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根腐病的发生规律和症状表现及科学管理手段的探讨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499)

花生根腐病为一种真菌性土传病害,属于一种世界性病害,在花生整个生长发育期均可发病。花生根腐病在我国各花生种植区内均有发生,严重影响我国花生产业的良好健康发展。本文从花生根腐病的致病源特征、田间发生症状、发生规律等发生机制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出做好种子处理、合理轮作、科学田间管理、土壤处理、化学药剂、生物药剂等综合防治策略,以期能够通过科学管理手段,降低花生根腐病发病率及危害严重程度。

一、花生根腐病的发生机制

1、花生根腐病的致病菌

花生根腐病致病菌种类较多,我国常见的几种病原菌为茄腐皮镰刀菌F.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此两种病菌均属半知菌亚门、瘤座孢目、瘤座孢科、镰刀菌属。茄腐皮镰刀菌及尖孢镰刀菌经由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后,菌落外观为圆形,外观为白色、粉色或紫红色,气生菌丝为绒毛状;分生孢子多为橘黄色或淡橘黄色,分生孢子梗短,为单瓶梗。茄腐皮镰刀菌小型分生孢子外观为卵形或椭圆形,呈平直或弯曲状态,大小8.84~15.60μm×2.97~4.94μm;大型分生孢子外观为镰刀状,大小18.51~44.67μm×3.18~6.23μm。尖孢镰刀菌小型分生孢子为单细胞、无膈膜,大小在3.97~4.66μm×2.88~3.62μm之间;大型分生孢子的外观为镰刀状,有隔膜3~5层,大小在12.51~43.68μm×2.92~5.05μm之间。

2、花生根腐病的田间症状识别

花生整个生长发育期均可感染根腐病,不同播种期、生长发育阶段感染根腐病后所表现出的田间症状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春花生根腐病的发病率及严重程度对比秋花生更为严重。花生播种后感染根腐病病菌后,会出现烂种、烂芽的情况,影响花生播种后的发芽率。幼苗期感染根腐病后,花生幼苗主根褐化、植株枯萎。发病初期,花生地上茎基部接近地面的部位出现黄褐色、湿润病斑,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病斑逐渐转变为黑褐色,影响植株营养的向上传输。发病后期,幼苗地上部分茎叶出现失水、萎蔫,最终枯萎死亡。受根腐病影响致死的花生幼苗,拔出观察根系,可见其根系根皮为褐色,并且与穗部分离。

成株期感染根腐病后,早期主根根茎发病部位有多个凹陷长条形褐色病斑分布,发病部位腐烂、外皮易剥离,植株侧根少或无侧根;地上部分植株矮小、叶色黄化、开花下针量少。成株期花生根腐病发生后,植株通常不会立即枯死。根系在受病菌的侵染下,失去功能性,当空气相对湿度较大的情况下,主根接近地面位置会着生出大量的须根。但天气晴好、温度上升时,根系水分吸收量不足的情况下,植株开始萎蔫,逐渐死亡。在发病初期,根腐病发病植株仅在午间高温时出现失水萎蔫的状态,但是早晚温度下降后,植株会恢复正常。常规情况下,根腐病病株从表现出症状至枯死需7~10d;当发病严重、久阴雨突晴的情况下,仅需2~3d花生植株即可死亡。始花期发生植株感染根腐病后,植株矮小,且叶片由下而上逐渐黄化、干枯,茎秆表皮为灰色,髓部位淡褐色,最终植株枯萎死亡。未枯萎死亡的根腐病植株开花下针量少,即便结果后也多为瘪果,对产量及品质影响较大。

