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梁是我国农业生产中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在我国高粱的种植面积较大,已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关键来源。高梁营养丰富,是我国的传统主食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可食用、饲用和酿造用,是综合利用价值很高的作物。同时高粱具有产量高,抗逆性强的特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无论是从营养膳食的角度,还是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高粱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粱高产栽培技术
1、品种选择技术
选择抗逆性强、丰产性好的优良品种是高粱种植的重要环节。首先要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病虫害发生程度和市场需求进行全面了解。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品质优良、产量高、抗逆性强的品种,同时还要注意种子的纯度和发芽率,抗旱性能也是在选择品种时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此外,农田质量的差异也会显着影响品种的选择。在土壤肥沃、质量上乘的农田里,晚熟品种更为适宜,因为能够充分发挥品种特性,为种植者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相反,在地势较高、土壤条件一般的田地里,选择早熟品种则更为合适。对选择的种子要求籽粒饱满,纯度和净度 9 8 % 以上,发芽率高于 8 5 % 以上,含水量在 14 % 以下,这有助于实现产量和质量的双提升。适合辽西地区种植的高梁品种有辽杂10号、辽杂11号、辽杂15号、辽杂19号、锦杂100号,酒高梁晋中0742等。
2、播种前田间准备
① 在挑选高梁种植地时,必须深入考虑其生长特性与土壤肥力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高粱能在多种类型土壤中自然生长,但实际种植经验表明,土壤的肥沃程度对产量有着显着的影响。因此,应综合当地条件,经过全面评估后,选择最适宜的土地进行种植。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在相同的农田中连续种植同一品种的高粱,以降低土壤病害和养分耗竭的风险。
② 应提前做好整地工作。前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清除田间的杂物,包括残留的植物根系和其他废弃物,确保土地的整洁。接着进行深耕,建议的耕作深度约为 2 0~3 0 c m 为宜,这个深度既能保持土壤的疏松度,又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同时还要确保土
地表面平整,耙压,以防止土壤水分过度蒸发,从而影响种子的发芽率。
③ 在整地过程中,还应根据土壤肥力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施肥。以农家肥作为主要肥料,用量控制在 如有需要,可适量增加硫酸钾的施用量,以满足种子发芽和植株生长过程中对养分的需求,确保高粱的茁壮成长和最终产量。
3、种子处理技术
在高粱播种前,需将选定的高梁种子进行处理,以确保播种质量及后续的健康生长。
① 高粱种子的挑选工作至关重要。此环节要求剔除所有干瘪、发霉或存在物理损伤的种子,仅保留那些颗粒饱满、外观完好的种子用于种植。这一细致筛选过程对于提高作物整体生长质量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② 晒种是另一项不可或缺的处理措施。在天气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农民需将种子平铺于阳光下连续曝晒2天。此步骤利用自然阳光的杀菌作用,可有效减少种子表面附着的病菌数量,进而提升种子的存活率。然而,在执行晒种操作时,必须注意避免将种子直接置于水泥路面上,以免因高温导致种子晒伤。接下来,浸种处理能进一步降低作物感染病虫害的风险。具体操作是将种子置于 的温水中,并加入百菌清、多菌灵等杀菌剂,充分搅拌均匀后浸泡3~5分钟。此过程不仅有助于杀灭种子内部的潜在病原体,还能为种子提供适宜的水分条件,促进其后续萌发。
③ 拌种作为种子预处理的最后一步,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根据往年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农民需选择合适的药剂,并按照科学比例进行配比。随后,将筛选好的种子倒入药剂中均匀搅拌,使药液均匀附着于种子表面并形成一层保护膜。待种子自然晾干后,即可进行播种。拌种处理不仅能够为种子发芽出苗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还能显着增强秧苗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4、播种技术
根据高梁的生长特性和当地的气候具体情况来决定播种的时间点。高粱种子在发芽初期对环境温度的要求并不严格,但是在出苗阶段,高粱对温度的需求则显着提升,通常维持在 2 0 % 以上且不超过26℃的范围内。因此,需密切监测未来数日的天气状况,以选取最为适宜的播种时机。若播种时间过早,因温度过低可能导致大量种子无法顺利萌发,相反,若播种时机过晚,则会相应地增加植株患病虫害的风险。辽西地区高梁播期一般在5月上旬进行,耕层地温稳定在 ,土壤含水量在1 5 % ~ 2 0 % 时为宜。
