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作为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其产量与品质直接关系到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耕作制度的调整以及病虫害种类和危害的多样化,小麦的种植与管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研究围绕冬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针对高产优质生产的需求,探讨科学种植管理与绿色防控技术的综合应用策略,旨在为小麦的可持续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一、冬小麦绿色种植技术分析
1、播种技术
(1)土壤准备
①土壤选择
小麦喜欢生长在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壤深厚、肥沃的土地上。因此,在选择种植小麦的地块时,应优先选择无污染、无病虫害的土壤,避免选择连作地或含盐碱过高的土壤。连作地容易导致病虫害积累,而盐碱过高的土壤则会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
②土壤测试与改良
在种植前,要对土壤进行测试,了解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和养分水平。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以提高土壤肥力。对于土壤质地较差的地块,如沙土或黏土,需要进行改良。沙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和黏土改良剂来改善土壤结构;黏土则容易板结,需要增施有机肥和进行深松作业,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
③深耕整地
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的疏松度,有利于小麦根系的伸展和养分的吸收;同时,将地表的杂草、残茬等翻入土中,加速其分解,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在深耕的基础上,需要进行细致的整地作业。整地要使土壤表面平整、疏松、细碎,便于小麦种子的萌发和出土。
④土壤消毒
在播种前,可以使用化学消毒剂或生物消毒剂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和害虫卵,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2)播种
①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
小麦的播种时间,通常需要根据种植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来确定。一般来说,山东鲁西南地区冬小麦每年的10月7日-12日是最佳的播种时间。这一时间段内,气温适中,土壤墒情良好,有利于小麦种子的萌发和生长。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可以确保小麦在冬季来临前形成壮苗,提高小麦的抗寒能力,为第二年的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②选择优良品种
选择适合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小麦品种是确保高产优质的关键。不同品种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不同,因此需要根据本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来确定合适的品种,优良品种应具有较高的产量和良好的品质。选择那些经过实地试验和推广验证表现出色的小麦品种,可以确保较高的产量和稳定的品质。例如:抗寒、抗病、抗倒伏等抗逆性强的品种能够更好地应对不良环境,减少因自然灾害导致的减产风险;早熟品种能够避免或减轻某些自然灾害的影响,如干热风和高温病害,从而提高产量和稳定性。
③种子处理
播种前,需要对小麦种子进行拌种处理。可以使用磷酸二氢钾溶液或其他适宜的拌种剂,使麦种吸收足够的溶液,提高小麦的出苗率。拌种后的麦种需要放置在光照充足的地方进行晾晒,待麦种不再粘手后即可播种。
④播种方法与技术
鲁西南地区冬小麦的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3-5cm之间。底墒充足、播种偏晚、地力较差的地块,播种深度宜在3cm左右。墒情较差、适期播种、地力较好的地块,播种深度宜在4-5cm左右。
⑤播种密度
播种密度应根据土壤肥力和地力进行调整。一般来说,每亩用种量为6-8kg,使用精播机进行播种,确保播种均匀,行距控制在23-26cm之间。
2、水肥管理技术
(1)科学灌溉
①播种期
播种期灌溉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出苗整齐和防止土壤干燥。如果底墒不足,应在播种后及时浇水;如果底墒尚可,则可以在麦苗出土后3-5天内浇水。浇水量要适中,避免过多或过少,以免影响麦苗生长。浇水后应及时松土,促进土壤通气。
②越冬期
越冬期灌溉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小麦安全越冬,减少冻害。一般在11月下旬-12月上旬进行,当土壤封冻后,日平均气温下降到3℃左右时进行浇水。浇水量要适中,避免表面积水结冰。采用喷灌或小畦灌溉方式,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
③返青期
返青期灌溉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和防止倒春寒。一般在2月中旬-3月初进行,当土壤表层5-10cm以下出现干燥且日均温度在0℃以上时开始浇水。浇水量要适中,避免大水漫灌,以免影响地温。
④拔节期
拔节期灌溉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小麦对水肥的需求。一般在3月中下旬进行,结合施肥进行灌溉,通常需要肥水齐施,以促进地下根系发达,增加孕穗期的穗粒数量。
⑤孕穗期
