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关键的粮食作物,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直接决定了食品安全供应链的稳定性以及存储管理的效能。得益于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引进和应用,玉米种植已经迈入了一个更高效和可持续的发展阶段。因此,本文深入探讨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核心要素,并系统地研究了病虫害防治的关键策略,目的是为该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共同促进玉米种植技术的创新和产业的升级。
一、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1、选择优良玉米品种
合理选择玉米品种对后期生长态势及产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玉米的栽培实践中,首要任务便是依据地域特性和气候特点,精心挑选适宜当地生态环境的玉米品种,为玉米的中后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进一步优化玉米的产量与品质,必须了解种植区域的独特气候条件及土壤墒情等自然因素,以此为依据,科学合理地筛选出既符合当地生长条件又展现出强大适应力及抗病害能力的玉米品种。此外,所选品种的种子质量也不容忽视,需确保品质好、活力充沛,且发芽率需稳定在95%以上,从而最大化地保障玉米苗期的长势与整齐度。为确保玉米实现高产目标,种子处理工作显得尤为关键。
(1)晒种处理。晒种作为一种物理处理手段,通过阳光紫外线的直接照射,能有效清除种子表面的病原菌,进而控制种子内的水分含量,增强种子的吸水能力,从而提升其出苗率并促进早出苗1-2天。具体实施时,应选在晴朗天气下的10:00-16:00时段,将种子均匀铺展于阳光充足且干燥的区域,定时翻动以保证晾晒均匀。连续晾晒2-3天后,需及时回收并妥善贮藏,以防受潮。
(2)浸种技术。浸种过程旨在加速种子内部的新陈代谢速率,进而激发其生长活力,促使播种后种子快速且整齐地出苗,为玉米的增产打下良好基础。
(3)晒种完成后,于播种前一天进行浸种处理,可选择冷水或温水作为介质。冷水浸种需确保水量没过种子,浸泡时间维持在12-24小时;而温水浸种45℃-50℃则能更高效地杀灭种子表面的黑粉病菌及炭疽病菌,浸泡时长为6-10小时,显着降低了相关病害的发生率。
(4)药剂拌种方法。药剂拌种是防治病虫害、保障全苗的重要措施。采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干种子重量的0.2%比例进行拌种,可有效防控玉米黑穗病等病害。同时,50%辛硫磷乳油以药、水、种子用量比1∶100∶1000的比例进行拌种,拌匀后需堆闷4-6小时,以确保药剂充分渗透并发挥效用,之后即可进行播种。
(5)种子包衣技术。种子包衣是当前广泛应用的综合防治手段,它不仅能够有效抵御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的侵害,还能防治玉米苗期常见的蚜虫、蓟马、茎腐病等病虫害,为玉米植株的健康生长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包衣剂的选择上,咯菌腈、吡虫啉、氟虫腈、噻虫嗪等药剂均能显着提升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及幼苗生长质量,表现为根系发达、须根增多,同时增强了苗期的抗旱能力,确保出苗整齐且幼苗茁壮,为最终实现玉米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2、选地整地技术
在选择适宜的种植地时,综合考量当地的气候特征、土壤水分状况及具体种植环境是至关重要的。理想的种植地块应具备土层深厚、地势相对高亢以利于排水与灌溉、排灌性能优越且富含有机质的特性。在此基础上,预先实施土壤深翻作业,其深度建议维持在25-30cm之间,以达到最佳效果。完成深翻后,需进一步整平土地,确保土壤结构疏松细碎,无大块土壤或石块残留,形成上层松软、下层紧实的理想耕地层。值得注意的是,土壤中的残留根茬与地膜若处理不当,将直接损害播种的精准性与幼苗的出土质量,因此必须加以清除。尽管玉米作物本身具有一定的连作耐受性,但在实际栽培管理中,适时采取轮作与倒茬措施,不仅能有效促进玉米的生长,还能实现土壤养分的均衡利用,提高土壤中残留肥料的吸收效率。此外,依据不同作物对养分吸收特性的独特需求与规律,科学规划轮作制度,对于优化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调节土壤肥力水平、减少病原微生物积累等方面均展现出显着优势。这一做法在长远上对于病虫害防控及田间杂草管理亦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3、合理施用基肥技术
在玉米的栽培实践中,提前施入基肥被证实为一项有效提升产量的关键措施,其对实现玉米高产具有显着的积极效应。为了充分发挥基肥的促进作用,栽培过程中需遵循科学合理的施肥原则。在施用基肥时,应充分考虑种植地的实际土壤状况与作物需求,灵活选择并适量施加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肥料,或针对特定土壤条件补充硫酸锌等微量元素肥料,以平衡土壤养分,促进玉米根系发育与地上部生长。尤为重要的是,有机肥因其富含有机质及多种营养元素,被推荐为基肥的首选。将充分腐熟、质量上乘的有机肥与磷肥混合后作为基肥使用,不仅能够缓释养分,减少流失,还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进一步促进玉米生长及产量提升。这一施肥策略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了更为优越的效果。此外,为确保基肥的施用效果并避免对种子造成不利影响,还需注意种肥与种子之间的距离控制。适当的间距设置可以防止因肥料直接接触种子而导致的烧苗现象,从而保护种子正常萌发与幼苗健康生长。因此,在施肥作业中,应精细操作,确保基肥与种子之间的安全距离,以实现最佳的施肥效果与玉米高产目标。
