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黄瓜作为设施蔬菜种植的常见方式,在栽培管理过程中应该从科学种植管理角度入手,注重做好病虫害的有效识别和科学防范,降低病虫害对黄瓜造成的不良影响,确保栽培安全。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大棚黄瓜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一、大棚黄瓜栽培技术
1、大棚黄瓜的品种选择
选择早熟品种、抗病性强、抗逆性好、生长势强、产量较高、品质好、适应本地气候、土壤条件、耐低温品种,以应对冬季低温环境。适合大棚种植的黄瓜品种,主要包括了荷兰一号、荷兰二号、津优一号、津优二号、北京早熟一号、北京早熟二号、密刺一号、密刺二号等几种,这些品种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抗病性强。
2、大棚黄瓜的科学育苗工作
播种育苗前选择优质、饱满的黄瓜种子,并注重做好接种消毒和催芽工作。可以将选择好的黄瓜种子浸泡在0.1%的多菌灵盐酸液中,浸泡时间为1h,或者将种子放入55~60℃的温水中,不断搅拌,处理约10min,待水温降至28~30℃后,继续浸泡4~6h,如果种子已经过种膜处理,则可省略消毒步骤。消毒结束后将种子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去除多余药剂,放入清水中浸泡4~8h,使种子充分吸水膨胀。浸泡好的种子捞出,用干净的毛巾包裹,放入容器中置于25℃左右的温暖环境中催芽,注意保持种子受热均匀,每隔4~6h翻动一次种子,以促进发芽。在催芽过程中,温度保持在25℃左右,24~48h后种子开始发芽,当种子露出根尖时,适当降低温度至22~26℃,维持2d左右,使芽苗整齐。如遇阴天不能播种,可用湿毛巾将种子包好,放在冷凉处(10℃左右)抑制幼芽生长,这种做法称为“蹲芽”。选择透气性好、保水性好、无病虫害的育苗基质和适合黄瓜生长的穴盘,推荐使用50孔或72孔的穴盘。将育苗基质进行高温消毒,以杀死其中的病原菌和虫卵,消毒后将基质均匀地装入穴盘,注意不要压实,保持一定的空隙,将黄瓜种子均匀地撒在穴盘的基质表面,每个穴孔撒播1~2粒种子,覆盖一层薄薄的基质,厚度约为0.5~1cm,轻轻压实,使种子与基质接触,播种结束后用喷雾器轻轻喷水,使基质湿润,但不要积水。然后在穴盘上覆盖一层塑料薄膜,以保持湿度,保持育苗室温度在25~30℃之间,给予6~8h/d的光照,以促进黄瓜幼苗生长。播种到出苗前一定要保持基质湿润伤情控制在65%~70%,根据黄瓜幼苗的生长阶段,适时调整温度,保持育苗室空气流通,防止病害发生,定期检查黄瓜幼苗,发现病虫害及时防治。黄瓜种子发芽温度在25~30℃之间,需要3~5d发芽,发芽后幼苗生长速度较快,大约需要30~40d即可达到移栽标准。
3、大棚黄瓜种植地翻耕整地
在种植前进行深翻整地,要求翻耕深度在20~30cm,通过翻耕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同时也有利于黄瓜根系的生长。底肥是黄瓜生长的重要营养来源,整地前应选择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和适量的化肥,建议底肥施入量为有机肥2000~3000kg/667m2,氮肥10~15kg/667m2,磷肥20~30kg/667m2,钾肥10~15kg/667m2。将有机肥和化肥混合均匀后,在翻耕过程中均匀施入土壤,也可以在翻耕整地后将肥料撒在地面上,然后进行浅旋耕处理,将肥料翻入土壤中。此外,黄瓜栽培管理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做好土壤环境的有效调控,黄瓜适宜生长在pH值为6.0~7.0的土壤中,如果土壤酸碱度不适宜,需要进行调节。
4、大棚黄瓜的移栽定植
在正式移栽之前应该提前扣好大棚膜,烤地提高地温。整地作畦,畦宽1.2m,每畦栽2行。春季大棚黄瓜定植时间一般在2月中下旬,选择冷尾暖头的晴天上午进行。在畦上按25cm株距开沟,沟深10~15cm,将黄瓜幼苗轻轻放入沟内,使苗坨面与畦面相平,覆土压实,移栽后立即浇水,水量不宜过多,以免降低土壤温度,定植3000~3500株/667m2,行距70cm,株距25cm。移栽后3~4d内浇一次缓苗水,之后根据土壤湿度每隔3~5d浇一次水。
5、大棚黄瓜温度湿度调控
