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高产高效玉米种植技术应用与病虫害综合防控实践指导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223)

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玉米产量虽然持续增长,但亦面临病虫害的严峻挑战。因此,开展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成果将为我国玉米生产的绿色高效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一、玉米种植前的选地整地

1、玉米种植选地要点

在选择适合种植玉米的地块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土层的深度以及土壤的肥力水平。必须挑选那些土层深厚并且肥力充足的地块,这样可以确保玉米的根系能够深入土壤并充分地发挥其生理功能。选择那些前一季种植过大豆或小麦的农田会更加适宜,因为这些作物收获之后,通常会进行大规模的翻耕作业。这样的翻耕有助于打破土壤中的团聚体,从而为玉米的生长提供一个更加理想的土壤环境。

2、玉米种植精细整地

在进行精细整地作业的过程中,运用科学合理的土壤处理技术是至关重要的,这直接关系到整地作业的质量和效果。采用深松整地的方法,可以一次性完成松土、旋耕、耙平、起垄镇压等多道工序,这种综合性的处理方式能够显着提升工作效率,同时确保土地的整理达到理想的水平。在实施深松整地时,特别需要注意深耕的深度,它应该被控制在20~25cm之间。这样的深度选择是经过科学考量的,它既能保持土壤的疏松状态,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又有利于玉米根系的生长发育,从而促进作物的健康生长和提高产量。

3、玉米种植地施加底肥

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合理施用基肥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基肥的选择及施用量需严格依据预期产量进行科学调整。为确保玉米获得全面而均衡的养分供给,采用氮磷钾复合肥作为基肥。对于预期产量在7000~8000kg/hm2的地块,施用的复混肥量为45000~55000kg/hm2。若预计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将达到8000~10000kg/hm2,则复合肥的施用量需相应提升至55000~67500kg/hm2。而当目标产量超过10000kg/hm2时,复合肥的施用量应稳定在约67500kg/hm2,以精确控制基肥投入,确保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养分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二、玉米科学播种技术

1、玉米优良品种选择

优良品种的选育是实现玉米配套高产技术推广的核心要素。在选取玉米品种时,遵循以下四个方面的标准:①选择具备显着高产潜力的中、晚期品种,以确保玉米的产量潜力;②品种的抗倒性能力,它直接关系到玉米在生长过程中的稳定性与最终产量;③发芽率达到85%以上,纯度则需保持在98%以上的高标准,同时结合精密度播种技术,可进一步将发芽率提升至6%~8%的水平;④通过严谨的田间试验,筛选出具备耐密植、抗病等优良性状的玉米新品种,这些品种对病虫害具有更强的抵抗力,从而为实现玉米的高产与稳产提供坚实保障。

2、玉米种子处理

①玉米晒种技术要点

在强光下连续曝晒2~3d,此举旨在激发种子的内在活力,并促进其发芽速度的提升。同时,利用光照中蕴含的紫外线成分,可有效杀灭种子表面附着的病原菌,进而实现病害防治的目标。为确保晒种效果,选择在晴天10:00~16:00这一时段进行,将种子平铺于干燥且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在黄昏时,及时将种子收回。在晒种过程中,定期翻动种子,确保每一粒种子都能均匀接受光照,以达到最佳的晒种效果。此外,避免将种子直接放置于水泥地或铁质平面上进行曝晒,以防止因温度过高而引发的种子灼伤问题。

②玉米浸种催芽技术要点

冷水浸种是一种处理种子的方法,具体操作是将种子完全浸泡于清水中,确保水面覆盖所有种子,历经12~24h之后,将其从水中取出并进行表面干燥处理,随后即可进行播种。此外,温水浸种亦是一种可行的处理手段,采用45~50℃的热水将种子浸泡6~10h,随后捞出并晾干种子表面多余水分,即可进行播种。温水浸种能够有效杀灭种子表面附着的病菌,如黑粉病菌与炭疽菌等,进而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③玉米种子药剂处理

常用药剂包括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及辛硫磷乳油等。将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比例与种子均匀混合拌匀;或者,采用50%辛硫磷乳油、水与种子的比例为1∶100∶1000进行拌种处理,随后将拌好的种子置于密闭袋中闷种半天,即可进行播种。此方法不仅能有效预防病害,还能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也可选用包衣成品,按照药种比1∶40的比例与种子充分拌匀,使种子表面形成一层药膜,随后在通风干燥处进行播种。种子经过包衣处理后,购买后即可直接用于播种。

