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蔬菜冬季生产管理技术现状及优化方法的探讨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410)

秋冬季蔬菜种植业展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大大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效益,加速了整个农业产业的进步。为了保证秋冬季蔬菜能健康成长,农户们需要掌握并实施科学合理的种植管理策略。基于此,本文对设施蔬菜冬季生产管理技术进行分析,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旨在深入探讨秋冬季蔬菜种植的关键技术要点,为农户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为了保障秋冬季蔬菜的健康成长,种植户需掌握并应用科学的种植方法和技术。通过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

一、设施大棚蔬菜生产技术概述

设施大棚蔬菜生产技术是一种集约化、高效化的农业生产模式,主要利用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来种植蔬菜,以提高产量和品质,适应多样化市场需求。这种技术在温室或塑料大棚内进行,能够有效抵御外界恶劣天气的影响,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二氧化碳浓度等条件,实现全年无间断生产。目前的设施大棚的类型包括塑料大棚、玻璃温室、连栋温室、智能温室。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设施大棚蔬菜生产技术正向着更加智能化、绿色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未来,预计会出现更多高效节能的新型材料和设备,以及更先进的环境调控系统,同时,如何在保证高产的同时,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将是该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设施大棚蔬菜生产管理技术现状

1、施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不足

在追求蔬菜快速且高产的过程中,许多农民采用了一种过于粗放的施肥方法,这种做法忽视了施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他们往往在施肥品种和施肥量上存在严重的问题,例如没有根据蔬菜的不同种类和生长周期选择合适的肥料,或者过度施肥。这些不当的做法不仅导致了土壤板结,增加了盐渍化现象的发生率,还破坏了土壤微生物生态平衡,影响了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对大棚蔬菜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2、温度与湿度控制有待提升

设施大棚蔬菜生产的关键在于精确控制温度和湿度,以满足蔬菜生长的需求。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农户在这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温度方面,春季是设施大棚蔬菜生产的重要时期,但农户往往缺乏对天气预报的了解,无法及时应对突发的降温情况。这种情况下,蔬菜可能遭受落花、落果的打击,甚至面临绝收的风险。此外,湿度管理同样不容忽视,尤其是在春季,大棚内外温差大,导致棚内湿度过高。高湿环境容易促进病虫害的滋生和蔓延,给蔬菜的健康生长带来额外的压力。而温度控制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蔬菜根系发育不良,生长速度减缓,最终影响到蔬菜的整体产量。

3、农药使用不当

面对病虫害的威胁,一些农户采取了过量使用农药的方式,虽然这种方法能够在短期内取得显着的防治效果,但其潜在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过量使用农药会导致蔬菜表面残留农药成分增加,直接影响蔬菜的品质和口感。长期食用含有高浓度农药残留的蔬菜,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引发各种健康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神经系统损伤、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等。此外,过量使用农药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土壤、水体污染,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进而破坏生态平衡。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影响蔬菜的质量和产量,加剧环境污染问题,对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构成了挑战。

4、田间管理水平低下

田间管理是设施大棚蔬菜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关系到蔬菜的生长状况、产量以及品质。由于忽视或管理不当,设施大棚蔬菜基地往往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如连续多年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同一类型的蔬菜,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土壤肥力逐渐下降,影响蔬菜的生长和产量。缺乏足够的通风措施会导致棚内空气流通不畅,湿度增加,为病虫害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进一步加剧了田间管理的难度。

三、设施蔬菜冬季生产管理技术优化方法

1、冬季蔬菜温度管理

冬季是蔬菜生长的关键时期,而棚保温被的管理则对保持棚内适宜的温度至关重要。实行“晚揭早盖”的做法,即在早晨揭开保温被时,要确保室内温度不要下降超过1℃,这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保存夜间积累的热量,防止夜间温度过低导致的热量流失。在下午室内温度降至18~19℃时,应立即重新盖上保温被,以尽可能多地保留热量。

对于深冬季节,为了确保棚室温度维持在一个适宜的水平,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加强保温效果。除了常规的保温被之外,还可在棚内增设“二膜”“三膜”或“四膜”,形成多层次的保温体系。在保温被上加盖一层“防雨雪膜”,既能防止雨水渗入,又能有效降低积雪对保温效果的影响。另外,设置“围裙”膜围绕在温室的前沿或大棚四周,能进一步减少室内热量的散失,显着提高保温性能。

