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视频化生产与传播,党报新闻得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化读者对党的政策与精神理解和认同,如此不但有助于提升党报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更能够进一步筑牢党在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主阵地。本文主要对媒体融合下党报新闻的视频化生产与传播策略进行探讨分析,以期助力党报新闻在媒体融合时代实现更加精彩的飞跃。
关键词
媒体融合 党报新闻 视频化 生产与传播
在信息化时代的浪潮中,媒体融合已成为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推动下,传统党报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方式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其中,视频化生产与传播作为媒体融合的重要一环,逐渐成为党报新闻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党报作为党的喉舌,始终承担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使命。传统党报新闻“文字+图片”的报道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读者的多元化需求。而视频化生产与传播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成为吸引读者眼球、提升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研究媒体融合下党报新闻的视频化生产与传播策略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媒体融合的概念及特点
媒体融合,有时也被人们称作“媒介融合”,最初是由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Nicholas Negroponte)所提出的。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形态上,更涵盖了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以及组织结构等多个方面。具体而言,媒体融合就是要把报刊、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这些新兴媒体的传播通道进行有效融合,通过资源共享、集中处理等方式,各种形式的信息产品被派生出来,借助不同的平台对受众进行传播[1]。
媒体融合有多元化的特点。媒体融合能够整合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实现信息的多元化呈现,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这种多元化不仅丰富了信息内容,也提升了传播效果。
媒体融合有交互性的特点。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受众与内容之间的互动变得更为直观、方便和多元化。受众可以通过各种平台发表观点、参与讨论,形成双向甚至多向的交流模式,增强了传播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媒体融合有集成性的特点。媒体融合把不同的媒体资源整合起来,借助多种资源协同合作,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这种集成性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还提升了媒体整体竞争力。
媒体融合有时代性的特点。全媒体时代,人们对不同媒体形式的需求不断增加,媒体融合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推动了媒体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二、媒体融合下党报新闻生产与传播面临的挑战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党报新闻的生产与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来自于技术变革带来的冲击,也涉及到内容创新、传播策略以及组织架构等多个层面[2]。
(一)技术层面的挑战
媒体融合要求党报新闻实现多媒体、跨平台的传播,这就对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党报新闻生产主要依赖于文字和图片,而在媒体融合时代,视频、音频、互动图表等多种形式的内容成为吸引读者的关键。因此,党报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提升视频剪辑、音频处理、互动设计等方面的技术能力。同时,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党报新闻生产也需要逐步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然而,目前部分党报在技术应用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和系统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党报新闻生产的创新与发展。
(二)内容创新层面的挑战
在媒体融合时代下,信息传播速度与传播范围极大增强,但也引发了信息过载的现象。在这一背景下,党报新闻如何从浩如烟海的资讯中突出重围,并成为读者瞩目的焦点,正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在内容上,党报新闻需更多关注内容深度与广度问题。既要对新闻事实进行实时报道,又要对其背后所蕴含的故事进行深度发掘,提供分析与阐释。与此同时,党报新闻也要聚焦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值得关注的是,媒体融合语境下,传统文字报道已很难适应现代读者的要求,这就要求党报新闻在报道形式上创新。为此党报有必要探索短视频、直播、H5互动等新型表达方式来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
(三)传播策略层面的挑战
媒体融合使得新闻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但也给党报新闻带来了传播策略选择上的难题。一方面,党报需要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和受众需求,制定针对性地传播策略。例如,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党报可以通过发布短视频、图文消息等形式吸引年轻用户的关注;在新闻客户端上,党报可以通过个性化推荐、智能推送等方式提高新闻的点击率和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党报还需要加强与其他媒体的合作与互动,通过资源共享来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效果。
