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优化措施探讨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36)

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类作物,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我国南北方地区都有着广泛的种植。玉米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食品加工、饲料、化工等诸多领域应用较为广泛,为相关行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因此随着各产业的不断向前推进和发展,市场对玉米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强。然而,在玉米种植管理过程中,很多农户一直坚持传统的种植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尤其是在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操作不当,使得玉米优质品种的生产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各类病虫害的耐药性逐渐增强,药物的防控效果逐渐变差,针对这一现状,就需要认真探讨当前玉米栽培管理缺陷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从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入手,不断探究玉米高产种植技术要点和病虫害防治的优化措施,引导农民群众转变传统的种植习惯和种植模式,最终为推动玉米获得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首先探讨了玉米栽培管理实践所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借鉴和帮助。

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渐加大,玉米的栽培面积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很多农业技术人员将关注重点放在提升单位面积内的玉米产量和品质方面,依托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和优良的玉米品种,切实满足各个领域对玉米的实际需求。农业现代化发展背景之下,各类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在广大基层地区的有效地推行,切实提升了整体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然而从当前整体的玉米种植现状来看,尽管种植效益和种植产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但玉米栽培环节仍然存在着很多技术问题,尤其是基层地区的种植户在玉米种植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品种更新缓慢,甚至使用自留品种,大田栽培不合理,病虫害防治不到位的现象,严重影响到优质玉米品种的进一步推广和生产潜力的发挥。

一、当前玉米种植和病虫害防治限制因素

1、玉米种子质量低下,更新换代缓慢

当前基层玉米种植中,种子质量低下和品种更新换代缓慢的问题尤为突出。当前市场上玉米种子的质量参差不齐,部分种子可能存在纯度低、活力差、病虫害携带等问题,低质量的玉米种子直接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周期、产量和品质。由于研发和推广力度不足,部分玉米品种已经远远落后于市场需求,很多玉米品种在抗病性、适应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总体产量和质量。另外,由于部分种植户对新型品种的认知不足,以及新型品种推广力度不够,很多种植户依然选择传统或者低效品种进行种植,这进一步加剧了玉米产量和品质的下降。

2、玉米大田土、肥、水管理不到位

在玉米栽培管理过程中,很多农民群众的大田栽培管理较为简单,不注重土壤的深翻、松土和除草工作,导致土壤板结,影响玉米根系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部分农民在施肥时,不能够掌握玉米生长发育阶段的需肥规律,过量使用氮肥,忽视磷、钾肥的施用,导致玉米生长过程中营养失衡,容易引发病虫害,同时也会影响玉米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在玉米生长过程中,水分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但是部分农民在灌溉时要么灌溉不足,导致玉米生长受阻;要么灌溉过度,导致土壤湿度太大,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

3、玉米种植密度不合理

玉米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种植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对玉米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不良影响。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植株之间的竞争加剧,叶片互相遮挡,光合作用效率降低,增加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因为病虫害的传播速度会加快,防治难度也会增加,从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种植密度过小,会导致单位面积内的植株数量不足,光能利用率低,使得玉米田间的空间利用率低,降低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从而使得光合产物减少,影响玉米的产量。还有不少农民群众在田间种植密度确定过程中,一直沿用传统经验式的管理方法,不能够严格按照玉米的种类不同确定最佳定植密度,造成优良品种的生产性能不能够全面发挥严重影响到最终的产量和品质。

4、玉米病虫害防治不到位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扰,不及时防治,轻则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重则导致玉米植株死亡。现阶段在玉米病虫鼠害防控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对玉米产量和品质产生了不利影响。由于农户连续多年在同一个地块种植玉米,使得田间病虫害的积累量显着增长,病虫害的种类在不断增多,而很多病虫害在发病初期阶段的症状十分相似,不易区分,导致农民在防治时往往难以准确识别,进而选用不恰当的药剂,无法有效防治。农民群众在病虫害防控过程中,防治方法单一,过于依赖化学农药,忽视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多元化防治手段,这样不仅容易导致病虫害抗药性的增加,还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另外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时机非常关键,但是部分农民未能掌握好防治时机,往往在病虫害已经较为严重时才进行防治,错过了最佳防治期,导致防治效果不佳。大田用药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用药量过大或用药次数过多,不仅增加了成本,还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影响,也有部分农民在选购农药时,过于关注价格,忽视了农药的质量,导致防治效果不佳。再加上很多农民群众缺乏系统的病虫害防治知识在病虫害防治期间很难做到科学用药、合理用药,这也是导致病虫害防治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要点的优化措施

