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人们饮食结构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对粮食产量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如何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已成为现代农业研究的核心课题。近年来,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种植技术、栽培方式以及管理手段不断涌现,为小麦高产增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同时,随着环境变化和资源约束的日益加剧,探索高效、可持续的小麦种植技术显得尤为迫切。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仅停留在增加产量的层面上,同时还要提升粮食品质,以满足市场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因此,探讨小麦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小麦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要点
1、选地整地
小麦种植中,选地整地是确保高产增产和优质的前提。正确的选地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壤资源,而科学的整地方法则能为小麦生长创造理想的土壤物理环境。理想的小麦种植区域应具有深厚、排水良好且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具体而言,可选择那些土层深度至少为30cm以上的区域,以利于根系更好地扩展,增强植株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同时,土壤pH值应控制在6.5-7.5之间,以便于微生物活动。
整地方面,则需首先进行深翻耕作业,耕深应达到25cm-30cm,打破下层硬板,改善根区土壤结构,促进空气和水分在土壤中更好地流通。耕作过程中,需加入足够量的有机肥料;例如,在每亩施用4-6吨牛粪或等效有机物,为小麦提供必要的养分以支持早期生长需求,并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微生物多样性。初次耕作后,再进行细耙处理,使用10mm以下精度的耙具对表层土进行平整与碎土处理,形成0.5cm-1cm大小均匀颗粒状表层结构,以减少大块团聚体,并帮助形成适宜播种与幼苗发展所需水平且松软的床面。最后,在播种前2周左右进行浅松(约10cm-15cm),避免因过密引起底部缺氧情况,并帮助改善种子与土壤之间紧密接触关系从而促进萌发率。
2、种子选择与处理
小麦种植中,种子的选择与处理是确保高产、高质以及病虫害防控的关键。种子的优质与否直接影响到发芽率、苗期健康以及成熟期的产量和品质。种子选择时,需基于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土壤特性以及抗病性需求,尽可能选择本地适应性强、生长周期和成熟期适中的种子品种。例如,在温带气候区,优先选择具有较高抗寒能力的品种,其生长周期通常在240-280天之间。在选择过程中,应考虑那些具有至少85%以上发芽率和95%以上纯度的认证种子。
种子处理方面,处理方法包括消毒和催芽两大类:①种子消毒:为防止种植初期病害的发生,可在播种前使用0.3%的多菌灵溶液对种子进行浸泡,浸泡时间约为30分钟,进行消毒处理,杀灭种子表面的病原菌,避免对种子的发芽能力造成影响。②种子催芽:催芽是提高种子发芽率的重要方法。处理时,将种子放入40℃的温水中浸泡24小时,再将种子包裹在湿润的布中,置于25℃的环境中进行催芽,持续3-5天种子即可完成催芽过程,以提高发芽速度和发芽均匀性。
3、施肥灌溉
施肥与灌溉管理直接影响小麦的生长速度、营养吸收效率以及抗病虫害能力。如果施肥或灌溉不当,会导致小麦产量降低,甚至影响其品质。因此,在种植小麦时,应对施肥和灌溉进行精确管理,以确保作物在各生长阶段都能获得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①施肥方面。小麦对氮、磷、钾三大营养元素的需求量较大,还需适量的微量元素如锌、硫、铁等。所以,种植时需根据土壤肥力和小麦的需肥特点,合理制定施肥方案。常规情况下,施肥应遵循基肥、追肥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在播种前施入基肥。基肥的主要目的是为小麦提供充足的营养供给,保证其顺利发芽和初期生长。以每亩为单位,施用150kg-200kg氮肥(尿素或硝酸铵)、80kg-100kg磷肥(过磷酸钙或磷酸二铵)以及80kg-120kg钾肥(硫酸钾或氯化钾),均匀撒施在田间,并以耕作的形式将其埋入20cm深的土层中,以便根系能够更好地吸收。追肥则需根据小麦的生长阶段进行调节。在小麦的分蘖期和拔节期,需要追加氮肥,以促进植株的分蘖和生长。具体做法是,在分蘖期(在播种后20-30天)每亩追施40kg-60kg氮肥,施肥后立即进行浅耕,以便肥料渗入根系区域。在拔节期(播种后60-70天)再次追施氮肥,施用量与分蘖期相同。此外,在拔节期建议每亩施用20kg-30kg硫酸锌或硫酸镁,以满足植株对微量元素的需求,确保小麦茎秆强健、抗倒伏能力增强。
