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作为我国民众日常饮食中的主要粮食,同样在农业生产领域占据着核心地位,各类水稻制品在民众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人口数量的增加,对水稻的需求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年来,各地水稻种植普遍遭受不同程度的病虫害侵袭,这对水稻产量造成了显着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实现水稻的高产和优质,必须持续优化稻田的种植技术,并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一、水稻种植地管理
1、水稻产地选择
为确保绿色水稻的产量与品质,稻农必须重视产地的选择,优选那些在近三年内未施用农药、化肥及除草剂的农田,并确保远离污染源,以避免对水稻造成污染。同时,应确保土壤富含有机质,具有较深厚的土层以及良好的保水和保肥能力,土壤的pH值宜维持在6.5~7.5的适宜范围内。
2、水稻耕地整地
稻农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水田翻耕机械,如水田翻斗机、水田推秧机、旋耕机等。在进行土地整理时,必须确保土壤翻耕深度达到25cm以上,以增强土壤的通气性,使耕作层变得松散,从而有效预防病原菌、病毒及害虫卵的滋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通过实施旋耕作业,不仅能够节省劳动力,还能提升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进而促进水稻根系的健康成长。旋耕作业完成后,应及时进行灌溉、细碎土壤和清理杂物,以避免对后续播种作业产生不利影响。翻耕后土壤应上粗下细,上烂下实,为水稻生长创造优质环境。
二、精选水稻品种并科学处理
1、水稻优良品种选择
水稻高产高效栽培的过程中,品种的选择至关重要。农户需依据本地的气候特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土壤特性,审慎挑选适宜本地气候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在选定种子后,必须从正规的种子供应站采购,确保种子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90%,且种子水分含量应保持在15%以上。任何陈化劣质的种子均不得使用,以确保水稻的品质与产量。
2、水稻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能有效提高种子质量及发芽率,同时也是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经济有效的方法,其主要操作为精选、晒种、浸种、催芽。一是先进行种子筛选。采用风选法和盐水选种法,对水稻种子进行精心挑选,确保剔除所有杂质、残缺以及不饱满的劣种,仅保留品质上乘、颗粒饱满的水稻品种。二是进行种子晾晒。在阳光充足的天气条件下,选择在8:00~10:00和15:00~17:00这两个时段进行水稻种子的晾晒,以避免高温对水稻幼苗造成潜在伤害。经过适当晾晒的种子,其发芽率和活性均会有所提升,同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三是对种子进行灭菌处理。使用生石灰或多菌灵对水稻种子进行消毒,这两种方法均能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确保种子的健康生长。四是进行适宜温度下的催芽。将经过浸水和灭菌处理的水稻种子,置于30℃恒温条件下进行催芽。待其开胸露白后,再进行控温炼芽,待芽长至1mm时,晾置3~6h,即可进行播种。
三、水稻育秧管理
1、做好水稻苗床
在进行秧田选择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周边具有充足的水源,以便于灌溉和排水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选择地点应靠近道路,以利于秧苗的运输。育秧面积的保留应遵循1∶100的比例。播种前10d即可开展开沟作业。在确定苗床尺寸时,应确保畦宽约为140cm,沟宽约为25cm,深度约为15cm,四周沟宽应大于30cm,深度约为25cm。工作人员需确保苗床板的平整性,避免杂草的生长。
2、铺放水稻育秧载体
在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中,育秧载体的选择至关重要,主要涉及三种类型:硬盘、软盘以及有孔地膜。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为大田准备30张/667m2硬盘或软盘。若采用有孔地膜作为育秧载体,则需预留长度为50m、宽度为30cm、厚度为30cm的有孔地膜,并确保孔间距控制在2cm×3cm,孔径为3cm。根据不同的播种技术要求,在田间播种过程中需铺设相应的育秧载体。具体而言,若采用硬盘或软盘作为载体,则必须将它们平铺于苗床之上,并紧密排列;而若采用双膜育苗技术,则应在苗床上铺设适当尺寸的带孔薄膜,并用2cm宽的木板围边,以木板的宽度来调节基质的厚度。
3、水稻均匀播种
水稻机插秧与传统育秧方法的主要差异体现在插秧时间及种植密度上。机插秧水稻的苗期较短,对种植密度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精确控制种植时期与种植密度。在种植密度方面,建议采用定量均匀播种技术,以保障植株生长的一致性,并确保幼苗出苗的整齐性。对于常规水稻品种,每盘播种量应为150g;而杂交水稻品种,则建议每盘播种量为100g。