三、玉米高产播种

春玉米的播种通常在4月初拉开序幕,而夏玉米在5月中旬开始。务必确保在6月初之前完成全部播种工作。为了提升播种的效果与精确度,在大垄上采取双行种植模式,宽行距维持在85~95cm之间,窄行距则控制在30~35cm,采用等行距控制策略。播种深度应精准把握,在3~4cm之间。播种完成后,进行土层覆盖与镇压作业,以确保种子与土壤紧密贴合,为种子的发芽生长奠定基础。在密实透播玉米的种植过程中,用种量约为35~40kg/667m2,对应的种植密度应设定在65000~72000株/hm2的范围内。这样的种植密度既能为作物提供充足的生长空间,又能有效利用光能资源,从而实现增产目标。此外,播种过程中还需特别注意种肥的深度施用。追施磷酸二铵130kg/667m2与尿素70kg/667m2,或选择施用45%的玉米配方肥,用量为550kg/667m2。上述肥料应与播种机同步施入,位于种子两侧约5~6cm的位置,或深施至种子下方的土壤中。这样的施肥方式既能有效避免种肥与种子的直接接触,减少烧苗风险,又能确保玉米在整个生长期内获得持续、充足的养分供应。

四、玉米精细化田间管理

1、玉米查苗补苗

一旦发现缺苗现象,应立即采取补种措施。在进行补苗时,采用恰当的移栽方法,以避免移植后的秧苗与大苗之间出现生长差异,进而导致雌穗难以正常抽出,最终引发空秆现象。若选择带土移植的方式,在幼苗长至4片叶时进行移栽。在缺苗区域,挖掘一个直径为22cm、深度为27cm的坑穴,并就近选取健康的幼苗进行移植。移植时,需确保根部土壤保持适当的湿润度,回填土壤时需压实以确保根系稳固,并覆盖一层表土以保水保温。为了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在阴天或雨天进行移栽操作。在无土移植的情况下,若遭遇干旱天气,幼苗的生长发育将受到抑制;而在降水后,其生长速度将会有所加快。因此,在降雨后的2~4d进行移植操作。若长时间无降雨,则需采取浇水措施以确保土壤湿度适宜。

2、玉米间苗定苗

为确保大苗、壮苗能够充分摄取养分与水分,务必对幼苗实施定期间苗措施。当幼苗生长至3叶期时,即可着手进行间苗工作;待其长至5叶期,则应及时完成定苗。此间苗定苗工作务必及时展开,以保障玉米植株的健康成长。

3、玉米间穗去蘖

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分蘖现象较为常见,具体表现为同一植株上生长出两个大小不一的穗部。此现象主要归因于农田中化肥施用过量,导致土壤肥力过剩。此外,播种密度不足也是引发此问题的原因之一。一旦发现分蘖现象,应首先观察植株茎干的生长状况,若茎干发育健壮,可考虑保留穗部,但出于控制总体养分消耗的考量,通常进行适当处理。在授粉环节,若授粉效果不佳,将直接影响玉米的结实率。针对此情况,应及时去除弱苗,以减少后期养分竞争。

4、玉米科学施肥管理

①壮秆肥施用要点

壮秆肥也称“拔节肥”,特指在玉米生长至拔节阶段后所施用的肥料。当玉米植株达到7~8片叶时,标志着雌雄穗开始进入分化期,此时作物对养分的需求显着增加,特别是在抽雄之后,对养分的渴求更为迫切。为满足此阶段生长需求,施肥应以氮肥为主,旨在促进叶片生长及穗部分化。施肥量为尿素150kg/hm2、硝铵225kg/hm2,以及钾肥30~45kg/hm2。施肥时需严控肥料用量,避免氮肥过量。过量施氮会导致玉米幼苗徒长,影响作物生长及后续产量品质。科学施肥、合理控制用量是确保玉米高产优质的关键。

②穗肥施用要点

雄穗抽出前与雌穗期是作物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的阶段,该阶段对养分的需求显着增加,因此,及时补施穗肥显得尤为重要。合理施用穗肥,有助于加速雌雄穗的分化进程,促进形成大且多的穗部结构,从而提高产量。此外,该阶段对肥料的总体需求量达到全生育期的约85%,是肥料需求最为旺盛的时期。在玉米抽雄前7~10d,追施尿素180kg/hm2或硝酸铵255kg/667m2。同时,需严格控制氮肥的使用量,确保该阶段氮肥的施用量占全生育期的40%~50%。为进一步提高肥料利用率,土壤耕层厚度保持在10cm以上。此外,在玉米生育前期,根据土壤水分状况进行合理灌溉,也是提升肥料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

③花粒肥施用要点

在玉米生长进入灌浆期之后,为确保作物生长健康,需适时施加营养补充,此阶段的施肥被称为花粒肥。在玉米生产中,恰当使用花粒肥,能够显着提升籽粒的饱满度,进而实现增产目标。施肥量为2250~3375kg/hm2,并辅以4500~6750kg/hm2的腐殖酸水溶肥料。此外,还应结合叶面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以进一步优化玉米生长状况。

5、玉米种植合理灌溉

在玉米的全生育周期内,按照约320m3/667m2的水量进行灌溉,总体灌溉次数为5~7次。为进一步优化灌溉效果,在条件允许的地区,配置喷灌与滴灌等高效灌溉系统。针对农田土壤缺水情况,应启动喷灌或滴灌,确保玉米充足水分,提升产量与品质,同时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鄢陵县玉米拔节至吐丝期易干旱,需适时灌溉,每次20~30mm。连续降雨导致土壤过湿时,应及时排水,以防根系腐烂,保障玉米产量。