高粱种植方式一般有撒播、条播或点播,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高粱密度要因地、因品种确定,播种密度以“肥地宜密,薄地宜稀\"为原则。一般垄距45~ ,株距 2 0~2 5 c m ,保苗6000~8000株
。选用条播精量播种机或气吸式精量播种机,播后及时镇压,高梁是自花授粉作物,合理密植尤为重要。
5、田间管理技术
田间管理工作对高粱的长势和产量影响至关重要。一方面,田间管理措施得当,能够显着提升高粱的生长环境,进而促使种子发挥其最大的生产潜力,达到理论上的最大产量。通过精细化的田间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如果田间管理不当,导致田间中杂草丛生,那么高粱的生长环境将受到严重破坏,杂草与高粱争夺养分、水分和光照等资源,从而导致高粱生长受阻,杂草多田间容易发生病虫害,最终产量大幅降低,对农户的经济收益造成不利影响。
① 定植密度管理技术
高粱出苗后定植密度问题尤为关键。若高粱种植密度过高,将导致单株秧苗所能获取的阳光、水分及营养物质显着减少,过高的植株密度还会限制田间的空气流通,进而对作物的花粉传播过程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减少作物产量。在高梁种植过程中,合理控制定植密度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当幼苗叶龄达到3~4叶时,即可开始间苗工作。随着幼苗继续生长,待其叶龄增至5~6叶时,则需实施定苗操作。一般6000~8000 株 的种植密度被视为最优选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间苗时机的准确把握至关重要。若间苗过晚,幼苗根系已较为发达,此时进行间苗操作可能会对其根系造成损伤。通过间苗与定苗的精细管理,可确保田间的高粱秧苗维持在科学的密度水平,从而最大化地利用区域内的自然资源,避免秧苗间因争夺养分而导致的减产现象。针对土壤肥力不足或盐碱地等特殊种植环境,需灵活调整间苗与定苗的策略。可采用早间苗、晚定苗的方法,以减少秧苗因环境不良而死亡的风险,确保作物的最终产量。
② 施肥管理技术
高粱在生长过程中对营养成分的需求表现出显着的阶段性差异。农田土壤无法完全满足高粱生长所需的全部营养,高梁生长所需的氮、磷、钾这三种基本元素,需要及时施肥来补充,恰当的施肥策略便成为提高作物产量的关键。高粱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这些元素的需求量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对高粱的各个生长阶段有深入的认识,并据此进行科学的肥料配比。从幼苗期到开花期,高粱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特别旺盛,这一时期的需求量占整个生长周期的一半以上。因此,应适当增加施肥量,以确保满足高粱的生长需求。一旦高粱进入成熟期,其对肥料的需求量会大幅下降。此时,应减少施肥量,甚至停止施肥,以防止养分过剩对高粱造成不利影响。此外,肥料的用量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非施肥越多越好,对高梁过量施肥能导致叶片焦黄,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植株死亡,进而引起减产乃至绝产的严重后果。因此,在高粱的施肥管理中,精准施肥和科学配比显得尤为重要。
③ 灌溉管理技术
高梁耐旱能力较强,但是极端干旱的条件仍对高梁的产量造成负面影响。为了提高产量和收益,必须更加重视农田灌溉的管理,确保在高粱的生长周期中提供充足的水分。通常情况下,高梁种植地的灌溉策略应根据土壤湿度的实时数据灵活调整。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应持续监测土壤湿度。如果土壤保持适宜的湿润度,则无需额外灌溉;反之,一旦土壤出现明显的干旱迹象,就应立即对植株进行灌溉,以满足其水分需求。同时,在预期会有大量降水的情况下,农户应预先准备排水防涝措施,以防止农田积水,避免高粱根系因长时间浸泡而腐烂。通过科学和合理的灌溉及排水管理,农户能够有效提升高粱的产量和品质。
二、常见病虫害的防治
1、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在高粱的生长周期中,病害问题对其产量构成显着威胁,其中黑穗病与炭疽病尤为常见。
① 高粱黑穗病的防治策略
黑穗病是高粱种植过程中一种极为普遍的病害,主要由土壤中的厚垣孢子侵染植株所致。这种病害对高粱的最终产量具有重大影响,严重时可导致显着减产。黑穗病的致病菌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在土壤表面的存活能力可达1年之久。更为严峻的是,当病菌位于土壤内部时,其存活时间可延长至3年以上,这进一步加剧了高粱黑穗病的防控难度。
高粱黑穗病的防治方法:针对黑穗病的防治,当前主要的策略包括轮作与土壤消毒。选择抗黑穗病品种,实行与禾本科或豆科作物3年以上轮作;根据土壤熵情适时播种,缩短种子在土壤中滞留时间,争取早出苗,一次全苗,减少黑穗病的侵染。特别是高粱播种应以 5 c m 地温稳定在 以上为宜。化学防治:可选用 2 % 戊唑醇拌种剂拌种,高粱药种比1:170~250或每 1 0 0 k g 种子用 1 5 %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2 6 6~4 0 0 g 拌种。
② 高梁炭疽病的防治策略
高粱炭疽病主要危害高梁,为害的部位为叶片,该病是高粱重要病害,高粱各产区都有发生。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染病。苗期染病为害叶片,导致叶枯,造成高梁死苗。叶片染病病斑梭形,中间红褐色,边缘紫红色,病斑上现密集小黑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盘。炭疽病多从叶片顶端开始发生,严重的造成叶片局部或大部枯死。叶鞘染病病斑较大,椭圆形,后期也密生小黑点。高粱抽穗后,病菌还可侵染幼嫩的穗颈,受害处形成较大的病斑,易造成病穗倒折,造成腐败。
