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豆在种植过程中易受多种病虫害侵袭,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严重影响农民的经济收益。本文针对四季豆的根腐病、枯萎病及主要害虫豆荚螟、豆蚜和斑潜蝇,分析了它们的症状、危害特点,并提出了包括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的综合管理措施。通过实施这些策略,旨在减轻病虫害影响,提高四季豆产量和品质,促进当地农业的生态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调整加剧了病虫害对农业的威胁,尤其在气候变化剧烈、降水丰富的云南省镇康县,四季豆的生产受病虫害影响尤为严重。根腐病、枯萎病等病害以及豆荚螟、蚜虫、斑潜蝇等害虫频繁发生,导致作物减产,影响农民收入。因此,研究四季豆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有效的防治措施显得尤为关键。为确保农民经济利益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将结合气候变化的背景,探索科学的病虫害防控策略,帮助提升四季豆产量和品质。
一、镇康县四季豆主要病虫害
1、根腐病
①症状
主要对植物的根部和茎基部造成伤害,通常在种子发芽后的2周内开始出现病害,3~4 周后达到病害的高峰。在疾病初期,下层的叶子会变黄,并且会从叶子的边缘开始凋零,但是并没有掉落。在受害部位会出现棕色或黑棕色的斑纹,受害部位略微凹陷,偶尔会发生裂痕并进入内部。首先,受害的侧根会变为黑色并腐烂,然后会扩散到主根,导致整个根系发生腐烂或者死亡。当疾病进一步恶化,会向茎的基部扩散。当主根全部感染病害后,地面的茎叶会枯萎。植物的病害较容易被移除,通过对其进行纵向切割,能看到维管束变为红棕色。当处于潮湿的环境中,植物的基底会显现出粉红色的霉菌。
②危险特点
病原体主要通过菌丝体在病残体中过冬,并能够存活多年。由于种子本身并无细菌,因此,最早的感染源头主要来自含有细菌的肥料以及土壤,这些细菌会借助肥料、工具以及降雨的方式进行扩散,最终在植物受损的部位进一步导致腐败。由于土壤的水分含量较高,且土壤质地较为黏稠,因此在高温和高湿的环境下容易患病。
2、枯萎病
①症状
通常在花季初期就会显示出病态,其中最严重的是对根系及茎的影响。被损伤的植物底层叶子会首先发生黄化,然后会逐步向上蔓延,使得叶子的边缘呈现出棕色,接近叶子边缘的组织会发生黄化,最终导致其枯萎并掉落。整个茎的维管束都会呈现出黄褐色或黑褐色。由于根部颜色的改变和腐烂,导致了根系的吸收功能受到影响,并且果实的数量也大幅度降低。
②危害特点
病原体主要通过菌丝体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过冬,成为第二年的初次感染源。种子也有可能携带细菌,如果从患病的植株上收集的种子携带了细菌,就会成为远距离传播细菌的途径。病原体首先通过根系或者茎的基底伤口进入,然后在薄层结构中增长,接着进入维管束,并在管道中成长。随着植物体内水分的流动,它们迅速地蔓延至植物的最高点。因为病原体的增多,管道被堵住,这就导致了水分和营养的传递被阻碍,最终造成了植物的枯萎死亡。
3、豆荚螟
①症状
豆荚螟是豆类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幼虫在豆荚内蛀食,造成豆荚和豆粒残缺不全,严重影响豆类的品质和产量。成虫在豆荚上产卵,幼虫孵化后即在豆荚内取食,导致被害豆粒出现蛀孔,残缺不全。豆荚螟的伤口还容易感染病菌,导致豆类病害的发生和传播。在田间,豆荚螟喜干燥环境,雨量多湿度大的田块虫口密度小,而雨量少湿度小的田块虫口密度大。结荚期长的品种较结荚期短的品种受害重,荚毛多的品种较荚毛少的品种受害重,豆科植物连作田受害重。
②危害特点
豆荚螟的幼虫主要以豆荚、种子、花瓣和嫩茎为食,导致受害的豆类常造成大量花、荚、芽脱落。幼虫危害豆荚,啃食豆类,使豆类破碎或完全被吃掉,破损的种子布满虫粪,变褐发霉。同时,粪粒堆积在豆荚内外,使破损豆荚发苦,不能食用。豆荚螟的发生特点是“两头重中间轻”,即在花期和结荚初期以及成熟期前发生较重,而在结荚盛期发生较轻。田间小气候对其发生影响较大,一般地势低、湿度大的田块发生较轻,地势高、湿度小的田块发生较重。
4、豆蚜
①症状
豆蚜是豆科作物的重要害虫,其危害主要表现为成蚜和若蚜群集在大豆植株顶叶、嫩叶和嫩茎上进行刺吸危害,严重时可布满茎叶,也可侵害嫩荚。豆蚜的刺吸会导致四季豆嫩叶、嫩茎叶绿素缺失,造成四季豆叶片卷曲、节间缩短、植株矮化等症状。豆蚜的排泄物“蜜露”会引起煤污病,使叶片表面铺满一层黑色霉菌,影响光合作用,结荚减少,千粒重下降。
②危害特点
豆蚜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每头雌蚜寿命可长达10天以上,平均胎生若蚜100多头。全年有2个发生高峰期,春季5~6月、秋季10~11月。适宜豆蚜生长、发育、繁殖的温度范围为8~35℃;最适环境温度为22~26℃,相对湿度60%~70%。豆蚜危害寄主常群集于嫩茎、幼芽、顶端嫩叶、心叶、花器及荚果处吸取汁液。受害严重时,植株生长不良,叶片卷缩,影响开花结实。
5、 斑潜蝇
①症状
当四季豆受到斑潜蝇的侵袭时,无论是成虫还是幼虫,都会对植株构成威胁。雌成虫在叶片上产卵的同时,还会刺伤叶片组织;而幼虫则潜藏在叶片内部,以叶片为食,形成一道道白色的蛇形虫道。这些害虫不仅破坏了叶片组织,还影响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叶片脱落,进一步影响花芽和果实的正常发育,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植株死亡。
