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生产中,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经济收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优化小麦种植技术以提升产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传统的小麦种植方式在面对日益变化的环境和市场需求时,逐渐显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深入研究小麦种植技术的优化策略,对于提高小麦产量、保障粮食供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及其产量提升的价值
小麦作为一种重要粮食作物,在优化种植技术和提高产量方面有着巨大的价值。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增加小麦产量可以为人民提供更加丰富的食物来源。在全球人口日益增多的背景下,粮食需求也越来越大,优化小麦种植技术,提高产量,有利于稳定粮食供应并确保国家或区域粮食安全。
对农民来说,小麦产量提高就意味着收入增加。通过运用科学选种,合理施肥和精准田间管理的先进种植技术,农户能够在同等土地面积下实现更大的生产,进而增加经济收益。这还可以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再者,对小麦种植技术进行优化也有助于资源高效利用,比如精准灌溉能减少水资源浪费、合理施肥能在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前提下减少肥料对环境的污染。这样既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又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及其产量提升的策略
1、品种选择——以科学选育和适应性强为重点
在优化小麦种植技术和提高产量的策略上,品种选择无疑是第一个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小麦品种选择对小麦生长适应性,抗病虫害能力,产量潜力和最终经济效益都有直接影响。科学合理地进行品种选择不仅可以提高小麦单产水平,而且可以增强小麦抵御不良环境条件的能力,保证小麦稳产丰收。
品种的选择要坚持“适应性”的原则,小麦品种选择需要充分考虑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灌溉条件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如干旱少雨地区要优先选用抗旱性和节水性较强的小麦品种;在疾病和害虫频繁出现的区域,建议选择对病虫害有较强抵抗力的品种。农业农村部每年都会公布一些推荐的小麦主导品种。例如,百农4199、长6990、淮麦33等,这些都是经过严格的审定和试验的,适应性广、产量高、潜力大的优良品种,可供农户根据自己的情况选用。品种选择也要注意它的产量潜力与品质特性,产量高、品质好的小麦品种既可以提高单产水平,又可以增强小麦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有些品种小麦蛋白质含量和面筋质量表现突出,较适宜于加工生产优质面粉制品。所以,农户在进行小麦品种选择的时候,要从产量、质量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考虑,挑选与自己种植目标以及市场需求最为匹配的小麦品种。具体运作时,农户可以通过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向农业专家请教或者查阅各地农业部门建议等方式来了解小麦不同品种的性状及适应性,以便进行科学合理的品种选择。
2、土壤准备——改良和培肥并举,为高产打下基础
土壤为小麦提供了生长所需的基本条件,它的品质和肥沃度会直接决定小麦的生长和产量的形成。所以土壤准备对于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和产量提升策略必不可少。通过科学合理地采取土壤准备措施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强化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等,从而为小麦生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土壤准备要重视土壤结构的改善,对质地黏重且透气性较差的土壤可以通过加入沙子和炉渣来改善其通气性与渗透性。对于那些质地较为疏松且保水保肥性能不佳的土壤,可以考虑使用有机肥或矿质肥料来进行土壤改良,这样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从而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另外,对酸性过强或者碱性过强的土壤也可以通过施用石灰或者石膏来调节酸碱度,将土壤pH值控制在小麦适宜生长的范围。土壤准备要注意培肥,小麦在生长期间要吸收很多营养,所以土壤肥力对于小麦产量与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土壤准备阶段农户要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及小麦生长需要适当增施有机肥与化肥。秸秆还田和绿肥栽培等有机肥既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改善土壤结构,又可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根据土壤的测试数据,我们可以为化肥制定合适的施肥配方,并科学地调整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比例,以确保满足小麦在各个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
