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玉米病虫害防治手段与农药合理使用策略分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21)

玉米的产量与质量稳定性对确保粮食安全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气候变化以及农田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玉米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及其导致的损失正在加剧,对玉米的生产构成了重大的威胁。因此,迫切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以制定出具体的、全面的病虫害管理策略,并鼓励合理使用农药,以降低产量损失,减少农药残留,同时保持农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一、玉米病虫害防治的意义

防控玉米病虫害的影响深远,它构成了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坚固基石,对玉米产量和质量的提升具有决定性影响。此外,对于维护农民经济利益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制定并实施有效的防控策略以防止玉米产量的显着下降

考虑到玉米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粮食安全。任何病虫害的侵袭都可能扰乱玉米植株的正常生长,若情况恶化,可能导致大规模的产量减少或收成损失。因此,防控工作对于保障玉米产量的稳定性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2、防治玉米病虫害是确保玉米品质的重要措施

病虫害不仅影响产量,还会降低玉米的品质。通过科学的防控方法,可以减轻病虫害对玉米品质的负面影响,增强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防控玉米病虫害对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价值不容忽视。大规模的病虫害暴发可能破坏农田生态平衡,引发更复杂的生物多样性问题。而适当的防控措施有助于保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对农药的过度依赖,从而降低对环境的潜在风险。

3、从农民的经济利益出发,防控玉米病虫害能减少农民的经济损失,提高种植玉米的积极性

通过防治,可以降低因作物损失带来的经济风险,保障农民的收入来源,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玉米常见病虫害发病特征

1、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一种普遍存在于玉米种植区的叶部疾病,其病源可确认为玉米大斑病菌。初期阶段,农民可能会注意到叶片上出现了微小的、水渍状的淡黄色斑点,这是疾病早期的表征。随着病情的逐步恶化,这些斑点会扩展并形成长条形的深褐色病斑,其边缘颜色更为突出。在极端情况下,这些病斑会合并成大规模的病变区域,导致玉米叶片大面积黄化,严重影响光合作用的效能,从而对玉米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2、玉米螟

玉米螟,一种起源于玉米螟蛾幼虫的农业害虫。在早期阶段,玉米叶片上可能出现一些微小、形状不规则的白色斑点,这些是玉米螟幼虫活动的迹象。幼虫隐藏在叶片内部,消耗叶肉。随着虫害的发展,幼虫会在玉米茎秆内构建复杂的蛀道,内部充满虫粪和蛀屑,极大地削弱了茎秆的结构稳定性,使其易于折断。更为重要的是,当玉米的中心叶片遭受侵害而卷曲下垂时,将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导致产量大幅度降低,甚至可能造成整个玉米田的全面损失。

3、玉米蚜虫

玉米蚜虫,一种小型的绿色或黑色昆虫,常在玉米生长期间引发问题。它们倾向于集群栖息在玉米的嫩叶、心叶和茎秆上,利用其刺吸式的口器吸取玉米的汁液,致使叶片卷曲、颜色褪去,外观呈现类似霜冻损伤的状况,生长活力显着降低。在大规模的暴发时,玉米植株会出现明显的生长受阻和枯黄症状,严重影响其发育。此外,玉米蚜虫还是多种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其在扩散疾病的过程中加剧了病害管理的复杂性。

4、玉米红蜘蛛

玉米红蜘蛛,又称为玉米螨,是玉米生产中一种关键的害虫,其危害不容忽视。这些微小的昆虫,体色表现为红色或橙色,常隐藏在玉米叶片背面的绒毛中,它们利用刺吸式口器侵袭叶片的组织,导致叶片表面出现大量微小的白色或灰白色斑点,随着红蜘蛛数量的急剧增加,叶片可能全面变白,丧失光合作用的能力,最终导致植株死亡。由于其强大的繁殖潜力,玉米红蜘蛛能在短时间内对大片的玉米田造成重大损害,对产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5、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由玉米条纹病毒引发,是玉米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叶部病害。初期,该病状表现为玉米叶片上出现微小的黄色斑点,这些斑点在湿润的环境下会迅速扩大,转变为浅褐色。随着疾病的发展,这些斑点上会出现小而突起的疱疹,疱疹破裂后会释放大量黄色或褐色的粉状孢子。这些孢子通过风力传播,寻找新的寄主,从而导致病害在农田中的快速扩散。玉米锈病会降低叶片的柔韧性和光合作用的效能,进而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如若不采取及时、恰当的防治措施,可能会对整个玉米种植区造成重大损失。

三、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与农药合理使用的策略

1、农业防治措施

在玉米病虫害的综合管理策略中,农业防治占据着核心地位,这是一套以环保、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为基础的策略,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调整农田生态系统以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①采用具有抗病虫特性的玉米品种是预防病虫害的首要策略

