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和病虫害防治策略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230)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使土壤营养充分,玉米大豆生长互补双收,采用玉米带与大豆带复合种植,既充分发挥高位作物玉米的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大豆受光空间,实现玉米带和大豆带年际间地内轮作,又适于机播、机管、机收等机械化作业,在同一地块实现大豆玉米和谐共生、一季双收。

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

1、种子选择与处理

(1)大豆品种要求

选择作物品种时,应优先考虑高产、耐荫性强且抗倒伏性能优异的品种,尤其是具备有限或亚有限结荚习性的品种。采用带状间作种植模式时,应优选抗倒伏能力强、成熟期适中的早熟品种。这些品种在成熟时,单株的有效荚数应不少于其单作时荚数的50%,单株粒数应达到50粒以上,单株粒重至少10g,且植株高度应在55-100cm之间。对于带状套作种植模式,应选择那些在玉米和大豆共生期间大豆节间长粗比小于19、抗倒伏能力较强、成熟期中等偏晚的品种。大豆成熟时,这些品种的单株有效荚数应超过单作时的70%,每株粒数至少80粒,粒重不低于15g。

(2)玉米品种要求

应选择紧凑型或半紧凑型品种,其特征值包括中上部各层叶片与主茎的夹角、株高、穗位高、叶面积指数等,具体为:穗上部叶片与主茎的夹角介于21°-23°之间,棒三叶夹角约为26°,而棒三叶以下三叶的夹角范围为27°-32°;株高应在260-280cm,穗位高度为95-115cm。优选后的种子,经过药物拌种、晾晒等科学处理,能有效杀灭表面病菌。这些措施既消灭了病菌,又为种子提供了萌芽所需营养,显着提高了萌芽率,保障了种子的前期安全生长。在这一过程中,种子筛选尤为关键。必须剔除干瘪、发霉等不良种子,只保留外形饱满、健康的种子。接着,将这些精选的种子置于阳光下,利用阳光的热能和紫外线来杀灭表面的病菌,同时控制种子的含水量,激活种子的生理活性。种子晾晒一般需要2-3天,每天至少2小时,期间需不断翻动,确保每粒种子均匀受热,得到充分晾晒。此外,药物拌种是种子处理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将种子放入已配比药剂的容器中,使药剂与种子充分混合,确保种子表面均匀覆盖药剂。使用代森锰锌这种保护性杀菌剂,可以有效保护种子,清除残留病菌,进而提高大豆和玉米的产量,并显着降低病害发生率。在选择药剂时,推荐使用0.3%-0.4%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这些药剂对常见的农作物黑腐病、霜霉病等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2、播种技术

(1)确定播种模式

确保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玉米的种植密度需与单作种植相当,而大豆的密度则应达到单作种植密度的70%以上。在决定适宜的大豆带和玉米带的行数、带内行距、以及2种作物带之间的行距和株距时,必须综合考虑当地的种植密度、土地整理状况、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农机具条件等因素。通常情况下,大豆带的播种行数以2-6行为宜,带内行距设置在20-40cm,株距则约为8-10cm(以确保达到当地单作大豆种植密度的70%以上为基准)。至于两种作物带之间的行距,建议为60cm-70cm(当玉米带为2行或大豆带为2-4行时,推荐行距为70cm;在其他情况下,行距可设为60cm)。对于拥有窄幅式(机身宽度为160-170cm)玉米收获机的地区,可以优先推广2行玉米的种植模式。

(2)播种时间

在不同地域,土壤条件的差异性极为显着,这对大豆和玉米种植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各种挑战。土壤的含水量、气候等环境因素均深刻影响着这两种作物的生长发育。因此,选定适宜的播种时间,对于促进大豆和玉米的生长具有关键作用。①播种时的土壤温度需得到严格确保。研究显示,当土壤温度处于20℃-25℃范围内,且土壤5cm深处的温度不低于7℃时,播种条件最为适宜。此类温度条件对种子的萌发和初期生长大有裨益。②播种深度需根据作物类型进行恰当控制,尤其是针对玉米。同时,土壤含水量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为确保播种成功,土壤含水量需维持在60%-70%之间。在播种前,应通过实地检测来评估土壤条件,若土壤能够轻易成团并保持不散,则可视为适宜播种的状态。③随着农业机械技术的持续进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开始广泛采用农机播种。此方法不仅提升了播种效率,还使得行距和株距的控制更为精准。播种前,需将行距调整至30-40cm,并精确设置玉米的穴间距和深度,确保密度合理,以优化作物布局。④在正式播种之前,覆膜作业是不可或缺的一道工序。覆膜可有效保持土壤湿度,提高土壤温度,为作物的生长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此外,大豆与玉米的播种时间应有所间隔,以便更好地调控植株的生长高度。利用玉米较高的植株为大豆提供遮阴,可推动两种作物的同步生长。大豆的播种工作会在4月上旬展开,而玉米的播种则安排在4-5月份。这种播种时间的合理安排,既促进了作物生长,又提升了种植效率。