②灌溉方面。小麦对水分的需求具有阶段性特点。播种至出苗阶段,土壤湿度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以确保种子顺利发芽出苗。对此,可在播种前适量浇水,土壤湿度应达到20cm-25cm深,提高小麦的出苗率。此后,在小麦的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都是需水关键期。在分蘖期,土壤水分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5%-75%,此时需根据实际土壤湿度和天气状况进行适量灌溉。如果土壤较干燥,每亩可灌水60m3-80m3,灌溉后应确保土壤湿润至30cm深,以促进分蘖。进入拔节期后,土壤持水量应提高到75%-85%,此时小麦对水分的需求大幅增加,每亩可灌水80m3-100m3,以确保茎叶快速生长。抽穗期是小麦需水量最高的时期,此阶段土壤持水量应保持在80%-90%。为了确保穗粒饱满,每亩应灌水100m3-120m3,并确保灌溉均匀,以防止因灌水不足导致的穗粒不饱满现象。最后,在灌浆期,水分管理的目标是促进籽粒灌浆和提高千粒重。此时土壤持水量应保持在70%-80%,每亩灌水60m3-80m3,但需避免过量灌溉,防止土壤过湿引发根部病害。灌溉后应确保土壤湿润至20cm深,以支持后续小麦籽粒的持续灌浆。
4、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的目的是为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小麦的增产潜力。田间管理包括除草、控水防旱、防倒伏等多个方面,以确保小麦在生长周期内顺利生长、避免或减轻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最终提高产量和品质。
小麦田间中的杂草不仅与小麦争夺水分、养分和光照,还会增加病虫害的发生风险。所以,需在小麦的不同生长阶段进行除草。在小麦出苗后15-20天的分蘖期,应进行第一次除草,此时可采用机械中耕或手工拔除的方式,确保田间杂草控制在5%以下。若杂草密度较大,可使用选择性除草剂,如每亩使用150mL-200mL二甲四氯钠盐,进行茎叶处理。除草剂的使用应严格按照推荐剂量,并在无风的早晨或傍晚进行,以防止药剂漂移伤害作物。
控水防旱也是小麦田间管理中的重点。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若遇到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应及时采取浅中耕措施,破除土壤板结,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此时的中耕深度应控制在5cm-8cm,避免伤及根系。在旱情严重时,应适量进行补水灌溉,灌溉量应控制在每亩50m3-60m3,切忌大水漫灌,以防引发涝灾。若遇连阴雨天气,应及时开沟排水,确保田间无积水。排水沟深度应控制在30cm-40cm,宽度为20cm-30cm,确保排水顺畅,以防止小麦根系因积水窒息。此外,倒伏不仅影响光合作用,还会导致籽粒灌浆不良、千粒重下降,进而影响产量。为防止小麦倒伏,应在种植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①在小麦拔节期,适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如每亩使用300mL-400mL多效唑,以抑制植株过度生长,增强茎秆强度。②在小麦抽穗前,若发现植株生长过快,茎秆细长、节间过长,应及时中耕培土,培土高度应达到植株基部2cm-3cm,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若田间氮肥施用过量,应立即停止追肥,并采取浅中耕措施,促进氮素吸收,减少倒伏风险。
二、小麦高产增产种植中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1、常见病虫害
小麦赤霉病主要侵染小麦的穗部,导致穗部从淡黄色渐变为粉红色或橙红色。感染严重时,籽粒发育不良,形成轻质、皱缩的“墨点粒”。赤霉病主要通过带菌的种子和土壤中残留的作物残体传播,不仅降低小麦产量,并且严重影响品质。
小麦条锈病主要表现为小麦叶片上出现长条形黄色或橙黄色锈斑。随着时间推移,锈斑会转变为黑色。严重感染时叶片会提前枯死。条锈菌主要以孢子形式依托风力大范围传播,在冷湿条件下较为活跃。条锈病可以迅速在田间蔓延,降低光合作用效率及营养物质输送能力,可导致小麦产量显着下降,并影响籽粒填充与品质。
小麦蚜虫主要侵害小麦的嫩叶和幼穗,集中在叶片背面或新芽部位,吸食植物汁液。受害部位会出现黄化、卷曲,严重时导致植株生长迟缓,而且蚜虫分泌的蜜露还会吸引黑色煤烟病菌,使叶片覆盖一层黑色霉层,影响光合作用。小麦蚜虫主要由风力或其他动物(如鸟类、昆虫等)传播。春季和秋季气温适宜,其可以快速繁殖并在田间迅速扩散。
2、加强田间巡查
田间巡查不仅可以及早发现病虫害的发生,还能为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并提高产量。巡查前,需按照小麦生长周期的不同阶段,制定巡查计划。例如,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如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全面巡查。以100亩小麦田为例,每次巡查时应确保覆盖整个田块,每亩田至少检查5个随机选定的点。每个点的巡查面积应为10m2,即每次巡查总面积至少为50m2。实际巡查过程中,需记录应包括病虫害的种类、发生程度和分布情况。例如,对于小麦赤霉病,记录表格中应包括每个巡查点的病斑数量、病斑面积占总叶面积的百分比(每10m2中病斑占比达到5%则标记为严重),以及病害分布的具体位置。对于小麦蚜虫,记录每平方米内的蚜虫数量(每平方米超过50只蚜虫则标记为高密度发生)和受害程度(如叶片卷曲情况)。同时,可以使用量化指标评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发展趋势。例如,设定具体的阈值,当某种病害在田间的发生率超过10%时,即需采取防治措施。