黄瓜幼苗期需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以促进幼苗的快速生长,建议温度控制在20~25℃,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此阶段需要适当通风,以保持空气新鲜,防止病虫害的发生。抽蔓期需要较高的温度和湿度,以促进茎蔓的生长和分化,建议温度控制在25~30℃,相对湿度保持在70%~80%,同时仍然需要加强通风,以保持空气流通。开花结果期以促进花果生长和发育为出发,建议温度控制在20~25℃,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成熟期需要较低的温度和湿度,温度控制在15~20℃,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
6、大棚黄瓜植株管理
选择合适的人字架或单排立架,架材可用竹竿、钢管等,确保稳固,架高1.5~2m,架间距1.2~1.5m。黄瓜植株长到20cm左右时,选择生长势旺盛、茎壮叶大的主蔓进行引蔓,用竹签、绳子或细竹篾等辅助工具,将主蔓逐渐引向支架或网架,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牵引和损伤蔓部,减少病虫害感染,然后用细绳将引蔓后的黄瓜植株固定在支架上,确保植株稳定生长。黄瓜打杈时间一般选取在蔓长到3~4节时进行,选择合适的位置,在主蔓上选择一个侧蔓生长点与主蔓腋部相近的地方进行打杈,用干净锋利的剪刀或手指将侧蔓剪除,切口要平整,避免留下伤口。打杈后,副蔓应保留2~3节,侧枝保留1~2节,保留2~3个茎枝过多的打杈会影响产量,过少的打杈则容易造成植株过于茂盛,通风透光不良,导致病虫害滋生,当黄瓜植株长满架后,及时摘心,促结回头瓜,避孕药及时摘除植株下部黄叶、病叶,加强植株调整,领蔓、掐卷须、侧枝、打底叶等及时进行。
7、大棚黄瓜水肥管理
黄瓜幼苗期需要保持土壤湿润,以促进幼苗的快速生长,一般每2~3d浇一次水,浇水量要适中,避免过量浇水导致幼苗徒长。抽蔓期需要适当增加浇水量,以满足藤蔓生长的需求,每3~4d浇一次水,保持土壤墒情为65%~70%。开花结果期需要适当减少浇水量,以避免果实品质受到影响每5~7d灌溉一次,保持土壤墒情60%~65%。在科学灌溉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有效的追肥处理,通常选择在抽蔓期和开花结果期进行追肥,每次施入三元复合肥20~30kg/667m2,或施入商品有机肥300~500kg。在黄瓜生长中后期还可以适时喷施叶面肥,以补充土壤施肥的不足,叶面肥可选择1%的尿素,或者0.1%的磷酸二氢钾,或者1%的硼砂溶液,使用量一般控制在10~15kg/667m2。
二、大棚黄瓜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1、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黄瓜霜霉病是由霜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对黄瓜的生长和产量有很大的影响,霜霉病主要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尤其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易发生,主要侵害黄瓜的叶片,从叶片背面侵入,导致叶片正面出现病斑,潮湿环境下,病斑上长出紫黑色霉层,即病菌的繁殖体,后期病斑破裂或连片,致叶缘卷缩干枯,严重的田块一片枯黄。为害初期叶片正面出现不规则的黄绿色或浅黄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呈多角形,边缘模糊,病斑周围有黄色晕环,随后叶片背面出现水渍状、浅绿色斑点,随着病情加重,颜色由绿色变为黄色,最后变为褐色。防治该种疾病可以使用722g/L霜霉威盐酸盐水剂60~100mL/667m2,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150~214g/667m2,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30~40g/667m2,兑水35kg进行田间喷洒,安全间隔期分别为3d、5d,连续使用2~3次。