花生根腐病连片发生在结荚期以前时,发病植株会由于根系的腐烂而枯死,减产严重,甚至绝收;发生在花生结荚期以后,会降低花生产品的品质及产量。

3、花生根腐病的侵染过程

花生根腐病病菌在土壤中可持续存活多年,属于一种维管束寄生菌,在侵染寄生花生根茎部位后,会造成根茎部输送养分、水分的通道堵塞,同时分泌出大量的毒素,致使植株出现枯萎、死亡。病菌冬季在土壤、病残体、种仁、果荚等中越冬,在翌年春季温度回升后逸出侵染危害。花生种植期间,除田间土壤、病残体中越冬菌源,带菌的种仁、果荚及有病残体的牛粪、土杂肥等均可成为该病发生流行的初步侵染源。病原菌在春季温度回升后,依靠雨水、农事操作、携带病原农作物等进行传播侵染。病原从花生植株机械损伤伤口处、皮孔处侵入,寄生后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形成侵染循环。

4、花生根腐病的发病条件

花生根腐病致病源传播途径主要为水分灌溉、施肥等农事操作。当田间土壤黏重、地势低洼、土壤湿度大、土层浅薄、常年连作、种植密度过大等情况时,会加重根腐病的发生与流行。除此之外,天气条件也会对根腐病的发生造成影响,当大雨骤晴、持续低温阴雨后突然高温、少雨干旱等不良气候条件下,根腐病的发生率会显着提升。花生根腐病的侵染来源除了土壤中残留病菌、带菌花生种仁等,在花生生产期间施入未能充分腐熟的土杂肥,肥料中病菌基数大的情况下,也会引发花生根腐病。花生根腐病属于土传病害,当田间长期连作花生未能合理轮作换茬、土壤消毒等条件下,根腐病的发生与流行会出现加重。花生生长期间,当日平均温度在22~25℃,田间空气相对湿度持续保持在80%以上时,根腐病易发生。根腐病发生后通常会造成花生减产10%左右,严重时可达到30%以上,甚至绝收。

5、花生根腐病的发病原因及规律

①花生品种抗性

不同花生品种在生长发育期间对根腐病的抗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相同的土壤条件、种植管理水平下,对根腐病抗性较差的花生品种往往发病率及危害程度更为严重。例如,常见的花生品种鲁花9号、鲁花11号、花育22号、中花6号等等,在生产期间均需注重对根腐病的防控管理。

除此之外,部分农户在花生种植期间会选择自行留种,当留种的花生籽粒小、干瘪,存放不当出现出芽或霉变、未能充分晒种等情况下,在播种后对根腐病的抗性较差,均易发病。

②花生田间菌源

部分花生产区内,采取连年连作花生的管理模式,造成受根腐病侵染的病残体在土壤中大量残留,病原菌常年累积,田间菌源充足,翌年花生种植后,易造成根腐病的发生。根腐病为土传性病害,除了会对花生造成侵染威胁,还可感染多种农作物造成发病。例如,小麦、大豆等。一旦田间农作物出现根腐病感染发病后,收获后未能及时对田间土壤消毒处理,田间病原菌不停积留,成为下茬农作物种植后的主要侵染菌源,威胁多种农作物正常生长。

③花生种植土壤条件

花生根腐病的发生与土壤条件有一定的联系,当花生种植地块土壤透水透气性好时,花生根腐病的发生率出现降低;当土壤质地黏重、透水性差时,根腐病的发生率则提升。当花生种植前茬作物为玉米、小麦时,前茬作物生长期间使用土壤残留期长的除草剂种类或化学肥料施入量多的情况下,会加重土壤板结,降低土壤透水透气性,易发生根腐病。同时,土壤肥力条件对花生根腐病的影响也较大,当土壤中缺乏有机质、缺肥严重或施入未充分腐熟有机肥后,花生种植后根腐病发生率较高。

④气候影响规律

花生根腐病的发生通常与日照、降雨等气候因素有一定的联系。当花生播种后苗期环境温度较低时,花生出苗时间延长,会加重根腐病的发生。当花生植株生长期间,天气持续低温寡照、长期连续降雨后,土壤黏性加重,天晴后土壤易板结,致使花生的侧根、须根的伸长不良,易造成根腐病的侵染,最终病株茎叶失水、根系黑化、开裂。当降雨时间过长、土壤湿度较大时,花生根瘤菌的活动会加重根腐病的侵染情况,造成花生根腐病大片发生。气候条件虽然对花生根腐病的发生与流行影响较大,但在农业生产期间,农户可通过加强田间管理的方式,合理控制根腐病的发生与威胁,达到增产增收生产目的。

