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作为全球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其产量与品质直接关系到全球粮食安全与农民的经济收入。而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土壤质量、施肥技术、种植密度及病虫害防控等因素往往成为制约其高产稳产的瓶颈。随着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探索并应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策略,已成为提升玉米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为玉米种植者提供科学、实用的技术指南。
一、玉米种植以及病虫害防治的影响因素
1、土壤选择与管理不当
王壤作为玉米生长的基石,其质量与管理状况直接关乎玉米的生长潜力与最终产量。土壤贫瘠即土壤中有机质与矿物质含量匮乏,直接导致玉米生长所需的营养供给不足,营养缺乏状态会影响玉米的生理活动,具体表现为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因叶绿素合成受阻而黄化以及果实因养分积累不足而发育不良。土壤板结问题则更为复杂,其指的是土壤结构变得紧实,透气性保水性下降,相关土壤条件限制玉米根系的呼吸作用,使其难以从土壤中有效吸收水分养分,进而减缓玉米的生长速度并降低产量,盐碱化土壤中高盐分含量对玉米根系构成直接的毒害,抑制根系的正常发育,降低土壤的肥力水平,为玉米生长营造极为恶劣的环境,难以实现高产目标。
2、施肥不合理
施肥是玉米种植管理中至关重要的部分,然而施肥不当却可能带来各类负面效应。施肥过量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更会引发土壤污染问题,破坏土壤生态平衡,过多的养分在土壤中积累,促使玉米植株营养过剩,导致茎秆细长、叶片肥大而脆弱,易发生倒伏现象,施肥不足则会使玉米生长因缺乏必要的营养而受阻,表现为生长速度缓慢、叶片黄化、果实发育不充分。需要注意的是,忽视有机肥的施用会削弱土壤的团粒结构,降低土壤的肥力保水能力,使土壤逐渐退化,影响玉米的长期生长潜力,营养元素配比失衡同样不容忽视,如氮肥过量而磷肥、钾肥不足,会打破玉米生长所需的营养平衡,导致植株生长失衡,最终影响产量品质。
3、种植密度不科学
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品质的关键因素。种植密度过高植株间的竞争加剧,阳光空气流通受到阻碍,导致通风透光不良,促使病虫害的滋生传播,限制玉米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高密度种植还加剧植株对水分养分的竞争,使得部分植株因养分不足而生长不良,进而影响整体产量,种植密度过低则未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导致单位面积产量下降,造成资源浪费。
4、灌溉与排水管理不完善
水分是玉米生长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灌溉不足会导致土壤干旱缺水,影响玉米根系的正常生理活动和养分吸收能力,进而减缓植株生长速度降低产量,而过量灌溉则会使土壤水分过多形成水涝状态,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根系的呼吸作用,严重时还会导致根系腐烂死亡,排水不畅也是玉米种植中常见的问题,在多雨季节或低洼地区,若排水系统不完善或排水能力不足,土壤积水严重植株长期浸泡在水中,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加剧土壤盐碱化过程,进一步恶化土壤环境。
5、病虫害防治不到位
病虫害是玉米种植过程中面临的重大威胁,主要因为病虫害种类繁多、发生规律复杂且防治难度大,给玉米生产带来巨大挑战,若不准确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病虫害会迅速扩散蔓延,严重危害玉米生长。常见的玉米病虫害有蚜虫、玉米螟、锈病,其以不同的方式危害玉米植株,吸食汁液、破坏叶片茎秆、影响光合作用养分输送,最终导致玉米生长受阻、品质下降甚至绝收。
二、玉米先进种植技术应用
1、土地选择与准备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土地的选择与准备是奠定高产优质基础的第一步。尽管玉米对土壤环境的适应性相对较强,但为达到最佳的生长效果,选择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结构疏松且排水性能良好的地块至关重要,这样的土壤条件有利于根系的深扎养分的吸收,为玉米的茁壮成长提供有力保障。在种植前,土地的准备工作同样不容忽视。首先,科学进行深耕细耙作业,耕作深度应达到25\~30厘米彻底打破土壤板结,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强土壤的透气性保水保肥能力,同时深耕还能将土壤中的杂草种子、害虫及病菌等深埋地下,减少其对玉米生长的危害。其次,还需彻底清除田间的杂草和残留作物秸秆,相关杂物往往是病虫害的滋生地,彻底清理可减少病虫害的初始侵染源,降低后期防治难度。需要注意的是,在清理过程中,可将杂草秸秆进行堆区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最后,土壤准备过程中合理施入基肥,基肥应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为主,辅以适量的复合肥,其中有机肥富含有机质多种营养元素,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复合肥则能提供玉米生长所需的多种营养元素,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可为玉米整个生长周期提供均衡而充足的养分支持。
2、精心挑选与处理种子
