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在水稻栽培管理过程中,就需要对影响水稻产量品质的因素进行针对性把控,然后从完善水稻栽培技术方案入手,积极应用高产栽培技术方案,并将种植环节落实到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方面,以此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主要结合实践工作经验,探讨了优质水稻栽培技术要点和病虫害防治方法,希望对广大同行有所借鉴和帮助。
一、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1、水稻品种选择要素
百色市田林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16~21℃,最冷月均温在9~12.7℃,多数年份终年无霜,光照资源丰富,有利于水稻生长,年均降雨量约为1200mm,为水稻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在水稻品种选择中要充分考虑田林县的气候特点,通常情况下应该选择耐高温抗倒伏的水稻品种,抗病虫害能力强,尤其对二化螟、稻瘟病等常见病害有较强抵抗力,生育期适中,产量高,品质优,米质好的优质水稻品种,常见的主要有桂香18良相优868、色香优116、更香优莉丝、野香优莉丝、金针香等几种。
2、水稻播种育苗方法
①水稻苗床选择与处理
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疏松,保水保肥性能好,向阳避风,光照充足,无病虫害,未受污染的稻田作为秧田。在苗床制作之前应该深翻细耙,按秧田与大田比抛秧是1∶20、水育秧1∶10、机插秧是1∶70、机抛秧1∶50备足丘块。
②播前水稻种子处理
播种前一周连续晒种2~3d,每天晒种6~8h,晒种结束之后选择清水选种,将漂浮在表面的秕谷捞出,使用饱满的稻种。晒种处理过程中,一般采用日浸夜露的方法,浸种时最好将种子放置在流动的清水当中,先浸泡6h,然后使用25%的咪鲜胺2000~3000倍液浸种6h,或用500倍液的强氯精浸种6~8h。浸种结束之后将种子捞出,用湿润的纱布将种子包裹,放置在催芽室中进行催芽,在催芽处理过程中要保障稻谷的升温控制在35~38℃。一般经过20h左右,水稻种子就会逐渐露白,播种前要注重做好露白种子的有效炼芽,一般将其在常温条件下摊开3~6h进行播种,这样能够使水稻种子的温度逐渐下降,提高播种出芽率。在水稻露白之后,温度调控到25~30℃,等到水稻芽长到稻谷的一半,水稻根系和水稻种子长度一致时就可以进行播种了。
③水稻育苗盘的选择
根据大田育苗要求,通常选择308孔的规格,大约需要80个/667m2软盘。确保软盘无破损、变形,且材质均匀、柔韧,孔径适中,以确保良好的出苗率。使用前首先要清除软盘上的灰尘和杂质,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用干净的布擦干备用,常用的消毒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恶霉灵水剂等。在消毒处理过程中可以将软盘完全浸泡在消毒剂溶液中,浸泡时间为10~30min,或者在水稻播种前1~2d将消毒剂按照一定比例稀释后,均匀喷洒在软盘上,以确保消毒剂充分。
④水稻营养基质配比与播种
常用的基质原料主要是稻田泥,以满足秧苗生长对氮、磷、钾等元素的需求。将基质均匀装填到软盘中,填充穴孔2/3,保证均匀一致。将提前处理好的水稻种子撒播到苗盘当中,确保每个苗盘孔能够播种2~3粒处理好的水稻种子,播种结束之后,在苗盘上方覆盖土壤,厚度调控到0.5~1.0cm,撒播结束之后,上方覆盖农用地膜周边用土壤围堵紧实,保障温度和湿度。
⑤水稻播种后的苗床管理
播种至出苗期需要较高的温度以促进种子发芽,确保苗床温度能够达到30~32℃为宜。水稻生长到一叶一心之后,要逐渐降低苗床温度,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这个阶段水稻苗床温度不能超过28℃,生长到两叶一心之后,要保证植株高度调控到7.5~8.5cm,苗床温度控制在20~25cm,避免温度过高导致秧苗根系生长发育不良。当水稻生长到三叶一心时苗床温度调控到20℃,并持续进行通风炼苗。移栽之前要确保苗床温度与外界温度保持一致,确保秧苗能够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当遇到突然降温之后,就可以在上方覆盖遮盖物。此外,在苗床水分管理过程中应该做到两叶一心期之前通常不进行灌溉,如果发现苗床发干,要及时进行少量多次的补水,当生长到两叶一心之后外界温度逐渐升高,需水量增加,保持床土湿润能够达到65%~75%,通常早晨日出前或傍晚进行,一次浇透,减少浇水次数,避免大水漫灌和冷水灌床,移栽前追施一次稀薄的粪肥作为送嫁肥。
3、水稻幼苗的科学移栽
①水稻幼苗移栽前的种植地处理
作物收割之后应该及时进行翻耕,结合翻耕施入有机肥。移栽前放水泡田1~2d,水层控制在3~5cm,进行田间平整,确保田面高低差不超过3cm,以便于灌水和排水。大田整地遵循适时早整地,田面平整,耕作层一致,清除残杂,四周平整一致,深浅一致,全田均匀,保持水分。
②水稻幼苗的移栽方法
株行距一般控制在15~20cm×25~30cm在机械化操作过程中应该确保所有秧苗插秧深度基本一致,秧苗排列整齐,行距株距均匀,插秧后秧苗成活率达到90%以上,确保水稻产量。
4、水稻移栽后的田间管理
①水稻移栽后的水层管理
