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小麦纹枯病发病机制、危害评估与精准防治策略探讨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94)

小麦在我国南北方地区都有着广泛的种植,是重要的粮食类作物,也是基层群众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的逐渐加大,适合小麦种植的土地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提升单位面积内的小麦产量和品质已经成为很多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传统小麦种植管理过程中存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的现象,使得农田生态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小麦品种的生产性能不能够全面发挥出来,对提高单位面积内的小麦产量和品质产生了不利影响。新时期加强小麦病虫害的科学防范,对确保小麦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帮助,因此需要我们提高重视程度,注重做好小麦病虫害的有效识别,掌握病虫害的发生特点,然后构建综合性的防治策略,更好地防止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确保栽培安全。本次研究以小麦纹枯病为例,详细探讨了该种疾病的发生特点,并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希望对广大同行有所借鉴和参考。

小麦纹枯病是小麦生产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同时也属于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具有发病率高,传播范围广泛,危害性大的特点,会严重影响到小麦的产量和最终的品质,发生流行之后如果不能够及时控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处理,很容易导致小麦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甚至会导致绝产绝收。小麦纹枯病作为一种土传病害,其发生流行往往与大田的栽培管理,水肥管理密切相关。连续多年在同一个地块种植,小麦不注重做好土壤的有效处理和严格的卫生消毒,田间施肥量过大,种植密度过高。会给小麦纹枯病病原菌的传播流行提供条件。最终影响到小麦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严重威胁到种植户最终的经济收益。为更好推动小麦种植效益的提升,提高种植质量,就需要持续加强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特点调查,掌握该种疾病的发生流行特点和流行趋势,并从综合角度入手,不断完善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确保病虫害防治的规范合理,切实提高小麦纹枯病的整体防治成效。

一、小麦纹枯病的病原学特征

小麦纹枯病,也称为立枯病或尖眼点病,是由真菌中的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和禾谷角担菌(Ceratobasidium graminearum)引起的病害。禾谷丝核菌属于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菌丝细而柔软,初为白色,后变为淡褐色。菌丝有分隔,形成念珠状细胞,常形成菌丝垫和菌核。菌核是菌丝的休眠体,呈黑色或褐色,表面粗糙,球形或椭圆形,直径可达1~5mm,菌核是病原菌的初侵染源,能在土壤中存活多年。禾谷角担菌属于担子菌亚门角担菌属。其有性阶段形成担子果,但小麦纹枯病通常以无性态为主。病原菌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3~35℃,最适温度为25℃左右,病原菌在湿度较高的条件下生长繁殖较快,如降雨后或灌溉后,小麦纹枯病的病害容易发生和蔓延。

二、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机制与发展阶段

小麦纹枯病的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和菌丝的形式在土壤中存活。菌核在土壤中能够存活6年以上,具备较强的抗逆性;菌丝则可以在土壤中长期存续,并在适宜条件下萌发生长。小麦纹枯病的病原菌菌核和菌丝于土壤中栖息,当小麦播种之后,菌核和菌丝会侵袭小麦根部或茎基部。此外,病原菌菌核和菌丝还能够附着在种子表面,随种子传播,同时在适宜环境条件下,病原菌菌核和菌丝也能够借助气流传播至附近的小麦植株。小麦播种以后便会遭受病原菌的侵染,在整个小麦生长季节,病害在田间的发生和消长存在冬前和小麦孕穗期两个显着的发病高峰期。小麦播种萌发之后,幼苗的根部嫩芽可能受到病原菌的入侵而遭受危害。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病害的发生大致能够划分成冬前发生期、返青上升期、拔节后旺盛期和抽穗后的稳定期 4 个阶段。冬前大田通常以零星发病为主,播种较早的田块存在明显的侵染高峰期。并且随着冬季外界气温的逐渐下降,越冬期的病害发展趋于停滞。春季小麦进入返青期之后,天气转暖,外界温度逐渐升高,病原菌的繁殖复制能力逐步增强,病情又会加快发展。小麦进入拔节阶段之后病情开始上升,从拔节后期到孕穗阶段,大田的患病数量和严重程度都会呈现出急剧增长的态势,最终达到发病高峰期。当小麦抽穗之后,植株的茎秆组织抗病害能力相对增强,不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和植株间的水平扩展,因此发病趋于缓慢阶段。但是,在已受害的小麦植株上,病原菌能够由表层深入到茎秆内部组织加重危害,使得病害严重程度持续上升,从而导致田间小麦穗变白,不能正常完成整个开花过程。在小麦穗期,会在病穗上产生大量的白色菌丝层,小麦成熟以前,菌丝层上会产生众多菌核,然后落入到土壤当中,再次引发侵染。例如,在某些地区的小麦种植区,由于气候温暖湿润,加上种植密度过大,小麦纹枯病在孕穗期大面积爆发,导致大量小麦植株倒伏、穗粒干瘪,给当地的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三、蒙城县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剖析

