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凤阳县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县,其主要生产的粮食作物之一为小麦。该地区不仅拥有悠久的小麦种植历史,还具有广泛的种植分布范围,包括了凤阳县内的15个乡镇和1个工业园区。常年种植小麦,其中冬小麦为主要的种植品种。
以往凤阳县在小麦生产阶段依旧面临着产量增长不稳定的问题,致使农业生产人员的经济收益较差,严重的还会有亏损的情况发生,导致了农业生产者对小麦种植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而随着科技水平的持续提升,当前在小麦生产阶段,凤阳县开始加大了对农机的运用力度,以此为当地农业实现现代化发展以及机械化发展注入了推动力。
凤阳县黄湾乡运用收割机实现了每天约93333m2小麦的收割,与传统人工收割效率相比,农机收割效率提升了5倍以上,并实现了约30万元的收入。但实际运用小麦机械化收获技术时,为最大限度减少收获损失量,还应正确掌握机械收获技术要点,并做好收获减损措施,以此才能使小麦产量得到保证的同时,增加农业生产人员的经济收入,推动凤阳县小麦生产持续发展。
一、小麦机械化收获的技术要求
通常小麦需要在八成熟时进行收获,为此,在开展机械化收获作业时,应在小麦生长进入到蜡熟末期到完熟初期时开展。
一般处在蜡熟末期的小麦秸秆会由青色逐渐变为黄色,只有小麦秸秆上半部分会呈现出浅绿色。不仅如此,该阶段的小麦秸秆自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小麦籽粒已经变为黄色,且较为坚硬,内部的麦粒变为蜡状,约有20%~25%的含水率。而处在完熟初期的小麦作物的叶片一般会变为枯黄状,此时麦粒会更加坚硬,并呈现为金黄色,且内部麦粒的含水率低于19%。
若采取小麦机械化收获技术对小麦作物进行收割,应确保收割后的小麦麦粒数量损失率低于1.2%、麦粒的实际破碎率应控制到1.0%之内、小麦茎秆应确保实际含杂率不高于2.0%。与此同时,小麦收割以后田间秸秆的实际高度应避免超过15cm。部分种植区域要求小麦实际的留茬高度不应超过25cm,并且使用机械设备时应确保不会发生油料泄漏的情况,从而达到对麦田和麦粒污染的保护目的。
二、小麦机械化收获技术要点
1、收获前的准备工作要点
一般情况下,为确保小麦机械化收割作业顺利完成,应在收获工作开始前对机械设备的实际状态进行检查,进而最大限度避免机械自身可能出现的作业故障,促使作业水平和收获效率得到全面提升。在检查机械设备的过程中,应依据相应的使用说明,全方位、仔细检查机械设备状况,并做好相应的保养工作。
当收获机械设备保养和检修工作完成以后,应及时对设备的运转情况进行检验,判断是否存在异常问题,保证问题得以被及时有效地解决和处理。
除此之外,在正式收获作业开展以前,相关种植人员还需要在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小麦种植区域开展试割工作。在此期间,应将试割作业的长度控制到50m左右。
最后,结合试割的实际情况,建立在收获标准和种植人员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对设备进行调试,以此保证最终收割工作获得最佳效果。例如,切割高度、脱粒间隙以及风扇转速等。
2、小麦作物收获时间要点
结合以往凤阳县农业生产实践可以知道,开展机械化收割工作主要在小麦接近完全成熟以前进行,即收获时小麦一般处在八成熟的状态。如果小麦完全成熟以后进行收割,极易会增加小麦的损失率。具体的小麦收割时间应与凤阳县小麦种植区域的气候环境以及种植品种相结合,并依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保证小麦抢收作业效率和质量,降低浪费率。例如,若是小麦有较大的收获面积,则应在小麦生长进入到蜡熟中期阶段时开展收割作业;若是小麦的收获面积较小,则应在小麦处于蜡熟末期时开展,以此保证收获效果和效率最大化。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小麦进行收割时如果进入雨季,则应适时地对收获时间进行提前,以此降低小麦作物落粒和折穗的风险,并保证下茬作物种植不受影响。
三、造成小麦机械化收获损失的因素
1、机械设备的不合适调整
通常情况下,采取机械设备收获小麦作物时,常常会发生割台损失、脱粒损失、分离损失以及清选损失等方面的问题。诱发该损失的主要因素就是,在调试机械设备时并未达到最佳的匹配状态,致使机械设备的实际性能发挥受到了严重影响,进而引发了小麦收获损失。
①机械设备割台损失