4、适时播种技术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精确调控玉米种子的播种时间与播种密度是确保作物高产与优质的关键因素。播种时机的选择需综合考虑气候特征、所选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及土壤条件。春季播种时,应确保土壤表层(5-10cm深度)温度达到10℃以上,土壤墒情达到20%以上,满足这两个条件可以播种,且外界气温不低于12℃,此条件有利于种子的正常萌发。若地温未能达到此标准,将可能延缓发芽进程并降低发芽率,进而因种子在土壤中滞留时间过长而导致弱苗现象的出现,这对后续生长及产量构成潜在威胁。此外,土壤的水分状况也是决定播种时机的重要因素。当土壤含水量维持在田间含水量的20%-70%范围内时,为适宜的播种条件。若土壤含水量偏低,应及时采取灌溉措施以补充土壤水分,确保种子萌发所需的水分环境。
关于播种深度的控制,通常建议维持在3-5cm之间,这一深度有助于种子在适宜的土壤环境中迅速扎根并吸收养分。然而,播种深度的调整还需依据土壤质地与墒情进行灵活处理。对于质地黏重且墒情良好的土壤,可适当减少播种深度以避免土壤过湿对种子呼吸作用的不利影响;相反,在土壤质地疏松、易于干燥的沙土地上,则应适当加深播种深度,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对种子萌发。最后,播种作业完成后,为确保种子与土壤之间的紧密接触,促进种子吸水膨胀及根系发育,应及时进行镇压处理。这一措施有助于提升种子的萌发效率与幼苗的健壮度,为玉米的后续生长奠定坚实基础。
5、合理调控播种密度
为了充分发挥高产玉米种子亲本的耐密植优势,科学控制种植密度与增加有效穗数成为关键策略。这要求我们在田间管理中精细设计株行距,以促进个体植株与群体之间的和谐共生,进而实现玉米群体增产的目标。在栽培模式的选择上,玉米的“矮、密、早”策略尤为适宜,它能更有效地利用高产玉米种子的耐密植特性。对于紧凑型玉米品种,栽培密度应严格控制在4,500-5,500株/667m2之间。而对于平展型玉米品种,栽培密度则需控制在3,500-4,000株/667m2之间。为了确保玉米的高产和优质,栽培人员应避免栽培密度过高或过低。栽培密度过低会导致玉米产量显着下降,而过高的栽培密度则会限制玉米的生长空间,使其更容易受到病害和虫害的侵害,进而对玉米的品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合理控制栽培密度是实现玉米高产优质的关键措施之一。
6、水肥管理技术
在玉米栽培实践中,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显着提升了施肥的精准性与科学性,这对优化玉米产量与品质具有深远意义。该技术不仅实现了肥料的节约利用,确保了施肥效果的最大化,还有效降低了种植成本,为农业生产带来了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重提升。玉米作为一种需肥量较大的作物,其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对多种矿质营养元素具有持续需求,其中氮元素需求量最大,钾元素次之,磷元素位列第三。因此,在施肥管理中,确保氮、磷、钾三大主要营养元素的充足供应是基础。同时,鉴于玉米对微量元素的敏感性,如锌,当土壤中有效锌含量低于0.5-1.0mg/kg时,适时补充锌肥显得尤为重要,以避免因缺锌导致的产量损失。
施肥策略上,强调基肥的充足与合理配比。基肥应包含足量的有机肥、全部磷肥、1/3的氮肥以及全部钾肥,这些肥料可在整地起垄时一次性施入播种沟内,作为基肥或种肥,为玉米早期生长奠定坚实基础。对于剩余的2/3氮肥,则作为追肥分阶段施用,以满足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具体需求。追肥过程需紧密关注玉米生长的实际情况,如苗肥、拔节肥、穗肥和粒肥的适时施用,均是基于玉米生理需求与养分吸收特性的科学安排。以拔节肥为例,在玉米拔节后10天内及时追施,可显着促进茎秆的生长与幼穗的分化,此时追肥中的1/3氮肥应作为拔节肥迅速施入。而穗肥的施用则集中在玉米抽雄前10-15天的大喇叭口期,此阶段剩余的氮肥投入能有效促进穗部发育,增加穗粒数与粒重,同时优化后期籽粒的灌浆效果,最终实现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双重提升。
二、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1、玉米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的生长周期中,各阶段均面临着多种病害的威胁,因此,实施针对性的防控策略至关重要,比如选择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倒茬、地膜覆盖等调控措施,或者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进行预防。