在水稻移栽后,水层深度应在秧苗的2/3处,以不淹没秧心为准,防止秧苗因高温和强风导致的大量蒸腾失水。水稻移栽进入返青期之后,应该保持大田水层3~5cm,这样能够促进地表温度升高,促进水稻秧苗尽早分蘖,快速分蘖,在幼穗分化期到水稻抽穗杨花期,水稻对水分较为敏感,这个时期要特别注意加强水分管理,此时缺水将会严重影响到穗部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会导致茎秆长度减弱出现倒伏,因此在这个阶段应该保持适宜的浅水层,深度控制在3~5cm。进入后期之后应该采用干干湿湿交替灌溉方法,促进水稻生长,并在收获前一周排干稻田水。
②水稻各生长期的科学追肥
结合田林县的土壤养分情况,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田氮、磷、钾的配比应该控制在1.0∶0.5∶0.9,纯氮为10~13kg/667m2,五氧化二磷5~7kg/667m2,氧化钾8~12kg/667m2。结合上述要求一般在栽插之前可以追施完全腐熟的厩肥500~1000kg/667m2,或者使用商品有机肥60~80kg/667m2,并搭配使用尿素7~9kg/667m2,钙镁磷肥35~45kg/667m2,氯化钾4~6kg/667m2,硫酸锌1kg/667m2。水稻进入分裂期之后,可以追施尿素5~7kg/667m2氯化钾4~6kg/667m2,孕穗期追施尿素6~8kg/667m2和氯化钾5~6kg/667m2,水稻进入抽穗期之后,使用磷酸二氢钾150g/667m2加尿素500g/667m2,与50kg的水混合之后进行叶面喷洒,防止植株出现早衰。
三、水稻常见病虫害的药物防治方法
1、水稻稻瘟病的发病特征及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病原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梨孢属,有性世代为子囊菌亚门的 Magnaporthe grisea 。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不分枝,丛生于寄主表皮或气孔,大小为 80~160μm,具 2~8 个隔膜,淡褐色,顶端曲状,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洋梨形或棍棒形,常有 1~3 个隔膜,大小为 14~40μm,基部有脚胞(脚胞是分生孢子基部的特殊结构,在病原菌侵染过程中起一定的支撑和附着作用),萌发时两端细胞产生芽管,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附着胞是一种能够紧密附着在寄主表面的特殊结构,可产生侵入丝,帮助病原菌侵入寄主组织),紧贴附于寄主,产生侵入丝侵入寄主组织内。稻瘟病菌主要通过分生孢子进行繁殖,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从而迅速传播,在不同地区该种疾病的病菌可分为多个生理小种,小种对水稻的抗病性有不同影响。稻瘟病主要侵害水稻的叶片、茎秆、穗部等部位。苗瘟发生在三叶前,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病斑分为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节瘟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扩展后使穗颈部变褐;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稻谷变黑。稻瘟病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 40%~50%,甚至颗粒无收。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对稻瘟菌的繁殖和植株耐病性有一定影响,提高田间湿度有利于病原传播,促进稻瘟病的发生。稻瘟病菌的频繁变异易导致抗病品种抗性丧失,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难度。防治稻瘟病可以在稻瘟病发病初期推荐使用 20% 三环唑可湿性粉剂 100g/667m2,或者 30% 苯醚甲环唑乳油 15mL/667m2或者 50% 硫磺唑 200~250mL/667m2,间隔 7~14d 使用 1 次,连续使用 2~3 次。
2、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病特征及防治方法
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病害,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病。病菌主要存在于病稻上,可通过风雨、灌溉水等途径传播,通过水孔或伤口侵入水稻,具有病菌来源广、传播途径多、发生速度快、侵染时间长、危害程度严重等特点,常规方法较难防治。发病初期病斑通常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随后病斑沿叶脉扩展,形成波纹状或长条状的黄绿色、灰绿色或褐色病斑,病斑与茎部界限明显,后期病斑转为灰白色,并向内卷曲,使叶片枯死,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会产生乳白色溢脓,干燥后形成蜜黄色的小粒,黏附在叶片上。大便之后病株叶片变黄干枯,影响正常光合作用,易倒伏稻穗不实率增加,严重时整个植株枯死。白叶枯病可能导致稻谷产量损失达10%~20%,严重时甚至超过50%,甚至颗粒无收针对水稻白叶枯病,危害初期可以使用25%川化018可湿性粉剂100g/667m2,或者农用链霉素80g/667m2,兑水45kg喷雾防治,间隔7~14d使用1次,连续使用2~3次。
3、水稻纹枯病的发病特征及防治方法