2、黄瓜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黄瓜灰霉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主要为害黄瓜的多个部位,在低温(15~24℃)和高湿(相对湿度90%以上)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尤其是在设施栽培中,由于环境控制不当,更容易引发病害,灰霉病的病原菌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的菌核和病残体,也可以通过空气中的孢子传播,病原菌主要通过风雨、昆虫等途径传播,尤其是在低温高湿的环境下,传播速度更快,灰霉病在黄瓜生长的整个周期都可能发生,但以开花结果期最为严重。灰霉病首先侵害黄瓜的雌花,病斑初为水渍状,随后长出灰褐色霉层,花瓣和花蒂变软、萎缩、腐烂。病斑从花蒂开始,逐渐向幼瓜扩展,瓜条病部先发黄,后期产生白霉,霉层逐渐变为淡灰色,病瓜生长停止,变软、腐烂和萎缩,最后腐烂脱落。叶片受到为害之后病斑初为水渍状,后变为不规则形的淡褐色病斑,边缘明显,有时病斑上长出少量灰褐色霉层。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形成直径15~20mm的大型病斑,茎蔓染病后,茎部腐烂,瓜蔓折断,引起烂秧。严重时,病斑绕茎一圈后,茎蔓折断,其上部萎蔫,整株死亡。化学防治期间推荐使用奥力克(霉止)300倍液,稀释后每5~7d喷药1次,病情严重时使用霉止70mL加大蒜油15~20mL,兑水15kg稀释后喷施,3d喷施一次,连用2~3次。
3、黄瓜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黄瓜枯萎病是一种常见的土传真菌性病害,幼苗期子叶变黄、萎蔫或全株枯萎,茎基部变褐缢缩倒伏,维管束变褐色或呈立枯状。开花结果期最初表现为部分叶片或植株的一侧叶片中午萎蔫下垂,似缺水状,但早晚恢复,随后萎蔫叶片增多,逐渐遍及全株,整株枯死。成株期西安市在下部叶片叶脉逐渐退绿,叶片呈掌状黄色病斑,黄叶向植株上部蔓延发展,全株叶片中午呈现萎蔫状,早晚恢复正常,反复数日后,整株叶片萎蔫下垂,直至干枯死亡。将患病植株拔起,对患病部位进行横切可看到维管束变黄褐色,这是枯萎病的重要特征。从枯萎病的发病规律来看,病原菌以厚垣孢子或菌丝体在土壤、肥料中随病株残体越冬,也可在未腐熟的肥料或附着在种子上、温室、大棚架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形成初侵染,通过土壤、种子、肥料、农具及灌水等途径由幼根、茎基部的伤口或根尖先端侵入组织,进入黄瓜细胞间隙和细胞内生长,并进行多次再浸染。最适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是24~28℃,土壤含水量大、空气相对湿度高,发病最快,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易发病,大田栽培管理过程中秧苗老化、连作地、有机肥不腐熟、土壤过分干旱或排水不良、土壤偏酸等是发病的主要条件。种植之前可以用55℃的温水浸种10min;或在70℃的恒温条件下,将种子处理72h;或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1h,捞出后冲净催芽。可以使用70%敌克松或50%代森铵1000~1500倍液进行灌根处理,每隔7~10d一次,连续2~3次。
4、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由假单孢杆菌属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侵害黄瓜的叶片、茎蔓和果实。该病害在长江以北的华东、华北和东北地区发生较多,有发展的趋势,病菌通过风雨、气流、昆虫等传播途径进行传播,从伤口、气孔等侵入植株,病原菌繁殖生长过程中喜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生长温度为25~28℃,湿度在80%以上。大田栽培管理期间,如果没有制定合理的轮作制度,土壤中病菌数量多、植株生长势弱、管理不善的植株易感病。为害初期先是在叶片上出现症状,叶片上出现圆形或卵圆形的褐色水渍状凹陷病斑,病斑逐渐变褐色干枯,正面呈褐色,背面呈水浸状。病斑上有时有菌脓溢出,病情严重时,叶片上病斑密集,叶片枯死。随后茎蔓上出现水浸状斑点,逐渐变为褐色,病部有菌脓溢出,为害严重后茎蔓肿胀、开裂,导致植株死亡。果实上出现水浸状斑点,病部深入果肉,通过维管束可深至种子。严重时果实腐烂,失去商品价值。防治该种病害发病初期可以选择使用77%的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者72%的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者2%的克菌康6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药物使用间隔为5~7d,连续使用2~3次。