具体操作时,农户可以先深翻旋耕后再播种,这样可以破除土壤板结,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发育。同时结合施肥工作把有机肥、化肥等均匀地撒在土壤的表层,再经过深翻或者旋耕,使肥料能够充分地融入土壤中。对土壤养分状况差的地块也可以先检测土壤再播种,并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补充肥料。另外,农户要注意维持土壤水分的平衡,当土壤过干时要及时灌溉补充水分,过湿时要及时排水防涝。
3、播种技术——控制准确,保证出苗质量
播种技术作为小麦种植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小麦出苗率、整齐度及后期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所以在优化小麦种植技术和提高产量的策略当中,对播种技术进行精准控制是非常关键的。采用科学合理的播种技术可使小麦种子分布均匀,密植合理,保证小麦苗齐苗壮。
播种时间选择要科学、合理,小麦播种时间需视各地气候条件及小麦品种特性而定。一般冬小麦适宜播种期在10月中旬-11月初,这时温度适宜,土壤墒情好,利于小麦种子发芽出苗。早播或过迟播,对小麦生长及产量均有影响。播种太早,会使小麦在冬前长势过旺,容易遭受冻害;播种太晚,会造成小麦生长的时间不够,穗粒不够充实。
播种量控制要合理、准确,小麦播种量需视土壤肥力,小麦品种特性和目标产量而定。一般土壤肥力高,小麦品种分蘖能力较强的地块,播种量可以适当降低;相反,播种量要适当提高。同时播种量也要随小麦生长周期及目标产量适当调整。对生长周期短,目标产量高的田块,可以适当加大播种量,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但播种量又不能太大、太少。过大会造成小麦群体过密,通风透光差,容易出现病虫害;过小,会造成小麦群体不致密,有效穗数下降,影响产量。之后农户可以通过机械播种或者人工播种来完成,机械播种技术因其播种的均匀性、一致的深度和高效率等特点,特别适合于大规模种植的土地。对于小规模种植或地势复杂的土地,人工播种是非常合适的。在进行播种的时候,农民需要特别关注播种的深度,通常建议保持在3~5cm的范围内。太深或太浅,均影响小麦出苗质量及生长发育。与此同时,农户还应注意使播种行距与株距均匀一致,从而保证小麦植株布局合理,光能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另外,对土壤墒情差的土地,农户也可以通过灌溉补水来改善土壤墒情、提高出苗率等措施后再播种。
4、小麦田间科学有效管理
①小麦水肥管理措施
科学的水肥管理,是小麦丰产的一个重要保证。小麦生长的不同时期,对于水分、养分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水分管理上,从小麦播种到出苗这段时间,土壤的相对含水量最好维持在70%~80%的范围内。根据实地的观测数据,在这样的水分环境中,小麦的出苗率能够超过90%。如果土壤的相对含水量不超过65%,那么出苗的成功率有可能下降到85%或更低。以科学的水分管理方法为例,麦田的出苗率高达92%,平均穗数可以达到42万穗/667m2。在水分管理不恰当的麦田中,出苗率仅达到86%,穗数可能仅约为39万穗/667m2。经测产前者平均可达585kg,后者产量约为535kg/667m2,相差50kg左右。
从小麦的拔节期到孕穗期,其所需的水量会增加,因此土壤的相对含水量应该保持在75%~85%的范围内。这时灌溉水量以125m3/667m2左右为宜。科学地管理水分,麦田小麦长势旺盛、穗粒充实。根据产量测试,平均产量可以达到605kg/667m2。在灌溉不充分的麦田中,平均产量大约只有555kg/667m2。
养分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通常情况下,每667m2小麦在其整个生长周期内需要大约12~15kg的纯氮、6~8kg的五氧化二磷以及5~7kg的氧化钾。在基肥施用中,可施用有机肥2000kg/667m2左右,复合肥(氮磷钾比例为15∶15∶15)50kg。在小麦进入拔节阶段时,土地需要大约追加15kg/667m2的氮肥。经过实际比较,科学施肥麦田小麦千粒重可以提高3g左右。举例来说,经过科学的施肥方法,每千粒的重量可以达到45g,平均产量是610kg/667m2。对于施肥方法不恰当的麦田,其千粒重可能仅约42g,平均产量大约是560kg/667m2,两者之间的差距大约是50kg。
具体操作步骤:设置土壤监测设备实时了解土壤情况,并依据小麦生长阶段及需水规律精准灌溉,以冬小麦为例。结合土壤检测结果,制定合理施肥方案,通过基肥和追肥配合施用,保证了充足而均衡的养分供应。
②小麦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是改善小麦生长环境,增加产量的关键。中耕的深度通常建议在6~8cm,中耕的麦田土壤较疏松,透气性较好,利于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通过实地观察发现,在进行中耕管理的麦田中,小麦的根系长度有可能增长大约10%。在小麦的成长过程中,进行2~3次的中耕操作,有助于显着增加小麦的产量。根据产量测试,经过中耕管理的麦田平均产量可以达到595kg/667m2,而没有进行中耕的麦田产量大约是545kg/667m2,相差大约50kg。除草要根据杂草类型及发生规律选择适宜除草剂适时喷洒,通常以小麦三叶期到拔节前用化学除草为佳。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及时进行除草工作的麦田中,杂草的密度可以减少超过80%,小麦的生长不会受到杂草的干扰,而且穗数可以增加大约2万穗/667m2。例如,进行科学除草的麦田,平均可达585kg/667m2,而杂草较多的麦田,产量约为535kg/667m2,相差50kg左右。种植人员既可通过机械中耕也可通过人工中耕适时中耕作业。化学除草时应严格遵守除草剂使用说明书,以免产生药害。
