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应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做好病虫害防控工作,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较多,除了温湿度等种植环境以外,选择品种、土壤条件、施肥灌溉以及病虫害防控等,同样会决定小麦的产量。基于此,本文就小麦高产种植技术展开探究,同时对小麦栽培中常见的病虫害防控技术展开分析,以此降低病虫害对小麦生长影响,在确保小麦产量的同时达到绿色、安全生产目标。
一、小麦高产种植技术
1、小麦选种与种子处理
选种与种子处理是小麦种植工作的首要环节,因地制宜地选择小麦品种是高产的关键,种植人员应当按照以下原则开展选种工作:
(1) 选种
①结合当地气候环境针对性地选择种植品种,我国小麦种植区域广泛,且很多地区会对当地小麦展开品种改良工作,经过改良后的小麦品种能够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所以种植人员在选种时首先应当考虑本地小麦品种。牡丹区是山东省菏泽市小麦种植重点区域,当地常见的小麦品种包括菏麦29、山农28、济麦22、菏麦317、鲁原502、太麦198、菏麦179、鲁研128以及鲁原118等。以山农28为例,该品种为山东农业大学最新培育的小麦品种,亩产最高能够达到857.44kg。山农28为冬性小麦品种,全生育期为235天,该品种具备抗病能力强、产量高、营养价值高以及叶黄素丰富等优势,同时对赤霉病等疫病的抗性较强,因此可以作为首选品种。在选种阶段种植人员需谨慎选择外地品种,尤其要避免选择与当地气候环境、土壤条件以及病虫害发病规律等存在过大差异的外地品种。
②种植人员在选种时需要关注小麦品种的抗病性与抗逆性。病虫害是制约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很多小麦品种虽然具备高产特性,但是其对病虫害的抗性不足,在种植阶段非常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影响,所以种植人员需要谨慎选择这些品种。
③在选种阶段需要观察种子的状态,所选择的种子应当大小一致、颗粒饱满,无霉变、残缺、虫蛀以及籽粒褶皱等情况。
(2) 种子处理
在完成选种后,还需要做好种子处理工作。常见的小麦种子处理工作包括晒种、风选、药剂浸种或者拌种。
①可以选择无风的晴天晒种,晒种一方面能够蒸发小麦种子的水分,另一方面还能够杀死小麦种子表皮的细菌,降低后期感染疫病的风险。
②在晒种后可以通过风选的方式剔除那些低质量种子,种子清选能够确保小麦出苗整齐且生长健壮。
③针对小麦病虫害高发区,在播种前还需要通过药剂浸种、拌种方法处理种子。需要依据不同病害针对性地选择拌种药剂,如当地叶枯病频发,则应当使用噻呋酰胺悬浮种衣剂、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等药剂拌种;若当地根腐病比较严重,可以使用咯菌腈等药剂拌种包衣;针对地下害虫比较严重的区域,可以使用噻虫嗪、吡虫啉以及辛硫磷等药剂拌种。为提升小麦抗病性,避免药剂对小麦的出苗时间造成影响,在拌种时可加入植物免疫诱抗剂,这些药剂中含有芸苔素内酯、氨基寡糖素等成分,不仅能够提升小麦出苗率,而且还能够增强作物的抗性。
2、选地与整地
(1)选地
在选地阶段,需要避免选择多年种植小麦的地块,小麦连作将会对作物产量造成严重影响。适合与小麦轮作的作物较多,可以选择前茬作物为玉米、棉花以及花生的地块,通过科学选地与合理轮作可有助于降低小麦感染病虫害的概率。此外,小麦种植地块应当满足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排灌方便、无土传病害以及地势平坦等条件,同时在播种前处理好前茬作物。以玉米为例,玉米是小麦常见的轮作作物,在玉米收获后需要使用机械设备将秸秆、根茎打碎并还田,打碎后的玉米秸秆长度不宜超过5cm,而后将秸秆翻耕至土壤深层。
(2)整地
在选地后还需要做好整地工作,整地具有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通透性以及杀死土壤中害虫虫卵等优势,在整地环节需要将深度控制在15cm,若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此时可以施用底肥,在整地、施肥完成后平整土地。
3、小麦播种方法
播种环节首先要确定播种时间,受到温度、降水等条件的影响,每一地区的小麦播种时间均不相同,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冬小麦播种时间通常为10月4日—6日,且菏泽等鲁西地区需要在10月15日前完成小麦播种。若选择晚熟品种,还应当提前播种时间。此外,在播种环节还需要结合所选品种确定播种量,常规小麦品种的播种量为9—10kg/667m2,若选择栽培成穗率较高的品种,应将播种量控制在8—9kg/667m2,相反若成穗率较低,播种量应当增加至10—11kg/667m2。除此之外,若因为气候原因而晚播,或者地块较差的地区应适当增加播种量,通常情况下每晚播3天,播种量增加0.5kg/667m2,但是小麦播种量最大不宜超过12.5kg/667m2。应借助播种设备开展播种工作,机械播种的优势在于确保种子分布均匀,能够避免由于播种不均匀而引发的争肥、根少、弱苗等问题。播种时应当将机械播种深度参数调整为3—5cm,播种过深或者过浅都会对产量造成影响。在播种后还需要镇压,通过踏实土壤能够提高小麦抗旱能力,同时对减轻冬季冻害也有一定效果。
