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核心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的产出与品质对国家粮食安全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直接影响。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市场对高品质小麦的需求持续上升,这为小麦产业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为了更有效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并增强小麦种植的竞争力,各地应大力推进优质小麦种植技术的普及与实践。通过这些技术的实施,我们不仅能提升小麦的产量,还能改善其品质,进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并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同时,小麦病害是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频繁发生的多种常见病害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强化对小麦病害的预防和控制,推广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确保小麦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一、小麦种植技术推广
1、掌握本地自然条件
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当地自然条件的精确理解。气候、土壤类型、种植规模等要素共同作用,对小麦的种植成效产生直接影响。首先,在推广种植技术的过程中,气候条件是影响小麦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必须熟悉本地区种植环境的温度、降水量、日照时长、无霜期等气候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年度变化趋势,确保推广活动的科学性。土壤是小麦生长的根基,其肥沃程度、质地、pH值、养分水平等因素都会对小麦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需要对种植区域的土壤进行深入调查,掌握其物理和化学特性,并据此推荐适宜的耕作方法和施肥计划。例如,沙质土壤的保水和保肥能力较弱,需要强化水分管理,并适当增加有机肥料的施用;同时,小麦种植的规模也是推广专家需要密切关注的指标。大规模推广时,必须考虑机械化水平、劳动力资源、基础设施等条件,而小规模种植则更需注重精细化管理。
山东单县是重要的农业大县,小麦是该县主要的农作物类型。在相关生产种植工作进行时,农技推广部门应针对自身地区的自然条件,展开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制定因地制宜的推广方案。具体应做好种植区的实地考察,了解广大种植户的种植习惯、品种选择、管控技术等。并采集土壤、水样等样本进行分析,获取精确的土壤理化性质和肥力数据。
2、灵活做好技术推广
为了确保农业种植人员能够迅速掌握先进的小麦种植技术,推广人员必须强化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具体措施包括在农闲时期定期举办集中培训,邀请专家和学者讲授关于小麦种植新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的知识。此外,依托当地农业技术推广站,建立田间学校,实施现场教学,让农户在实践中学习新技术。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技术咨询平台,提供在线技术指导和专家答疑服务,使农户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
3、增加科技示范点
建立科技示范点对于推广小麦种植技术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直观地展示新技术的成效,还能激励周边农户学习并采纳这些技术,进而提升整体的小麦种植效率。在广阔的种植区域,可以设立专门的小麦科技示范田,集中展示最先进、最优质的小麦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这些示范田积极地推广和应用各种创新的种植技术,包括精准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并在实际操作中展示新技术如何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同时,示范点还可以推广标准化的小麦种植管理方法,如统一使用种子、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以增强小麦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控性。通过组织周边农户参观学习,进行现场观摩和技术交流,可以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新技术的优势,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和应用新技术的热情。同时,农技推广人员在示范田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技术指导,确保示范效果的实现。