②危害特点
斑潜蝇的特点在于其成虫体型小,飞翔灵活,难以捕捉。它们通常在叶片背面产卵,幼虫孵化后即在叶肉内潜食,形成潜道。此外,斑潜蝇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和适应性,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斑潜蝇的危害率极高,对四季豆的产量和品质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二、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1、物理防治
为了有效管理如豆荚螟等害虫的成虫数量,并同时预防根腐病与枯萎病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物理防治措施。
①利用太阳能和频振式杀虫灯是控制害虫成虫数量的有效手段。将这些杀虫灯设置在1.7米~2米的高度,可以高效捕获并消除目标昆虫,特别是当四季豆种子发芽后,应立即启动这些杀虫灯,以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初期破坏。
②对于蚜虫、斑潜蝇等其他害虫,黄色粘虫板是一种经济且环保的捕捉方法。在四季豆的发芽期至收割前,每亩田地上应安装20~25块黄色粘虫板,悬挂于支撑结构的2/3处,以最大化捕获效率。一旦发现黄色粘虫板被害虫覆盖,应立即更换,以保持其持续的吸引和消灭作用。
这些物理防治措施不仅有助于减少害虫数量,还能显着降低对化肥的依赖,减轻环境压力,同时提升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对于根腐病与枯萎病的预防,通过减少害虫携带病原菌的机会,也能间接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为四季豆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且可持续的病虫害控制方法,它利用自然界中的生物(如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微生物等)来控制害虫的数量,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还能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3、药剂防治
①根腐病
喷洒50%氯溴异氰尿酸SPX的1000倍液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能够有效杀灭细菌,从而阻止病原体的生长。接下来,50%的WP药物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600倍浓度的溶液对初期的疾病预防和控制都非常有效。另外,54.5%恶霉·福WP药剂500倍液也被证明是一种高效的防治药剂,它不只可以预防和控制根部疾病,还可以促进植物的健康成长。根腐宁800倍溶液也被广泛使用,其功效在于对抗植物根系的腐败疾病。另外,3000倍的绿亨1号稀释液以及99%的恶霉灵WP药剂的3000~5000倍液都是对初期疾病的有效应对策略,这些方法可以渗透到植物的根系,从而有效抑制疾病的扩散。建议在使用这些药品时,每10天进行1次喷洒或淋根处理,连续防治2~3次,以保证病害得到全面控制。
②枯萎病
枯萎病的早期防治对于作物的健康至关重要。在防治初期,建议使用50% WP 500倍液进行喷洒,或采用20%甲基立枯磷EC 1000倍液、3%恶霉灵·甲霜AS 800倍液、99%恶霉灵可湿性粉剂3000~5000倍液,或0.5%氨基寡糖素AS 500倍液。每次喷洒的时间间隔应为7~10天,连续施用2~3次,以确保能够有效遏制病害的扩散与发展。
③豆荚螟的防治
豆荚螟的早期防治对豆类作物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在防治初期,建议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进行喷洒,如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每次喷洒的时间间隔应为7~10天,连续施用2~3次,以确保能够有效遏制害虫的扩散与发展。这些药剂具有针对性强、残留低的特点,能够有效控制豆荚螟的幼虫和成虫,减少对豆荚的损害。农户还应通过合理轮作和种植抗虫品种等措施增强作物抗虫性。结合物理诱杀和生物防治,能有效减少豆荚螟的威胁,确保豆类作物的健康生长。
④豆蚜的防治
豆蚜的早期防治对豆科作物的健康生长同样至关重要。在防治初期,建议使用广谱且高效的农药进行喷洒,如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0.5%苦参碱水剂500倍液。每次喷洒的时间间隔应为7~10天,连续施用2~3次,以确保能够有效控制蚜虫数量,防止其大量繁殖。这些药剂能够有效抑制豆蚜的繁殖,减少其对植株的损害。农户还应通过合理灌溉和改良土壤等措施增强作物的自然抗病能力。结合生物防治与农业管理,能有效减少豆蚜的威胁,确保四季豆的健康生长。
⑤斑潜蝇的防治
在斑潜蝇成虫活动高峰期,我们应选用兼具触杀与内吸效果的农药进行叶面喷施。推荐的农药配方包括:1.8%阿维菌素乳油,稀释至2000~2500倍液;20%吡虫啉乳油,稀释至2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稀释至800~1000倍液。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喷药时间应安排在早晨或傍晚,这两个时段害虫活动较为频繁且药液不易蒸发。建议每隔7~10天进行1次喷洒,并连续作业2~3次,以确保达到对斑潜蝇的有效控制,保障四季豆的健康生长。