当机械设备的拨禾轮位置不合适时,会引发割台损失。在此过程中,拨禾轮的扶禾作用并未发挥出来,进而增加了麦穗向外泄漏的风险。与此同时,若是拨禾齿调整缺乏合理性,会增加割台脱离的风险。若是日常缺乏对保养割台工作的重视,则会增加破损率,最终造成小麦收获损失。
②机械脱粒损失
对于小麦收获工作来说,一项关键性的环节就是机械脱粒。麦穗上的麦粒需要利用机械设备脱下,进而实现对麦穗和麦粒的初步分离。但如果在开展脱粒工作时,因为所设置的脱粒滚筒转数缺乏合理性,或脱粒滚筒凹板间隙调整缺乏合适性,均会给最终的脱离带来影响,最终使小麦收获工作无法达到最佳的效果。
③清选装置损失
清选装置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构成结构就是清选筛,其在谷粒的清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筛选和清洁功能。但如果整个清选工作存在严重的不合理问题,如清选筛调整不合适、风机转数设置缺乏合理性等,都会增加清选的负荷,并导致清选不及时,最终给小麦收获作业带来影响。
2、造成小麦机械化收获的人为因素
①操作人员错误操作
基于科学技术水平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市场中的联合收获机械设备类型不断丰富,且更具先进性。在此过程中,也进一步增加了操作者的实际操作难度。部分操作人员在使用机械设备时,受到自身文化素养的限制,使得其仅凭借经验以及感觉进行操作,会因为人员对机械设备的熟悉度低,而导致最终调整的参数存在不到位的问题。此时,使用时会因为错误地操作,而给小麦的收获效果带来直接的影响。
②操作人员盲目追求高效率
小麦收获阶段对机械设备进行使用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小麦的收获效率,但部分操作者盲目追求效率,导致实际的速度不符合规范要求,存在随意对行走速度和风量进行增加的情况,最终会造成小麦出现不彻底和不干净的脱粒问题。此外,一些麦草若是脱粒不彻底,会在飞出以后引发跑粮以及漏粮的严重后果。
3、收获时间缺乏科学性
根据实践可以明确知道,无论是早收获,还是晚收获,均会增加收获的损失。调查研究表明,最佳的收获时机为小麦籽粒内有20%~25%左右的含水率时,若实际的含水率超过30%,则会导致清选损失率增加。若实际含水率处在20%之下时,则会造成割台损失率增加。常见的不科学收获主要分为收获时间过早和收获时间过晚两种情况。
①收获时间过早
如果收获的时间较早,此时因为小麦自身尚未生长成熟,会增加后续麦粒和麦壳之间分离的难度,最终影响麦粒的纯净度。并且,当麦秸秆处于潮湿的条件下时,如果脱粒不干净,会造成秸秆随着机械设备被排出,最终直接引发小麦收获损失问题。
②收获时间过晚
如果小麦彻底成熟,其秸秆位置会因光照时间增加而变脆。在此过程中,小麦籽粒脱落得较为轻松,极易会造成后续收获阶段,出现部分麦穗从割台处直接掉到地面的情况,进而引发小麦收获损失。
四、小麦机械化收获减损策略
一般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建立在所处区域自然环境条件、生长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对相应的机械设备参数进行调整,可以促使相关机械设备运行时始终处在优良的状态中。不仅可以使收获损失量降低,还能够保证最终的作业质量和工作效率。
1、保证收获作业路线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现阶段,在对小麦进行收获时主要对联合收获机械设备进行使用,其收获形式主要有顺时针向心回转、反时针向心回转以及梭形等。因此,为保证作业路线的正确性,在对路线进行规划时,应与凤阳县小麦种植区域的实际种植条件相结合,确保行驶过程中设备始终处在直线状态。在此期间,机械设备转弯时应停止工作,然后升起设备割台。此时,转弯时可采取倒车法,能够最大限度避免可能存在的漏沟问题,进而控制最终的收获损失。
2、机械作业速度的控制
实际开展小麦收获作业的过程中,应严格控制作业的速度。在对作业速度进行调整时,需要与机械设备的实际喂入量、小麦产量、干湿度等相结合。与此同时,收获作业进行阶段,应对发动机运转加以控制,通常其转速需要处在额定值之下,严禁出现突然加速或突然减速的情况。当收获区域的小麦有较大种植密度,且整体小麦作物高度较高,并受降水影响有较大的湿度,则可结合实际情况,对收获的速度进行适当的降低。若是作业中途需要摘挡停车,则在油门松开之前,应先等待小麦脱粒滚筒运转一定的时间。然后,可以直接熄火停车,可以为收获质量提升奠定基础保障。
3、机械作业幅度的调整