种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玉米的产量品质,因此在播种前必须精心挑选处理种子,选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的优良玉米品种是实现高产的先决条件,相关品种通常具有抗性好、适应性广、产量高等特点,能满足当地农业生产的需求。在挑选种子时,应优先考虑纯度高、发芽率好、抗病性强的品种。纯度高的种子能减少杂株的出现,保证田间玉米品种的纯正,发芽率好的种子能保证出苗整齐一致,提高田间管理的效率,抗病性强的品种则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防治成本。播种前,可将种子置于阳光下适当晾晒,以促进种子内部酶的活性增强,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但需要注意的是,晾晒时间不宜过长且要避免暴晒以免损伤种子。若当地病虫害较为严重,还可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包衣剂中含有多种药剂成分能附着在种子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有效预防控制种传及土传病害的发生,同时包衣剂还能促进种子的萌发生长提高出苗率整齐度。
3、准确把握播种时机
玉米作为喜温作物其播种期的确定需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当地表温度持续稳定在 以上即可进行播种作业,主要因为玉米种子在低温条件下发芽缓慢且易受到病菌害虫的侵害,而在高温条件下则易导致种子失水过快影响发芽率,因此准确把握播种时机,对于保证玉米的出苗率整齐度至关重要。在播种过程中可采用机械播种或人工点播的方式,机械播种具有效率高、播种均匀等优点,可大大提高播种效率和质量,而人工点播则更加灵活适用于小面积或特殊地形的种植,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保证播种深度一致、覆土均匀以促进种子快速萌发并保证出苗整齐。注意播种后的镇压,压实土壤减少土壤中的空隙,提高土壤的保能力,为玉米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镇压力度要适中,力度过大会导致土壤板结影响根系发育,过小则无法起到压实土壤的作用。
4、科学合理密植
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品质的重要因素。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植株间竞争激烈影响通风透光和光合作用效率,而种植密度过小则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造成浪费,在实际操作中应按照所选玉米品种的特性和土壤肥力状况合理确定种植密度。通常而言,紧凑型玉米品种由于叶片上冲、株型紧凑等特点,应增加种植密度提高单位面积内的植株数量,增加产量,而平展型品种则由于叶片平展、株型松散等特点,应宜适当稀植,以保证植株间的通风透光和光合作用效率。与此同时,还需要考虑土壤肥力状况,肥力较高的地块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肥力较低的地块则应适当降低种植密度,以避免植株间竞争过于激烈导致生长不良。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密植技术可有效提高玉米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实现高产稳产的自标。但需要注意的是,密植技术的实施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以及栽培管理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调整。
5、精细化的水分与养分管理
玉米生长过程中需水量较大,特别是在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相关需水高峰期更是不可忽视。在相关阶段应按照天气状况和土壤情合理灌溉补水保持土壤湿润,以满足玉米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但同时也要注意避免积水造成涝害影响根系正常呼吸生长。在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对养分的需求也不同,苗期应以氮肥为主,促进根系发育和叶片生长,拔节至孕穗期是玉米需肥量最大的时期,应重施氮肥并配合磷、钾肥以促进穗大粒多,提高产量,而灌浆期适量追施氮肥则可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粒重品质。为保证养分利用效率最大化,还可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测定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玉米生长的需求,制定合理的肥料配方,科学搭配氮、磷、钾以及各种微量元素,既可减少浪费又可提高肥效。在此基础上,增施有机肥也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的重要措施,秸秆还田、粪肥、绿肥等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玉米根系发育,提高抗逆性。
三、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玉米病虫害的管理中“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是保证高产与优质的关键。相关策略强调不能仅依赖病虫害发生后的应对措施,而应利用各类前瞻性的预防措施降低其发生的风险。农业防治作为该策略的基础,要求在田间管理上采取精细化操作。定期巡查田地,及时发现并清除病株残体,以防止病原体在田间滋生与扩散,降低病原基数。实施深耕细作,合理的耕作制度以破坏病虫害的越冬场所,采用轮作换茬的方式,改变作物种类来打破病虫害的寄主链,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生物防治则是利用自然界的生物链关系,保护利用天敌来控制害虫数量。例如,赤眼蜂等天敌能够寄生在玉米螟等害虫的卵中,大量减少害虫的种群数量,对环境友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生态平衡。而需要注意的是,在病虫害发生严重、生物防治农业防治难以控制的情况下,化学防治仍然是必要的手段,农业工作者必须坚持科学用药的原则,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品种,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与此同时,为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应定期更换农药种类,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种农药。