1、优选玉米品种

山东省临邑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该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季风沙较多,玉米是临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因此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特征的玉米品种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应该选择抗倒伏性强、抗病性能优异、适应性强的优质玉米品种。现阶段在当地推广应用较好的高产玉米品种主要包括了登海605、登海618、丹玉405、登海652。

2、玉米种植地选择与处理

临邑县农业土壤类型主要有潮土,土壤质地疏松,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力较强,主要分布于黄河沿岸及故道地区,适宜玉米的生长发育。结合当地的农田土壤类型,在种植地选择过程中应该综合考量选择土质疏松、肥沃、保水保肥力强的种植地,避免盐碱地、低洼地或排水不良的地块,前作以豆科作物、小麦或棉花为宜,有利于养分积累和土壤改良。秋季深耕整地,耕作深度30-35cm,有助于疏松土壤、消灭越冬虫害,春季有条件的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耙地处理,耕作深度15-20cm,耙细土块、耙平耙碎,整地结束之后进行划沟起垄,沟距60-70cm,垄宽110-120cm,垄高20-25cm。另外在进行整地之前还需要做好基础的施入工作,通常情况下施入腐熟有机肥、过磷酸钙与硫酸钾、将肥料混合均匀之后撒到地表,结合土壤翻沟翻入到土层以下。

3、玉米的科学播种

①玉米的种子处理

播种之前对玉米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可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增强植株抗逆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通常情况下在播种前7-10d,将种子放在向阳、通风的地方进行晒种,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和降低病菌活性,连续晒种2-3d,但应该注意避免在强烈阳光下暴晒,以免损伤种子。晒种结束之后可以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1-2h,可以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和种子带菌。也可以选择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种衣剂,按照说明书推荐的药种比例进行拌种,拌种后要及时播种,避免长时间存放。有条件的植物在播种前可以进行催芽处理,这样能够缩短种子的萌发时间,确保种子播种之后快速出苗。将浸种后的种子捞出用干净的湿布或麻袋包好,放在温暖的地方进行催芽。催芽温度控制在20-25℃,湿度保持在60%-70%,待种子发芽率达到50%左右时,即可播种。

②玉米的科学播种

山东省临邑县玉米最佳播种时间一般在4月20日-5月10日,在播种操作过程中要确保气温稳定在10℃以上,土壤墒情维持在45%-55%,可保证种子吸水膨胀,顺利出苗。在播种操作过程中要逐渐转变过去等行距播种方式,通过推广应用宽窄行种植方式能够营造良好的大田种植环境,从而满足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需求,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率。播种之前做好机械设备的调整工作,按照整地起垄规格,窄行行距控制在30-40cm,宽行行距控制在60-70cm,株距控制在20-25cm播种深度控制在3-5cm,一次性完成开口播种镇压工作,也可以选择使用带有施肥器的播种机械设备,在玉米种子侧下方进行施肥,使用磷酸二铵20-30kg/667m2。播种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种子与化肥应分开施入,播种后及时镇压,以提高出苗率,播种密度应根据品种、土壤肥力、栽培方式等因素确定。

4、加强玉米田间管理

①玉米苗期管理

在玉米出苗后,及时检查田间的出苗情况,对于缺苗的地方,要及时补种,补种的种子应先进行浸种催芽,以促其早出苗,如果补种的玉米赶不上原先播种长出的幼苗时,可采用移苗补栽的方法,移栽时间最好在下午或阴天,带土移栽,以利返苗,提高成活率。间苗、定苗工作在玉米生长到3-4叶期和5-6叶期进行。在进行间苗、定苗的应选择在晴天的下午,病苗、虫咬苗以及发育不良的幼苗在下午较易萎蔫,便于识别淘汰,对那些苗矮叶密、下粗上细、弯曲、叶色黑绿的丝黑穗浸染苗,应该彻底剔除。定苗结束之后要做好中耕除草,苗期需要进行1-2次,定苗结束后可进行第1次中耕,中耕深度控制在3-5cm,中耕时要避免压苗,玉米进入拔节期之前进行第2次中耕,深度控制在10-15cm,此次中耕虽会切断部分细根,但可促发新根,控制地上部分旺长。另外,在玉米苗期阶段要进行适当的蹲苗处理,通常不需要进行灌溉,到拔节前结束。蹲苗时要注意掌握“蹲黑不蹲黄,蹲肥不蹲瘦,蹲干不蹲湿”的原则,通过中耕提高土壤的通透性能,消除土壤的板结结构,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