3、田间水肥管理技术

(1)水分管理

水分是大豆和玉米的生长过程中的重要元素。维持适当的水分条件对这两种作物的生长具有显着的积极影响。通过对各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应用经验的深入分析,当前的水分管理存在着不合理现象。气温变化显着影响灌溉过程,尤其在部分区域,高温天气成为农作物灌溉的主要难题。高温加剧了水分蒸发,导致大豆和玉米出苗品质下降,出现缺苗断垄,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预期。此外,阴雨天气同样对作物生长周期产生了不利影响。它延长了作物的生长时间,导致大豆和玉米的生长状况参差不齐,影响了田间管理的整体效果。所以,稳定的水分供给是保障大豆和玉米健康生长的关键。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大豆的开花和结荚期,加大灌溉量以维持土壤含水量的充足至关重要。这有助于通过大豆的根系提供必要的水分,从而支撑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大豆在缺水时会出现落花落荚的现象,这对产量构成了直接的威胁。高温天气种植户需采取积极措施进行灌溉,以确保大豆的产量稳定,从而提高种植的经济效益。及时的浇灌能够保障作物水分需求,促进其健康生长。

(2)肥料管理技术

在进行玉米和大豆的施肥管理时,应遵循科学的施肥原则,优先考虑施用有机肥料以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控制氮肥的用量,确保磷钾肥的充足供应,同时根据作物需求适当补充中微量元素,以促进作物健康生长和提高产量。鼓励接种大豆根瘤菌,减少大豆用氮量、保证玉米用氮量,相对清种不增加施肥作业环节和工作量,实现播种施肥一体化,有条件的地方尽量选用缓控释肥。

在施肥量方面,带状复合种植每亩施用的氮肥量比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的总施氮量可减少3-4kg。然而,必须确保玉米单株的施氮量与清种玉米相同,否则会影响玉米的单产。根据2023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意见,带状间作玉米时推荐使用高氮缓控释肥,施用量为50-65kg/667m2(相当于纯氮14-18kg/667m2),而土地贫瘠地区可适当增加此数值。对于大豆,则推荐使用低氮缓控释肥,施用量为15-20kg/667m2(相当于纯氮2-3kg/667m2)。在带状套作中播种玉米时,施用20-25kg/667m2的玉米高氮专用配方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结合机播大豆,在距离玉米行20-25cm处追施配方肥40-50kg/667m2(相当于纯氮6-7kg/667m2),从而实现玉米和大豆肥料的共用。对于一次性施肥的情况,在播种时应以种肥形式全部施入,肥料以玉米和大豆专用缓释肥或配方肥为主。例如,玉米高氮专用配方肥或缓控释肥施用量为50-70kg/667m2,大豆低氮专用配方肥施用量为15-20kg/667m2。可以利用2BYSF-5(6)型播种施肥机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作业,玉米施肥器位于玉米带两侧15-20cm开沟,大豆施肥器则在大豆带内行间开沟。对于需要整地的春玉米带状间作春大豆模式,可以采用底肥+种肥两段式施肥。底肥采用全田撒施低氮配方肥,用氮量以大豆需氮量为上限(不超过4kg/667m2纯氮),播种时对玉米添加种肥,以缓释肥为主,施肥量参照当地单作玉米单株用肥量,大豆不添加种肥。对于不整地的玉米带状间作大豆模式,可采用种肥+追肥的两段式施肥方法,利用带状间作施肥播种机分别施肥。大豆应施用低氮配方肥,玉米则按当地单作玉米总需氮量的一半(6-9kg/667m2)施用纯氮玉米专用配方肥,并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再追施尿素或玉米专用配方肥(6-9kg/667m2纯氮)。带状套作区可采用种肥+追肥两段式施肥,即玉米播种时施25kg/667m2玉米高氮专用配方肥,玉米大喇叭口期将玉米追肥和大豆底肥结合施用,施纯氮7-9kg/667m2、五氧化二磷3-5kg/667m2、氧化钾3-5kg/667m2,肥料在玉米带外侧15-25cm处开沟施入。在不能施缓释肥的地区,可以采用底肥、种肥与追肥三段式施肥,底肥以低氮配方肥与有机肥结合,纯氮不超过4kg/667m2,有机肥可施用畜禽粪便堆肥300-400kg/667m2,结合整地深翻土中,种肥仅针对玉米施用,施氮量10-14kg/667m2,追肥通常在基肥与种肥不足时施用。