3、化学防治措施
为保障小麦健康和增产,对赤霉病、条锈病和小麦蚜虫这三种常见病虫害的防治尤为重要。化学防治可以直接针对病虫害进行控制,减少损失和提高产量。
针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可以使用戊唑醇等系统性杀菌剂。具体而言,可在小麦拔节期到抽穗期之间,使用活性成分浓度为250g/L的戊唑醇悬浮剂,按照每亩使用100mL的剂量进行喷洒。喷洒时确保均匀覆盖所有穗部和叶面,以防赤霉病孢子侵入和繁殖。
对于小麦条锈病,则推荐使用三唑类杀菌剂如丙环唑。在小麦的返青期至孕穗期,每亩使用150mL的丙环唑悬浮剂,浓度为活性成分250g/L。喷洒时,由于条锈病主要从叶片下侧开始侵染,所以需注意叶面的下侧药液的分布。这种药物具有较好的系统性,能够在植株体内迅速传导,阻断病菌的进一步发展。
对于小麦蚜虫的控制,可使用吡虫啉等神经毒性的杀虫剂。在小麦的返青期和拔节期,根据蚜虫的发生密度,每亩使用50mg的吡虫啉水剂,以地面喷洒或者低空飞机喷洒的方式进行处理。药物喷洒时,应注意作物的嫩叶和幼穗等蚜虫喜欢聚集的位置。吡虫啉可以以接触和胃毒作用的形式快速杀死蚜虫,减少其对小麦的伤害。
整体肉眼,精确计算药物的用量和喷洒时间,可以最大化药效,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控制病虫害的同时,保证小麦的高产和高质。
4、物理生物防治措施
物理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维持农作物健康。这些方法不依赖化学杀虫剂,而是利用自然和机械手段来控制病虫害,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保护土壤和周边生态环境的健康。防治中,首先可以采用昆虫诱捕技术。以100亩的小麦田为例,可根据病虫害种类分布不同,安装黄色粘虫板或性信息素诱捕器。每10亩设置1个观察点,并在每个观察点挂置3-5块黄色粘虫板或1-2个性信息素诱捕器。统计吸引和被捕获的昆虫数量,例如,每块粘板平均每天能捕获50只以上的害虫时,则考虑增加增加粘板数量,以监测病虫害发展趋势并及时调整管理策略。也可在小麦播种前,在田间铺设农用地膜或使用行间覆草等技术,阻断土传病害和部分飞行害虫。地膜覆盖面积应至少覆盖整个田块的80%,以保护主要行道和植株区域。
生物防治方面,则可针对特定病虫害(如蚜虫),在田间释放天敌昆虫——瓢虫、寄生蜂等。在小麦拔节期开始时,可在田间选择5个代表区域释放天敌昆虫,每亩释放量应达到500只成年瓢虫或1000只寄生蜂幼体。释放后需定期(如每2周1次)监测天敌与害虫之间的比例关系,并根据需要调整释放量或频率。
三、适时收获
适时收获直接影响到籽粒的品质与产量。小麦成熟期的收获时机选择不当,会导致籽粒含水量不合适,极易发生碎粒和霉变,同时也会影响籽粒的营养价值和储存稳定性。因此,准确把握小麦的最佳收获时间,并采取合适的收获技术,是确保收获效果、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小麦进入蜡熟期时,穗部的籽粒由绿色转为黄色,籽粒中的含水量会逐渐降至18%-20%,此时籽粒的千粒重和硬度均达到理想状态,有利于机械收割和后期处理。实际收获中,可使用收割机进行小麦收割应遵循具体的技术参数,将割台高度设定为10cm-15cm,减少地面杂质的摄入和降低穗部损失。收割机的行进速度应控制在3km/h-4km/h,既确保机械有效分离籽粒和秸秆,又能避免因速度过快导致的籽粒碎裂和损失。小麦的收割时间方面,应尽可能选择干燥晴朗的天气,避免因雨水引起的籽粒霉变,降低机械作业中的难度。在多雨的季节,则应密切监控天气预报,抓住干燥天气进行收割作业。收割后,应对小麦及时进行脱粒处理,保持籽粒完整,减少破损。脱粒后的籽粒需进行适当的风选和筛选,去除杂质和破碎粒,保证籽粒的清洁度和纯度。籽粒的初步干燥处理中,则可将籽粒的水分控制在14%以下,以适应长期储存而不发生质量变化。
综上所述,现代农业技术在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种植技术的进步不仅有助于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同时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持。小麦实际种植中,需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科学整地与施肥灌溉,并加强田间管理,针对常见病虫害,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最后适时收获,以达到提高产量和质量的目的。未来,应继续完善这些种植技术,并与生物技术、环境科学等交叉领域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小麦种植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