4、水稻秧苗覆土盖膜
插秧工作结束后,要对秧苗进行及时的覆土,覆土的深度要控制在5mm以下。在进行覆土时,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温度状况,若地方气温高,应加大通风散热力度;若地方气温偏低,要用薄膜覆盖,使之保持湿润和保温。
5、水稻苗期管理技术
①齐苗炼苗
在水稻插秧后的3d内,必须确保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以保障秧苗的整齐生长。当秧苗达到离土高度约2cm时,应开始进行揭膜炼苗操作。揭膜的最佳时段为多云的早晨或阳光充足的傍晚,同时需确保日间进行揭膜,夜间则需覆盖薄膜。
②苗期水浆管理
在幼苗培育的初期阶段,通过精确控制水分与营养液的比例,以调节土壤肥力及温度等关键生长因素。在幼苗达到3叶期时,确保苗床土壤保持适度湿润状态至关重要,但需避免水分过多导致土壤呈现白色。进入生长发育的后期,应特别注意水分管理,在移植前约3d开始实施控水措施,以促进幼苗根系的健壮发育。
③施加苗肥
工作人员应根据水稻秧苗生长情况施加断奶肥和送嫁肥。底肥不足时,秧苗1心1叶期施尿素8kg/667m2和二铵5kg/667m2。7d后,第2次施肥,尿素15kg/667m2。移栽前3d,第3次施肥,同样施尿素15kg/667m2。
四、水稻移栽秧苗
1、水稻大田准备
在农田管理中,冬季翻耕以促进土壤干燥是必要的步骤,且在早春时节施用有机肥料是理想的选择。在移栽前约10d,应实施灌溉以浸润田地,并确保肥料充足。随后,利用旋耕机对土地进行1~2次旋耕作业,接着使用铲土机进行土地平整,确保行距不超过5cm。在常规旋耕作业前,土地施用磷酸二铵15kg/667m2、硫酸钾5kg/667m2、尿素5kg/667m2,以及锌肥2kg/667m2和水稻专用复合肥40kg/667m2。此外,在土地整备及松土作业前,建议使用50%异丙胺乳油60ml/667m2、丁草胺130ml/667m2和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10g/667m2进行喷淋,喷淋量为2~3kg,并进行土壤覆盖。秧苗移植前,需等待泥浆沉淀2~3d。
2、水稻移栽密度和质量
秧苗三叶一心时移栽,株距不超过14cm,密度1.6万~1.8万穴/667m2,每穴5~7株,深度0.5~1.0cm。插秧深度可适当增加,避免过深影响分蘖和产量。机械移栽时保持直线行驶,避免压苗和漏行。机插后可能出现漏插、漂秧等问题,需人工补缺,减少空穴率,提高均匀度,确保基本苗数。
五、水稻病虫害防治措施
1、水稻病虫害的农业防控技术
①播前田间无害化处理
对田间及其周边田垄上的杂草进行彻底清理,有条件的农户可进一步使用地膜覆盖田埂,以减少杂草侵入田间的可能性,并降低害虫的潜在寄主数量。通过清理田间环境,减少灰飞虱等有害生物的种群基数,从而减少田间害虫的迁飞源。通过翻耕灭茬、适时灌溉和杀虫措施,减少田间害虫的发生基数。在灌满水后,施用3000kg/hm2的芝麻饼肥或7500kg/hm2的有机肥,并确保其充分发酵,以制备有机稻米所需的肥料。
②选用抗病抗虫品种
在充分考虑当地水稻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筛选,以选出具有抗虫性和强抗性的新品种。这些品种应确保具备优质、高产和抗倒伏等关键特性。在此过程中,每3年更换一次水稻品种,以有效降低稻瘟病、纹枯病和稻曲病等常见病害的发病率。
③水稻种苗处理
在水稻早期生长阶段,尤其是浸种和秧田期,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可有效减少病虫害,实施“前移”防治策略可降低病虫害发生率20%~50%。播种前将水稻种子浸泡于药剂溶液中,选择如氟噻唑或多菌灵的药剂,按推荐剂量(50mL/10L水)浸泡24h,确保种子完全浸没,浸种后需晾干。浸种后直接播种,无需催芽,播深3~5cm,保持播种均匀可提高秧苗成活率15%~20%。播种后用无纺布覆盖整个秧田,确保透光且能阻挡病虫害,保持适当松紧,覆盖至秧苗生长2~3片真叶或气温稳定后逐步移除。
④水稻肥水调控
合理水分管理,一是坚持浅水勤灌,水层不超过5cm,避免长期灌深水。阴雨天及时排清水层,晴天除孕穗期到抽穗扬花期需建立水层外,其余生长阶段以干湿交替、间歇灌溉为主,成熟期前7~12d,排干水层,促进稻谷成熟。二是适时晒田,一般情况下水稻茎蘖数达目标穗数(20万~30万穗/667m2)的80%就可开始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而且能使水稻抗病虫能力更强。
平衡施用氮、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或氮肥过多,适当多施磷钾肥提高水稻的抗病虫能力,注重补充硅、锌等中微肥,特别是硅肥,水稻的抗倒伏、抗病虫能力会得到明显提高。
⑤稻田害虫的生态调控
在稻田害虫管理策略中,生物防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其核心在于对害虫天敌的保护与利用。通过合理释放天敌,能够有效控制农田中害虫种群数量,遏制害虫的蔓延趋势,并且有助于维护稻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在稻田生态系统中,主要的害虫天敌包括瓢虫、寄生蝇和赤眼蜂等。农民可采用投放赤眼蜂的方式进行害虫防治,但必须对赤眼蜂的释放量进行精确控制,通常释放密度为12万头/hm2。同时,为了确保防治效果与生态平衡,赤眼蜂的施放周期应遵循科学的管理原则,一般建议为5d一次。
2、水稻病虫害的理化诱控技术
