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县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近年来,玉米病虫害的发生频率与危害程度不断上升,对该地区的玉米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而且随着气候变化、种植模式的调整以及国际农产品贸易的频繁,玉米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流行趋势呈现出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深入了解和掌握玉米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流行趋势,并探索有效的防范措施,对于保障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玉米常见病虫害发生特点
1、虫害发生特点
①玉米螟发生特点
玉米螟是东明县玉米种植中最为严重的害虫之一,其幼虫以独特的钻蛀习性,专门侵袭玉米的关键部位—心叶、雌雄穗及茎秆,初期心叶受害迹象表现为不规则、半透明状的白斑或细微孔洞,逐渐演变为特征性的横向排列孔洞,标志着侵害加深,针对雄穗,玉米螟幼虫的侵害更为致命,常导致雄蕊在未及展现其授粉功能前即被蚕食,继而引发穗部色泽转黄,最终枯萎。而且,该虫亦侵害茎部,干扰雌穗稳固着生,同时在危害部位外遗留粪便碎屑,作为其活动痕迹,加剧作物受损,在东明县生态环境下,玉米螟呈年度双周期发生规律,老熟幼虫利用玉米茎秆、果穗残体、田间残茬及深层土壤作为庇护所,安然越冬,其中茎秆内越冬的幼虫占比高达80%。
流行趋势:综合虫源基数、玉米生长阶段及气象条件等因素,预计东明县玉米螟总体将呈偏轻发生态势,但在部分越冬基数高、作物长势好、雨水适中的地块,玉米螟的发生可能会达到中等偏重程度,特别是进入7月中下旬后,随着玉米进入心叶末期至大喇叭口期,玉米螟幼虫将大量取食玉米叶片和心叶,对玉米生长造成严重影响。
②黄地老虎发生特点
黄地老虎对东明县春播作物为害最大,夏播玉米及秋播大白菜也常受其害,该虫专以幼苗根茎为入侵点,深入内部蚕食,导致幼茎基部被掏空,发生周期约为三代,具有较强的生存适应力,其生命循环中,老熟幼虫选择土壤作为庇护所,度过严寒冬季。早春时,越冬幼虫开始活动,上升到土壤表层化蛹,并产卵于湿润的土缝、土表及作物残茬上,幼虫在1~2龄时常在作物幼苗心叶为害,3龄以后则隐居于土中昼伏夜出,咬伤或咬断作物近地面的茎部。此外,由于春季气温回升快,降雨适中,有利于黄地老虎的繁殖和扩散。
流行趋势:近五年来,该地区黄地老虎危害面积平均每年增长约5%,部分年份甚至超过10%,而且由于耕作制度的变化,如连作、秸秆还田等措施的实施,为黄地老虎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生存环境,导致其发生程度逐年加重。
③玉米叶螨发生特点
玉米叶螨,尤其是二斑叶螨,在东明县玉米田中的发生具有鲜明的季节性特征,二斑叶螨的卵、幼螨和若螨因无法越冬而死亡,但在东明县,雌性成螨可能以杂草或作物为媒介进行越冬,待春季气温回升后,开始活跃并寻找新的寄主植物。东明县玉米叶螨的高发期为每年的6月中旬-7月中旬,这一时期,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和玉米田间的郁闭度增加,为叶螨提供了理想的繁殖环境,叶螨主要依赖于对玉米叶片内营养丰富的汁液进行持续性摄取,此行为直接引发叶片表面呈现出不规则的黄白色斑驳,随着危害加剧,叶片逐渐失去生机,严重干扰了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机制。
流行趋势:东明县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这种气候条件为叶螨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若夏季降水偏多,尤其是连续阴雨天气,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叶螨的繁殖和扩散,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几年东明县夏季降水趋势较为稳定,因此叶螨的繁殖环境将持续存在,随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推广,可能会为叶螨等害虫提供更加丰富的寄主植物资源,从而增加其发生和扩散的风险。
④白星花金龟发生特点
该虫以其独特的群聚习性,专门瞄准玉米植株的雌蕊部位,钻入苞叶内部,直接啃食宝贵的玉米籽粒,严重影响玉米的商品价值和产量,在成虫阶段,白星花金龟取食花器和嫩叶,进一步加剧玉米植株的损伤,而且白星花金龟遵循着一年一代的生命周期规律,其幼虫阶段深藏于土壤中越冬,以此规避不利环境,确保种群存续,成虫主要在6-9月间活动,这一时期正值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危害尤为严重。近年来,由于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栽培管理措施的不足,白星花金龟的发生面积逐年扩大。
流行趋势:随着发生面积的扩大,白星花金龟对玉米的危害程度也在不断加重,具体表现为被害果实的数量增多、被害程度加深。同时,白星花金龟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和迁飞能力,且对农药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使得防治难度逐年增加,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害虫数量,但易造成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问题。
