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市寿县涧沟镇素以其深厚的农业传统与丰硕的小麦产量而着称,在岁月的长河中,这片沃土孕育了无数金黄的麦浪,见证了农民辛勤耕耘的汗水与收获。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农业现代化的号角已经吹响,面对新的生态环境与市场需求,涧沟镇的小麦种植也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依托现代科技力量,进一步挖掘小麦种植的潜力,提升产量与品质,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涧沟镇不仅要继续传承和发扬传统的农耕智慧,更要积极拥抱新技术,探索与实践小麦的高产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新路径。
小麦作为全球粮食安全的基石,其产量与品质的提升对于维护世界粮食市场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安徽淮南市寿县涧沟镇,小麦种植是农业生产重头戏,更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响应农业现代化号召,涧沟镇正致力于推动小麦种植技术的革新与升级。通过精细化管理,从种子筛选到播种、从田间管理到收获,每个环节都力求达到最优状态。特别是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涧沟镇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积极引进并推广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确保小麦生长全程无忧。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有望大幅提升小麦的产量与品质,为涧沟镇的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一、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1、小麦种植技术深耕整地
安徽淮南市寿县涧沟镇,小麦的种植历史悠久,且一直是当地农业生产的重头戏,为实现小麦的高产优质,深耕整地这一环节不容忽视。小麦根系发达,需要深厚的土层来支撑其生长,通过深耕整地来加深耕作层,对小麦的高产栽培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深耕整地能有效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还能提高土壤通透性,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针对涧沟镇部分田地存在的土壤翻耕不彻底、耕作层浅薄等问题,应积极推广深耕深翻技术,旋耕2-3年后,利用深松机进行全面深松作业,将耕作层深度提升至25cm以上,为小麦根系生长提供充足的空间。
深松作业完成后,及时进行耙地镇压是关键,这一步骤能确保土壤细碎、平整,达到良好的播种状态,结合秸秆还田与增施有机肥技术,能进一步提升土壤肥力。将前茬作物的秸秆粉碎后均匀撒施于田间,并配施适量尿素以调节碳氮比,随后进行深耕翻土,将秸秆与有机肥深埋于土壤中,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激发土壤微生物活性,为小麦高产优质创造有利的土壤环境。
2、科学播种
播种环节对于小麦的高产栽培同样至关重要,在涧沟镇,冬小麦的播种时间需紧密结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来确定,通常10月上旬至中旬是适宜的播种时期。此时,应抓住墒情良好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播种作业,确保种子能迅速吸水萌发,实现一播全苗。播种过程中,合理密植和精量播种是实现小麦高产的关键措施,农民朋友应根据田地的肥力状况、所选品种的特性以及预期的生产目标来确定合理的播种量。对于大穗型、分蘖成穗能力相对较弱的小麦品种,保苗量应控制在15万~18万株/667m2之间;对于分蘖成穗率较高、中穗型的小麦品种,保苗量则可适当减少至13万~16万株/667m2。对于高产田块,应严格控制种植密度,避免群体过大导致个体发育不良;对于中产田块,则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以提高单位面积的穗数,提升整体产量。
为实现精量播种和提高播种质量,选用性能优良的播种机械进行作业至关重要,播种前,农民朋友应对播种机进行细致的检查和调整,确保其能正常工作并达到预期播种效果。播种时应保持匀速前进,避免速度过快或过慢导致播种不均匀,密切关注播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漏播、重播等问题,确保播种质量。
在土壤较为干旱的情况下进行播种时,播种结束后的镇压处理环节不容忽视,通过镇压处理,可有效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散失,促进种子与土壤的紧密接触,提高种子的吸水萌发能力。在土壤湿度过大的情况下,则应对播种机的播种深度进行适当调整,避免播种过深或过浅对种子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3、冬前小麦管理
在安徽淮南市寿县涧沟镇,冬前小麦的精细化管理对于确保小麦安全越冬、奠定来年高产基础至关重要,这一时期的管理需要农民朋友精心策划执行,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
①加强田间巡视与补种工作
入冬前,田间巡视工作得做足、做细。通过多次巡视,及时发现缺苗情况,并立即进行补种或者从稠密区域移栽幼苗,补种或移栽后,务必灌溉一次透水,以保证幼苗能够迅速扎根、恢复生机,这一步骤对于确保田间全苗、培育壮苗以及使秧苗生长整齐划一具有关键作用。
②中耕除草与土壤管理
中耕除草工作也不容忽视,根据田间秧苗的实际生长情况,合理安排中耕除草时间,及时划锄以破除土壤板结现象,这样做可以防止墒情过量散失,还能为小麦根系的健康发育创造良好条件。
③越冬水灌溉