采用物理和化学诱控法是目前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中较为有效的措施。首先,利用昆虫趋光性进行灯诱杀是一种高效、安全、简便的灭虫方法,具有较宽的杀虫谱。通过杀虫灯诱杀趋光性的水稻害虫,如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可以显着减少这些害虫在大田中的危害。安装杀虫灯后,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落卵量比未安装杀虫灯的田块减少了30%~40%。性信息素诱控法通过释放性信息素吸引同种害虫的雄蛾,降低雌虫在田间的交配机会,从而减少后代害虫的数量。昆虫性信息素是一种无毒、无污染、特异性好、应用广泛的杀虫剂。在害虫发生初期,将诱芯置于虫笼内,以棋盘形布置1个/hm2。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混种,并定期更换诱芯以防止失效。收割前可将诱芯收回,次年重新使用前更换新的诱芯。最后,色盘诱导控制法利用昆虫对颜色的趋性进行诱杀。本研究以蓝胶布诱捕稻飞虱、蓟马和叶蝉,将诱虫板悬吊固定在植株上方15~20cm处,粘贴密度为25~30株/667m2。综合运用杀虫灯、性诱虫剂、色盘等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害虫的发生。
3、水稻病虫害的化学防治
①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
稻瘟病又名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等,是由稻瘟病原菌引起的、发生在水稻的一种病害,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都可发生,根据受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其中叶瘟、穗颈瘟最常见,为害最重。稻瘟病的化学防治以防为主,分蘖期和抽穗破口期分别为防治叶瘟和穗颈瘟的关键时期。叶瘟用药方法:在抽穗前7~10d,连续1~2次,使用6%多菌铜2.0~2.5kg,连续喷洒7~10d;使用25%络氨铜粉350~400g/667m2,兑水250~300倍进行喷雾,隔7d/1次,连续喷洒2~3次,使用50%DT粉剂50~100g/667m2,兑水50kg进行叶面喷洒,防治效果最佳,7d/1次,连续喷洒2~3次。穗颈瘟防治可采取二次防治,第一次在水稻破口期前5~7d进行,即剑叶叶枕超过倒二叶叶枕5cm左右时;第二次在水稻齐穗期进行,即田中水稻抽穗80%时。药剂选用及用药方法同叶瘟防治。
②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的毁灭性病害。该病主要侵害水稻的叶鞘和叶片,最初在叶面和叶鞘上形成椭圆形的暗绿色水渍状斑点,随后病斑呈云纹状,中心呈灰白色。水稻纹枯病从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一般在分蘖盛期开始发生,拔节期病情发展加快,孕穗期前后是发病高峰,乳熟期病情下降。药剂防治纹枯病必须抓好两个时期, 一是水稻封行期, 即水稻分蘖盛期至分蘖末期, 当发病株率达10%时,可选用5%井冈霉素100g兑水50kg进行喷雾,连续喷洒1~2次,持续7~10d,抑制病害菌丝在稻株间水平横向扩展。二是在水稻拔节至孕穗期, 当发病丛率达15%时,可选用稻丰灵200g,加水50~60kg,连续喷洒1~2次,持续7~10d,有效地抑制菌核的形成, 进一步控制病害向上部叶鞘和叶片的发展, 从而确保水稻上部三片功能叶片不受病菌侵染。
③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稻飞虱主要通过吸取水稻的汁液为生,其取食行为会干扰水稻的光合作用,降低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能力,进而导致水稻过早老化。针对稻飞虱的损害特性,应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虫剂,以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建议采取以下化学防治措施:在秧苗期施用农药时,应根据其发病特点,在插秧后的8~15d进行首次喷洒。在害虫发生时,推荐使用10%吡虫啉或25%噻嗪酮,吡虫啉的施用量为900g/hm2,噻嗪酮为750g/hm2兑水675kg/hm2的水混合后进行喷雾防治。每7d进行一次喷洒,连续2~3次,重点喷洒水稻的基部区域,以提高防治效果。
六、水稻适时收获
在收获过程中,必须根据秋季的气候条件进行精细调整。当作物抽穗后的累积温度接近800℃时,若观察到黄熟度达到约90%,具体表现为青秆、绿叶、黄粒、活秆成熟等特征时,即应适时进行采收。为确保收割品质,必须确保割茬高度控制在2cm以内,捆束的直径维持在25cm。收获完成后应立即进行为期3~4d的干燥处理。当作物基本烘干后,应在塘埂上整齐码放。在整个收获过程中严格控制损失率尽量不超过2%。
综上所述,在传统的水稻种植模式中,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均未能达到理想水平。因此,必须掌握并运用绿色水稻的优质高产种植技术,重点在于精心挑选品种、选择适宜的产地、播种与育苗、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以期进一步提升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通过这些措施,旨在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推动水稻产业向绿色化和高质量发展转型,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215613 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镇农村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