2、病害发生特点
①玉米叶枯病发生特点
初期受害叶片上会悄然出现一系列黄褐色至暗褐色的细微斑点,这些症状往往不易察觉,但会经历一个快速扩展与融合的过程,变为覆盖广泛区域的大型病斑,在病害的严重阶段,病斑的累积与扩展会直接导致叶片功能衰竭,进而引发叶片的枯黄与死亡,严重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能力及整体生长。玉米叶枯病的发生与发展深受环境条件的制约,特别是高温与高湿环境为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滋生条件,尤其是在玉米生长周期的中后期阶段,随着植株体量的增大与田间管理的复杂性增加,若此时遭遇频繁的降雨天气,将直接导致田间湿度急剧上升,为病原菌的繁殖与传播创造了理想环境,从而使得该病害的爆发风险与严重程度进一步加剧。
流行趋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高湿天气频发,预计东明县玉米叶枯病的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将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在夏玉米生长的中后期,需高度警惕该病的爆发流行。
②玉米锈病发生特点
疾病初现时,受害叶片表面会细微地浮现出黄色至橙黄色的斑点,这些斑点会逐渐变成形态各异的椭圆形或细长线状斑块,且斑块表面会被一层锈色的孢子堆所覆盖,成为病害特征性的视觉标识。玉米锈病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具有较高的活跃性,即当空气湿度偏高且温度维持在较为凉爽的15~25℃区间时,该病的发生与蔓延速度会加快,此等环境下,病害不仅易于爆发,更可能迅速恶化,极端情况下可导致玉米叶片大面积枯死,对玉米生产构成不容忽视的威胁。
流行趋势:由于玉米锈病具有突发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且东明县夏季气候条件有利于该病的流行,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玉米锈病的发生面积不会降低,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控。
③玉米干腐病发生特点
攻击目标集中在玉米的果穗与茎秆部位,同时亦不乏对叶片、叶鞘乃至幼苗的侵染案例,受该病害影响的果穗,常出现异常早熟现象,籽粒易遭霉菌侵蚀,严重时整穗皆被霉腐所覆盖,此病害的流行条件较为特定,在经历高温干旱的气候环境后,如遇突然增多的降雨天气,其发病率会上升。此外,即便在玉米收获后的贮藏阶段,若条件适宜,病害仍有可能继续蔓延,进一步加剧损失。
流行趋势:随着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特别是在玉米生长后期及贮藏阶段,需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和病害发生情况,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二、针对病虫害的具体防范措施
1、农业防治防范措施
①玉米科学选种
在选择玉米品种时,应优先考虑具有强抗病抗虫特性的品种。例如,东单1331因其抗旱、抗倒、抗病性好的特点,在东明县及周边地区表现出色,适合广泛种植,以及登海710是一种矮秆大棒型早熟玉米新品种,不仅抗倒抗灾能力强,还表现出优异的抗病性,能有效抵御多种常见病害的侵袭,是当地农户的理想选择。需要注意的是,东明县近年来病虫害发生情况呈现一定规律性,如玉米螟、玉米叶螨等害虫的频繁发生,对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在选择品种时,需充分考虑这些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特点,通过选用对特定病虫害具有抗性的品种,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
②玉米种子处理
东明县的农户在玉米种子处理上,要先去除小粒、秕粒、破粒、坏粒及虫粒的品种,确保种子大小整齐一致,籽粒饱满健壮,为了进一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风险,建议使用杀菌剂、杀虫剂对种子进行浸种,这些药剂能够有效杀灭种子表面及内部的病原菌和害虫卵,为种子提供一层保护屏障。比如,用浓度为5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稀释范围介于500~1000倍之间浸种2h,经过药剂浸种或包衣的种子,其病害发生率可降低30%以上,有效保障了玉米的健康生长。
③整地工作处理
在种植玉米前,应选择土质松软、富含天然有机质且排水灌溉体系健全的区域,整地过程中,务必实施深层松土措施,作业深度调控于25~30cm范围内,利于穿透犁底层限制,提升土壤通气与渗水能力,以及注重土壤细碎与平整,形成上松下实的土壤结构,有利于玉米根系扎深与养分吸收,整地后,要对其进行施肥,农户则需确保施入2000~3000kg/667m2充分发酵的农家肥料,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肥力。此外,还需配施复合肥30kg/667m2、磷肥15kg/667m2、钾肥10kg/667m2,从而满足玉米生长对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需求。
④轮作间作种植