蒙城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淮河平原腹地,东临蚌埠,西接涡阳,北连淮北,南与凤台毗邻,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 14.6℃,无霜期 216 d。年降水量为 850~950 mm,集中在夏季。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小麦是当地的重要粮食类作物,截至2024年蒙城县小麦播种面积约为1133.3k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90%以上,是安徽省粮食主产十强县。在小麦栽培过程中,病虫害因素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小麦纹枯病是当地最常见的土传类病害。近几年,蒙城县的小麦纹枯病发生面积约为133.3km2,约占小麦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发生流行率达 20% 以上的地块占 20%;5%~20% 的地块占 60%;5% 以下的地块占 20%,病害主要集中在小麦拔节至抽穗阶段,以轻度和中度发病为主。通过对小麦纹枯病发生流行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可以得知纹枯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近几年,蒙城县降水较多,气温偏低,有利于纹枯病菌的生长繁殖。另外,品种抗病能力不同,栽培管理是否得当,药物防治是否及时,也会给纹枯病的传播流行提供条件。

四、小麦纹枯病的发病原因

1、品种更新换代缓慢,品种抗病能力下降导致小麦纹枯病流行

近年来,小麦品种更新速度缓慢,导致现有品种的抗病能力逐渐下降。现代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虽然带来了产量的显着提高,但在品种的抗病性选育方面却未能同步跟上,许多农户仍然依赖传统品种,这些品种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出良好的抗病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原菌的进化和变异使得这些品种的抗病能力逐渐减弱,这一现象在小麦纹枯病的流行过程中尤为明显。此外,病原菌在长期与特定品种的交互作用中,逐渐积累了对这些品种的感染能力容易加剧病害的流行。

2、田间菌源数量积累量较高导致小麦纹枯病流行

长期以来,农田中的病原菌通过土壤、作物残体等途径不断积累,形成了大量的菌源库,这些菌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迅速爆发,导致病害的广泛传播。尤其是在连作和重茬种植的情况下,病原菌得不到有效控制,进一步加剧了菌源的积累。此外,田间管理不当,尤其是秸秆还田,操作不规范,不注重做好病害小麦秸秆的规范处理,使得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显着增加,最终导致小麦纹枯病的严重发生流行。

3、大田栽培管理不合理导致小麦纹枯病流行

传统的栽培管理方式往往忽视了病害防治的重要性,导致病害在田间迅速蔓延。有些种植户在栽培管理过程中并没有认识到密植种植虽然能够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但也为病害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过密的种植方式使得田间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病原菌容易在这种环境中繁殖和传播。此外,不合理的施肥和灌溉也会增加病害的发生风险,过量施氮肥会导致植株徒长,抗病能力下降,而不合理的灌溉则可能导致田间湿度过高,进一步加剧病害的发生。

4、药物防治不科学导致小麦纹枯病流行

药物防治不科学也是导致小麦纹枯病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农户在病害发生后,往往盲目使用农药,缺乏科学指导,导致防治效果不佳。在药物防治过程中农药的选择不当或使用不规范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进一步加剧病害的流行。滥用农药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对作物本身产生药害,影响产量和品质。

五、小麦纹枯病流行的症状与危害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常见的土传真菌性病害,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该种病害可以在小麦整个生长发育阶段产生危害,但不同阶段的危害症状差异性相对较大。幼苗期主要表现为小麦发芽后,芽鞘受病菌侵染后变褐死亡,幼苗出土后,根茎、叶鞘即可受到侵害,3~4片叶时症状明显,初期仅第一叶鞘上出现中间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致病苗枯死。拔节期症状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黄褐色椭圆形或梭形病斑,以后病部逐渐扩大,颜色变深,并向内侧发展危害茎部。茎秆上的病斑梭形,边缘褐色,中部灰白至草黄色。病斑可沿叶鞘向植株上部扩展,直至剑叶,随后叶鞘上的梭形病斑联合,呈云纹状,中间淡黄褐色,周围有较明显的棕褐色环圈。在田间湿度大、通气性不好的条件下,病鞘与茎秆之间或病斑表面,常产生白色霉状物,初期散生土黄色或黄褐色的霉状小团,担孢子单细胞,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基部稍尖,无色,重病株基部一、二节变黑甚至腐烂,常早期死亡。孕穗抽穗期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变软及烂茎现象,发病以上组织迅速失水及营养不良枯死,出现枯孕穗。病株因养分、水分供不应求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