孕穗期灌溉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土壤水分充足,有助于小麦保花增粒。一般在4月中下旬进行,虽然需求量大,但不能大水漫灌,以免造成小麦烂根。
⑥灌浆期
灌浆期灌溉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小麦粒重。一般在小麦抽穗后15-20天内进行,适度浇灌小麦灌浆水,有利于麦粒有机化合物的累积,从而提高小麦粒的重量。
(2)合理施肥
①基肥施用技术
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的化肥。常见的有机肥包括农家肥和商品有机肥。化肥的选择应根据土壤肥力和小麦需肥规律,一般应选用含氮、磷、钾等多种养分的复合肥或配方肥。基肥的施肥量应根据土壤肥力、目标产量等因素综合确定。在中上等肥力土壤,目标产量为每亩500-600kg时,一般每亩施有机肥3000kg、尿素20-25kg、过磷酸钙40-50kg、氯化钾10-15kg。对于生长较弱的小麦,在返青、起身期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15-20kg,以增加有效分蘖。拔节期每亩追施高氮复合肥20-30kg,以增加穗粒数和减少无效分蘖。抽穗灌浆期可结合小麦穗蚜防治,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以延缓叶片衰老。
②施肥原则和注意事项
合理调控氮、磷、钾肥用量。推广应用配方肥,氮肥分次施用,根据土壤肥力、品种特性和品质要求确定基追比例。提倡秸秆还田,促进有机无机配合,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重视硫、锌、硼、锰等中微量元素的施用,以补充土壤中的不足。
二、冬小麦主要病害
1、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主要分为秆锈病、叶锈病和条锈病三种,是由不同的锈菌引起的病害。
(1)发病原因
①小麦锈病的病原菌主要通过气流传播,具有极强的流行性。
②小麦锈病的发生会受到小麦品种抗病性、土壤条件、气候因素及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③大面积种植易感病的品种是导致锈病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
④土壤排水不良、氮肥偏施过迟、植株密度大、荫蔽、生长柔嫩、成熟期延迟等情况均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为害。
⑤在气候方面,湿度和温度是影响小麦锈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在结露、降雾、下雨情况下都有利于锈病发生。条锈病最适合的温度是9-16℃,叶锈病为15-22℃,秆锈病为18-25℃。
(2)症状及危害
条锈病呈现褪绿斑点,鲜黄色夏孢子堆成行排列;叶锈病出现红褐色夏孢子堆,散生无规则;秆锈病出现红褐色或深褐色大孢子堆,散生,可穿透叶片。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三种锈病在症状上具有一定的共性,也有明显的区别。共同点是,它们都会导致小麦的叶秆、叶鞘、破坏叶绿素,影响光合作用,导致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降低,减产5%-15%,严重者达50%以上,甚至麦株枯死。
2、小麦白粉病
(1)病因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多种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①白粉病病原菌在17℃左右的环境下生长最为适宜,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②病原菌在相对湿度0%-100%的范围内均能生长,但相对湿度较高时更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侵染。
③在光照不足或阴雨连绵的天气条件下,白粉病的发生更为严重。
(2)症状及危害
冬小麦白粉病主要侵害小麦的叶片,严重时也会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病害初期,小麦叶片表面会出现白色的小霉点,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霉点逐渐扩大,形成椭圆形或近圆形的白色霉斑。受害叶片会出现枯黄、卷曲、早落等症状,严重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营养积累。
3、小麦病害监测与诊断技术
(1)农业防治技术
①合理选择抗病品种
在种植前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以及常见的病害类型,选择适宜的抗病品种。可选择分蘖能力强、麦粒多的品种,并适应当地气候环境,以增强小麦的抗病性。例如,选择抗锈病、抗赤霉病等品种,能有效减少这些病害的发生。
②合理密植与间作种植
合理密植是确保小麦健康生长的重要措施之一。过密种植会导致植株间通风不良,湿度增加,为病害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因此,应根据小麦的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状况,合理确定种植密度。此外,间作种植也是一种有效的病害防治方法。在小麦田地中间作玉米、豆类等作物,能够有效减少土壤中的病菌数量,减轻病害的危害。
③田间管理与清洁
通过深耕深翻土壤、适期晚播等农业防治措施,可以减少土传病害的浸染几率。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株,保持田间通风透光,有利于减少病害的传播。在小麦生长期间,应定期巡查田地,发现病害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如清除病株、清理田间杂草等,以减少病害的传播源;实施合理的轮作制度以及让土地得到适当的休耕,同样是有效的病害预防策略。这些做法有助于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累积,并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生物防治
