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栽培面积较为广泛,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满足大众饮食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水稻栽培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工作强度大,工作环节繁杂,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随着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逐渐加快,现代农机装备在水稻栽培环节得有效地运用。在水稻育秧和插秧环节通过积极推广应用机械化技术,能够有效减少水稻的作业环节,降低劳作强度,将农民群众从繁重的农业劳作中解脱出来,以此来提升了水稻种植效益和种植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有效推广和应用不仅为水稻的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更为基层地区的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了全新的生活面貌,同时该项技术的应用还能够更好地减少传统栽培模式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切实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在对水稻机械化与插秧技术的应用优势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相应的操作技术规范,并详细分析了水稻机械化与插秧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具体应用措施,希望通过研究对更好地助推水稻主产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有一定借鉴和帮助。
传统水稻生产方式主要采用了人工育秧和人工插秧方式,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外出以及劳动力质量的逐渐下降,人力成本的显着升高,传统的育苗和插秧模式严重影响到水稻的种植效益、种植效率和种植质量,已经不能够满足高效生态环保的农业发展需求,因此在水稻的育秧和插秧环节通过积极引入机械化技术,能够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水稻的育秧插秧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大批现代农机装备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有效应用,切实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环境污染,提高了种植质量,并表现出显着的优势,大幅提升了水稻种植区域的现代化和机械化进程,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期待,因此在水稻种植管理环节需要不断加强机械化育秧技术的有效推广和应用,有效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应用的价值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价值是多方面的,不仅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秧苗质量,改善田间管理,减少环境影响,还能够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将会在现代农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技术之一。
1、显着提高生产效率
从水稻生产效率角度来看传统的人工插秧方式不仅耗时费力,而且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尤其在农忙季节,劳动力短缺问题尤为突出,采用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后,可以大幅减少对人工的需求,一台插秧机的工作效率相当于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劳动力的工作效率,大幅缩短了插秧的时间,降低劳动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田间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分析机械化育秧通过工厂化、标准化的育苗方式,可以严格控制秧苗的生长环境,确保秧苗的健康生长。机械插秧技术则能够保证秧苗均匀、整齐地插入田间,极大地改善了秧苗的成活率和生长一致性。此外,机械插秧还能实现合理的密植,有利于水稻的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田间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2、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对农田环境的友好性也不可忽视,采用机械化插秧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扰动,保持土壤结构的稳定,避免土壤板结。机械化插秧阶段机械插秧技术可以精确控制秧苗的密度和深度,有助于减少水稻生长过程中对水资源和化肥的需求,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应用还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使用不仅仅是单一技术的应用,更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需要配套的农机设备、专业的技术培训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涉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因此,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带动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全面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有利于提高收入水平