(1)玉米根腐病,作为一种由腐霉菌诱发的病害,显着特征在于其能引发中胚轴至整个根系的逐步褐化、软化乃至腐烂,进而阻碍根系发育,导致植株生长迟缓、叶片黄化及幼苗夭折,对玉米产量构成重大阻碍。为有效应对此病害,播种期应用咯菌腈悬浮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可显着降低种子带菌率,而生长后期适时喷施叶面肥,亦能显着提升防治成效。当病害加剧时,推荐采用72%代森锰锌霜脲氰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代森锰锌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针对玉米苗基部进行喷施或根部灌施,以达到显着防治效果。玉米顶腐病作为玉米常见病害,在发病初期,通过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对准发病部位进行精准喷雾,可实现良好控制。
(2)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则应秉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优选抗病性强的品种,并在发现病斑时立即喷药控制,同时加强磷钾肥的施用,以增强植株自身的抗病能力。
(3)玉米纹枯病,初期管理尤为重要。建议及时剥除茎基部已发病的叶鞘,并施用生物农药井冈霉素A,或选择菌核净、烯唑醇、代森锰锌等化学杀菌剂进行喷施,每7-10天1次,连续2-3次,以实现对纹枯病的有效防控。
2、玉米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1)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技术。①农业防控技术:就是把整个农田生态系统多因素的综合协调管理,调控作物、害虫和环境因素,创造一个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螟虫发生的农田生态环境。如利用处理玉米螟越冬寄主、改革耕作制度、种植抗螟品种、种植诱集田和间作等措施控制玉米螟的为害等。②生物防治技术:有益天敌昆虫的人工饲养与大规模繁殖释放、杀虫微生物菌剂的大批量生产和应用,在春季用白僵菌处理玉米秸秆,玉米螟卵高峰期每公顷释放赤眼蜂15.0-22.5万头,防治玉米螟效果显着,在幼虫3龄前叶面喷施苦参碱或者苏云金杆菌等。③化学防治技术:玉米螟在湿热环境下更易暴发,对其有效防治是确保玉米产量的关键。在玉米螟的发生高峰期,推荐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控。可施用14%氯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以1000倍液的浓度进行喷洒,或选择19.4%甲维·氯虫苯可分散油悬浮剂,按2000倍液的浓度进行喷雾处理。这些药剂不仅能有效控制玉米螟的危害,还具备兼治甜菜夜蛾等其他害虫的广谱性,有助于综合提升玉米田的害虫管理水平。
(2)地下害虫的防治。玉米生长过程中还易受到金针虫、地老虎、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的侵扰。针对这类害虫,可采取提前药剂拌种的方法进行预防,常用药物包括50%辛硫磷等。同时,亦可利用90%晶体敌百虫制成毒土,撒施于田间,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这种预防措施有助于减轻地下害虫对玉米根系的损害,保障玉米植株的健康生长。
(3)玉米黏虫的防治策略。①成虫诱杀技术:成虫发生期,集中连片使用杀虫灯,傍晚至次日凌晨开灯;②幼虫防治技术:及时清除田边杂草,幼虫3龄之前施药防治;③生物农药:在黏虫卵孵化初期喷施苏云金杆菌制剂,注意临近桑园的田块不能使用,低龄幼虫可用灭幼脲;④化学农药防治技术:当小麦或谷子田间虫口密度达20头/m2以上、玉米田虫口密度二代达30头/百株和三代50头/百株以上时,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杀虫剂喷雾防治,水稻田禁止使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3、加强病虫害监测
在农业生产中,加强日常病虫害监测工作是确保病虫害有效防治与提升防治效果的基础。特别是在玉米病虫害的高发季节,此项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应对此挑战,必须高度关注病虫害的动态演变,通过强化普查与监测力度,精准把握病虫害的发展态势为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应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及科学用药等。这些策略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防控体系。特别是要强调“抓早治小”的原则,即在病虫害初期即采取积极措施,避免病情或虫害的扩散与加剧。
综上所述,通过掌握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要点,农民朋友们可以显着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在栽培过程中,选择优良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和适时灌溉是关键。同时,病虫害的及时识别和有效控制对于保障玉米健康生长至关重要。希望本文所述的技术和方法能够帮助大家在玉米种植中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