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级媒体融合创新路径探索

known 发布于 2025-08-26 阅读(420)

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下,传统媒体面临用户流失、传播力下降等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战略目标[1]。目前,地市级媒体的融合发展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各地市级媒体在媒体融合方面如何探寻新路径,进一步推动质变升级,实现“纵深融合”发展已迫在眉睫。

一、地市级媒体融合的困境与瓶颈分析

(一)体制机制的协同性缺失

战略导向持续深化中最为直观的表现,是媒体融合机制的变革。地市级媒体作为“中央、省、市、县”四级传播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媒体融合不是简单地把媒体黏合在一起,需要系统思维和生产关系的重组。其中,组织结构、体制机制、政策支撑等尤为重要。

目前,一方面是地市级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进程中,仍存在各级媒体、各部门间的业务协作融通还不够,市县两级联动不足、生产机制不够健全,内部也存在传统媒体、新媒体“两张皮”的情况,日常宣传仍有“各自为战”的现象。另一方面,仍存在地市级媒体的组织架构、工作机制、管理体制等无法适应当下工作需求的情况。

(二)全媒体矩阵的效能失衡

媒体内复合式的矩阵传播,在渠道上需要实现差异互补,在受众上需要实现精准推荐,以高影响力的推荐和高质量的内容吸引受众。目前各地市级媒体虽然都在推进矩阵建设,在“两微一端一抖”开设了天量的账号,如视频号、抖音号、微信公众号等。看似轰轰烈烈,但一是存在多而不精,矩阵活跃度不够、影响力不大的现象,个别账号甚至长期不更新,成为“僵尸”账号。二是数量上来了,但质量跟不上。内容缺乏原创,或跟在部分新媒体或者社会自媒体后面转发、效仿。原创的内容质量不高,存在“自娱自乐”“自产自销”现象。

(三)人才结构的适配性矛盾

目前,地市级媒体人才的结构性缺失仍是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瓶颈。一是一些地市级媒体的人员年龄大、技术能力弱,无法适应当下全媒体传播的人才需求。加之天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对从业者的数字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传统采编人员难以适应云端协作、数据新闻制作等新型生产模式。二是地市级媒体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既具备内容创作能力又掌握新媒体运营、跨平台传播技能的全能型工作者存在巨大缺口。三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人才招不进来和招进来后留不住两个层面。

(四)技术支撑的可持续性短板

各地市级媒体虽已开发建设了大量新平台,但大部分主要的技术支撑仍依赖公司服务外包,导致技术服务跟不上、平台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另外,许多地市级媒体由于自身的技术人才不够、设备不足、研发团队经验及能力较弱等,在推进媒体融合中,仍面临持续性投人需加大的问题,运维方面面临技术更新与系统维护滞后,导致服务功能迭代受阻。

二、贵阳市媒体融合的创新实践

(一)以全媒体传播为理念,构建新型传播格局

媒体融合作为传媒发展与改革的重要议题,始终吸引着大众广泛关注。面对传播新形势,各地市级媒体积极作为,纷纷推出相应的措施。如打破固有宣传思维,以全媒体传播为理念,构建了新型传播格局。积极深化改革,提升管理水平,打造“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增强了媒体活力。

以贵阳市为例,该市作为全国地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单位,近年来在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早在2018年贵阳市就提出“全市一张网”的融媒体中心建设战略,并结合实际情况,构建起具有示范效应的市级融媒体中心,推动全市信息资源跨层级、跨平台、跨行业融合。先后与教育、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共同组建了覆盖教育、人社、税务等多领域的融媒体分中心,将80余个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政务号纳人市级融媒体中心业务体系[2。这为贵阳市媒体融合发展开创了新思路,为贵阳市“四全媒体”建设提供了新方法,在贵阳市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融通专业媒体与政务新媒体,不仅使专业媒体的采编关口大大前移,还打通了新闻媒体与市直有关职能部门的联系,让市属媒体矩阵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据统计,贵阳市以“甲秀新闻”客户端、“知知贵阳”、贵阳网等为龙头的新媒体传播矩阵目前数量已超过100个,用户下载量已达到6000余万。其中,“甲秀新闻”客户端下载量突破750万,在贵州省市级媒体客户端中排名第一。