现代农机装备的有效应用,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进一步降低农业劳作强度,增加种植户增收收益,尤其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还有助于提升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通过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减少农民的劳动强度,改善工作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特别是对于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的地区,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稳定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二、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要点
1、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要点
①种子机械化脱芒作业
水稻种子机械化脱芒作业是提高种子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环节,在作业之前需要准备好脱芒机、输送带、筛选机、风选机、振动筛、清理设备、烘干设备,机械化作业过程中首先确保所有设备清洁、润滑,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检查输送带、筛选机、风选机等设备的连接是否牢固。将水稻种子均匀地倒入输送带,通过输送带将种子送入脱芒机,在脱芒机中,种子经过高速旋转的刀片,芒被切割或剥离,脱芒后的种子通过输送带进入筛选机。在筛选机中,种子根据大小和形状进行筛选,不合格的种子被分离出来,去除杂质,然后使用振动筛进一步分离不同大小的种子,磁选机去除铁磁性杂质,将筛选后的种子送入烘干设备进行干燥,烘干后的种子在冷却设备中冷却,以防止温度过高影响种子质量。
②水稻育秧介质选取
水稻机械化育苗中育苗介质的选择与配比对于秧苗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应该选择天然生物质资源,或者废弃的生物质资源,常见的主要有草炭或泥炭、鸡粪、牛粪、秸秆、菌糠、稻壳、磷矿粉、钾矿粉等。在搭配过程中可以按照草炭或泥炭∶农家肥∶其他辅料(如磷矿粉、钾矿粉等)=6∶3∶1进行配比,也可以按照秸秆∶菌糠∶稻壳∶其他辅料(如磷矿粉、钾矿粉等)=4∶3∶2∶1阵容搭配,或者使用草炭或泥炭∶农家肥∶磷矿粉∶钾矿粉∶其他辅料(如菌糠、稻壳等)=5∶3∶1∶1∶1的方案进行配置。不管采用哪种方案,在进行配置处理过程中应对所有原料进行消毒处理,在配置过程中,确保所有原料搅拌均匀,以保证秧苗均匀吸收营养,保持育苗介质湿润,含水量控制在55%~65%,但避免积水,以免影响秧苗生长。
③育秧床的选择与整理
育苗床的选择可以选择硬地硬盘微喷灌育秧床,也可以选择无纺布钵苗育秧床,或者制作毯盘育秧床,第1种的优点是不占用育秧农田,节省人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提高秧苗密度,出苗整齐,秧苗健壮,主要适用于平原地区,土地平整,便于机械化操作。第2种的优点是培育出来的秧苗根系发达,抗逆性强,便于运输和移栽,减少秧苗损伤,适用于山地、丘陵等不平整的土地,以及需要长途运输的育秧区域,第3种的优点是秧苗根系完整,便于机械化插秧,减少插秧时的损伤,适用于大规模机械化种植,便于秧苗的统一管理和运输。不管选择哪种育苗床在播种前进行深耕,深度在20~25cm,整地后要确保土地平整,无大块石头和杂物,便于机械化操作,使用硫酸亚铁使用20~30kg/667m2进行土壤消毒,预防病虫害。在播种前施足底肥,施用复合肥50~60kg/667m2,或根据土壤肥力情况适当调整。
④育秧盘的选择与准备
在水稻机械化育秧模式下,育秧盘的选择与准备是确保秧苗质量、提高育秧效率的关键环节,常用的育秧盘主要是塑料软盘,材质是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材质,具有良好的耐水性和耐腐蚀性,根据种植需求选择孔穴数量,常见的有448孔、561孔等,孔穴数量越多,秧苗密度越大,厚度一般在0.005~0.01mm,过薄易损坏,过厚则影响秧苗生长。在使用前,将育秧盘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消毒剂有0.1%的高锰酸钾、2%~5%的漂白粉等,将消毒后的育秧盘浸泡在水中,浸泡15~20min,捞出之后晾干,在苗床上铺设育秧盘,确保育秧盘与床土充分接触,不留空隙。在铺设育秧盘后将提前配置好的育秧基质装入到育秧盘的毛孔当中,使用平整机或人工将床土平整,确保床面平整,等待播种。
⑤水稻种子暗化催芽
选择颗粒饱满、无病虫害的水稻种子,将种子用50%的浸种灵3000~4000倍液浸泡36h,然后用清水漂洗,消毒后的种子放入清水中浸泡12h。在进行暗化催芽操作过程中,主要选择塑料桶、编织袋等容器。操作前在容器底部铺上一层消毒的稻草,厚度约为10cm,将浸泡好的种子均匀地撒在稻草上厚度一般控制在0.5~1.0cm,在种子上再覆盖一层消毒的稻草,厚度与底部相同,用塑料薄膜或湿布将容器密封,以保持适宜的湿度,将容器放置在温度为25~30℃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每天检查容器内的湿度,发现干燥,可适量喷水,3~5d当芽长达到谷粒长度的一半时,即可播种。
⑥水稻机械化播种覆膜
准备好机械化播种机(如毯盘播种机、钵盘播种机等)、催芽好的水稻种子、壮苗剂、有机肥等,使用毯盘播种机、钵盘播种机等将水稻种子按照规定的密度和深度均匀哺乳秧盘中的土壤,深度控制在0.5~1.6cm,播种完成后,关闭播种机,清理机器,防止残留种子影响下次播种,对播种后的秧盘进行标记,记录播种日期和种子种类。播种结束之后选择适合的塑料薄膜,将其覆盖在摆放好的秧盘上,确保薄膜紧贴秧盘,无皱褶,四周用土壤围紧,防止风吹走薄膜。