六、小麦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1、小麦纹枯病的农业防治

①优选高抗小麦品种

小麦栽培管理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防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应该从优选小麦品种角度入手通过选择高产高抗的小麦品种,能够充分发挥小麦品种的抵抗能力,从而大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率。当前在安徽省蒙城县推广应用较好的高抗小麦品种主要有伟隆169、泛麦5号、烟农1212等几种。在具体的小麦品种选择过程中,还需要引导种植户注重加强品种有效更新换代,通常情况下每间隔2~3年就需要更换1次小麦主推品种。

②合理轮作降低纹枯病的发生流行

在小麦栽培管理过程中,为降低纹枯病的发生流行率,应该制定合理的轮作制度,引导种植户避免多年在同一个地块种植小麦减少土壤当中的病原数量。通常小麦与玉米、大豆等作物进行轮作,有助于恢复土壤肥力,减少土壤侵蚀。此外,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还可以推广小麦与蔬菜、药材等与其他经济作物的间作或套种,以增加农民收入。

③科学秸秆还田整地有效防止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流行

秸秆还田作业能够显着增加大田的有机质含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但需要注意小麦秸秆环节也需要一定的条件性,明确相应的操作技术方案。在小麦收割时,尽量将秸秆与麦粒分离,避免麦粒与秸秆混合,秸秆应进行粉碎处理,粉碎长度控制在5cm以下,均匀地将秸秆抛撒到大田当中。对于发生过小麦纹枯病的小麦,应该根据其发病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处理病害。较为严重的小麦田通常不需要进行秸秆还田作业,应该及时将秸秆清理出来之后进行青贮作业,利用牲畜过腹还田。同时为了促进秸秆的腐熟发酵,在秸秆还田作业过程中还可以向大田当中撒上腐熟剂4~5kg,尿素5kg。将粉碎后的秸秆均匀翻耕到土壤中,深度约为15~20cm,翻耕时,注意避免秸秆堆积成块,影响土壤通气性和水分保持。在秸秆还田后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适量施用底肥,底肥应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氮肥,促进秸秆腐熟,一般需施入完全腐熟的农家肥1500~2000kg/667m2、复合肥20~30kg/667m2、硫酸钾15~20kg/667m2。另外,为了杀灭土壤当中的病原微生物在秸秆还田和翻耕整地的大背景之下,还需要做好土壤的消毒处理,可以选择使用50%的多菌灵或者70%的甲基托布津使用200~300g/667m2兑水80kg进行田间喷洒作业,杀灭残留到土壤当中的病原微生物,也可以使用硫酸亚铁20~30kg/667m2深入到大田当中,同样能够起到很好的杀菌灭虫效果。

④科学的大田管理能有效预防小麦纹枯病

小麦在播种之前应该确定最佳的播种日期,一般在10月中下旬进行播种作业,播种量控制在10~15kg/667m2,播种深度3~5cm,行距控制在20~15cm。小麦大田栽培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完善整体的种植管理方案,营造一个不利于病原菌繁殖生长的环境,降低纹枯病的发生流行率。入冬前要进行1~2次的中耕松土,深度控制在2~3cm疏松土壤,并进行1次冬灌处理,灌溉量控制在20~30m3/667m2。小麦返青期后做好大田的追肥灌溉,对防止纹枯病的发生流行有着最直接的影响,通常在小麦的拔节期和孕穗期分别追施尿素10~15kg/667m2和8~10kg/667m2,并在第2次追肥作业过程中搭配使用硫酸钾5~8kg/667m2,采用沟施施肥方式,施肥深度控制在5~8cm,施肥结束之后进行1次灌溉,更好地提高肥料利用率。

2、药物防治小麦纹枯病

在播种前,可以使用种子质量0.03%的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0.0125%的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以预防纹枯病的发生。栽培管理过程中要注重观察田间病情,当病株率达到15%时,及时喷药防治,推荐用5%井冈霉素水剂300~350mL/667m2,或20%井冈霉素可溶粉50~60g/667m2,加水30kg喷洒。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和延长持效期,可以选用井冈霉素与枯草芽孢杆菌或蜡质芽孢杆菌的复配剂,或者选用丙环唑与苯醚甲环唑的复配剂使用量分别控制在300mL/667m2和50~60g/667m2兑水30kg喷洒作业,药物使用间隔为7~14d,连续使用2~3次。

综上所述,纹枯病是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类土传类真菌病害,在全国各地的小麦主产区都广泛发生流行,该种病害的发生会严重影响到小麦产量和最终种植效益的提升。为更好提高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成效和防治质量,就需要引导广大种植户高度重视纹枯病的有效识别和科学防范,掌握该种疾病的详细发病特点、发病规律和详细的发病原因,总结防治工作经验,然后制定科学的综合防治策略,真正做到早发现紧急处理,将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流行率控制在萌芽阶段。

(作者单位:233500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漆园街道办事处农业农村发展中心)

标签:  小麦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