⑤花生栽培管理

土壤耕作管理粗放、整地质量差等情况,会致使土壤肥力不足、上实下虚、花生根系下扎不良,植株生长缓慢,长势差。花生长势不良的情况下,对病害的抗性降低,一旦出现长期阴雨的情况下,极易引发根腐病。同时,花生种植时,种植密度过大,花生进入成株期后枝叶繁茂或田间杂草众多,田间小气候高温高湿,降雨后会造成花生根腐病的发生与流行。除此之外,常年连作的土壤中,根腐病病菌大量存在土壤中,特别是在部分根腐病发生严重的田块中,在农作物收获后,依旧采取秸秆直接还田的耕作制度,田间病菌量存积,成为下茬作物根腐病的主要侵染源。

二、花生根腐病综合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技术

①优选花生良种

在部分常年发生根腐病的花生地块,在选择花生品种时,需挑选高抗根腐病、丰产性强的优质品种。如奥油22号、北京6号、北京9号、桂花22号、桂花17号等。在连片花生种植区内,在规划花生品种时,尽可能地选择2个以上的花生品种开展生产,避免片区内种植同一花生品种加重根腐病的发生与流行。

②花生种子筛选

在自留种生产时,农户应当在选用抗根腐病品种的基础上,做好花生种子的收获、筛选、晾晒、贮藏等一系列工作。在花生收获时,单一品种单独收获,不可混收,以免造成品种的混杂。花生收获后,挑选大小均匀、饱满一致、无病虫、无机械损伤的优质花生留种。及时对花生进行晾晒或烘干,晾晒时,每间隔2~3h翻动一次种子,确保种子表面晾晒均匀,同时借助紫外线达到种子表面杀菌的效果。晾晒或烘干至花生籽粒含水量下降至8%以下贮藏。贮藏时,将花生置于干燥、散光的区域,禁止堆放在潮湿,定期观察花生种子状态,及时剔除霉变花生。在花生播种前,对自留种进行挑选,保留籽粒大、饱满、颜色鲜艳、无破损、无病虫、胚根未萌发过的种子播种。

③合理轮作管理

花生种植生产期间,采取合理轮作的管理方式,可以减少根腐病的发生与影响。花生种植时,可通过与小麦、玉米、水稻等禾本科作物实施3-5年的轮作倒茬,在部分有水旱轮作的区域,可采取水稻-花生、茭白-花生等轮作模式,根腐病防控效果更佳。

④土壤处理管理

冬前花生收获之后,采取免耕管理模式,促使田间病残体散落在土表,越冬菌源暴露在田间地表,破坏致病源的越冬生存环境,借助外界低温杀灭病菌,从而减轻土壤中的病原菌量。在翌年温度回升后,采取土壤深耕管理模式,深耕土壤20cm以上,将越冬残留菌源进行深埋处理。在土壤深翻前,可采用化学药剂拌土均匀撒施土表借翻耕入土杀菌。药剂可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2kg/667m2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1.5kg/667m2,均匀拌入沙土30~40kg,撒施土表,可以有效地杀死田间致病源。

⑤清洁花生田园

在花生生长季节中出现根腐病病株时,及时将病株拔除,集中带离田间统一焚烧、深埋处理,减少该病的进一步侵染传播,控制根腐病的发生与流行。拔除中心病株后,在病穴中均匀撒施生石灰200g,可以起到杀菌的效果。其次,在花生秋季收获后,当田间有根腐病发生的情况时,及时将田间病残体清离田间,不留根茬,集中处理,禁止直接粉碎还田,减少田间致病原菌源基数。

