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国内各个地区都有广泛种植。传统的小麦种植技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小麦种植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病虫害问题,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与品质,如果不能提高小麦产量与质量,就无法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同时还会威胁新时期粮食安全,种植人员的经济效益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要不断提高小麦栽培技术。传统病虫害防控方法主要是使用大量的农药化肥,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于小麦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量使用药物容易产生药物残留,同时还会污染生态环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大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对策的研究力度。
一、当前小麦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提高农田资源的利用率,近年来种植人员对秸秆还田技术越来越重视。首先,应用该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同时秸秆还田后还能够减少化肥的用量。但是目前该技术的应用还存在一定问题,当小麦收割后种植人员没有及时开展秸秆还田工作,会影响土壤质量以及小麦种植后的生长发育情况。其次,种植人员没有合理控制小麦的播种密度,种植密度会直接影响小麦后期的生长质量。如果播种密度过大,小麦植株之间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如果种植密度过小,小麦的整体产量就会降低,会浪费部分农田资源。此外,当小麦种植完毕之后,种植人员要根据小麦的实际情况开展田间管理工作,田间管理工作包括灌溉、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多个环节。部分种植人员对于该项工作不够重视,没有按照小麦的生长特点与要求进行施肥,导致种植地块的土壤肥力较差。再加上没有及时灌溉,病虫害防控工作不够科学,上述因素不仅会降低小麦的产量,同时还会严重制约小麦种植产业的发展。在小麦生产过程中,病虫害问题无法完全避免,一旦爆发病虫害问题,会直接影响小麦的品质与产量。种植人员的病虫害防控工作如果没有做到位,会增加小麦的生产成本。目前常用的病虫害防控方法主要是使用农药化肥。这种防控方式会污染环境与土壤。
二、绿色小麦种植技术要点
1、做好播种前的准备工作
不同品种的小麦生长习性、抵抗病虫害的能力等特性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提高小麦的栽培技术水平,在播种之前种植人员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环境等因素科学选种。根据当地的病虫害发生特点,选择适应能力与抗性更强的品种。种植之前要对土壤肥力进行测定,根据测评结果针对性的进行施肥,提高土壤的肥沃程度。在测量时还要关注土壤的pH值,根据小麦的生长需求对土壤的酸碱度进行调节。播种之前要将田间的杂草全部清理干净,否则杂草会与小麦植株争夺土壤中的养分。要根据当地的天气情况选择最佳的播种时机与播种方法,合理控制小麦的种植行距,如果种植行距过小,会加剧小麦植株的竞争。
2、科学选择小麦品种
种植环境会直接影响小麦最终的产量,不同品种的小麦种子对气候,土壤等条件都有相应的要求。首先,种植人员必须对当地的温度、降水、光照、土壤质量等因素进行全面了解,根据这些综合条件选择品种。如果种植地区较为干旱,要优先选择抗旱性能更强的小麦品种。如果种植区域的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则要优先选择抗病虫害性能更强的小麦品种。通过科学的选种工作,降低环境因素给小麦生长带来的影响。不同小麦品种的生育期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选择品种时,还要考虑到当地小麦的生长期问题。其次,种植人员应考虑当前不同品种小麦的市场需求,优先种植市场需求量更高的小麦,这样才能切实提高种植人员的经济效益。
3、小麦种子处理方法
当小麦品种选择完毕后,种植之前要对种子进行处理。首先,要对小麦种子进行挑选,剔除干瘪、虫蛀的种子,颗粒饱满、均匀的种子在播种后生长发育情况会更加一致。种子挑选完之后要使用药剂进行拌种,拌种后小麦发生病虫害的概率会明显降低。目前常用的拌种药剂主要有种子杀菌剂、激素和营养剂等。种子杀菌剂可以对病菌、真菌的滋生繁衍进行抑制。激素和营养剂则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除了使用化学药物对种子进行处理之外,还可以使用益生菌、植物生长促进菌等有益的维生菌进行处理。这种生物处理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小麦种子的质量,种植后其抗病能力会更强。物理处理方法是指通过冷藏、干燥、热处理等方式对种子的贮存与保鲜性能进行改善,在适宜的种植环境中对种子进行处理,可以提高种子的生产能力及其质量。其次,种植人员要注意把控细节,在拌种时要确保各类药剂都能够均匀覆盖在种子上面。处理完毕后要立即播种,可以有效避免处理剂流失。
