不能受精。玉米在抽穗开花期要求适宜的日平均温度为 2 5~2 6 % 。如果温度高于 ,再伴随干旱,就会导致营养输送不能正常运行,影响授粉。粒期玉来要求适宜的日平均温度为 2 0~2 4 %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到玉米颗粒的转载酶的正常作用。

2、光照对玉米生长发育的主要影响

玉米杂交种对光照的反应是:早熟品种不敏感,而迟熟品种相对敏感,即迟熟品种在短日照下生长发育加快,而在长日照下生长发育延迟但仍可抽穗。玉米作为历来的当地主推粮油作物,对日照非常敏感,日照时间长短能决定玉米能否抽雄开花。日照长短的作用有时也受氮素影响,长日照下氮素能促进提前抽雄,在短日照下就不太明显。

3、水分对玉米生长发育的主要影响

玉米的耗水量因产量水平、自然条件、栽培措施等变化而不同,其变动范围多在 3 0 0~7 0 0 m m 。玉米需水肥的临界期在大喇叭口期,也就是抽雄前的 这时玉米对水分、养分反应极为敏感,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时期。玉米苗期需水量较小。玉米十分怕涝害,玉米的田间生产必须保持利于沟渠的排水畅通。玉米在拔节期对水分要求较高,拔节期需水分的量要占玉米总生长周期需水量的 2 5 % ~ 3 5 % 。土壤含水量保持田间持水量的 7 5 % 左右。玉米抽雄之前,是补充水分关键的时期,而且对水分很敏感。如果在玉米拔节严重缺水的话,易导致玉米植株很小,导致不孕花粉的发生。雄蕊抽出较困难。通常被叫作“卡穗”。同时,雌穗发育受阻,小花行数及总小花数也会减少。因此,玉米在遇干旱时,应及时补充所需水分。开花期玉米对水分的需求量最多。此期土壤含水量以田间最大相对持水量的 8 0 % ~ 8 5 % 为宜。水分充足是保证抽雄开花和花粉的孕育量增加的重要措施。除此之外,充足的水分还能延长雌蕊花丝的寿命,促使玉米苞叶地伸出,从而促进授粉和结果。如果遇到旱情,要进行人工灌溉,玉米在受精之后的一段时间是玉米整个生长周期需水量大的时期,通常叫玉米需水分临界期。水分充足,能使玉米籽粒体积迅速增大。利于玉米干物质的传媒和运输积累。促使玉米籽粒饱满。增加后期玉米的产量。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在玉米灌浆初期干旱时,一定要进行玉米人工和机械补水灌溉。籽粒灌浆中期水分不足,会出现中期败育粒,千粒重下降,穗粒数减少。籽粒灌浆期间经常出现秋旱,对产量影响较大。同时玉米在灌浆期水分也不能太重,否则造成玉米根系寿命变短而且玉米植株易倒伏,也会造成玉米的根腐病和茎腐病,对产量也有直接的影响。

4、养分对玉米生长发育的主要影响

玉米在小苗期的营养主要来自玉米的种子。从植株土壤吸收营养是从4叶起步,玉米在此期,根和叶都不壮,长得慢,玉米营养又少,小苗期吸收的氮量占总生长周期需氮量的 7 % ~8 % 。氮是保证玉米生长所必要的养分。若氮太多也易造成贪青徒长,生长受影响。对磷的需要此期占总生长周期需磷总量的 2 % 2 缺磷时很是影响玉米根和玉米苗生长。4片叶对磷要求不高但不能缺磷的养分。原因在于磷有利于根系生长发育,并能促进对氮的吸收,一直到玉米将近大喇叭期为玉米需磷关键期。玉米小苗期需钾量占总生长周期需钾总量的 6 . 5 %~7 . 0 % 。足量钾对氮养分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对蛋白质有很好生成的作用。缺钾玉米叶和植株产生红棕色,生长慢,叶尖干枯且焦状。玉米拔节对养分的需求量就增加了。春玉米发育和生长太长,在前期温湿很小,玉米生长慢,需肥量比夏玉米相对较迟。到产生抽雄需氮占总生长周期需氮总量的 6 5 % ~ 7 0 % 。磷需要量占总生长周期需总磷量的 6 0 % ~ 7 0 % 。玉米对钾需要量占总生长周期需总钾量的9 0 % 左右。以种肥施入是春玉米拔节至抽雄的需磷、钾养分的方式。作种肥施需氮养分很少,玉米多数在大喇叭十二叶期和拔节期以玉米的追肥方式施入。春玉米和夏玉米多施穗肥是增加玉米产量的关键。玉米抽雄开花对营养需要很大。是玉米生长发育总短暂天数的生长期。玉米对氮、磷的吸收已接近所需总量的2 0 % ,对钾的吸收量更大,占所需总量的 2 8 % 左右。