在自然条件下难以满足蔬菜生长需求时,可采取人工增温措施来补充能量。这些方法包括利用生物质炉、热风炉、电热风机等设备提高棚内气温。其中,电热线的使用尤其值得推荐,通常将其埋设在棚内高畦10cm处,当地温低于10~12℃时启动加热。电热线主要用于喜温或不耐低温的瓜类和茄果类蔬菜,能有效提高地温和空气温度,确保这些作物在寒冷的冬季也能得到良好的生长条件。

2、大棚蔬菜光照管理

首先,优选由正规厂家生产的透光率高、流滴性能优良、具备多功能复合特性的棚膜。这类棚膜能够有效保持较高的透光率,同时具备良好的保温性能,这对于提高蔬菜的光合作用效率、促进生长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优质棚膜通常还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和较好的抗老化性能,减少了更换成本和维护工作,从长远来看更为经济实用。其次,棚膜的清洁状态直接影响到其透光性能和整体效果。定期使用抹布、拖把等工具清除棚膜上的灰尘、雾滴等杂质,不仅能提高棚膜的透光率,还能减少因遮挡而导致的光照损失,间接提高温室内的温度,有利于蔬菜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再次,在日光温室中,考虑到光照分布不均的问题,特别是在温室的北侧,光照强度往往较弱。通过在背墙或立柱上张挂反光膜,可以有效反射地面和墙壁的光线,增加温室内部的光照强度,特别是对位于温室北部的蔬菜植株而言,这一措施能显着提高其光照强度,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促进作物生长。最后,当遇到连续阴天或多云天气时,自然光照不足,会严重影响蔬菜的光合作用,影响其生长发育。此时采取人工补光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选择白炽灯、钠灯、碘钨灯或专门设计用于植物生长的LED灯等光源,根据蔬菜种类的不同,选择最适宜的光源。不同蔬菜对光谱的需求有所差异,因此应针对特定蔬菜种类选择合适的光源,以促进其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3、冬季蔬菜的水肥管理

在冬季,为了促进蔬菜的根系发育,可以使用海藻酸、鱼蛋白、生物菌、甲壳素等生物肥料。根据蔬菜的生长状态,可以选择不同氮、磷、钾比例的大量元素水溶肥。对于蔬菜生长初期,建议使用高氮型水溶肥,追施4~6kg/667m2,每隔10~15d追施1次。对于茄果类蔬菜如番茄、辣椒、茄子等,在生长中后期应选择高钾型水溶肥,追施8~12kg/667m2,每隔15d追施1次。而对于黄瓜等瓜类蔬菜,在生长中后期则应使用高钾高氮型水溶肥进行追施。在肥料选择上,优先考虑含有螯合态微量元素、海藻酸钾、植物诱抗蛋白等成分的产品,以增强作物的抗逆性和生长活力。

在低温季节,适当增加叶面施肥的频率是必要的。可以使用0.3%磷酸二氢钾、0.3%硝酸钙、1%葡萄糖的混合溶液,或者0.3%高钾型水溶性肥料、0.2%氯化钙、1%葡萄糖的混合溶液进行叶面喷施。对于受到冷害或冻害影响的植株,可以喷施含有氨基酸的叶面肥、低温诱抗剂,并补充钙、镁、硼、锌、铁等中微量元素,以促进植株的恢复生长和花芽分化。

浇水时应注意“三浇三不浇”原则,即在晴天浇水,避免阴天浇水;在上午浇水,避免午后浇水;浇小水,避免大水漫灌。所用灌溉水温应保持在10℃以上。选择连续晴天的上午,采用膜下滴灌或膜下沟灌的方式进行浇水,浇水后应及时通风排湿,以降低湿度,预防病害发生。

4、灾害性天气管理

面对不同极端气候条件,设施蔬菜的管理策略需灵活调整以保障作物生长。在遭遇严寒时,使用多层膜覆盖或添加保温被,减少通风时间,利用多种增温设施提高室内温度。做好安全排烟,确保加热设备的排烟管密封严密,防止烟雾泄漏对蔬菜造成损害。大风来临前,使用加布套的压膜绳或铁丝固定拱杆,防止膜面受损。若预计夜间有大风,需将草帘和防雨膜覆盖好,并在上方增设铁丝或压膜绳,以防大风掀棚。为应对降雪,建议预先在温室后屋面和墙体外斜面覆盖防雨雪设施,防止损坏墙体。遇大雪时,增加立柱,加固棚体结构,确保安全。清理棚顶积雪,避免融化过程中的热量损失,同时避免损伤棚膜。雾霾及连阴天气下,争取散射光,必要时揭开覆盖物让作物见光,清扫或冲洗棚膜,增加透光率,使用补光补温灯和反光幕增加光照。减少或停止浇水追肥,避免作物根部受损。使用烟雾剂或粉尘剂控制湿度,预防病害发生,适时采摘果实,补充叶面肥增强抗逆性。

