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玉米茎基腐病与褐斑病的发生情况也日益加剧,严重影响玉米种植产量以及农民的经济效益。明确玉米茎基腐病与褐斑病的发生特点、症状与防治措施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玉米茎基腐病与褐斑病的发生特点、症状,提出针对性防治技术要点,以供参考。
一、玉米茎腐病概述
1、玉米茎腐病病原菌流行特点
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复杂多样主要包括腐霉菌、镰刀菌以及细菌等,腐霉菌是玉米茎基腐病发生的主要病原菌。腐霉菌是一类常见的土壤习居菌,其种类繁多,适应性强,能在多种环境条件下生存繁殖。腐霉菌通过土壤传播成为主要的侵染途径,利用土壤中的有机质作为营养来源,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迅速繁殖,并通过根系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的方式侵入玉米植株体内,导致茎基部腐烂,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随着春季气温的回升和降雨的增加,病原菌通过气流、风力和雨水等媒介在田间广泛传播蔓延。同时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也会携带病菌传播病害为病害的蔓延提供有利条件。
2、玉米茎腐病多发原因
①气候条件因素
一是高温因素。在高温环境下,病原菌的代谢活动会加快,当气温稳定在15~20℃时,病原菌的孢子萌发率、侵染能力和致病力都会得到显着提升;二是高湿因素。高湿环境不仅有利于病原菌的存活和繁殖,还能促进病原菌的传播和侵染。在湿度较大的条件下,病原菌的孢子能更容易地附着在玉米植株表面,并通过气孔、伤口等自然孔口侵入植株体内。除此以外,高湿还能降低玉米叶片的蒸腾作用,使植株体内水分蒸发减少,增加叶片表面的湿度和病原菌的附着机会。在雨季或连续阴雨天气后,玉米茎腐病往往容易暴发成灾。三是温差因素。特别是在雨后骤晴的情况下,由于土壤湿度大、气温急剧上升,形成了较大的昼夜温差,不仅会影响玉米植株的生理代谢和抗性水平,还会加剧病原菌的繁殖和侵染速度,病原菌的孢子更容易萌发并侵入植株体内,植株的抗逆性会相应降低,增加了茎腐病的发生风险。
②玉米品种自身的抗病性
玉米品种自身对于病害的抗性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遗传背景的影响,不同品种的玉米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遗传特性,包括对病害的抗性。但是并不是所有品种的玉米都对茎基腐病有着较强的抗性,部分矮秆、早熟或特定遗传背景的品种,由于缺乏有效的抗性基因或抗性基因表达不足,而表现出对茎腐病的敏感性,遗传上的脆弱性使其在遭遇病原菌侵袭时,更容易受到感染并出现病害症状。除了遗传背景外,玉米植株的生理状态和防御机制也是影响其抗性的重要因素。在正常生长条件下,玉米植株能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和防御机制来抵御病原菌的入侵,其可以产生抗菌物质、激活免疫反应、调节细胞壁结构等,以阻止病原菌的进一步侵染和扩散。但当米植株处于生长不良、营养缺乏、水分失衡或受到其他逆境胁迫时,其生理状态和防御机制可能会受到破坏或削弱,导致玉米植株的自身抗性下降。
③玉米种植期间的田间管理
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与栽培管理密不可分,玉米在种植的过程中若肥水管理措施不科学,将会导致茎基腐病的快速暴发。例如,过量施用氮肥、灌溉过多会使玉米田间植株之间通风透光不良,为茎基腐病病原菌的传播提供了理想环境。而当玉米植株长势过于蓬勃、过度生长时,抗倒伏性将减弱,增加了植株倒伏和茎基腐病发生的风险。当田间管理中缺乏适当的肥料和水分供应时,玉米植株生长疲弱、抗病能力下降,容易受到茎基腐病的侵袭;而过度干旱或缺水会使玉米植株生长不良、养分吸收减少、抵抗病害的能力明显降低,增加了茎基腐病的发生风险。
3、玉米茎腐病的危害症状
玉米茎基腐病在发病初期症状较为隐蔽,此时受害部位仅表现为轻微的变色或软化,叶片外观看似正常,但实际上植株内部已经开始发生病变。当病情发展至中期阶段时,受害茎基部开始出现水渍状病斑,颜色由淡褐色逐渐加深为深褐色或黑色,病斑边缘模糊,与健康组织界限不清,此时玉米植株的支撑能力显着下降,叶片因养分和水分传输受阻而逐渐变黄、萎蔫,甚至脱落。由于茎基部组织的大面积腐烂,玉米植株的支撑力几乎丧失,极易发生倒伏。倒伏后的玉米植株不仅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还容易受到其他病虫害的侵袭。
二、玉米茎腐病的防控技术要点
1、优选玉米抗病品种
通过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可以有效降低茎腐病的发生率和危害程度,广泛种植的鲁玉319、苏玉618、苏玉617等品种都具备较强的抗病性、高产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2、加强玉米种植期间的农业防治