二、玉米的田间管理技术

1、玉米生长发育对土壤的要求

玉米适应性较广,但以 值6.5~7之间的壤土、砂壤土及黏壤土为好。过酸、过黏和瘠薄的土壤都会使玉米生长发育不良。盐碱土也对玉米生长有抑制作用,特别在7~8叶以后危害更大。同时要求耕层深厚的土壤。

2、玉米的水分管理

玉米播后土壤缺水、玉米田间水分小于 6 5 % 的话,要保持玉米松土保水。玉米夏秋播后大雨或土壤板块状,要及时松土、透气、破除大板块、促玉米苗出土。

3、玉米的苗期管理

对玉米缺窝断行要带土育苗移栽。要定好玉米苗和间好玉米苗。玉米三叶间苗,5叶定苗。玉米地下害虫多的地块,可以推迟定苗。玉米间定苗应按要求的玉米密度进行。做到玉米去病留键、去弱留强。

4、中耕除草和培土

玉米苗期中耕一般进行2~3次,定苗前进行第1次浅中耕,深度在 3~4 . 5 c m ,拔节前进行1~2次中耕,苗旁宜浅,行间宜深,一般行距控制在 9~1 2 c m 。苗期中耕对玉米尤为重要,在前作收获后,要及时进行中耕灭茬,追肥浇水,以保证全苗壮苗;穗期一般进行次中耕培土,在拔节前后至小喇叭口期结合施攻秆肥进行深中耕培土,将肥料埋入土中,行间的泥土培到玉米根部形成土垄,在大喇叭口期结合重施穗肥,再进行一次中耕高培土。此外还需要及时去除分蘖,有利主茎生长。

5、灌溉与排水管理

玉米蒸腾系数在250~320之间,是利用水分比较经济的作物。玉米苗期需水不多,较耐旱。玉米穗粒(孕穗到开花灌浆期)期需水量最多,约占总需水量的 4 3 % ~ 5 2 % ,因此拔节后应结合施肥浇拔节水,使土壤水分保持田间持水量的 6 5 % ~ 7 0 % 。

6、玉米的施肥管理

玉米的施肥原则: ①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追肥以氮为主。掌握早施轻施苗肥,稳施秆肥,重追穗肥,补施粒肥的原则,夏玉来掌握重视苗肥,重追穗肥的原则。 ② 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氮、磷、钾配合施用,有机肥和无机磷、钾肥作底肥施用,配合少量氮化肥作种肥施用;磷、钾肥如用作追肥,以拔节前施完为好。