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
1、科学管理与防治策略优化
科学管理与防治策略的优化对于四季豆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①田间病虫害的监测与早期预警机制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农户可以定期检查四季豆的生长状况,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初期迹象。监测系统不仅关注作物的健康状态,还包括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这些条件通常是病虫害高发的主要诱因。早期预警机制则结合气候条件、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信息,帮助农户在病虫害扩散前采取预防措施。例如,降雨和高湿度来临前,可提前部署防治病害的策略。现代技术,如无人机、传感器和网络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病虫害监控的精度,减少经济损失。
②农药的合理使用同样关键。农药应遵循“最小剂量、最佳效果”的原则,避免盲目施药,并通过监测系统把握最佳施药时间。为了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农户应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药剂,并优先选择低毒、环保型产品,以减少环境污染,确保病虫害防治的可持续性和四季豆的健康生长。
2、病虫害综合防治
病虫害综合防治是一种以预防为主、综合应用多种防治手段的病虫害管理方法。其核心目标是在减少对环境和作物负面影响的同时,保持经济可行性。
①病虫害综合防治首先通过生态环境管理来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如通过合理轮作、改良土壤、优化灌溉等措施增强作物抵抗力。
②多样化防治手段是其关键,包括物理防治(如太阳能驱蚊器和黄色黏板,具备简便、低成本的优势,适合广泛应用)和生物防治(如引入天敌昆虫和生物农药的使用,进一步减少了化学残留,促进了绿色农业的发展)。化学防治仅在必要时使用,并严格控制农药用量以避免抗药性和环境污染。尽管药物防治仍是有效手段,合理轮换使用并遵守规范至关重要。此外,病虫害综合防治强调病虫害监测和预警机制,通过实时监控,农户能够在早期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病虫害的扩散,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综合防治策略为农户提供了科学的病虫害管理方法,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促进了绿色农业和生态友好型农业的推广与应用。
3、生态农业与病虫害预防
生态农业是一种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旨在通过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预防病虫害。生态农业强调通过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和改善田间生态环境,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①轮作与间作是生态农业中重要的预防措施。轮作能够有效打破病原菌的生命周期,减少土传病害的累积;而间作通过种植多种作物,干扰害虫的行为,减少其对单一作物的侵袭。
②土壤管理对病虫害预防起着关键作用。增加有机肥料和绿肥作物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从而提高四季豆的抗病性。
③科学灌溉也是生态农业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适当调节田间湿度,减少因过度积水引发的根腐病等问题。合理的灌溉制度不仅有助于四季豆健康生长,还能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总体来说,生态农业通过综合利用自然资源,降低了对化学药剂的依赖,减少了环境污染,并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四季豆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提出了一套基于综合防治策略的解决方案。该策略不仅有效降低了病虫害对四季豆的威胁,还减少了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从而降低了农药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了生态系统。这一方案结合了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科学合理的化学防治手段,通过减少害虫密度、优化防治时机,提升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作者单位:677700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军赛民族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