通过不同作物间的轮换种植,可以打破病虫害的寄生周期,减少病原菌和害虫的积累,从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和危害程度,对此,东明县农业部门应积极推广轮作间作制度,鼓励农户将玉米与其他作物如大豆、小麦等进行轮作。近年来实施轮作间作的田块,玉米病虫害发生率平均降低了约15%,产量提高了10%左右,特别是在玉米与大豆轮作的田块中,由于大豆根系的固氮作用,土壤肥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从而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⑤去蘖去穗处理
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分蘖现象虽为自然生理反应,却加剧了养分的竞争分配,因此,去蘖可以集中养分供给主茎生长,提高玉米的抗逆性和产量,建议农户在玉米幼苗达到3叶期后,便开始检查并去除分蘖,确保养分得到有效利用,同时,在玉米生长到一定阶段,也要去除多余的果穗,一株健壮的玉米植株,其雄性花序具备为周边多株玉米雌性花序提供充足授粉服务的能力,若任由果穗数量无限制增长,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植株养分过度分散,造成整体产量下降及果实品质劣化,农户可在玉米抽穗期,根据具体情况去除第2果穗、第3果穗等无效或发育迟缓的果穗,确保主穗得到充分发育,这一方法能使得玉米的果穗长度和穗重增加,双穗率提高,平均增产约30kg/667m2。
⑥合理追肥处理
玉米进入苗期后,是生长速度较快的阶段,对养分需求增加,此时农户应根据苗情进行追肥,一般来说,在玉米长出3~4片真叶时,追施尿素10~15kg/667m2,或高氮复合肥(如28-6-6)20~25kg/667m2,此次追肥旨在促进玉米叶片扩展、茎秆粗壮,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为后续的穗发育积累营养。当进入拔节至大喇叭口期时,为了满足玉米对养分的大量需求,建议追施尿素20~30kg/667m2,或根据土壤肥力及玉米长势调整,配施钾肥(如氯化钾10~15kg/667m2),这样不仅会增强玉米抗倒伏能力和促进籽粒灌浆,还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⑦玉米田块科学除草
对于小面积或密植的玉米田块,手工除草仍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除草方法,该方法通常在玉米出土后7~10d进行,这个时期杂草尚处于幼苗期,易于拔除,手工除草时,应注意避开玉米根部,避免对玉米造成伤害;而针对大面积玉米田块,可以采用覆盖法和机械除草法,农户采用可在玉米株下覆盖麦秸或黑色地膜,利用遮光原理抑制杂草生长。同时,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使用除草机、草坪修剪机等机械设备进行除草作业,这些设备能够精准控制除草深度和速度,避免对玉米造成损伤,这种方法不仅减少了化学药剂的使用,还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2、生物防治技术
针对玉米螟,农户可选择在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释放赤眼蜂,这一时期是玉米螟幼虫孵化高峰期,也是赤眼蜂寄生的最佳时期,建议释放1万~2万头/667m2赤眼蜂,采用纸卡或纸袋包装的赤眼蜂卵块,均匀悬挂在玉米植株的中上部叶片背面,注意避开中午高温时段,选择清晨或傍晚释放,以提高寄生率。除特定天敌外,还可以利用捕食性昆虫如瓢虫、草蛉等,对玉米田中的多种害虫进行综合防控,这些捕食性昆虫能够捕食多种害虫,如蚜虫、红蜘蛛等,有效减少害虫数量,建议每年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期,可投放捕食性昆虫混合种群约2万只/667m2,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害虫防控体系。
3、物理防治技术
①色板诱杀技术
针对东明县玉米种植中常见的害虫,建议选择黄色或蓝色色板,黄色色板对多种害虫具有广泛的吸引力,而蓝色色板在某些特定害虫的诱杀上效果更佳,具体来讲,色板诱杀的最佳时间应选在害虫发生前或初期,此时害虫种群密度较低,诱杀效果更佳,色板应维持在与玉米顶端相平或略高于植株顶端10~20cm的高度,同时,建议以8~10m的间距均匀分布,初期先行悬挂3~5块作为监测之用,以评估虫害密度,一旦发现虫害加剧,就要增加色板数量,以有效遏制害虫种群增长,色板应垂直悬挂,板面东西方向为佳,以充分利用光照提高诱杀效果。
②灯光诱杀技术
根据东明县常见玉米害虫的种类及习性,应选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等高效诱虫光源,这些光源能够发出害虫敏感的特定波长光线,有效吸引并诱杀害虫,一般情况下,玉米田应安放1~2盏/667m2诱虫灯,两灯间距保持在100m以上,悬挂在高出作物1m左右的位置。同时,诱虫灯要安装在玉米田的四周或中间开阔地带,避免被树木、建筑物等遮挡,确保光源能够充分照射到整个田块,并采用稳固的支架或三脚架进行固定,以防止风吹倒或人为破坏。需要注意,农户要定期对诱虫灯进行清洁和维护,清理灯上的虫尸和灰尘,确保光源的透射率和诱虫效果,以及检查电线、开关等是否完好,防止安全隐患。
玉米病虫害的防治需要综合运用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多种措施,以及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病虫害发生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策略和技术方案,通过以上综合技术的运用,可以降低玉米病虫害的危害程度。
(作者单位:274500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东明集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