(二)以新技术、新平台为牵引,实现资源全要素整合

目前,地市级媒体推进媒体融合过程中,已初步具备了内容生产和分发的技术手段,新技术、新平台和宣传内容始终相互支撑、相互配合、相互融合、双向赋能。各地市级媒体在新平台建设、新技术的运用上不断探索,依托天数据等技术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进而向用户推送个性化和定制化信息,不断推动内容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在数字技术赋能方面,贵阳市开发建设了贵阳“融媒大脑”技术平台。这既是贵阳市宣传部门的指挥调度平台,实现对市县两级融媒体中心宣传任务的分发和执行效果的实时监测,又是支撑市县两级媒体完成内容生产和发布的“云采编”平台。通过免费开放技术平台和统一存储维护,贵阳市级媒体和各县级融媒体中心可在平台上实现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该创新型技术平台整合“指挥调度 + 新闻生产 + 媒体监测”等功能,构建了“市级统筹 + 市县联动 + 四级融通”的全域一体化网络架构,在媒体融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天背景下,功能与作用进一步拓展,为地市级媒体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贵阳市县两级融媒体中心新闻业务和内容数据目前已经在“融媒大脑”技术平台实现全方位的共享融通。该平台目前已聚合客户端、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号、头条号、抖音号、视频号等159个新媒体传播平台和账号,并实现了对账号发布内容、传播效果的实时监测。同时形成有56万条信息内容的云媒资中心,开放给市县两级媒体使用。目前,平台推动市级融媒体中心融媒内容生产年均增长 20% 以上,年均发稿总量超过80万条,年均原创新媒体产品超过1万个,总阅读量接近100亿人次②。

(三)以提升引导力传播力为目标,推进内容供给再创新

各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传播的信息始终服务群众、服务社会,对国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媒体呈现”的同时,各地市级媒体也在不断推进内容供给创新,增加用户黏度。新闻现场也更坚持群众视角真实记录,文案、标题、话题、视频音乐、语言风格更接地气、更贴群众。

2024年,贵阳市统筹市县两级媒体在新闻表达方式方面不断探索,坚持视频化、融合化、系列化、精品化,着力加强精品内容创作,推进内宣外宣网宣,强平台、强作品、强人才、强融合、强队伍,持续提升舆论引导力。先后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贵阳贵安实践”“强省会”等重大部署,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纪念遵义会议9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和数博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重大活动上,策划相关主题宣传80余次,开设各类网络话题超过200个,开展网络直播超150场,制作新媒体产品1.2万余个。其中,千万级传播量作品超过100个,百万级传播量作品超过1000个,“区势工作室”内容品牌还被中国记协评为“我的工作室”优秀案例,成为贵州省地市级媒体唯一人选案例③。

在重大主题、重大活动的宣传过程中,贵阳市级媒体中的各类新媒体阵地火力全开,融媒传播形式多样成效明显。如合力打造了“路边音乐会”“越界影城”“爽爽贵阳”等多个流量品牌。以“2025贵阳路边音乐会跨年嘉年华”活动为例,市县两级开展大型融媒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过640万人次。在短视频平台上,“路边音乐会跨年嘉年华”短视频共计发布419条,总播放量高达2478.3万,获得点赞15万,多条短视频荣登抖音贵阳同城榜热度第一。

(四)以“新闻 + 服务”为载体,打破宣传服务瓶颈

媒体深度融合需要增强主流媒体的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各地市级媒体纷纷探索建立“新闻+ 政务 + 服务 + 商务”的运营模式,推进媒体融合向集约化、高效化发展。

贵阳市近年来指导市县两级媒体持续完善“融媒大脑”技术平台和政用、民用、商用平台的“1+3\" 主流媒体传播体系,推动市属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取得新突破。在“新闻 + 政务”方面,推出“贵阳融媒问政”服务平台,该平台作为市级党政机关网络治理创新载体,是一个集舆论监督、政务服务与多方协作的复合型平台,整合了政务服务、志愿服务等资源,形成包含 700+ 行政单元的数字化治理矩阵。2022年至2024年,已累计办结市民诉求4.7万余条,办结率超过 96% ,满意率86.5%。在“新闻 + 服务商务”方面,建设运营了智慧民生综合服务平台“爽贵阳”APP,为本地市民、外来游客提供民生综合服务。目前已接人民生服务事项2527个,用户下载量已突破260万,并人选中国信息协会2024数字政府管理创新类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