⑥加强田间管理

花生种植时,需合理调控种植密度,严禁种植密度过大。播种时,可依据种植地块、品种等确定种植密度。例如,珍珠豆型花生品种,在春播中等肥力地块,种植密度控制在9000~10000穴/667m2;在土壤肥力较差的地块,种植密度控制为1万~1.2万穴/667m2。普通型及中间型花生品种,在中等肥力或地块,种植密度控制在8000~9500穴/667m2;在土壤肥力较差的地块,种植密度控制在9000~10000穴/667m2。

花生播种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确保田间出苗整齐,提升产量。生长期间注意杂草的防除,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度。

⑦增施有机肥

花生根腐病的发生与田间土壤质地有一定的影响,增施有机肥可以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优化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疏松透气性。施入有机肥时,禁止使用未充分腐熟的肥料,此类肥料中有大量的菌源,施入后会加重花生根腐病的发生率。选用经过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或商品有机肥,作为底肥施入花生田块,施充分腐熟有机肥1000~3000kg/667m2或商品有机肥300~500kg/667m2,增产防病效果显着。

2、化学防治技术

①科学合理拌种

花生播种前,使用化学药剂对种子进行拌种,可以减少种仁带菌所引发的根腐病初侵染情况,减少根腐病的发生与流行率。拌种可选6%咯菌腈·精甲霜·噻呋种子处理悬浮剂750~1000mL,拌100kg花生种子;或使用11%精甲·咯·嘧菌种子处理悬浮剂400~500mL,拌100kg花生种子;或使用400g/L萎锈·福美双种子处理悬浮剂200~300mL,拌100kg花生种子。拌种时,拌100kg种子药剂加水1~2L调制成浆液状药液,加入种子后充分搅拌,促使药液均匀分布在花生种子表面,摊放晾干后即可播种。拌种后及时播种,随拌随播。

②叶面喷雾防治

在花生根腐病发生初期开始用药,结合田间根腐病的发生情况,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喷施防治。可使用30%恶霉灵水剂2500倍液或250g/L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或70%敌磺钠可溶粉剂2500倍液或400g/L萎锈·福美双悬浮剂3000倍液茎叶喷雾防治,每间隔7~10d施药1次,连续使用2~3次即可。在喷雾施药后2h内遇降雨,雨停后及时补施。

③根部灌药防治

在花生根腐病发生较为严重时,且叶面喷雾防治效果不佳时,可采取根部灌药的方式进行防控。使用60%铜钙·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30%恶霉灵水剂1000倍液或1.5%咯菌·嘧菌酯颗粒剂1500倍液,单株灌药液50~80mL,每间隔10~15d灌根1次,连续使用2次即可。灌根成本较高,当花生根腐病片区发病时,可只对中心病株周边直径5m的花生植株灌药处理,减少花生生产成本。

3、生物防治技术

花生根腐病生物防治多为以菌治菌的防治方式,即使用生物源、植物源等生物药剂进行防控。例如,使用3亿CFU/g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或10亿个/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00~2500倍液或8%井冈霉素A水剂800~1500倍液或5亿CFU/g多粘类芽孢杆菌KN-03悬浮剂800~2500倍液等,使用低倍液同化学药剂根部灌根施药,使用高倍液同化学药剂叶面喷雾施药。生物药剂用于花生根腐病的防治具有较强的安全性,不会产生药物残留,对生态环境友好。

根腐病在花生种植期间属于一种常见、危害较为严重的土传真菌性病害之一,发生后对花生产量及品质影响较大。农户在开展花生种植期间,应当通过了解根腐病的病原菌、发生症状、发生原因、规律等等,明确根腐病的发生条件及影响范围。花生根腐病防控可采取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方案,均对花生根腐病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农户实际应用期间,可结合花生品种、种植条件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根腐病的防控,从而达到根腐病的良好防控效果,防止根腐病的发生与流行,维护花生种植产量及品质。

(作者单位:274509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东明集镇人民政府)

标签:  花生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