玉米常用的基肥种类、用量:玉米常用的基肥有机肥(圈肥)堆肥、绿肥、火土灰、垃圾渣等有机肥。这些肥料施用后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群落,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状况,促进土壤增温、透气、保水、保肥,提高土壤肥力,使养分源源不断地供给玉米生长发育的需要。基肥的用量应占玉米总施肥量的 5 0 % ~ 7 0 % ,以廐肥和杂肥为标准用量不应少于 。基肥的具体用量还应根据各地气候、土壤、品种、肥料质量及栽培技术等情况而定,一般在高温多湿、土壤肥沃、平展型杂交种、夏玉米、肥料质量较好情况下,基肥可少施,但也不宜低于总用肥量的 5 0 % ,反之,基肥应多施。鉴于当地情况,施肥应该分带轮作、地膜覆盖两种情况下宜采用条施。在准备播种或移栽玉米的垄上正中挖沟,将肥料施入沟中再盖土,玉米播种或移栽在垄沟两侧,窝施是在玉米窝播时直接将商住小区基肥施入播种窝内,这两种方法都是集中施肥,由于肥料靠近根部易为根系吸收利用,对促根壮苗有良好作用,并具有经济用肥的效果。在肥源充足的条件下,有机质基肥宜结合深耕将基肥用量的2/3撒施翻入土中,以土化肥,使土肥相融,培肥地力,另1/3播种时施入播种沟或窝内。

三、玉米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

1、玉米地老虎的防治措施

在苗期地老虎的危害比较严重,可以采用杀虫剂灌根或喷洒幼苗;也可以用油枯拌杀虫剂诱杀。如用 4 . 5 %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兑水 6 0~8 0 k g 喷雾或用杀虫双水剂 2 0 0~2 5 0 g/ 兑水 5 0 k g 喷雾防治。

2、玉米螟的防治措施

玉米螟主要在大喇叭口期危害。可以采用杀虫剂喷洒植株;也可以用拌杀虫剂诱杀。如用 3 % 辛硫磷颗粒剂 , 3 % 杀虫双颗粒剂在玉米喇叭口时撒施于喇叭口内,用量 或 2 . 5 % 氯氟氰菊酯乳油 , 4 . 5 %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兑水 6 0 ~ 8 0 k g 喷雾防治。还可以用 5 0 % 辛硫磷乳剂 稀释后拌土 1 6 . 5 k g 制成颗粒剂丢入喇叭口。

3、玉米粘虫的防治措施

发生粘虫的作物种类较多,但受害作物以玉米和小米为主。黏虫具有远距离迁飞特点。成虫傍晚活动喜食甜酸味物质,为补充营养。初龄幼虫多潜伏在作物心叶中危害,3龄以后分散危害,下午和晚上取食。防治方法主要有: ① 成虫用毒饵诱杀。毒饵用红糖 2 0 0 0 g 醋 5 0 0 g 、酒 1 2 5 g 、水 5 0 0 g 加 9 0 % 晶体敌百虫1 2 . 5 g ,搅拌均匀,装入盆中,于傍晚置放地边通风处。每隔5d,酌情增添或更换。 ② 诱蛾产卵。用带叶麦草或稻草,扎成小把,捆在竹竿上,分插田间,4~5d更换1次烧掉。药剂防治。应掌握幼虫3龄前施药,常用 5 0 % ~ 7 5 % 辛硫磷乳油3000~5000倍液或用9 0 % 晶体敌百虫1000~1500倍液,用药液

4、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主要通过土壤传播,幼苗期(种子萌芽到6叶期)从胚烛和胚芽鞘侵入,系统侵染,温度在 2 0~2 5 % 和土壤干旱有利于侵染,发病的症状为幼苗矮缩丛生,叶片沿中脉出现褪绿斑点,顶叶扭曲;植株矮小,雌穗或雄穗畸形,形成不同数量的病瘿,里面有丝状物体和大量黑粉。防治方法主要是选用抗病品种;采用药物拌种和种子包衣,主要药物有 1 5 % 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 0 . 5 % 拌种;可用粉锈灵拌种(种子重量 0 . 3 %~0 . 4 % 的用药量)等。重病地块适当实行轮作,选用抗病品种,重病地区适当晚播,早期拔除病苗,出穗后割除病株。药剂种子处理:多菌灵或苯菌灵或萎锈灵粉剂拌种,均用 5 . 0 % 可湿性粉剂,拌种药量为种子重量的 0 . 5 %~0 . 7 % ,或 5 0 % 甲基托布津拌种,药量为种子重量的 0 . 2 % 。