土壤冻结之前,灌溉一次越冬水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这次灌溉能够确保冬季土壤环境适宜小麦根系的生长和发育,为小麦来年春季的正常返青提供有力保障,通过这一系列精细化管理措施的实施,涧沟镇的小麦将能够更好地抵御冬季严寒的侵袭,为来年的高产优质奠定坚实基础。
4、小麦中后期的管理
小麦生长中后期,是产量形成和品质提升的关键时期,此时,小麦由营养生长逐渐转向生殖生长,需要农民朋友们根据这一变化调整管理策略,以确保小麦的高产优质。
①灌溉与施肥的科学管理
拔节期,灌溉和追肥的时机把握至关重要,对于返青期施肥较早或施肥量不足的小麦田,应在拔节期追施适量尿素(8~12kg/667m2),以促进小麦快速开花、增加穗粒数,并延长叶片功能期。对于生长过旺的小麦田,则可适当推迟拔节期的施肥时间,避免过度施肥导致的贪青晚熟现象。
孕穗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阶段,此时应结合田间墒情和外界降雨情况合理安排灌溉计划,确保小麦有充足的水分供应。对于叶色浓绿、生长旺盛的小麦田,在灌溉过程中应控制氮肥的施用量,以防小麦贪青晚熟,影响产量与品质。
②灌浆期的精细管理
灌浆期是小麦籽粒形成和充实的重要时期,此时应以科学灌溉为主,适当浇好灌浆水以降低土壤温度、调节水汽比例,并防止根系早衰。在灌浆阶段,要保证田间的持水量达到70%~75%,但需注意避免大水漫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土壤板结问题。应遵循少量多次的灌溉原则,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合理安排灌溉时间,一般在大风天气不宜进行灌溉作业,以防倒伏现象的发生;同时应昼夜轮换交替进行灌溉,以满足小麦不同时间段的需水要求,在小麦收获前半个月应停止灌溉作业,特别是要避免在小麦籽粒发黄时进行灌溉操作,以确保小麦的优质高产。
③“一喷三防”工作的重视与落实
小麦穗期是病虫害发生的高峰期,也是防治工作的关键时期。针对赤霉病、白粉病、吸浆虫和小麦蚜虫等常见病虫害问题,应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应对,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可喷洒适量的丙硫菌唑·戊唑醇或氰烯菌酯进行病害防治;可选用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对虫害进行喷雾处理。还可结合叶面肥的施用增强小麦的抗逆能力,提高产量与品质水平,通过“一喷三防”工作的全面落实,可有效降低病虫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程度,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与优质高产目标的顺利实现。
④适时收获与妥善储藏
在小麦的蜡熟末期进行适时收获是保障其高产优质的重要环节。此时小麦的有机物质积累已达到最高值,籽粒饱满且营养物质丰富;其加工品质也处于最优状态,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收获后应及时进行晾晒处理以降低小麦籽粒的水分含量,并进行妥善有效的储藏工作以确保其品质的稳定性和延长货架期。通过这些综合管理策略的实施与落实,涧沟镇的小麦产业有望实现持续稳定的高产优质发展目标。
二、小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1、白粉病
白粉病作为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典型症状为叶片上出现的白色圆形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病斑会逐渐加深颜色,对小麦的生长造成显着影响。特别是在空气湿度较大的环境下,白粉病的发生概率和病菌繁殖速度都会大幅增加,春季因此成为其高发期。
为有效控制白粉病的蔓延,种植人员需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在小麦抽穗期,应适时调整药剂使用策略,选择防治效果好且残留低的农药进行喷雾处理。三唑酮和醚菌酯等药剂在这方面表现优异,值得推荐,药剂的使用量和频率也需严格控制,以避免对小麦和环境造成过度伤害。
除此之外,田间管理同样重要,种植人员应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减少病菌的越冬基数,降低来年白粉病的发生风险,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白粉病,保障小麦的健康生长。
2、蚜虫
蚜虫是小麦生长中常见的害虫,主要对小麦的茎和叶造成危害,特别是在灌浆期,蚜虫的大量繁殖和活动会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有效应对蚜虫威胁,种植人员应重点关注孕穗期和灌浆期这两个关键防治时期。在这两个阶段,可以选用高效且低毒的杀虫剂进行喷雾处理,如吡虫啉和啶虫脒等,为避免蚜虫产生抗药性,应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杀虫剂。农业防治措施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等农业操作,可显着提升小麦的抗虫能力,从而降低蚜虫的危害程度。蚜虫病害严重暴发时,种植人员还应迅速采取应急措施,如使用芽螨清乳油等特效药物来控制蚜虫的扩散与危害。
3、锈病
锈病是另一种严重威胁小麦生长的病害,通常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下易于发生并通过空气传播,在气候潮湿且降雨频繁的条件下,锈病的暴发和蔓延风险显着增加。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锈病,种植人员在选择小麦品种时应优先考虑抗病毒性强的优良品种,他们还需合理调控种植区域的空气湿度。具体而言,可以采取开沟排水等农业工程措施来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一个不利于锈病发生的环境。定期巡查田间并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株也是防止锈病扩散的重要环节,在锈病初期阶段,种植人员可以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防治以遏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通过这些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更有效地保护小麦免受锈病的侵害。