当棚菜遭受冻害后,需避免温度急剧升高导致受冻组织坏死,逐步提升室内温度。增加空气湿度,稳定棚温,减少受冻组织失水。剪除受冻茎叶和果实,防止腐烂引发病害。使用叶面肥促进恢复,增强植株抗性。喷洒保护剂和药剂,防止病虫害蔓延。

5、病虫害综合防控管理

设施蔬菜的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包括但不限于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抗性品种选择、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以及化学防治。对于土传病害的防治,农业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料、实施栽培防控、土壤消毒、调整土壤pH值以及改善有害微生物的生态环境等。生物防治则侧重于引入拮抗菌、接种有益微生物、利用化学他感作用等手段。鉴于土传病害种类多样且显症时防治效果不佳,未来化学防治将更加注重无公害化,探索新技术如土壤电液爆处理和土壤微水分电处理以提高防治效果。采用防虫网、粘虫板或化学方法防治烟粉虱等介体昆虫,以及利用捕食螨等生物防治手段,都是间接防控复合病毒的有效方法。

对于野蛞蝓的防治,除了传统的化学方法,如生石灰、草木灰、啤酒诱杀等外,植物源杀虫剂以及转基因技术也显示出一定的效果。然而,不同种类的蛞蝓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以针对性地开发防控策略。

在韭蛆的防治上,生物杀虫剂的应用,尤其是利用昆虫病原线虫,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手段,尤其是在害虫综合治理中。噻虫胺等环境友好型农药也被证实对韭蛆有显着的防治效果。对于设施蔬菜的生理性病害,如由雾霾天气引起的病害,可以通过悬挂反光膜、适时调节覆盖物、使用特定膜材以及开启补光灯等措施进行缓解。对于有害气体造成的生理性病害,需通过加强通风、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减少化肥的使用以及定期清理田园等方式来改善环境。

四、设施蔬菜产业冬季优化发展建议

1、提升温室保温性能

现代温室设计应着重于采用高效的保温材料,如新型保温膜或复合保温材料,这些材料能显着提高温室的保温性能,减少热量损失,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同时,结构优化也是关键,比如设计合理的温室坡度和高度,利用太阳能辐射加热,增强温室内部的热稳定性。

自动化保温设施的引入,如自动卷膜机和智能温控系统,极大地提升了温室管理的智能化水平。自动卷膜机可以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自动调整温室覆盖材料,保证最佳的光照与保温效果。智能温控系统则能实时监控并调节室内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通过精确的数据分析,优化种植策略,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精准农业技术应用

滴灌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结合土壤湿度传感器和作物需水量模型,实现了精准灌溉。这种技术不仅能节约大量的水资源,还能有效控制土壤湿度,避免过度浇水导致的病害发生。通过精确测量作物的需水量,可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水分消耗,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温室环境监测系统的建立,通过安装各种传感器,实时收集和分析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等数据。基于大数据分析,系统能够预测作物生长状况,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如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的蒸发过快、低湿度引发的干热风等。这不仅提高了作物的生长质量,也降低了管理成本,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生态循环农业

构建温室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高质量的有机肥料,不仅减少了化学肥料的使用,还促进了土壤健康,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这种方法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还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形成了资源的良性循环。推广生物防控和物理防控技术,如引入天敌昆虫、使用诱捕器等,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依赖。这些自然方法不仅能有效控制病虫害,还能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作物健康生长。同时,通过优化种植布局和时间安排,利用自然界的季节性差异,实现病虫害的自然防控。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设施蔬菜冬季生产管理中存在施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不足,温度与湿度控制有待提升,农药使用不当,田间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针对问题,可从温度、光照、水肥、灾害性天气、病虫害综合防控五个方面入手,优化设施蔬菜冬季生产管理技术。展望未来,设施大棚蔬菜的生产将呈现出更高的集中度,同时,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将成为行业趋势。可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还将带来产品品质的飞跃,满足市场对高质量、高效率蔬菜生产的需求。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菜农们需不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设施农业知识和技术,以提高设施大棚蔬菜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优化种植结构,引入更为耐逆境、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实现设施蔬菜生产管理效率的有效提升。

(作者单位:300270天津市滨海新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300480天津市滨海新区杨家泊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标签:  蔬菜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