为进一步提升玉米病虫害防治的效果,需科学完善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模式,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抗病玉米品种,是预防病虫害的基础,种植抗病品种降低病原菌和害虫的侵染概率,实行合理的轮作制度,避免连作带来的病虫害积累,秋季收获后进行深翻或深松,破坏地下害虫和土栖害虫的栖息地,减少越冬基数,按照当地自然条件、地力状况及玉米品种特性确定种植密度,提高玉米的抗逆性,使用绿僵菌、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防治玉米病虫害,在玉米周围种植洋葱、蒜、辣椒等有防治作用的植物减少玉米病虫草害的发生,利用害虫的趋光特性,安装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减少害虫数量,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利用性诱剂诱杀玉米螟等鳞翅目和鞘翅目成虫,安装诱捕器并放置相应的诱芯,可以有效减少害虫的交配,降低其种群数量,病虫害发生初期结合田间监测结果精准施药,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严格按照推荐剂量、使用方法施用。
2、针对性防治
针对不同种类的病虫害及其独特的发生规律,需要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玉米大斑病、锈病为例,这两种病害的发生与玉米品种的抗病性、土壤肥力及气候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防治过程中,要选择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在病害发生初期,准确喷洒多菌灵等药剂进行防治,以有效控制病害的扩散。对于玉米螟、黏虫等害虫的防治,可采用性诱剂诱杀成虫的方法。相关方法利用害虫的性信息素来吸引并杀死成虫,具有专一性强、对天敌影响小等优点。与此同时,农业工作者还应积极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3、强化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
在玉米病虫害管理中,构建高效、全面的监测与预警体系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关系到病虫害防控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监测点的选择应遵循代表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应优先考虑病虫害历史发生严重的区域、不同生态类型的田块以及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等关键区域,按照玉米种植规模、病虫害发生特点以及地形地貌等因素,合理确定监测点的数量分布密度,覆盖到主要病虫害的潜在发生区域,同时避免资源浪费,监测点应配备放大镜、显微镜、病虫害识别图谱、记录本,以便于工作人员进行准确的田间调查数据记录。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气候条件,制定合理的调查周期。在病虫害高发期,增加调查频次,以便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田间调查应涵盖病虫害的种类、发生程度、分布范围以及危害症状等关键信息,还应对玉米的生长状况、土壤环境等因素进行监测,以分析病虫害可能发生的原因,在调查过程中,应详细记录每个监测点的病虫害的名称、发生时间、发生面积、危害程度,还应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为后续的预警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病虫害的发生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收集分析当地的温度、湿度、降雨量,可预测病虫害的发生高峰期和重点区域,利用历史病虫害发生数据和气象数据,构建病虫害预测模型,可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可能影响的范围。按照预测结果,准确发布病虫害的种类、预计发生时间、发生程度以及防治措施建议等内容,利用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电视广播等多种渠道进行传播,以保证广大农户能准确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总而言之,玉米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提高是保障玉米产量品质的关键。优化种植环境、科学施肥、合理密植以及采用综合策略防治病虫害,可提高玉米的产量品质。未来,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玉米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将不断完善提升,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150010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农业农村局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