稻纹枯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在病部表面集结成团,初期为白色,后变为暗褐色,形成菌核,菌核和菌丝体在土壤、病残体和灌溉水中存活,通过水流、农具和昆虫等途径传播,病原菌主要通过菌丝体繁殖,菌核在适宜条件下也能萌发产生新的菌丝体。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尤其是在温度在20℃以上、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病害传播速度加快。纹枯病主要危害水稻的叶鞘、叶片、穗部和茎部,发病初期植株基部叶鞘上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病斑,边缘模糊,随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云纹状,边缘暗褐色,中部呈灰白色半透明状,病斑进一步扩大致使多个病斑融合,导致叶片和叶鞘干枯,严重时可达剑叶。穗颈染病时,初为湿润状青黑色,严重时根株基部腐烂,植株成团倒伏,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水稻纹枯病会导致水稻产量下降,一般减产15%~20%,重病田可达60%~70%,减产的同时水稻结实率下降,千粒重减轻,秕谷增多。水稻纹枯病防治最佳时期为孕穗期,使用井冈霉素80g/667m2,或者75%稻曲纹枯灵可湿性粉剂30g/667m2,兑水45kg喷雾防治。
4、水稻稻飞虱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方法
水稻稻飞虱体型较小,成虫和若虫都呈扁平状,体长一般在1.5~2.5mm,成虫通常为淡黄色、淡绿色或灰白色,若虫颜色较浅,有2对半透明的翅膀,能飞能跳,口器呈针状,用于刺吸水稻茎秆汁液。稻飞虱具有迁飞性,可随风、雨迁飞传播,发生的最适温度为22~28℃,相对湿度80%~90%,在稻田当中稻飞虱有两个严重危害期,即7月下旬至8月上旬和9月上旬。稻飞虱成虫和若虫群集于稻丛基部,用口器刺吸水稻茎秆汁液,受害部位出现黄白色至褐色斑点,严重时叶片变黄、变黑,导致稻株营养和水分流失,受害严重的稻株茎秆基部变黑腐烂,甚至整丛倒伏枯死。稻飞虱产卵时,用产卵器划破水稻组织,造成机械伤害,同时该种害虫灰飞虱可携带传播水稻病毒,排泄物常招致霉菌滋生,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防治水稻稻飞虱危害初期可以使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50g/667m2,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0g/667m2,兑水45kg喷雾防治。
5、水稻稻纵卷叶螟及二化螟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方法
水稻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常见的迁飞性害虫,雌成虫体长8~9mm,翅展17mm,体色黄褐色,前翅前缘暗褐色,外缘具暗褐色宽带,内横线、外横线斜贯翅面,中横线短,后翅也有2条横线,雄蛾体稍小,色泽较鲜艳,前、后翅斑纹与雌蛾相近,但前翅前缘中央具1黑色眼状纹。稻纵卷叶螟一生食叶量较大,一般每条虫为害5~6片叶,多达8~9片,总食叶量13~17cm3,不同代别幼虫的食叶量有所差异,以2~3代较4代为害量大,严重的害虫为害会导致水稻千粒重降低,秕粒增加,造成减产,当稻田虫口密度大时,可见白叶满田,严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和产量。稻纵卷叶螟在不同生育期对水稻的影响不同,苗期受害重的稻苗会枯死;分蘖期受害,分蘖减少,生育期推迟,抽穗不完全;穗期受害,影响正常抽穗结实,瘪谷率增加,千粒重降低。成虫具有迁飞性,成虫可随风、雨迁飞传播,并且有很强的趋绿性,氮肥过多、生长茂密的稻田发生虫害较重。水稻二化螟是螟蛾科昆虫的一种,俗名钻心虫,蛀心虫,蛀秆虫等。成虫翅展雄约20mm﹐雌25~28mm。头部淡灰褐色,额白色至烟色,圆形,顶端尖。胸部和翅基片白色至灰白,并带褐色。前翅黄褐至暗褐色﹐中室先端有紫黑斑点,中室下方有3个斑排成斜线。前翅外缘有7个黑点。后翅白色,靠近翅外缘稍带褐色。雌虫体色比雄虫稍淡,前翅黄褐色,后翅白色。以幼虫为害水稻,初孵幼虫群集叶鞘内为害,造成枯鞘,3龄以后幼虫蛀入稻株内为害,水稻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孕穗期造成枯孕穗,抽穗期造成白穗,成熟期造成虫伤株。水稻稻纵卷叶螟及二化螟均用40%富士一号乳油150mL/667m2,或使用50%杀螟松乳油100mL/667m2,兑水45kg喷雾防治,药物使用间隔为7~10d,连续使用1~2次。
综上所述,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栽培管理过程中需要从提高种植效益和种植质量入手,更好地细化水稻栽培的各个环节,落实病虫害科学防范措施,确保生产出来的水稻品质优良,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最终为推动水稻种植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种植管理人员要熟知和了解常见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特征,当出现病虫害之后,能够第一时间判定病情和发展趋势,然后采用多样化的防治策略,保证病虫害的防治成效降低病虫害对水稻生长发育造成的不良影响,保证水稻栽培安全。
(作者单位:533300 广西百色市田林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