4、做好水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在优质小麦种植技术的普及过程中,施肥与灌溉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恰当的水分和肥料供给,能够精准满足小麦在各个生长周期的特定需求,从而促进其茁壮成长,并提升产量与品质。①在小麦的生长周期内,肥料构成了其生长发育的根基。通过科学的施肥方法,我们能够确保小麦获得必需的营养,以实现高产和稳定的产量。在实际操作中,应依据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的特定需求,实施分阶段的施肥策略,确保营养的及时和精确供应。例如,在苗期,应以“促进根系发展和幼苗健壮”为施肥目标,优先施用氮肥和钾肥。氮肥有助于幼苗的快速生长和提高植株的抗逆性;钾肥则有利于根系的发育和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到了拔节期和孕穗期,施肥的重点应转向“促进穗部发育和增加籽粒数量”,此时应重点施用氮肥和磷肥。氮肥有助于茎秆的生长和增加穗部的籽粒数;磷肥则促进花芽的分化,提升结实率。在灌浆期,重点是“确保籽粒的饱满和增重”,此时应科学施用钾肥和氮肥。钾肥有助于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提高籽粒的充实度;氮肥则有助于延缓叶片的衰老,延长灌浆期。此外,还应根据土壤的营养状况和小麦的营养需求规律,合理搭配氮、磷、钾等主要元素与钙、镁、硫等微量元素,以实现营养的均衡供给。另外,当前在施肥时,应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结合土壤养分检测结果,进行科学配方施肥,保证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还应根据土壤类型、肥力水平、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施肥量、施肥时间和施肥方法。例如,对于肥力较高的土壤,可以适当减少施肥量,肥力较低的土壤需要增加施肥量。酸性土壤可以施用石灰调节酸碱度,碱性土壤可以施用硫磺改良。施肥方法可灵活采用条施、穴施、撒施等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②水对于小麦的生长至关重要,合理的灌溉策略能够满足小麦在各个生长阶段的水分需求,从而提升产量和改善品质。在实施灌溉时,应依据天气预报、土壤湿度状况以及小麦的生长状况,采取科学的灌溉方法。应遵循少量多次、频繁浅浇的灌溉原则,以避免过度灌溉导致的土壤紧实和养分流失。特别在小麦的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等关键生长阶段,确保及时适量的水分供应至关重要。鉴于传统灌溉方法可能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灌溉效果的不理想,目前在小麦种植领域,节水灌溉技术得到了积极地推广和应用。这种技术旨在实现精确灌溉,同时显着节约水资源。此外,在广泛的种植区域,水肥一体化技术也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应用。该技术通过喷灌、滴灌等现代化灌溉设施,将肥料与水混合,同步施入田间,从而实现水肥的同步供应,并提高水肥的利用效率。该技术能够根据土壤湿度和小麦的水分及肥料需求,精确控制灌溉和施肥量,有效防止肥料流失,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它还具有节省劳动力和时间的优点,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5、小麦播种时间的注意事项
为了确保小麦种子的顺利萌发和幼苗的健康成长,适宜的温度条件是必不可少的。一般而言,冬小麦的播种适宜温度为日均温稳定在15℃-20℃,而春小麦则适合在日均温稳定在3℃-5℃时进行。播种期间,土壤湿度是关键因素,它保障了种子的顺利萌发和幼苗的健康成长。在干旱条件下,灌溉播种成为一种可行的选择。此外,在播种冬小麦时,还需考虑种植区域的无霜期,确保小麦在冬季来临前能够达到足够的生长阶段,从而安全过冬。不同品种的小麦对播种时间有不同的需求。早熟品种由于生育期较短,可以提前播种;而晚熟品种则因生育期较长,需要延后播种。因此,选择播种时间时必须考虑品种的特性。不同的种植方法也对播种时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当前的播种实践中,应充分利用各种农业机械,采用机械化播种,这不仅能够提升播种效率,还能缩短作业时间。对于套种和间作等种植模式,播种时间应根据主要作物的种植时间来确定。冬小麦的播种通常安排在10月中下旬,但具体日期还需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品种特性来决定。避免无计划的早播或晚播至关重要:早播可能导致冬前生长过旺,增加冻害风险;晚播则可能导致苗期生长不良,从而影响最终产量。播种后及时进行土壤压实,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促进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
二、小麦常见的病害防治
1、茎基腐病
小麦茎基腐病是小麦作物中普遍存在的严重病害,主要侵害小麦茎秆基部的1—2个节间。在拔节期之后,该病害的发病率显着上升。由于此时田间作物的密集度增加,药物难以有效渗透至植株下部的病患区域,导致控制效果受限。特别是在病害严重的田地里,药物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保护健康植株免受病原菌侵害上。因此,在进行防治工作时,建议结合播前种子处理和返青期喷药两种方法,以提高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控效果。
播前种子处理有助于降低苗期的病株比例,为后续的防控措施奠定基础。在防控过程中,可以选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种子拌种或包衣处理。常用的杀菌剂有戊唑醇、甲霜·种菌唑、氰烯菌酯等。在小麦返青期,及时喷施药剂能够有效保护健康植株,减少因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具体操作上,可以在小麦返青拔节期,选择以下药剂进行茎基部的喷雾:戊唑醇加丙硫菌唑,或者使用苯醚甲环唑、噻呋酰胺等。实践证明,仅在返青期喷药1次的防治效果明显不如播前种子处理后再在返青期进行药剂喷施的效果。