若玉米植株生长至抽雄期时感染茎基腐病,需要立即将患病的植株清理干净;采用轮作的方式,与蔬菜、土豆、水稻等农作物进行3年的轮作,避免病原菌长期积累于土壤中;保证栽植密度的科学、合理,通常情况下,当土壤耕作层的温度稳定在8℃时,且近期昼夜稳定、未出现温度剧烈变化的情况,便可准备开始玉米播种工作,播种的最佳深度应控制在3~5cm,在播种玉米之后需要采取覆土镇压措施,确保玉米种子有着较好的土壤环境优势,建议玉米种植密度控制在7500~8500株/667m2;在播种玉米种子前应选择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耕地土壤pH值在6~7.5,土壤质地以壤土或砂壤土为佳,同时要避免选择沉积土或重黏土等不利于玉米生长的土壤类型。整地需要在施撒肥料的过程中进行,使用常规施肥机在土壤表面施撒磷酸二铵或者是高磷配方复合肥,用量15~25kg/667m2即可,深翻深度控制在20~40cm,将土壤表面的肥料深翻进土壤中。针对玉米茎基腐病发病较为严重的地块,在播种前应结合深翻整地,用70%浓度的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3kg/667m2加细土20~30kg/667m2处理土壤,消杀土壤中的病菌。
3、玉米科学的田间管理
当玉米植株生长至4~5片叶时,需要及时进行杂草的处理,避免杂草与玉米植株之间争夺养分与水分,为玉米的产量与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同时在田间管理环节时应保证田间温湿度适宜,为玉米植株提供充足的营养成分。玉米整个穗期需要浇水3~5次,间隔7~10d灌水1次,灌水量为30m3/667m2;当玉米植株进入到穗期后,需要结合中耕施入10~20kg/667m2的尿素,将施肥的深度控制在6~10cm。
4、合理开展药剂防治
玉米茎基腐病的最佳防治时间为发病初期阶段,可以利用药物喷雾法对玉米茎基腐病进行防治,通常可以选择50%浓度的多菌灵兑水50kg或者是70%浓度的百菌清兑水80kg或者是使用65%浓度的代森锰锌兑水50kg或者是使用50%浓度的苯菌灵兑水150kg进行喷雾防治,间隔7~15d喷雾1次,连续喷雾3次左右即可。在预防玉米螟病时,首先应该是用物理的预防措施加以预防,而由于玉米螟有趋光性、趋糖性,也可以使用糖醋液、黑光灯等将玉米螟捕杀。其次,可以选用适当草蛉和赤眼蜂是玉米螟的主要天敌。最后,可以选择用化学方法加以预防,如既可以应用苏云杆菌、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等农药毒杀玉米螟幼虫,还可以选择2%浓度的甲维盐微乳剂兑水10kg/667m2。
三、玉米褐斑病的概述
1、玉米褐斑病病原菌流行特点
玉米褐斑病是由玉蜀黍节壶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病原菌为单细胞形态,具备坚固的细胞壁和复杂的多核体系。在病害的生命周期中,玉蜀黍节壶菌展现了复杂的寄生策略。在寄主体外能够通过产生细短的假根结构,穿透寄主玉米的细胞壁,进而在细胞内膨大形成薄壁孢子囊或配子囊,不仅是病原菌的繁殖中心,也是其传播与侵染的起点,通过释放游动孢子,实现病原菌在玉米植株间的快速扩散。玉蜀黍节壶菌还具备强大的生存机制以应对不利环境。其休眠孢子囊能够在土壤或病残体中安全越冬,成为病害流行的初侵染源。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如春季的温暖湿润气候及风雨活动的增加,休眠孢子囊会萌发并随风雨传播至玉米植株上,特别是在幼嫩组织处寻找侵染机会,引发新一轮的病害循环。
2、玉米褐斑病的危害症状
玉米褐斑病在玉米植株上的症状表现具有显着的特征性和进展性,主要集中侵害叶片、叶鞘、茎秆及苞叶等关键组织。从叶片症状来看,病害初期以黄色水浸状小点为标志,病灶随后经历一系列形态与颜色的变化,逐渐扩展为圆形、近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直径范围在1~5mm,病斑显着隆起,边缘界限清晰,且沿叶脉方向密集排列,形成特征性的形状分布。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的颜色经历从初始的黄色,逐步加深为黄褐色、红褐色,最终转变为紫褐色,这一过程反映了病原菌在寄主组织内的增殖与破坏活动。在病害发展的后期阶段时,病斑的表皮组织因严重受损而破裂,释放出黄色或褐色的粉末状物质,实际上是病原菌的休眠孢子囊,其能够在环境中存活并作为下一年的初侵染源。当病害严重时,叶片上的病斑可迅速扩展并相互连接,覆盖整个叶片表面,导致叶片失去光合作用能力,最终干枯或沿叶脉方向纵裂成丝状,严重影响玉米植株的生长与产量。从茎秆和叶鞘上的症状来看,茎秆和叶鞘上的病斑则表现出更大的尺寸,颜色多为紫褐色,边缘相对模糊,多个病斑可相互融合,形成不规则形状的大斑块。在极端情况下,整个叶鞘可能因严重感染而呈现紫褐色并腐烂,进一步削弱植株的支撑与养分传输功能。果穗苞叶上的症状与叶鞘相似,同样会对玉米的产量与品质造成不利影响。
3、玉米褐斑病的多发原因
①气候因素
高温高湿,为玉米褐斑病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当气温在23~30℃、相对湿度超过85%时,病原菌易于萌发和侵染。特别是在7-8月份时,若降雨频繁且田间湿度大,将会导致玉米褐斑病快速流行。