鲁西南地区冬小麦病害的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利用天敌、生态调控和科学用药等方面。
①在小麦田附近种植蛇床子草、苜蓿等绿植作物,为瓢虫、食蚜蝇、草蛉等天敌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增加天敌数量,以自然控制害虫。
②选用含咯菌腈、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成分的种衣剂进行包衣或拌种,可预防小麦茎基腐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
③在病害发生时,应选择生物农药或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并注意对准基部喷透喷匀。
三、冬小麦主要虫害
1、小麦虫害种类
(1)红蜘蛛
红蜘蛛,又称麦蜘蛛,是麦田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它具有极强的耐寒能力,加之近些年秋季气温偏高,更为其在小麦分蘖丛和土块上越冬提供了有利条件。红蜘蛛对小麦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吸食叶片汁液,导致叶片枯黄,叶尖干枯,严重时甚至整株死亡。受害小麦的叶片会出现黄白色斑点,并随虫害加重,逐渐出现红色斑点,叶片局部卷缩,植株发育不良、矮小。红蜘蛛的危害期主要集中在4月和5月,此时气温逐渐升高,适宜其繁殖和活动。
(2)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又称腻虫,是麦田中另一种常见的害虫。它主要以吸食小麦汁液为生,导致小麦叶片发黄,植株生长缓慢。在小麦拔节期、抽穗期,麦蚜对茎叶、穗等部位进行刺吸,致使植株出现黄色斑点,特别是小麦穗期受害后,麦粒干瘪,千粒重降低,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小麦蚜虫的繁殖速度较快,如果防治不及时,很容易造成虫害大暴发。
(3)小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是一种对小麦具有毁灭性危害的害虫。它以灌浆的麦粒汁液为食,导致小麦秕粒、空壳或霉烂,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小麦吸浆虫的危害期主要集中在小麦灌浆期,此时小麦的籽粒正在形成和灌浆,是害虫危害最为严重的时期。
2、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技术
①通过深耕深松,可以有效破坏害虫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减少害虫基数。同时,深耕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有利于小麦根系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增强小麦的抗虫能力。
②通过不同作物之间的轮作,可以破坏害虫的食物链,减少害虫的繁殖和扩散。例如,将小麦与豆类、油料作物等进行轮作,可以显着降低小麦蚜虫、锈病等病虫害的发生率。
③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小麦的抗逆性和抗虫能力,减少害虫的危害。在施肥过程中,应注重有机肥和化肥的配合使用,避免过量使用氮肥,以减少小麦病虫害的发生。
④通过适时播种,可以避开害虫的高发期,减少害虫的危害。
⑤合理密植可以保证小麦植株之间的通风透光性,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和发育,减少害虫的滋生。
(2)生物防治
①天敌利用。如瓢虫、食蚜蝇、草蛉、蚜茧蜂等天敌对害虫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能够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有效地控制害虫数量。瓢虫、食蚜蝇等天敌则能够捕食麦蚜,降低其种群数量。在田间种植天敌喜好的植物,为天敌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利用天敌的繁殖和释放技术,人为增加天敌数量。
②生物农药。在冬小麦虫害防治中,常用的生物农药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例如,细菌农药中的苏云金杆菌能够产生毒素,对多种害虫具有致死作用;真菌农药中的白僵菌则能够寄生在害虫体内,导致害虫死亡。
③植物源农药。在冬小麦虫害防治中,常用的植物源农药包括苦参碱、印楝素、除虫菊素等。这些物质对害虫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且对环境和作物安全无害。
四、科学用药
1、科学选药
根据小麦不同生育期的病虫害发生特点,选择合适的药剂。在播种秋苗期,防控全蚀病、黑穗病、纹枯病等土传、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可以使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药剂;在返青拔节期,重点防控纹枯病、条锈病等,可以使用井冈霉素、多抗霉素等生物农药;在抽穗扬花期,重点防控赤霉病、吸浆虫,可以使用氰烯菌酯、戊唑醇等药剂。
2、综合用药,一喷多效
在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选用对路药剂、用足药量水量、科学混配、交替用药。例如,在灌浆期,重点防控麦穗蚜、白粉病和叶锈病,提倡综合用药,达到一喷多效。可选用氟环唑、噻虫嗪等高效低毒安全的杀菌剂、杀虫剂,并与生长调节剂、叶面肥等科学混用。
综上所述,在冬小麦的绿色高产种植过程中,科学完备的技术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保障。相关部门应向广大种植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帮助他们熟练掌握科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确保冬小麦的高产和稳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