②玉米水肥管理

玉米追肥应该根据玉米生长阶段和养分需求,分次追肥,避免一次性施用过多肥料,同时在追肥处理过程中还需要结合灌溉处理,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挖掘机第1次追肥主要以氮肥为主,通常追施尿素8-10kg/667m2,第2次追肥在大喇叭口期,继续追施氮肥为主,补充钾肥,追施尿素15-20kg/667m2,氯化钾15-20kg/667m2,第3次追肥主要选择在玉米粒期,这个时期主要以叶面施肥为主,选择使用1%的尿素溶液和0.1%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叶面喷洒,分别使用10kg/667m2和15kg/667m2利用植保无人机进行低空飞行喷洒。结合追肥,还需要做到科学有效的灌溉处理,拔节期土壤墒情低于60%时灌溉,灌水定额30-50m3/667m2,大喇叭口期土壤墒情低于50%时灌溉,灌水定额50-80m3/667m2。花粒期土壤墒情低于40%时灌溉,灌水定额40-60m3/667m2,推荐采用喷灌、滴灌等高水效灌溉技术,避免大水漫灌,防止土壤板结。

5、玉米病虫害科学防治

①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病斑长梭形,呈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cm、宽1cm左右,初期为水浸状斑点,迅速扩展成为青灰色斑点,最后变为褐色枯死斑。在潮湿环境下,病斑上可长出黑色霉状物。玉米小斑病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还可为害果穗,一般长不超过1cm,宽限在两条叶脉之间,近椭圆形。病斑边缘色泽较深,为赤褐色。发病初期,喷洒20%的三唑酮乳油50-75g/667m2,或禾果利30-40g/667m2,混合喷雾时可加入70%的代森锰锌100g兑水30kg进行田间喷洒,每间隔10-14d使用1次,连续使用2-3次。

②玉米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锈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真菌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可导致叶片枯死,病斑初期为黄色小点,随后逐渐扩大,形成红色或橙色锈斑。发病初期,可选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4000倍,或者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g兑水50kg喷雾防治,每间隔10-14d使用1次,连续使用2-3次。

③玉米红蜘蛛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红蜘蛛亦称为玉米叶螨,属于绒螨目叶螨科叶螨属昆虫,雌成螨体呈椭圆形,体长一般在0.51-0.56mm,宽0.32-0.36mm,颜色为锈红色,背毛刚毛状,共有12对,不着生在瘤突上。雄成螨体型小于雌螨,体长0.44-0.48mm,宽0.21-0.27mm,体壳略尖,呈菱形,淡黄色。越冬时雌成螨会吐丝结网,聚集在向阳处的玉米秸秆、枯枝落叶、杂草根际、树皮和土壤裂缝内,卵散产在叶背中脉附近。红蜘蛛的发生与危害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决定其发生期的早晚、虫态和世代的历期长短,主要危害玉米等禾谷类作物,通过口针刺吸玉米叶片,吸取叶片组织中的汁液。被害的玉米叶片会出现针头大小的褪绿斑点,随着害情的加重,斑点会逐渐扩大,叶片会变黄、皱缩,直至干枯脱落,导致玉米籽粒灌浆不足,严重时甚至造成减产或绝收。玉米红蜘蛛可以应用2%阿维菌素乳油,或者20%哒螨灵乳油1800倍液、2000倍液每间隔7-10d使用1次,连续使用1-2次。

④玉米蚜虫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蚜虫体型较小,通常呈绿色、黄色或棕色,成虫体长约为2.5-3mm,翅展约4mm,身体呈椭圆形,腹部有明显的节。成虫有翅膀,能飞行,但通常在玉米植株上群集为害。玉米蚜虫主要集中于玉米心叶、叶片背面、花丝和雄穗危害,刺吸植物汁液,导致叶片出现黄化和枯死现象,受害玉米植株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片发黄,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田间蚜虫严重时,会导致玉米果穗瘦小,籽粒不饱满,甚至出现秃尖现象,显着减少玉米产量。针对玉米蚜虫可以应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者25%噻虫嗪水分散剂,或者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1500倍液或2000倍液,每间隔7-10d使用1次,连续使用1-2次。

综上所述,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的有效推广和应用是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关键环节,而要想实现高产玉米种植技术的深度应用,就需要从种植地的选择、品种选取、科学播种、大田管理,科学病虫害防治等几方面入手,注重做好精心的管理和调控,营造一个有利于玉米植株生长发育的环境,充分发挥优质高产玉米品种的生产潜力,确保玉米种植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单位:251500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孟寺镇人民政府)

标签:  玉米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