结合所采用的机械设备类型,在其允许的负荷条件下,对设备前进的速度进行严格的控制。通常实际作业时,应尽量降低漏割的发生率,并提高喂入量的均匀性。当机械设备的喂入量较大时,会给最终的脱粒质量带来严重影响,最终增加破碎率。若是田间有较高的小麦产量,且小麦的实际湿度较高,则在作业时应选择低挡位,同时,对割幅进行合理地降低。一般机械设备工作时的前进速度应控制到3~5km/h。
4、留茬高度确定
对于凤阳县来说,在收割小麦时,秸秆的最佳留茬高度应控制到10~15cm范围内。如果在收割的过程中,留茬高度过低,且处在5cm以下,会致使机械设备的割刀陷入泥土内,最终增加割刀的磨损率。若是留茬够高,会给割台稳定性带来严重影响,甚至会增加漏割的概率,进而使小麦落地。当收割的小麦秸秆有较高的含水率,则可对双层割刀割台进行运用,其可以实现对小麦留茬高度的有效调控。
5、拨禾轮速度和位置的调控
应根据所使用机械设备的实际前行速度,通常为该机械设备前行速度的1.1~1.2倍。而在对拨禾轮的高度进行设置时,为避免小麦收获损失,其高度可设置到田间小麦实际切割高度的2/3位置。之后,与田间小麦的生长密度以及倒伏的实际状况相结合,适时地对拨禾轮前后位置进行调整。例如,若是田间有较高的种植密度,且伴随着严重的倒伏问题,则应将拨禾轮向前进行适当的移动。此过程中,还应对拨禾轮的转速进行控制,避免转速过高,会导致小麦籽粒脱落概率大幅度增加,最终引发收获损失。调整完成以后,应密切关注拨禾轮的运行情况。最佳的运行状态应为草不被翻起、割台位置没有麦秸秆堆积问题。
6、脱粒和清选部件的调整
通常脱离滚筒的转速、间隙以及导流板角度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小麦脱粒的实际质量。相关机械设备在使用和运行阶段内,想要最大限度控制最终的破损率,应建立在不超过标准的基础上,对脱离滚筒转速进行适当的提升,进而达到脱净率提升的目的,最终实现对籽粒损失的有效控制。除此之外,基于小麦籽粒含杂质率标准下,对风扇风量进行降低,并对筛子开度进行增加,均可以实现对清选损失率的有效控制。实际开展收获工作时,为进一步降低收获的损失,还应对滚筒是否被小麦秸秆堵塞进行检查,确保清理的及时性。
7、重视对倒伏小麦的收割
部分小麦种植区域内,若是存在严重的倒伏问题,会大幅度增加收割的难度。此时,为进一步保证收割质量,在收割的过程中,应沿着逆倒伏方向进行。在此期间,拨禾弹齿的角度应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最佳的角度应为后倾15~30°。与此同时,需对拨禾轮进行适当的前移,并对专门的扶禾器进行使用。应对机械设备的运行和作业速度进行适当的降低,同时对喂入量加以控制,最大限度避免可能引发的堵塞问题。此外,还需对选筛的开度进行调整,降低开度。在对倒伏的小麦进行收获时,最佳的收获时间应选择在小麦秸秆有较强韧性时,即早晨或傍晚。
8、机械作业操作的规范
对于不同的小麦品种来说,无论是含水率、成熟度,还是产量和高度都具有显着的不同。所以,实际使用收获机械设备时,不同小麦品种的设备作业参数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为此,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应严格依据小麦品种特点、田间环境等方面条件,并适时地对喂入量进行合理调整。不仅有利于机械设备处在正常负荷范围内,实现对运行损失的控制,还有助于降低可能发生的堵塞风险。另外,在操作的过程中,应保证检查工作的有效性,确保堵塞的泥土、杂物等物质可以得到及时清理。当收获工作完成以后,操作人员应对粮箱中的存粮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并保证卸粮的及时性。
9、加大监测工作力度
为进一步保证机械设备在收割小麦时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凤阳县农业智慧化和机械化水平。相关人员可将具有监测功能的装置安装到机械设备中,以确保能够及时掌握小麦收割过程中的各项数据信息。为后续收割速度、留茬高度以及喂入量等数值调整提供参考。不仅如此,利用监测装置能够实现对小麦收获损失率和含杂质率的实时监测,为机械设备始终处在最佳运行状态提供支持保障。
10、做好人员培训工作
人为操作是造成收获损失的直接因素,为此,相关机械操作者应在使用设备前经过正规、系统地培训学习,待取得资格证以后上岗作业。不仅可以保证其在操作时的熟练度,还能够通过培训学习全面了解和掌握有关机械设备的维修和养护知识,并将整个操作过程控制到安全范围内。除此之外,在培训期间,还应帮助相关培训人员对各类小麦品种的生长特性进行了解和学习,并掌握与机械设备相关的农业知识。从而使农业种植人员的综合素养水平从根本上得到全面提升,促使农艺和农技实现全面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