炭疽病菌的分生孢子具有越冬特性,能够伴随种子一同度过寒冷季节。待次年春季播种之时,这些潜藏的病菌即对植株开始侵染。此病害的传播途径广泛,包括土壤和种子带菌、雨水和空气传播,这不仅易于导致重复感染,还使得病害易于在大范围内迅速扩散。此外,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也对炭疽病的发病情况产生显着影响。温度过低、降雨量过大以及土壤含水量过高等不利因素,均可能诱发炭疽病的发生或加剧其病情。
防治高粱炭疽病,收获后及时处理病残体,进行深翻,把病残体翻入土壤深层,以减少初侵染源;实行大面积轮作,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高粱配方施肥技术,在第3次中耕除草时追施硝酸铵等,做到后期不脱肥,增强植株抗病力;选用和推广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淘汰感病品种;药剂处理种子用种子重量0 . 5 % 的 5 0 % 福美双粉剂或 5 0 % 拌种双粉剂或 5 0 %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可防治苗期种子传染的炭疽病及北方炭疽病;该病流行年份或个别感病田,从孕穗期开始喷洒 3 6 % 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或 5 0 %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 0 % 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2 5 % 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8 0 % 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2、高梁常见虫害的防治措施
高粱在生长周期中常见的虫害主要有象甲、螃螬、金针虫、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和蚜虫、棉铃虫、粘虫等地上害虫。
① 象甲、螃螬、金针虫、地老虎等地下害虫的防治方法
地下害虫主要指那些栖息于王壤中的害虫群体,它们直接威胁作物的根茎,通过破坏根系结构导致植株死亡,并最终导致高梁作物产量显着下降。针对这些地下害虫,防治措施可以从作物种植的基础环节开始处理。即播种前对种子进行严格的包衣处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一处理需要根据种植区域特定的地下害虫类型,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以高效地抵御害虫侵害,从而有效降低虫害风险。
② 蚜虫、棉铃虫等地上害虫的防治方法
高粱蚜主要寄生于高粱叶片背面,并从下往上扩散,对高粱造成主要危害。其通过刺吸叶片汁液,并分泌大量蜜露,滴落在茎叶上,使植株表面油亮发光。这种侵害导致寄主植物养分大量流失,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产品质量。受害较轻的叶片会变红,而受害严重的叶片则会枯萎,穗粒不实,甚至无法抽穗,最终造成严重减产或绝收。
高梁蚜大发生条件:高粱长势旺盛,田间密闭窝风,旬温大于 2 3 % ,相对湿度 5 0 %~6 0 % ,旬降雨量 1 0 m m 左右,则对高粱蚜虫发生极其有利。
防治方法:点片发生地块挑治窝子蜜。打去有虫底叶和起油株叶片,防止发展;用 4 0 % 乐果乳油 ,拌细砂 1 0 k g 扬撒在植株叶片上;或用 5 0 % 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1 0 % 吡虫啉2500倍液或 4 0 % 乐果乳油1500倍液喷雾。值得注意的是高粱对敌敌畏、敌百虫敏感,禁止使用,防治发生药害。
棉铃虫是一种多食性害虫。寄主植物达30多科200余种,常见的受害作物有棉花、玉米、小麦、高粱等。近年来随着棉花面积的减少,棉铃虫对高粱的危害越来越重,在当地特别是三代棉铃虫对高粱的穗部危害造成的减产越来越大。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结合除草消灭卵和低龄幼虫;药剂防治应在1~3龄低龄幼虫期进行。虫口密度较低时,可以选用苏云金杆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进行防治。对于密度大、虫龄高的地块,可选择 14 % 氯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 1 0~2 0 m l 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等,兑水喷雾防治。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提高高粱产量,进而实现农民经济收入,必须深入理解并精细管理高梁的整个生长周期。这样的精细化管理不仅能提升高粱的品质与产量,而且有助于实现农业经济的绿色、持久增长,全方位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标。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持续推动科研推广与创新,深化对高效种植策略的理解与实践。在品种选择上,应优先考虑那些具有优良特性的抗病高粱品种,同时精细甄选出适宜其生长的土地资源。种植和管理过程中,应兼顾科学与细致,有效运用生态防治(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方法,以维护高粱的健康生长环境,才能切实提升高梁产量。
(作者单位:122501辽宁省凌源市小城子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