4、田块间杂草防控技术

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杂草防除应遵循综合防治的原则。通过充分利用翻耕、旋耕除草及地膜覆盖等农业和物理手段,有效减少田间杂草基数,进而降低化学除草的依赖。在使用除草剂时,应遵循“以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为主,苗后茎叶喷施处理为辅”的施用策略。依据各区域的特点和种植模式差异,既要确保当前大豆、玉米的生长安全,又要兼顾后续作物以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未来轮作倒茬的安全性。科学合理地选择除草剂品种和施用方法至关重要。选用的除草剂品种应确保高效、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以保障当前及周边作物的生长安全,同时不对后续作物产生不良影响。在实践中,大豆和玉米通常同期播种,主要采用播后苗前的土壤封闭处理方法。常用的药剂包括异丙甲草胺与唑嘧磺草胺或噻吩磺隆等,用于土壤封闭。若土壤封闭效果不佳,需要进行茎叶喷雾处理时,应在玉米3-5叶期、大豆2-3叶期、杂草2-5叶期,根据当地的草情,选用适合玉米和大豆的专用除草剂进行定向茎叶除草(需使用物理隔帘将玉米和大豆分开施药)。对于难以防治的杂草,可采取人工拔除的方法。

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病虫害防控是获得高产的关键,以间(套)作两种作物主要病虫害协调防控为重点,综合应用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防控措施,实施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有效提升防治效率,减少病虫危害造成的损失,采取高效且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加强调查监测,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在病虫害防控关键时期,采用植保无人机、高杆喷雾机等喷施高效低风险农药,提高防控效果,控制病虫发生为害。

1、农业防控技术

选择抗逆性强、丰产性好的优良大豆和玉米品种,实施带状种植,在干旱区采用地膜覆盖软管微喷技术等,及时中耕除草,促进大豆和玉米的生长,增强其抗病抗虫能力。

2、理化诱控技术

利用害虫的趋光特性,田间安装杀虫灯,诱杀玉米螟、黏虫、棉铃虫等害虫的成虫。在实际操作中,需依据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及田间配置,合理规划与部署杀虫灯的位置。科学的布局能最大化杀虫灯的功效,提升杀虫效率,更有效地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1)利用糖醋液诱杀夜蛾类或玉米双斑萤叶甲、白星花金龟子成虫等,糖醋液按“糖∶醋∶水∶酒=3∶4∶2∶1”的比例进行配制,加适量90%晶体敌百虫,用木棒搅拌均匀后,装入小塑料盆或其他敞口的容器中放入田间。按害虫的活动范围来确定糖醋液的投放数量。

(2)性诱捕器的诱捕技术。性诱捕器,一种创新的害虫防控工具,通过模拟昆虫的性信息素来吸引并捕获害虫,有效干扰其交配行为,减少田间虫卵孵化。这种策略不仅遏制害虫种群增长,还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可持续农业生产提供环保高效的防控途径。例如,在铜梁区少云镇,通过安装600个诱捕器,成功减少了二化螟等害虫对水稻的影响,降低了农药使用量,同时稳定了水稻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

3、生物防控技术

生物防控技术分两方面:“以虫治虫”或“以菌治虫”,巧妙地利用生物间的自然关系,实现对害虫的有效控制。该技术通过引入害虫的自然天敌,对目标害虫种群实施针对性的遏制。此过程中,天敌的选择至关重要,需确保其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害虫数量,还需兼顾农作物生长的安全,确保天敌在田间能够构建起一个稳定的生物链,从而在不损害农作物的前提下,维护生态平衡与作物健康。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进行防治。例如,在防治棉铃虫、黏虫、斜纹夜蛾及甜菜夜蛾等害虫时,一旦发现其密度较大,采用阿维菌素、乙基多杀菌素、苦参碱等高效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同时,针对玉米、大豆的叶斑类病害及锈病等,应选用多抗霉素、枯草芽孢杆菌、井冈霉素A等优质叶面喷雾进行防治。

4、化学防控技术

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中,根据大豆与玉米作物的具体生育期,采取化学药物防控措施成了一项至关重要的管理举措。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优化集成农药的轮换使用、交替使用、精准使用和安全使用等配套技术,加强农药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普及规范使用农药的知识,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通过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使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在实施化学防控技术的整个过程中,要选用先进的器械施药,必须严格遵守农药的科学配比原则,并严格把控药物的用量。这不仅能够有助于提升防控的效果,还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在选择农药时,应优先考虑那些低毒性的产品,以确保在有效地防控病虫害的同时,不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合理配置作物的种植比例与行距,不仅提升了土地利用率,还有效遏制了杂草生长和病虫害发生,进而促进了作物产量的显着提升。在实施过程中,应注重科学施肥、合理灌溉和及时除草,确保作物健康生长。同时,选择适宜的品种和适时播种也是保证高产高效的关键。通过不断优化种植模式和管理措施,可以进一步提升复合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农业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标签:  大豆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