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时代脉搏?讲好新春故事

known 发布于 2025-08-25 阅读(427)

钱边实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最生动的故事在基层,年年走基层,处处有新意。2022年新春,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作为全省第一家报社、广播电视台合并组建的市州级地方主流党媒,在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守正创新,力争让“新春走基层”这一规定动作走出新意,组织记者们走进苗乡侗寨,进农村、入社区、走企业……用笔墨和镜头描绘、捕捉人们生活的细节,反映各族群众真实的幸福与愿望,于亮丽的风景中感悟基层的变化,于火热的生活中体察新时代的脉搏,以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融媒体产品发出新时代的强音。

一、聚焦时代脉搏 创新策划寻亮点

2022年是我国踏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关键之年,新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使贵州省的发展迎来了新一轮战略机遇期。黔东南全州上下正苦干实干、接续奋斗,这里处处都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奋斗故事。

聚焦新征程、展示新气象,围绕讲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黔东南贯彻落实新国发2号文件精神实践的生动故事,“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人民群众过好平安幸福年等重点内容,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研究制定了《2022年宣传报道工作方案》,推出《新春走基层》专题专栏,作为迎接党的二十大主题宣传的重要开篇。

“新春走基层”活动启动后,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第一时间从凯里出发,驱车一个多小时赶赴雷山县采访,当天就发回了充满热度的开篇报道《五星村村民的亮堂生活》。从1月17日起,中心记者先后奔赴岑巩县、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台江县、锦屏县、麻江县、剑河县等县市,实实在在地用脚力去寻找新闻。

二、关注苗乡侗寨 深入基层看变化

走进基层,把镜头、话筒对准群众,报道才会更生动。

“新春走基层”活动期间,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业务领导、部门主任分别带队深入黎平、榕江、岑巩等县走进基层百姓身边,用心用情记录基层变化,讲好新春故事。

黔东南州岑巩县注溪镇衙院村曾经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近年来,衙院村通过基础实施建设,推进产业发展与土司文化相结合,着力打造融合田园生产、田园文化、田园居所于一体的特色田园乡村,如今,以夜郎战鼓表演为核心的思州土司文化乡村旅游点已初具规模。

春节前夕,记者邱力一行来到这里,一场传统的百人夜郎战鼓表演正在上演,村里男女老少身着传统服装齐上阵,敲响战鼓、鼓声震天。战鼓表演,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一支战鼓队,不仅是文化传承表演队,还是政策宣传队,建设家乡的精气神更足。村民告诉记者,如今,战鼓队吸引年轻人参加,让老文化焕发出新活力,传统的思州牛皮鼓制作形成了一个产业。

“每次新春走基层都有新发现。”邱力感叹道。当天记者就采写出了《战鼓敲出幸福音 文化传承展新风》融媒体作品,其中,电视报道还被央视采用。

分享各地老百姓过年也是今年新春走基层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年三十,一场《苗乡侗寨云上除夕》直播活动走进基层。在雷山西江千户苗寨,直播组记者把镜头对准普通苗家,记录下他们杀年猪、做庖汤、吃年饭、喝米酒、唱苗歌的习俗。在镇远古城,直播组记者走进传统老宅,与居民们一起制龙灯、打糍粑,浓浓的年味引来线上1万多名网友关注。

为了突出乡村振兴工作重点,在春节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四组报道组深入基层聚焦乡村振兴一线、贴近基层群众、捕捉生动场景、记录一线广大干部群众的决心、信心和行动,展现大美黔东南脱贫攻坚新成果,精心采写了一批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的鲜活作品。如:《跟着村干逛侗寨 探看“乐乡”安居图》《摆贝村的蝶变》《搭好产业桥 连起振兴路》《在保护中创新突破 走出自己的乡村振兴路》等报道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州广大农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最新成就。

三、紧盯一线风采 展现奋斗新风貌

奋斗的姿态最美丽,奋斗的人生最精彩。2022年黔东南的冬天连续下了几场大雪,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全媒体报道团队在“新春走基层”活动中,不畏严寒,深入基层,走近各行各业坚守岗位的奋斗者,用脚力和实力采写了一篇篇满载着汗水与温情的报道。