②玉米种植地土壤与种植管理因素
一方面,土壤肥力不足主要表现为有机质含量低、营养元素缺乏,土壤肥力不足将会对玉米植株的正常生长与发育带来直接的影响,导致其生理机能减弱、抗病性显着降低。另一方面,密度种植模式限制了玉米植株间的通风与透光,使得田间微环境湿度显着增加,为病原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高湿环境不仅促进了病原菌的繁殖,还加速了病害在田间的扩散速度,增加了病害流行的风险。易感病品种的长期连作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其本身对玉米褐斑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连作种植使得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逐年累积,形成了有利于病害发生的土壤环境。
③玉米褐斑病病原菌越冬与传播
玉米褐斑病菌的越冬机制主要依赖于其休眠孢子囊在土壤或病残体中的存活能力,休眠孢子囊具有高度的抗逆性,能够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保持生命力,成为病害循环中的关键初侵染源。在次年春季时,随着气温回升和降雨增多,休眠孢子囊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开始萌发,并借助风雨等自然媒介传播至玉米植株表面。针对玉米植株而言,病原菌主要侵染幼嫩组织,如叶片、叶鞘等,利用这些组织的细胞壁薄弱、代谢旺盛的特点,迅速建立寄生关系并扩展病害。
④部分农民对病害防治工作不重视
在对褐斑病防治的过程中,部分农民群体因受限于较低的文化素养与综合认知能力,常展现出对该病害严重性的认知不足与风险低估,进而滋生侥幸心理,低估病害发生的概率,导致在防治策略上的投入不足,为病原菌在田间生态系统中提供了有利的生存与扩散条件,深刻制约了玉米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最终对玉米产量构成了显着威胁。
四、玉米褐斑病的防控技术要点
1、科学选用抗病良种
鉴于玉米品种间对玉米褐斑病的抗性差异显着,选用具备高度抗病性的玉米品种进行栽培,是控制该病害、保障玉米生产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现阶段,常用的玉米品种有鲁玉319、苏玉618、苏玉617及恒丰3号等优质玉米品种,对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及改善玉米品质具有显着作用。
2、做好玉米田间管理工作
首先,应强化排水系统管理,确保田间清沟排水畅通,有效降低土壤湿度,同时采取农艺措施增强玉米植株的抗逆性,合理灌溉与施肥,以促进玉米植株的健康生长。其次,调整施肥结构,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避免养分过剩导致的植株徒长与病害易感性增加,种植密度维持在4500~5500株/667m2,以优化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害发生风险。再次,重视病残体管理,于种植前彻底清除并集中销毁前茬作物的病残体,有效减少病原菌初侵染源。实施适期早播策略,配合中耕除草措施,适时摘除底部2~3片老叶,以进一步降低田间湿度,提升植株抗病性、促进健壮生长。在收获后应及时清理田园,对秸秆进行集中处理,通过高温发酵转化为堆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并减少病原菌残留。最后,推行轮作倒茬制度,与小麦、豆类等非寄主作物进行2-3年的轮作,有助于打破病原菌的寄主循环,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积累量,减轻病害发生压力。
3、重视玉米褐斑病防治的程度
一方面,可组织定期的专业培训班,邀请农业专家及技术人员授课,结合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系统地讲解褐斑病的发病机理、危害程度及科学的防治策略,以此来增强农民对病害的正确认知与防范意识,促使其在玉米种植实践中能够主动采取预防性与应对性措施。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的玉米病害监测网络体系,其中应涵盖定期田间巡查、病害症状识别指导及数据汇总分析等功能,确保能及时发现并准确诊断褐斑病的发生情况,通过现场指导与远程技术支持,为制定精准有效的防治方案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综上所述,玉米茎基腐病、褐斑病的防治需要全面掌握病害的病原菌流行特点、发生原因与危害症状等,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对策和措施,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以有效控制玉米茎腐病、褐斑病的发生和蔓延,保障玉米生产的稳定性和农民的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