三、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创新

(一)探寻系统性变革的新路径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已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地市级媒体的融合发展与省、县不同,应建立适配自身实际的体制模式,要以创新为驱动,不断探索新模式,构建新机制,打造新体系。

一是要从把握媒体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找准新技术、新应用、新生产模式、新资源四个着力点,并结合地市级媒体的实际情况,加快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从体制机制、人才、业务流程等多方面进行全新的重塑和构建。二是地市级媒体应按照一体化思路,构建有利于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新机制、新模式,将优势资源集聚到互联网主阵地上。让传统媒体、新媒体深度融合,形成集约、高效的生产体系,构建符合地市级媒体的媒体融合运营的功能布局。三是地市级媒体要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综合优势,要主动对接,广泛联合县级融媒体中心及各市直部门融媒体中心、各社交网站平台、各自媒体平台,做好市县融媒体中心新闻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流程再造工作,健全相应工作制度、管理制度,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融媒宣传格局。

(二)探寻媒体传播的新方法

地市级媒体需要不断探寻媒体传播的新方法,在内容传播上出新、出彩。一方面,地市级媒体要在服务升级和模式创新中探索新的发展点,通过“新闻 + ”服务,抓住本地用户,守住自主可控传播阵地基本盘,拓展内容生产、平台运营、宣传推广、营销联动等方面的多平台耦合赋能,在加强用户黏性和彰显主流媒体影响力的同时,实现自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地市级媒体应做好新媒体平台账号梳理,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关停并转一批传播力弱、影响力小的新媒体平台账号。集中精力在网、端、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打造新媒体旗舰账号,同时要指导、帮助县级融媒体中心做好新闻客户端建设,努力打造自主可控、坚实稳固的网上主阵地,打造“一区县一特色”的新媒体账号。

(三)探寻人才供给的新对策

媒体融合发展,关键在人才。地市级媒体在人才供给上要解决人才身份的困境、创建科学的人才管理模式、探索人才培养方式,才能走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首先,要构建阶梯式人才培养体系,做好人才培训工作。要持续开展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教育实践。人才培训内容要涵盖新制度、新机制、新技能、新技术、新应用。要通过多种形式,全面提升地市级媒体从业者业务水平和能力。其次,要完善国际传播人才储备:实施“传媒+ 外语 + 技术”的跨学科培养计划,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的融合传播梯队[4。第三,要制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成长机制,激发中青年员工的潜力和干劲。注重培养思维活跃、创新意识高、技术能力强的年轻业务人员,为人才队伍不断输血、造血。同时,要从根本上解决地市级媒体人员老化、人员断层的问题,盘活人才“存量”,实施人才整合战略,打破身份限制,对人才进行优化重组,拓展融媒产业,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努力答好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这道必答题。

(四)探寻技术赋能的新突破

技术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媒体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转变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模式。也为地市级媒体提升内容生产力、解决传媒行业痛点、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带来了新机遇。

地市级媒体要积极引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媒体注人更多“智慧”基因,提高全媒传播智能化水平,用新技术、新应用全面赋能新闻宣传工作。一方面,要善于运用人工智能如DeepSeek、堆友、可灵等新应用,要将这些高效、便捷的AI技术接人采编播发系统平台,让采编队伍人人都能用AI,开发AI在策、采、编、发、效等全环节的智能应用体,对媒体采编流程进行结构性重塑。另一方面,要充分训练具有本地特色的融媒体大语言模型,努力打造领先的融媒体大模型AI应用案例,并以此反哺融媒体大模型未来功能的优化和完善。

结语

地市级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要在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整合市县资源、创新内容供给、服务群众等多方面努力。要在系统性变革上寻找新路径,在媒体传播上探寻新方法,在人才供给上探寻新对策,在技术赋能上探寻新突破,在主流舆论上探寻新表达。

注释:

①②③④⑤ 数据由贵阳市媒体融合发展服务中心提供。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6)[2025-02-28].https://www.gov.cn/zhengce/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

[2]贵阳市媒体融合发展年度报告[R].贵阳:贵阳市融媒体中心,2024.

[3]2024数字政府管理创新类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R].北京:中国信息协会,2024.

[4]更加重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专业人才培养 [EB/OL].(2024-12-30)[2025-2-29].https:// column.chinadaily.com.cn/a/202412/30/ WS677202bca310b59111dab798.html.

标签:  媒体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