借助现代科技,育种专家已成功研发出一系列能够抵抗病虫侵害的玉米品种,这些品种在遭遇病虫害时,其感染率和死亡率较低,从而降低了病虫害扩散的可能性。

②实施科学的作物轮作制度是农业防治的关键手段

轮作是指在特定土地上按照预定顺序交替种植不同的作物,如玉米、大豆、小麦等。这种策略能够打破病虫害的生命周期,破坏其生存环境,因为不同作物对病虫害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各不相同,轮作有助于显着减少病虫害的数量,减轻其对玉米的威胁。

③合理的种植密度和严格的田间管理也是控制病虫害的重要环节

适当的种植密度有利于玉米的健康生长,同时改善田间的通风和光照条件,减少潮湿环境,抑制病虫害的滋生。良好的田间管理还包括定期的田间巡查,及时发现并清除病株和虫害,减少病虫源,防止病虫害的进一步扩散。

2、生物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在现代农业中已获得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其起源于对过度依赖化学农药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和生物多样性损失的深刻认识。主要目标是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以促进更为可持续且安全的农作物病虫害管理策略。以玉米产业为例,玉米生产常受到病虫害的严重威胁,而生物防治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具有潜力的方案。在生物防治实践中,引入天敌生物是常见的策略,如利用玉米螟的天敌(寄生蜂和寄生蝇),它们能在自然环境中繁殖并定位到玉米螟的卵或幼虫,有效控制其数量增长,同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极小。此外,利用病原微生物进行控制也是重要的生物防治手段,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等能特异性地感染并消除多种玉米害虫,且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远小于化学农药,对人类和环境的安全性更高。例如,苏云金杆菌就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细菌,能产生杀死多种害虫的毒素,但对人类和有益生物无害。实施生物防治需要深入了解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种群动态、食物网关系以及病虫害生态学的复杂性。同时,结合农业管理实践,如采用轮作制度、增加种植多样性等措施,可以创建不利于害虫繁殖、有利于天敌生存的农田环境,以提高生物防治的成效。

3、物理防治技术

在现代的农业系统中,物理防治技术主要的理念是运用物理手段来实现对玉米病虫害的高效控制和预防。其中,广泛应用的昆虫性信息素陷阱策略,基于对昆虫繁殖行为的深入研究,通过释放与昆虫性信息素相似的化学信号,吸引并困住特定的雄性害虫,以此干扰其繁殖过程,有效减少害虫数量。此外,色诱板也是一种常见的防治手段,这些通常呈现黄色和蓝色的色诱板能吸引如蚜虫和红蜘蛛等玉米害虫,利用颜色的吸引力进行捕获,以降低对玉米植株的损害。再者,光诱捕器在控制夜间活动的害虫中起到关键作用,利用害虫对光线的偏好进行诱捕,以减少对玉米田的破坏。值得注意的是,物理防治技术的一大优点是它不会在环境中产生化学残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也不会诱导害虫产生抗药性。

4、化学防治与农药合理使用

①玉米大斑病防治技术

玉米大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严重影响。其防治策略主要包括实施科学的农业管理措施和适当的化学防治技术。在化学防治中,普遍应用的药物包含百菌清、甲基硫菌灵等特定的农药。百菌清作为一种广谱杀菌剂,能有效抵御玉米大斑病等多种作物病害。使用时,通常按照1∶800—1000的比例进行稀释,即每亩地施用500g—750g。防治措施应在病害初期进行,每隔7—10天重复施药,连续2—3次,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甲基硫菌灵因其对玉米大斑病的高效防治性能而受到农民的青睐。每亩需使用5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g—800g,加水均匀喷洒,喷施间隔同样为7—10天,以确保防治效果。

②玉米螟防治措施

玉米螟的防治措施在于合理并精确使用化学制剂。这些制剂包括生物源农药,如BT乳剂,以及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如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它们在农业实践中已证实能有效防治玉米螟,同时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首先,BT乳剂源于微生物,是一种环保型生物农药,不会在土壤或水源中积累,对环境无不良影响。施用时,每亩以100ml—200ml,配以50kg—75kg的水,均匀喷洒在玉米植株的中下部,特别是叶鞘和心叶之间,这是玉米螟幼虫的主要栖息区域。最佳施药时间是在玉米的心叶期,此时的幼虫最易受药剂影响,防治效果最佳,能有效抑制虫害的发生。其次,甲维盐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对玉米螟有显着的杀灭效果。通常按照每亩20g—30g,配合适量水进行田间全面喷雾。最佳施药时期是玉米的心叶期和抽穗期,这两个阶段玉米螟的活动最活跃,危害最严重。再者,氯虫苯甲酰胺是一种新型广谱杀虫剂,对玉米螟的杀灭效果极强,能迅速杀死害虫,保护玉米植株。使用时每亩10g—15g,加水稀释后在玉米心叶期施用。需要注意氯虫苯甲酰胺的药效可能受雨水影响。因此,应避免在雨前或雨后立即施药,以防止药效降低,确保防治效果。