4、深耕整地、改善土壤结构
在种植之前要进行整地,目前常用的整地方式是对土壤进行深耕,利用深耕对土壤进行翻动,改善原有的土壤结构,让土壤具备更强的透气性与保水性能。在深耕过程中,种植人员必须合理控制耕地的深度与耕地速度,要注意避免过度深耕。通过整地使土壤表面更加均匀、平整,可以有效避免出现积水,在这种松软的土壤中更有利于小麦根系的发育,能够从土壤中吸收到更多的养分。在整地时要考虑到该地块的地形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农用机械提高整地效率。在整地时如果发现田间出现杂草,要及时进行清理,目前常用的除草方式主要是人工除草或使用除草剂。合理控制田间的湿度,做好水分调控工作,给小麦植株创造健康的生长环境。如遇干旱,整地后要立即进行灌溉,对土壤湿度进行调节,科学、合理的把控灌溉时机,既要把控好土壤的湿度,又要避免田间出现积水。
5、合理把控小麦播种时间
播种时间对于小麦的品质与产量至关重要,种植人员必须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温度、小麦品种特性等因素,合理把控播种时间。如果是早春播种,种植人员要关注气候的湿润程度与温度的变化。要注意不能过早播种,否则可能会冻伤小麦植株。过晚播种则会缩短小麦植株的生育期,小麦的产量会受到较大影响。因此,种植人员必须要根据气候特点、小麦品种等因素综合进行选择。播种方式分为条播和撒播两种方式,条播种植方法适用于平整度较高的种植地块。种植人员必须要根据土壤条件、播种量等情况综合进行选择,选择适配度更高的播种器械。要提前设定好播种密度,通常情况下播种深度控制在3cm左右,根据小麦的品种特性及生长习性等内容合理控制种植间距。播种后要压实土壤,这样可以显着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促进根系良好生长。
6、小麦水肥管控措施
为了能够满足小麦生长过程中的营养需求,种植人员应根据小麦的生产情况制定相应的施肥、灌溉计划,满足小麦生产过程中的营养需求,这是提高小麦产量与质量的关键。种植人员要根据小麦的不同生长阶段以及土壤的养分含量,科学控制施肥时间以及施肥量。通常情况下,在小麦生长初期只需要施加少量的氮肥与磷肥,钾肥的施加量要适当增加。当小麦进入抽穗期与灌浆期后,则要增加氮肥与磷肥的施加量。在施肥过程中要灵活调整施肥时机,满足不同生长阶段小麦的营养需求。除了肥料需求之外,还要制定科学的灌溉计划,满足小麦生产过程中的水分需求,将土壤湿度始终控制在最佳状态。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种植人员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灌溉时机以及灌溉量。缺乏水分或田间积水过多都不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目前常用的施肥方法主要有根际施肥、叶面施肥等。种植人员要灵活选择施肥方法,全面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常用的灌溉方法主要有滴灌、喷灌等,这些灌溉方式可以在满足水分需求的同时节约水资源。要加大田间管理力度,实时掌握小麦植株的生长情况,根据土壤中养分含量、土壤湿润程度等信息及时调整、优化田间管理计划。
三、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
1、小麦锈病
锈病是小麦种植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该病会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质量,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控,会导致小麦严重减产。种植人员必须要充分了解该病的形成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其进行防控,才能提高小麦的产量与品质。当小麦植株感染锈菌后就会引发该病,锈菌属于真菌,该病菌又分为条锈菌、黑锈菌以及白粉锈菌等不同的类型。锈菌会寄生在小麦的叶片或内部组织中,主要利用菌丝与孢子进行传播。种植地区的气候条件、小麦品种的抗病能力等因素,都会影响该病的发病率。小麦锈病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坚持“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防控策略从依赖化学防治向综合防治和绿色防控转变,防控方式由传统的分散防治向专业化统防统治转变。
2、小麦白粉病
白粉病在小麦种植过程中也较为常见,该病是由于感染白粉菌所引发的一种疾病。病菌主要寄生在小麦的叶片或内部组织中,主要利用孢子进行传播。该病菌在高湿、低温环境下的发病率与传播速度相对更高。为了降低该病的发病率,种植人员必须要合理调控田间的温湿度。在防控该病时可以适当使用化学药物,目前常用的药物主要是三唑类杀菌剂等。长期使用同类药物病菌容易产生耐药性,为了解决病菌的耐药性问题,要交替使用药物。除此之外,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还会污染生态环境以及土壤,小麦也容易产生药物残留。为了解决该问题,种植人员应选择低毒、高效的药物。如果药物使用剂量过小,达不到理想的防控效。药物使用剂量过大,则容易产生药物残留。因此,必须要合理控制药物使用剂量。
3、小麦蓟马