5、黄瓜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黄瓜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黄瓜的叶片,也可以为害叶柄和茎,病原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易发生,可以在病残体上越冬,并通过气流、雨水、灌溉水等途径传播,病害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6~25℃,相对湿度在80%以上,在保护地栽培中,由于通风不良、湿度大,容易导致白粉病的流行。黄瓜白粉病的主要症状是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零星的白色粉状物,随着病害的发展,粉状物逐渐增多,叶片变得厚实,皱缩,枯死,严重时,叶片上覆盖一层白色粉状物,导致叶片光合作用受阻,植株生长不良,减产。针对该种病害,主要选择在发病初期使用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者农抗120生物制剂使用100mg/667m2兑水30kg进行田间喷洒,间隔7~10d用药一次连续使用2~3次。
6、黄瓜蚜虫的发生与防治
黄瓜蚜虫属于同翅目,蚜科,常见的有桃蚜、棉蚜等,体型较小,通常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体长约1~5mm,身体颜色有绿色、黄色、黑色等,蚜虫的头部较小,复眼较大,口器呈吸管状,用于吸食植物汁液。背部有刺毛,腹面有足和触角。黄瓜蚜虫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一年可发生多代。在25℃温度条件下,每7d左右完成一代,以成虫在植物茎秆、叶背面越冬,也可在风障作物近地面主根间越冬,或以卵在果树枝、芽上越冬。在温室内则可不断繁殖为害。黄瓜蚜虫主要为害黄瓜的嫩叶、嫩茎和生长点,用口器吸食植物汁液,导致叶片卷缩、扭曲变形,生长受阻。此外,蚜虫繁殖生长期间还会向外排出大量的蜜露,污染叶片,吸引蚂蚁等害虫,进一步影响黄瓜的生长,长期受害的黄瓜植株生长缓慢,产量降低。推荐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在发病初期进行喷雾防治,每隔7~10d一次,连续2~3次。
7、黄瓜潜斑蝇的发生与防治
黄瓜潜斑蝇,又称黄瓜潜蝇,是一种常见的黄瓜害虫。成虫体型较小,体长2~3mm,灰褐色,翅膀透明,有明显的斑纹。雄虫触角较长,雌虫触角较短,卵呈椭圆形,长约0.5mm,乳白色,幼虫呈白色,体长3~5mm,头部较小,身体细长,无足,蛹呈黄褐色,体长4~5mm,头部较大。黄瓜潜斑蝇一年发生多代,以成虫在土壤、杂草、枯叶等地方越冬,主要在夏季和秋季发生,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其繁殖。黄瓜潜斑蝇以幼虫在叶片上取食,形成潜道,导致叶片变黄、萎蔫,严重时整株死亡。为害初期潜斑蝇幼虫在叶片上取食,形成不规则潜道,叶片变黄、萎蔫,严重时叶片干枯。在果实上取食后形成潜道,导致果实表面出现褐色斑点,影响果实品质,大田严重为害时,整株黄瓜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变黄,甚至整株死亡。防治黄瓜浅斑蝇在为害初期,可以选择使用25%的杀虫双水剂500倍液或者36%的克螨蝇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主要掌握在成虫羽化高峰期,进行喷雾间隔5~7d喷洒一次,连续使用2~3次。
为更好满足市场对优质黄瓜的实际需求,就需要明确大同黄瓜的栽培技术规范,并将关注重点放在常见病虫害的针对性防控方面,降低病虫害对黄瓜生长发育造成的不良影响,提升单位面积内的黄瓜产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