5、玉米黑粉病的防治措施

玉米黑粉病是一种局部侵染性病害,当玉米植株某一部分被害后,因病原菌的刺激,在受害处的组织上,肿大成瘤。病瘤表面初为白色、淡红色,后变为灰黑色,外具薄膜,膜破裂后,散出黑褐色粉末(即厚垣孢子)。病瘤大小不等,叶鞘和叶片上的瘤通常较小,直径约 1~2 c m 左右,较坚硬,后期不破裂,这种瘤极少产生黑粉。茎节部和穗上的病瘤较大,直径约 1 5 c m 左右。受害的果穗畸形,千萎不孕。未抽出的果穗受害,病瘤可突破叶鞘露出。雄花被害,病瘤呈长圆形或角状。防治方法主要有选用抗病品种、早期割除病瘤,但须及时割,连续割,不使传播或者清除田间病株残体,秋季深翻土层,减少菌源。

6、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防治措施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纹病,小斑病又称斑点病。受病植株,叶片干枯,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全株枯死。大斑病发生较晚,通常均在玉米生长后期出现。主要侵染叶片,也能侵害果穗苞叶。发病初期,出现水溃状青灰色斑点,病斑迅速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浅褐色的长纺锤形条斑。发病后期,病孢子)。小斑病发生较早,且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均能发生,主要侵染叶片,也能侵染叶鞘和苞叶。初期病斑为水渍状褐色细点,随后逐渐扩展形成边缘紫色或红褐色的长椭圆形病斑,中部颜色较淡,并现出红褐色的轮纹。病斑两侧平行,两端钝圆,多限于叶脉之间,在湿度较大时,病斑上即生出灰黑色绒毛状的霉层(即分枝孢子)。防治方法: ① 集中处理带病玉米秸秆,消灭越冬菌配选用抗病优良品种。 ③ 发病初期喷洒 6 0 % 敌菌灵500倍液或用 70 % 甲基托布津500倍液。

7、玉米锈病的防治措施

玉米锈病多发生在玉米生育后期,近来有的自交系和杂交种严重发病,使叶片提早部生出黑褐色的霉层,病菌的分生枯死,造成较重损失。从症状看,主要侵染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的两侧散生或聚生孢子堆,呈球形或长形,黄棕色或红棕色,后期在植株成熟时变成黑褐色,并产生冬孢子,严重时叶片和叶鞘褪绿或枯死。防治方法: ① 选用抗病良种,精选无病种子。 ② 发病初期可用 8 0 % 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 2 5 % 粉锈宁WP1000~1500倍液喷洒。也可以喷洒波美0.2度石硫合剂。

8、玉米干腐病的防治措施

玉米干腐病,只侵染玉米,不危害其他作物。病菌有毒,牛和羊吃了带菌的玉米或秸秆,会发生中毒症状。病粒表面有不同程度的干缩,常呈暗黑色或浅蓝黑色,严重时皮下密生小黑点(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外表常有灰白色的菌丝。在植株生长发育期间,症状多出现在植株第4至第5节处及果穗、叶鞘上,病部有白色菌丝或小黑点。受害的植株,节间易折断,在断面上亦可看到菌丝。果穗受害后,籽粒皱缩,多呈暗褐色,籽粒周围充满灰白色的菌丝丛,全穗干枯。病穗的苞叶,被菌丝连结,包裹极紧,不易分开。籽粒内部淀粉完全变质,以致失去任何利用价值。防治方法: ① 选用抗病良种,精选无病种子。 ② 种子消毒处理:用1:200倍福尔马林浸种 。 ③ 穗及病株残体,集中烧毁。

总之,综合考量气候、土壤、水分等自然因素,并结合科学施肥、合理密植等管理措施,对提升玉米产量至关重要。同时,多元化病虫害防治策略,能有效保障玉米健康生长。未来,持续优化种植技术与防治手段,将是玉米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致富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565102贵州省思南县思林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标签:  玉米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