6、玉米中耕除草

在玉米的栽培过程中,常见多种杂草,这些杂草具备迅速生长、高度适应环境及良好水肥利用能力的特点。因此,中耕期间除草工作至关重要,旨在避免杂草过度生长导致土壤板结,并需同步进行松土作业,以增强土壤透气性。首次中耕后,应于拔节前期实施第2次中耕,控制耕作深度在12~16cm之间。除草作业务必细致,确保无遗漏且避免损伤幼苗,以促进玉米根系健康发育。进入大喇叭口期后,应结合穗肥施用进行中耕培土,此时耕作深度应维持在约8cm,培土高度则设定在14~16cm范围内,此措施有助于优化排水与灌溉条件,并有效降低玉米倒伏风险。

7、玉米人工授粉

在玉米雄花盛开之后,可实施人工授粉技术。待雌穗发展至花丝显露阶段,随即展开人工授粉作业。为确保授粉效果,应选择适宜的天气条件,并在早晨露水蒸发后进行,持续至11:00。人工授粉的总次数应控制在4次以内,且每次授粉之间需保持适当的间隔,通常间隔时间为2~4d。

五、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

1、玉米大斑病的症状表现及防治措施

玉米大斑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玉米穗轴、叶鞘以及苞叶上出现小斑点。一旦植物受到感染,病斑会沿着叶脉逐渐扩散。在田间湿度较高时,病斑上可能出现灰白色的霉菌。在玉米生长期间,若温度在20~25℃且湿度较高,玉米大斑病菌极易蔓延。

预防玉米大斑病的常规措施包括:在播种前选择抗病性强的高品质玉米种子。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应注重田间管理,及时去除植株下部的2~3片叶子,以有效减轻田间过高的湿度。在日常管理中,一旦发现病苗,应立即拔除,以减少田间的病原菌数量。此外,实施科学的轮作制度和适时提前播种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一旦发现病害,应立即采取药剂防治措施:在大斑病菌早期,根据病情具体情况,适量使用50%甲基硫菌灵、50%多菌灵、75%百菌清等药剂进行喷洒,每隔10d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

2、玉米粗缩病的症状表现及防治措施

玉米在其生长周期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遭受此病害的侵袭,尤其是在幼苗期,当植株生长出大约5~6片叶子的时候,病害的症状就会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在心叶的根部以及叶脉上观察到一些半透明的黄化虚线斑点,这些斑点随后会扩散到整个叶片。受感染的幼苗通常呈现出深绿色,叶片的质地变得坚硬且宽阔,植株变得短而粗壮,这导致了心叶无法正常地伸展开来。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这种病害,在玉米出苗至3叶期之前,可以采用5%蚜虱净乳油进行喷施处理,使用时稀释至2500倍液。为了确保防治效果达到最佳,建议对整个农田及其周边区域进行两次喷洒,每次喷洒的间隔时间大约为10d。

3、玉米螟的生长特点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俗称钻心虫,是一种广泛分布的玉米害虫,能够侵害玉米的各个部位。它会侵蚀心叶,导致叶面上形成多排规则的小孔。在抽雄期,幼虫会侵入雄株内部,造成雄株受损,甚至可能导致其基部断裂。在玉米幼穗的分化与发育阶段,幼虫会向雌穗转移,以雄穗和嫩穗苞叶为食,最终侵入果穗,对玉米的正常生长构成威胁。

防治措施:采用丙环唑、辛硫磷、三唑酮等三种杀菌剂进行防治。使用辛硫磷水乳剂50mL,需以40%的浓度稀释后制成水溶液;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g,应以15%的浓度稀释后使用;丙环唑8g,则需加入45kg水中,并充分搅拌均匀。防治周期为每10d进行1次喷洒,连续喷洒两次。

4、玉米黏虫的生长特点及防治措施

玉米黏虫具有高度发生性、迁移能力和广泛食性的害虫,其主要破坏力集中在农田,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影响黏虫活动的关键因素是温度和湿度;10~25℃的温度范围有助于虫卵的发育,而超过30℃的温度则对虫卵发育不利。此外,湿润的环境和频繁的降雨有利于卵的孵化。

为了防治这种害虫,可以采用麦秆诱杀法。在农田中按一定间距均匀布置麦秆,每5d更换1次,并确保使用过的麦秆及时焚烧。化学防治采用40%的毒死蜱乳油,按照每75~100g乳油加入40kg水的比例,均匀喷洒2次,每次喷洒间隔为10d。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发展状况直接关联到整个农业领域的进步。种植业必须实施绿色防控技术,充分利用该技术的潜在优势,以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提升玉米的产量与品质。此举对于推动农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实现绿色农业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461300河南省扶沟县农业农村事业发展中心)

标签:  玉米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