③玉米蚜虫防治策略

玉米蚜虫,属重要的玉米病虫害种类,其生存策略表现为吸取玉米植株的汁液,此行为可导致叶片蜷曲,生长发育受阻,若情况严重,将大幅削减玉米产量,甚至引发全面的收成损失。因此,应采取及时且高效的防治措施。其中,药物控制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且效果显着的策略,常被采用。然而,药物使用必须遵循科学和合理的原则,以避免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首要任务是选择适当的农药。当前市场上针对玉米蚜虫的药剂种类繁多,如吡虫啉、啶虫脒等,这些药剂均显示了良好的杀虫性能。在选择时,需综合考虑蚜虫的抗药性、药物的毒性等级以及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其次,确保使用正确的用药量。过度使用农药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导致害虫抗药性的增强,同时增加农药残留的风险。通常,每亩施用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30g或啶虫脒乳油20ml—30ml,配以50kg—60kg的水均匀喷雾。实际用量应根据蚜虫的危害程度和农药制造商的指导进行调整。再者,应选择合适的施药时机,对玉米蚜虫的防治应注重早期预防,一般在玉米苗期发现蚜虫时即开始施药,以控制其种群数量的增长。此外,建议在早晨或傍晚无风的时候进行喷洒,以防止药液因雨水冲刷或快速蒸发而降低防治效果。

④玉米红蜘蛛防治要点

玉米红蜘蛛,其分类学上归属于叶螨科的种类,对玉米种植业构成显着的威胁。因此,实施高效的防控策略对于确保玉米生产的安全尤为重要。首先,阿维菌素作为一种生物性农药,其有效成分源于微生物代谢,对玉米红蜘蛛具有高度选择性和特异性,能有效抑制害虫数量增长,同时对环境影响较小,符合绿色农业的原则。在操作中,通常将其稀释至1500—2000倍液,每亩的用药量大约为200ml—300ml的剂量。防治的最佳时期应在害虫初现时,以尽早阻止其扩散。其次,哒螨灵作为广谱化学杀螨剂,其活性成分能快速穿透害虫体壁,对玉米红蜘蛛的成螨和若螨都有极高的杀灭效果。使用时,需将其稀释至1500—2000倍液,每亩200ml—300ml的剂量,选择在清晨露水干后、下午害虫活动频繁时施用,以提高防治效果并减少农药流失。再者,乙螨唑是一种具有内吸传导特性的化学农药,能被植物的根、茎、叶快速吸收并分布至全株,对玉米红蜘蛛的各个生长阶段都有良好的控制作用。使用时,将乙螨唑稀释至2000—2500倍液,每亩用药量约为200g—300g,喷洒时需确保叶片和茎部充分湿润,以充分利用药效。

⑤玉米锈病防治手段

目前,玉米锈病的常规防治策略主要依赖于三唑酮、萎锈灵和福美双等药物。这些化合物的效能经过了严格的科学验证,因其高效、广谱的杀菌特性,能有效遏制并消除导致玉米锈病的真菌。三唑酮作为一种多功能杀菌剂,对包括玉米锈病在内的多种农作物疾病展现出优秀的防治效果。常规施用剂量为每亩20%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g—150g,配以50kg—75kg的水,确保均匀喷洒在玉米植株的叶片上。为了确保药效,喷洒作业应在天气晴朗且无风的条件下进行,以避免药液因雨水冲刷或风力扩散而失效。萎锈灵由于其对环境的较小影响,常在有机农业中被采用。其施用标准通常设定为每亩地50%的萎锈灵可湿性粉剂100g—150g,加水50kg—75kg,通过喷雾器均匀喷洒。理想的喷药时间应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此时的湿度和温度条件有利于药效的发挥。

综上分析,玉米病虫害的管理主要依赖于对农药的科学且适当的使用,这包括但不限于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吡虫啉等化学制剂,以及啶虫脒、阿维菌素、哒螨灵等生物农药。每种农药都有其特定的防治对象、施用浓度、最佳施用时期以及特定的使用规定。种植人员应根据所在地区的具体病虫害情况,结合农药的特性与使用指南,制定出符合实际的防治计划。同时,为了减少农药残留,保护生态环境,应提倡实施多元化的控制策略,如推行轮作制度、利用生物防治手段以及种植抗病虫害的玉米品种等,以实现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1.015200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农牧和科技局;2.015200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3.015200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

标签:  玉米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