春节回家过年在中国人心中有抹不去的情结。但在加强疫情防控前提下,能否“回家过年”不仅关乎个人,更关乎群众安全。凯里市公安局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号召,鼓励外省、外市民辅警就地过年不返乡,助力疫情防控。

作为一名外地民警,父母都在河南南阳老家,回家过年是凯里市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队民警顾红波积攒了很久的梦想。但是疫情当前,他只能把这份念头化作工作的动力。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 2020年、2021年春节疫情防控形势严峻,顾红波就没能回家过年,今年他又主动选择留了下来。这已是他疫情期间第三次“就地过年”了,对于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顾红波想法很简单:“为了疫情防控需要,牺牲我一个人的团圆,换来大家平安过年,在凯里也一样很温暖!”

像顾红波一样,春节期间,中心多路记者还走近春节期间坚守基层的驻村干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基层干部,节日期间的特殊岗位工作者,返乡就近就业的农民工等,关注为节日做保障的相关部门和一线人员、重大项目工程等行业,突出他们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关注普通老百姓生活发生的变化,对来年的期待等。如《社区工作者——坚守抗击疫情的第一道防线》《快递小哥杨武洋:成为“新”市民的这些年》等新闻讲述了各行业劳动者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的感人故事;同时,报纸栏目《他乡亦故乡 留“凯”过年》还策划防疫篇、春运篇、物流篇三个专版刊发18篇报道,充分展示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州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人们崭新的精神风貌。

参与到“新春走基层”活动的记者,也是坚守岗位的奋斗者。他们牺牲假期休息时间,用笔或镜头向读者传递了接地气、聚人气,有温度、有情感的黔东南故事。他们采访的过程,也串连出一个个乐其业、尽其职、负其责、精其术、竭其力的爱岗敬业故事。

四、围绕融合创新 唱响时代新旋律

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基本都是全媒体报道,“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成为媒体常态。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旗下各平台结合自身宣传特点,在统一部署、全媒体采访的基础上,实行多形式编辑,以媒体为矩阵,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整合资源、生产要素,积极引导编辑记者践行“四力”,在实践中开展媒体融合大练兵,磨炼采编队伍全媒体采访技能,派出50余名文字、图片、视频记者组成10余路全媒体采访小分队,奔赴田间地头、城市街区、工厂车间、春运现场、防疫一线,通过见闻式、体验式、回访式等多种报道形式,同时在统一部署、全媒体采访的基础上,“整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产、多元传播”融合媒体统一编辑刊播的方式,报纸有文、广播有声、电视有画面、短视频出彩,一篇篇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融合产品“破土而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其中,传统纸媒和广播电视播发的如:《“非遗”对联迎新春 石桥百姓笑开颜》《岑巩:战鼓敲出幸福音 文化传承展新风》《打造红色引擎 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跟着记者逛特色田园乡村 探寻“军屯遗珠”新寨屯》等一批有深度的宣传报道,通过记者视线全方位展示了我州广大农村新面貌新气象、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得到了受众的一致好评。

与此同时,新媒体平台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集“文、图、音、视”于一体,同步推出相关报道,并在央视移动网及时推送,在媒体深度融合创新上亮点频频,以全媒体平台、多媒体手段“烹饪”出更丰盛、更多元的融媒体产品,作为“新闻大餐”奉献给广大读者和用户。

根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期间,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新媒体矩阵(官网、官博、微信、抖音)《新春记者走基层》专栏共制作发布作品64条,点击量和阅读量超100万人次,在互联网和移动端传播上发出了黔东南媒体人的声音。

深化媒体融合,创新传播方式,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以“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为契机,实现了全方位采访、全景式展现、全媒体传播,通过记者走基层,展现了黔东南脱贫攻坚新成果,讲述了黔东南乡村振兴新故事,锻炼了一批精英骨干记者,唱响了大美黔东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建功新时代的昂扬旋律。

标签:  媒体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