三、小麦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小麦病虫害防治的基石,更是一种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策略,技术核心在于通过科学的农田管理,构建一个有利于小麦生长、同时抑制病虫害发生的生态环境。种植人员首先需要对小麦病虫害有深入的了解,包括其生命周期、传播方式以及危害特点等,这样,他们才能准确地判断防治的最佳时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当地气候和降雨条件的熟悉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小麦的生长状况以及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田间管理方面,合理密植是关键,通过控制小麦的种植密度,可以优化田间的通风和光照条件,降低病虫害的传播风险,适时灌溉与排水也是至关重要的。合理的灌溉制度能够确保小麦在关键生长阶段得到充足的水分,良好的排水系统则可以避免田间积水,减少病虫害的滋生环境。
及时补苗也是农业防治技术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定期检查并补充缺失的苗株,可以确保小麦田间的整齐度,减少病虫害的藏匿空间,这也有助于维持小麦群体的健康状态,提高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种植人员还应注重田间的卫生状况,定期清理田间的杂草、残枝败叶以及病株虫源等,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初侵染源和传播途径,合理施肥也是提高小麦抗逆性和抗病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为小麦提供均衡的营养支持,可增强其抵御各种生物与非生物胁迫能力。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策略是一种利用天敌、微生物等自然生物资源来控制小麦病虫害的绿色防治方法,这种方法不仅环保、安全,且具有可持续性的优势,为现代农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实施生物防治策略时,种植人员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生态系统的特点以及小麦病虫害与天敌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引入或保护害虫的天敌,如瓢虫、草蛉等捕食性昆虫,可有效控制害虫的数量和危害程度。这种自然控制的方式不仅避免了化学农药的使用,还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多样性。
除天敌昆虫外,微生物制剂也是生物防治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Bt生物农药就是一种利用细菌产生的毒素来杀灭害虫的微生物制剂。这种制剂对环境和人类安全无害,且能特异性的作用于目标害虫,避免了对非目标生物的伤害,通过合理使用这些微生物制剂,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小麦的病虫害问题。
3、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手段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化学农药的使用存在一定的环境和健康风险,但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仍然是一种有效且必要的防治方法。使用化学防治手段时,种植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操作规范,需要选择适当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这要求种植人员对市场上的农药产品有充分的了解,包括其活性成分、作用机制、使用范围以及安全间隔期等。只有选择了合适的药剂,才能确保防治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其次,掌握正确的使用时机和浓度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种植人员应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发展趋势来判断最佳的施药时机。他们还需要根据药剂的特性和小麦的生长状况来确定合理的使用浓度和施药方式,这样可以确保药剂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同时避免对小麦造成不必要的药害。喷洒药剂时,种植人员还需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应选择合适的喷洒设备和防护用品,确保在施药过程中能够均匀覆盖目标区域,并避免药剂的漂移与渗漏。
总而言之,小麦病虫害防治是小麦种植中的核心环节,对保障小麦健康生长与提升产量质量具有关键作用,种植人员应精心选择具备强抗菌抗虫害特性的种子,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初始风险。优化土壤环境亦为重中之重,确保小麦在生长周期中获得必要的营养与水分,在栽培管理方面,应加强各项农艺措施,为小麦的稳健生长奠定基石。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针对白粉病、蚜虫、锈病等小麦常见病虫害,必须采取高效、精准的防治策略,通过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化学防治等多元化手段,力求最大限度降低病虫害对小麦生长的负面影响。
(作者单位:232200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涧沟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