2、纹枯病
防控纹枯病,可在前期选用对小麦纹枯病具有较好抗性的品种,这是预防该病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虽然目前市场上抗性品种相对较少,但仍有一些表现良好的品种可供选择,如烟农19、皖麦19、徐麦856、新麦208等。上述品种在种植过程中能有效减少纹枯病的发生,降低防治难度。日常种植工作进行时,还应加强农业防治技术的运用,广大种植户应定期巡查麦田,发现杂草及时清除,以减少病原菌的寄主和传播途径,降低病原菌基数。日常还应根据小麦生长需要以及小麦纹枯病的发病特点,加强施肥灌溉技术的科学应用,通过加强施肥灌溉技术的应用,提高小麦自身对于病害的抵御能力,避免偏施氮肥导致小麦徒长、贪青等情况,降低纹枯病发生几率,同时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另外,通过调整播种时间,如适时晚播,能够错开病害侵染的最佳时期,减少病原菌与小麦的接触机会。在纹枯病常发田块,应适当增加播种行距,降低播种密度,以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降低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原菌生长的环境条件。避免盲目增加播种量导致田间郁闭,反而加重病害发生。
在播种前,可以使用有效的化学药剂进行小麦拌种,即能够在播种前杀灭种子表面附着的病原菌,降低病害的初侵染源。在小麦返青拔节期,是纹枯病等病害发生和防治的关键时期。此时,可以通过喷施化学药剂来有效压低田间病原菌基数,减轻后期防控压力。药物可使用戊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等药剂进行喷施防治,这些药剂对小麦纹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其能够兼治茎基腐病、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多种病害,提高小麦的抗逆性。
3、赤霉病
采用抗病品种是遏制赤霉病蔓延的经济而高效策略。品种间对赤霉病的抵抗力各不相同,挑选出抗性较高的品种能显着减少赤霉病的爆发,进而保障小麦的茁壮成长。鉴于小麦的扬花阶段是赤霉病爆发的关键时段,因此在防治策略上,我们必须把握这一关键期。此时期小麦需水量较高,但灌溉时必须谨慎,避免过量,以防田间湿度过大,为赤霉病菌的传播提供便利。日常管理中,保持适宜的田间湿度至关重要,遇到阴雨天气时,应迅速排涝,雨后及时清理沟渠,以降低湿度。同时,强化田间监测,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在播种环节,通过合理密植,优化田间通风和光照条件,从而降低病害风险。
药剂防治是遏制赤霉病扩散的关键措施,应在其初期及时采取行动。在选择药物时,优先考虑那些高效且低毒的内吸性杀菌剂,以确保对赤霉病的有效控制,同时减少对小麦生长的潜在危害。例如,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和氰烯菌酯等杀菌剂已被证明对赤霉病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小麦的齐穗期至盛花期是防治赤霉病的最佳时机,应适时施药,并确保喷洒均匀,使药液充分覆盖到小麦的穗部。若遇到持续的阴雨天气,应在首次施药后大约7天进行第2次施药。
4、白粉病
白粉病,一种普遍影响小麦的疾病,主要侵袭叶片、茎干和穗部,从而抑制小麦的光合作用,降低产量,并对小麦的品质构成威胁。在防治措施上,乙嘧酚及其磺酸酯衍生物等杂环杀菌剂展现了对白粉病的显着控制效果,并且持久性强。此外,三唑酮、乙唑醇、丙环唑、戊唑醇和氟环唑等三唑类杀菌剂不仅对白粉病有出色的控制效果,还具备保护、治疗的功能,适用于白粉病的早期或预防阶段。近年来,嘧菌酯和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也显示出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它们具有广谱性、高效性、低毒性和安全性等优点。鉴于白粉病的快速发病和传播特性,早期防治尤为重要,以确保最佳效果。在病害的中后期采取措施,其防治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同时,为了避免抗药性的产生和延长,建议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避免长期连续使用同一种药剂。在喷洒农药时,务必均匀细致,确保药液覆盖小麦叶片的正反面以及茎干等部位。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说明书上的剂量和浓度指示,以防止过量使用导致药害或环境污染。日常管理中,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株残体,有助于减少病原菌的来源。
综上所述,优质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常见病害的防治,是保障小麦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新时期,通过加强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即能够有效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同时,面对各种常见病害,还应建立健全病害监测预警体系,综合利用各种绿色防控技术,以有效控制病害发生,保障小麦安全生产,推动优质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