蓟马也是种植过程中一种常见的虫害,蓟马会啃食小麦叶片与穗部,最终会导致小麦植株出现凋萎、叶片黄化的问题。蓟马的繁殖速度较快,短时间内繁殖数量会迅速增加,会严重威胁小麦的品质与产量。在防治该虫害时,种植人员要采取综合的防控技术,及时清理田间的杂草。不要在田间堆放秸秆。及时清除该害虫的繁殖场所,可以有效减少蓟马的繁殖量。此外,利用害虫的趋色、趋光等特性对其进行诱杀。种植人员要深入了解该虫害在田间的种群密度及具体的分布情况,制定相应的监测、捕捉计划。也可以通过喷洒药物对其进行控制。要根据蓟马的数量合理控制药物使用剂量,目前应用较多的主要是新烟碱类药物,高效、低毒、低残留,可满足绿色生产。
4、小麦蚜虫
蚜虫是小麦种植过程中一种常见的虫害,蚜虫属于小型的昆虫,主要寄生在小麦的叶片、茎部、穗部等位置,会吸食小麦植株的汁液,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短时间内就会形成大量的虫群。气温、湿度变化以及小麦的品种会影响蚜虫的繁殖情况。种植人员必须根据小麦的防控特点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降低蚜虫给小麦带来的危害性。目前在防治小麦蚜虫时,常用的一种防控方法是生物防控法。该方法是指利用蚜虫的生物特性引进蚜虫天敌,利用这种方式对田间的蚜虫数量进行控制。蚜虫的天敌主要有瓢虫以及蚜虫寄生性蜂。种植人员在引进时要对当前田间的蚜虫数量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合理控制天敌的引进数量。如果引进数量过大,会破坏当前生态系统的平衡。如果引进数量过小,防控效果较差。为了让蚜虫的天敌种群能够稳定存在于该环境中,种植人员要给天敌提供适宜的生存条件以及资源,包括提供食物、保留或增加天敌的栖息场所等。利用这种方式维持当前田间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让天敌能够保持较高的活力。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间作、轮作等方式对当前的种植情况进行调节,合理控制种植密度,及时对虫源进行清理。
四、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
1、小麦物理防控方法
物理防控是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中常见的一种方式,这种防控方式的效果较为理想,同时不会污染生态环境。对小麦的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而言,必须要充分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色性等特点,对害虫进行诱杀。目前的物理防控方法虽然防控效果较为理想,但是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要不断对物理防控方法进行完善、改进。
2、小麦化学防控手段
化学防控是一种传统的病虫害防控方式,这种病虫害防控方法可以快速对病虫害问题进行控制,但是长期使用农药化肥会严重污染生态环境以及土壤,同时还会产生药残留。在防控病虫害问题时,要优先选择低毒、高效的药物,适当减少药物使用剂量,尽可能的降低环境污染问题,提高小麦食品的安全性。部分病虫害问题较为顽固,可能需要二次防控才能解决,种植人员必须要注意,在进行二次防控时要考虑到抗药性问题。
3、小麦病虫害其他防控措施
小麦病虫害的防控问题相对较为复杂,种植人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够提高病虫害防控水平。但是大部分农业生产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的农业知识,种植农作物时依赖以往的种植经验。这种农业生产现状制约了农业生产水平以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种植人员的病虫害防控意识相对较为淡薄,在遇到复杂的病虫害问题时,会优先选择化学防控方式进行解决,不能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进行应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培养出更多的农业技术人才,建立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定期组织农业生产人员学习病虫害防控相关的理论知识,让其逐渐具备绿色防控意识。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要不断加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方法的研究力度,实时更新最新的防控技术,培养出抗病虫害能力更强的新型小麦品种。
综上所述,在种植小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种植人员的栽培技术水平,掌握科学选种方法,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时进行播种。提高田间管控水平,及时追施肥料,合理控制灌溉次数。通过提高小麦种植技术来降低各类病虫害的发生率。病虫害问题无法完全避免,种植人员要不断学习病虫害绿色防控方法,尽可能地降低病虫害问题给小麦产量带来的影响。在提高小麦品质与产量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
(作者单位:233714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湖沟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