4、合理施肥灌溉
施肥技术是提升小麦产量的关键,若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可以在整地环节施用腐熟的农家肥、复合肥以及磷、钾肥,三类肥料的用量分别为37500kg/hm2、750kg/hm2、150kg/hm2。为确保小麦产量,需要掌握小麦各生长环节的需肥规律,返青期、拔节期以及穗期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此时应当追加施用尿素150kg/hm2,若小麦叶片没有出现发黄等情况,可少施或者不施肥料。在灌溉时,种植人员需要掌握灌溉时间及方式:
(1) 拔节期与灌浆期是小麦需水量最多的时期,拔节期灌溉有助于小麦分蘖与穗数形成,灌浆期灌溉则能够提升小麦千粒重,这对于保证小麦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2) 目前常见的节水灌溉技术包括喷灌、滴灌以及渗灌等,喷灌多应用到地势平坦、土壤通透性较强的环境中,若土壤通透性不足,建议采用滴灌灌溉方式,通过科学的灌溉技术能够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但是在灌溉阶段需要避免大水漫灌,这不仅会引发土壤板结问题,而且受到湿度增加影响还会滋生各类病虫害。
(3) 拔节期灌溉量需要确保土壤湿度能够到达50%以上,灌浆期土壤湿度则需要到达70%以上。
(4) 拔节期小麦对水分的需求量最高,此时应当间隔7—10d浇水灌溉1次,而灌浆期需要间隔5—7d灌溉1次。
二、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控技术
1、小麦根腐病
(1)症状与病因
根腐病是小麦种植中的常见病害,根腐病可发生于小麦各生育期,茎叶以及根部感染根腐病后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所以小麦根腐病也被称为青死病、斑点病或者黑胚病。小麦根腐病的症状与当地气候环境存在密切联系,严重时小麦幼苗、叶片、根系以及穗部都会感染病菌。幼苗期小麦感染根腐病后叶鞘以及根部会出现褐色病斑,病原体将会影响到小麦根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所以幼苗会出现生长缓慢的情况。此外,染病叶片还会出现发黄、褪绿等情况,随着病情的加重,染病叶片的边缘会出现黑褐色梭形小斑,若此时田间湿度较大,叶片中还会出现纺锤形大斑点,观察斑点区域能够发现黑色霉层,严重时染病小麦的叶片将会直接枯萎,会对小麦产量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引发黑腐病的原因较多,主要与禾旋孢腔菌感染有关,土壤或者小麦种子表皮中含有禾旋孢腔菌均会引发黑腐病,此外,幼苗期时小麦遭受冻害,或者土壤中含水量不足等也会引发黑腐病。
(2)防控措施
①在播种前使用药剂浸种,通过使用福美双或者退菌特浸种能够避免感染黑腐病。
②在作物收获后进行深耕土壤,将带菌土壤翻至深层中,在田间干旱时做好补水灌溉,在长时间降水后需要及时排出田间积水,这些举措均有助于黑腐病防控。
③当田间出现黑腐病病害后,可以使用75%代森锰锌或15%三唑酮喷洒防控,前者每间隔4—6d用药1次,连续喷洒2—3次,后者仅需喷洒1次即可。
2、小麦赤霉病
(1)症状与病因
小麦赤霉病也被称为烂穗病、麦秸枯等。赤霉病多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川滇、东北三江平原等小麦种植区,小麦在感染赤霉病后会出现出粉率和发芽率低等问题,感染赤霉病的小麦将失去食用价值,这是由于赤霉菌中含有大量神经性毒素,人和动物在食用含有赤霉菌的小麦制品后将会出现腹泻、呕吐等急性中毒现象。赤霉病多发生在小麦苗期、穗期,感染赤霉病后典型表现为苗腐、茎基腐以及穗腐等,观察感染区域还能够发现粉红色霉层。小麦赤霉病主要由镰刀菌引起,这种菌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可以在土壤、作物茎秆中越冬,待翌年再次成害,赤霉菌病原体的传播方式较多,可以借助气流、风雨实现远距离传播。
(2)防控措施
①在赤霉病防控中,种植人员首先应当选用抗病能力较强的品种,赤霉病属于危害性较强的病害,很多地区在小麦品种改良中均会将提升赤霉病抗性作为重点,所以应选择当地农业部门推荐的小麦品种播种。
②由于赤霉病病原体能够在土壤中越冬,所以在播种前应当深翻土壤。
③通过使用咯菌腈、福美双以及多菌灵拌种也能够防控霜霉病。
④当田间出现霜霉病病害后,应当使用药剂展开防治。抽穗期染病时可使用28%井冈霉素·多菌灵悬浮剂或者4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防治;扬花期染病时可使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者40%多菌灵·三唑酮·福美双可湿性粉剂防治。
3、小麦吸浆虫
(1)症状与病因