⑦播种后的秧苗培育
播种后保持温度在25~30℃,促进发芽,出苗后逐步降温至18~25℃,有利于幼苗生长,育苗期间保持育苗基质湿润,但避免积水,根据基质湿度情况适时补水。出苗后逐步增加光照强度,白天提供12~15h光照,夜间黑暗。出苗后根据苗情5~7d施一次稀薄水溶肥,肥料主要以尿素为主,将其配制成1%~2%的溶液,适当补充磷钾肥。移栽前10~15d开始炼苗,逐步减少浇水、降温、减少光照,增强幼苗抗逆性。
2、水稻机械化插秧
①水稻机械化整地
在移栽之前使用除草机或人工清除田间杂草和秸秆,以减少土壤阻力,使用旋耕机进行初耕,深度为20~25cm,以松土、破碎土块,然后使用耙地机耙碎土块,平整土地,深度为5~10cm,紧接着使用精平机精平土地,以消除田间凹凸不平,便于灌水和移栽,确保大田的土壤高度差不超过2cm,在移栽前1~2d灌水,确保土壤湿润,利于移栽,水层控制在1~2cm,灌水后蓄水1~2d,以使土壤充分湿润和沉实。
②机械化插秧作业
机械化插秧选用20~25日龄、根系发达、叶片青绿的壮秧,机插行按平行或十字交叉方式设置,行距保持25~30cm,株距控制在20~25cm,栽插2~3株/穴水稻秧苗。作业过程中使用水稻插秧机,根据田块要求和秧苗状况选择合适的插秧模式,同时结合插秧模式、田块状况和秧苗质量,调整插秧机行进速度为0.8~1.5km/h,插秧深度以秧苗根系基部与地表齐平为宜,控制在2~3cm,插秧后及时灌水,水层控制在3~5cm,保持浅水层2~3d,促进秧苗生根。一般情况下水稻机械化插秧孔距偏差≤2cm、行距偏差≤2cm、无漏插孔、无假插孔、无重复插孔、秧苗直立,根系完整、秧苗叶片平展,无折断,插秧后田块插秧整齐划一,田面无裸露土、断秧或漂浮秧苗,秧苗保持良好的活性。
三、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措施
1、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是提高水稻生产效率的关键,然而技术的成熟与应用需要依赖于农业从业人员的技能提升。因此,必须加强技术培训,使农民深入了解和掌握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操作要领和维护方法。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定期组织技术培训班,邀请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系统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机械的基本操作、常见问题的处理、日常维护以及高效利用技术的策略。政府和农业科研机构也需要联合制定培训计划,确保培训的覆盖面和持续性,逐步提高广大农民的技术水平。
2、建立水稻示范基地
建立示范基地是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重要手段,示范基地可以作为技术展示和推广的平台,使农民能够直观地了解和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建设过程中应选择土壤条件较好、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区域作为示范基地,确保基地具备良好的生产条件和推广效果,在示范基地内还应该配备先进的机械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的试验和示范种植,验证技术的可行性和优越性,积极申请项目资金,现已在潘集区夹沟镇建立了北武村育秧工厂基地、新集村育秧工厂基地、鸽笼村育秧工厂基地,为有需求的农民提供机插秧服务,同时依托示范基地定期举办现场观摩会和技术交流会,邀请农民、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分享经验和交流技术,也可以将示范基地作为技术培训的实践场所,让农民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技术要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3、水稻机械化技术的配套机器推广
在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过程中,配套机器的推广是技术应用的基础,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条件和生产需求,研发和推广适合当地的机械设备,加大对机械设备研发的投入,鼓励企业生产高效、耐用、易操作的机械设备,满足不同区域和农民的需求。农机装备应用过程中建立完善的机械设备供应链,确保农民能够方便地购买到合适的机械设备。同时,还应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服务,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政府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可以通过补贴、贷款等形式,降低农民购买机械设备的成本,提高他们的购买意愿。
综上所述,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深入推广和有效应用,能够显着提高水稻的种植效率,降低种植成本,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过度侵扰和破坏,显着提升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性能。同时通过加快水稻机械化与插秧技术的深度应用,也能够实现现代农机装备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但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的水稻机械化与插秧技术应用还面临着一定挑战,普遍表现为成本投入较高,农民技术培训不到位,这些问题都会对未来农业生产和农机具的应用产生一定影响,所以需要我们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应用管理过程中着重解决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农业整体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