③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
有效地进行病虫害防治,是保证小麦丰产的一项重要环节。小麦常见病虫害主要是锈病、白粉病和蚜虫,如果对锈病的预防和治疗没有及时进行,小麦的产量可能会下降20%~30%。例如,在没有进行锈病预防的麦田中,疾病的发病率可能超过30%,而平均产量大约只有450kg/667m2。在实施了及时的防治措施后,麦田的发病率能够被控制在5%以下,平均产量可以达到大约600kg/667m2,两者之间的差异大约是150kg/667m2。
白粉病对小麦的产量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白粉病严重爆发的情况下,小麦的千粒重有可能下降3~5g。通过实际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经过有效的防治措施后,麦田的平均产量可以比未经防治的麦田增加大约40kg/667m2。
蚜虫也是小麦上的一大害虫。当蚜虫问题变得严重,小麦的产量可能会下降10%~20%。比如,在没有进行蚜虫控制的麦田中,蚜虫的数量可以超过每百株500头,而平均产量大约只有500kg/667m2。在实施了防治措施的麦田中,蚜虫的数量可以被控制在每百株不超过50头,平均产量可以达到大约580kg/667m2,而这两个数字之间的差异大约是80kg。
在栽培过程中,要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及时发现病虫害,针对病虫害的类型选择适宜的防治方法,可以是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化学防治等多种防治手段。在化学防治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农药用量及施用时间,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前提下降低环境污染。
5、小麦收获和储存
掌握收获时机非常关键。通常在小麦植株发黄、麦粒坚硬并表现出该品种内在颜色时是适宜采收时期。比如,如果采收太早,麦粒还未充分成熟,千粒重会下降,将造成产量下降。通过实际比较,过早收割的小麦的千粒重可能比适时收获的低2~3g,产量可能会减少40~50kg/667m2。如果采收过迟,小麦易出现落粒现象,并有可能遇到阴雨天气而使麦粒萌发或发霉,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与产量。从收获方法看,联合收割机可以实现机械化收获。这既提高了收获效率又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收割时,应注意对收割机参数进行调节,以保证收割清洁,降低损失。通常情况下,联合收割机的损失率要限制在允许范围之内。比如,通过对收割机的各种参数,如割幅和前进速度进行合理的调整,可以将小麦的损失率减少到大约2%,从而小麦的损失大约减少10kg/667m2。
收好小麦应及时晒干,晾晒能减少小麦水分,避免霉变。小麦在安全储存过程中,其含水量通常应维持在12.5%或更低。根据实地测量结果,当经过晾晒的小麦的水分含量约为12%时,其保存效果表现得相当出色。如果含水量过高,易引起发热和霉变。晾晒时,小麦应勤翻动,以保证晾晒的均匀性。通常经过3~5d的晾晒,就能满足安全存储所需的水分含量。储存环节还需特别重视,应选用干燥、通风、防潮的库房贮藏。入库前要做好仓库的清理消毒工作,以防病虫害的滋生。小麦进库后,应实行分类存放,对不同种类和品质的小麦进行单独堆放。同时定期对小麦贮藏进行温度、湿度和虫害检测。通常情况下,仓库里的温度应当维持在25℃或更低,而相对湿度则需要控制在70%或更低。如通过设置通风设备、温湿度监测设备等,可以及时了解仓库内部环境状况并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调整。如发现虫害要及时用熏蒸的办法来控制。
综上所述,优化小麦种植技术,提高产量是个不断进行的过程,这就需要种植者、科研人员及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在多变的农业环境中,我们要积极探索与创新,将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相结合,不断完善小麦种植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认真选种、科学备土、合理应用播种技术、认真做好田间管理、妥善做好采收和贮藏等工作,可为小麦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实现小麦产量及品质最大化。这样既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粮食需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又可以给农民带来更加丰厚的经济收益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274600 山东省鄄城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