吸浆虫是小麦种植中的常见虫害,吸浆虫以幼虫对小麦的危害最大,害虫幼虫将会吸食小麦麦粒中的汁液,所以被称为吸浆虫。吸浆虫幼虫会在土壤或者作物残体中越冬,至小麦孕穗期时成蛹,小麦抽穗期时吸浆虫进入成虫羽化期,并在麦穗中产卵。幼虫孵化后将会对小麦花器造成严重危害,感染吸浆虫的小麦将会出现秕粒、空壳,严重时造成重大损失。小麦吸浆虫的成虫体型很小,危害隐蔽,所以种植人员很难发现,防治时间性强,因为小麦吸浆虫从羽化出土产卵到死亡仅存活2—3天,一旦将卵产入,大田防治成虫的时机将较难把握,漏防和失时的现象常有发生。
(2)防控措施
每亩用5%毒死蜱粉剂,600—900g拌细土20—25kg,顺麦垄均匀撒施;每亩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0mL,兑水1—2kg,喷洒在20—25kg的细土上,顺麦垄均匀撒施;亩用40%辛硫磷乳油300mL,兑水1—2kg,喷洒在20kg干土上,拌匀制成毒土撒施在地表,施药后应浇水,以提高防效。
4、小麦蚜虫
(1)症状与病因
蚜虫是小麦种植中常见害虫,蚜虫多发生在小麦穗苗孕育期与灌溉期,小麦蚜虫繁殖速度极快,每年可发生10—20代,麦二叉蚜虫卵能够在小麦残体、田间杂草或者土壤中越冬,待翌年小麦返青时繁殖并危害作物,在小麦收获后害虫会在土壤缝隙或者茎秆中越夏,秋季小麦出苗后继续危害麦苗。麦二叉蚜虫卵在北方小麦种植区无法越冬,整体呈现出由南向北蔓延趋势,麦长管蚜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较强,在小麦各个生长阶段均存在染病风险,且麦长管蚜可危害小麦各个部位,害虫生长前期多分布在小麦下部的叶片中,待小麦抽穗后转移到麦穗部位。因此,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害虫。菏泽等北方地区以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的危害最为严重,每年5月上旬小麦已经完成抽穗,此时是蚜虫的集中暴发期,通常情况下蚜虫盛期可持续15天左右,待下旬时害虫会迁出麦田。蚜虫会啃食小麦各个部位,其中以对穗部的危害最为严重,蚜虫成虫与若虫以刺吸小麦茎秆、麦穗与叶片中的汁液为生,且后期会全部迁移到穗部,受害部位会出现黄色小斑点,叶片染病后褪绿发黄,麦穗染病后穗粒数减少,籽粒干瘪。
(2)防控措施
在蚜虫高发区应当交替轮换使用药物,常见的蚜虫防控药物以及用量包括以下几类:
①使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用量为2—4g/667m2或者使用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用量为12—16g/667m2。
②染病初期使用啶虫脒或者噻虫嗪防控,前者用量为30—40mL/667m2,后者用量为8—10g/667m2。
③按照20—30mL/667m2的用量使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或者按照16—20mL/667m2的用量使用吡蚜酮。
5、小麦叶枯病
(1)症状与病因
叶枯病广泛流行于国内大部分小麦种植区,叶枯病与温度存在密切联系,当前的气候变暖环境使得叶枯病发病概率不断上升。叶枯病属于细菌病病害,病原体主要会对小麦的叶片与叶鞘造成危害,严重时危害茎秆与麦穗,小麦在拔节期到抽穗期感染叶枯病的风险极高,染病初期叶片会出现褪绿发黄的纺锤形病斑,随着病情的加重,病斑逐渐发展成淡褐色的斑点,而斑块中还分布着黑色小点。小麦感染叶枯病后通常会自下而上发病,首先感染叶鞘并向茎秆蔓延,而后逐渐感染穗部颖壳,染病麦穗将变成白色。从发病原因来看,小麦叶枯病多是由于种子带菌引起,当外界环境达到病原体传播条件时便会暴发叶枯病,通常情况下高温高湿环境下发生叶枯病的可能性较大。
(2)防控措施
①应当选择抗性较强的品种,这些品种通常具有较强的抗病性和抗逆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叶枯病的侵害。
②可以使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多福混合粉(25%多菌灵粉剂+25%福美双粉剂)或者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拌种。
③若当地小麦叶枯病频发,在小麦分蘖前应当集中喷药防控1次,常见防控药物为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综上所述,本文深入探讨了小麦种植过程中涉及的高产技术,包括种子选择、土地整理、施肥以及灌溉等方面。小麦产量的决定因素众多,除了上述技术因素,病虫害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它们可能会严重损害小麦的产量。小麦种植者需要了解各种常见病虫害,如根腐病、赤霉病、蚜虫和吸浆虫等的发病机理和危害特点,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保障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作者单位:274000山东省菏泽市鲁西新区马岭岗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