三、媒体融合下党报新闻的视频化生产与传播的重要价值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党报新闻的视频化生产与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其重要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不仅有助于提升党报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还能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和使命[3]。
(一)强化党报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在媒体融合时代,视频化的生产和传播是党报新闻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借助视频这一直观、鲜活的表现形式,党报新闻更能抓住读者眼球,增强传播效果。视频报道与传统的文字、图片报道相比较,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能更直观地呈现新闻事件发生时的场景、细节等信息,让读者对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此外,视频化的制作和传播有利于党报新闻扩大传播渠道。在互联网与移动媒体高度发展的时代,视频内容能够在新闻网站、社交媒体和移动客户端等多种平台上传播,这样能使党报新闻覆盖更多的受众,提高党报新闻在不同人群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二)提升党报的新闻报道质量
视频化生产与传播对党报新闻的报道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视频拍摄、剪辑、配音、字幕等多个环节的视频化生产与传播,党报新闻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新闻事件的细节和过程,使报道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视频报道还可以借助特效、动画等多种技术手段增强新闻的视觉效果和趣味性,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三)履行党报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党报作为党的喉舌和舆论阵地,承担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职责和使命。通过视频化生产与传播,党报可以更好地履行好这一职责和使命。视频报道能够更直观地展现党的工作成果和成就,让人民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党的政策和措施。视频报道还可以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感人的故事,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完成党媒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职责使命。此外,党报还可以在在线直播等视频化传播过程中以互动问答等形式实时回应网友的关切和疑问,增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提升党报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四、媒体融合下党报新闻的视频化生产与传播策略
(一)强化内容创新,提升视频质量
党报新闻的视频化生产与传播,首要之务便是强化内容创新,以提升视频质量为核心竞争力。这要求党报的新闻传播策略必须与时俱进,紧随时代发展步伐,不断重构和完善。具体而言,新闻传播策略的更新应从选题策划开始,将重点从新闻成品的组合,迁移至新闻事实的发现前端。这意味着,党报新闻工作者需要从新闻素材的收集、内容的生产,到成品的传播,全程贯彻精心策划的理念。在内容创新的过程中,党报新闻工作者需要全方位、多视角地审视新闻事实,寻找内容传播的最佳切入点。这不仅要考虑内容的表现力,更要关注受众的关注度。通过深入搜集相关素材和背景资料,新闻工作者能够更准确地确定新闻的体裁、风格和定位,为后续的视频的制作提供丰富的选择空间[4]。这样的做法,既保证了党报新闻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又使得新闻内容更加贴近群众,更具吸引力。
以贵州日报报刊社为例,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贵州融媒体“云上编辑部”联合贵州九市(州)和贵安新区文旅局,以视频+海报+图文的形式推出《和美乡村 布依画卷#册亨文旅局长约你上春山 》《黔东南 文旅繁花“上春山”》等10余期视频报道,这种联动报道的方式,不仅形成了规整严密、连续性强、可读性强的新闻传播链条,更通过前期的周密策划部署,实现了令人满意的新闻传播效果。这充分说明,强化内容创新,提升视频质量,是党报新闻在媒体融合时代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二)多元化传播渠道,扩大覆盖面
多元化传播渠道是媒体融合下党报新闻视频化生产与传播的重要方式。通过积极拥抱新媒体、构建联动新闻传播矩阵、创新设计新闻内容产品等方式,党报新闻能够扩大覆盖面,提升传播效果,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和使命。以《人民日报》为例,其在媒体融合进程中积极拥抱新媒体,相继开通微博、抖音等平台的官方账号,形成了多平台、多渠道的传播格局[5]。针对不同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特点和偏好,《人民日报》创新设计新闻内容产品,以更加生动、直观的视频形式呈现新闻内容。在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视频号发布的《文物音乐会,国宝唱嗨了!》短视频,巧妙地将两会主题与文物音乐会相结合,通过活泼有趣的呈现方式,引发了广泛关注。该视频在短时间内就获得了10万+的阅读量、1.5万的点赞量,充分展现了多元化传播渠道在扩大新闻覆盖面方面的优势。
除了微博、抖音等平台,《人民日报》还积极与各类新媒体平台开展合作,共同策划推出优质视频内容。例如,其与抖音平台联合发起的“捕捉身边的美好”主题活动,鼓励用户发现并分享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其中,“推车民间英雄”短视频以其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获得了超百万的点赞量,有效提升了社会正能量的传播效果。这些成功案例表明,通过多元化传播渠道,党报新闻能够更广泛地触达受众,提升新闻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三)加强互动与反馈,提升用户黏性
党报新闻视频化生产和传播既要重视内容创新和质量提升,也需要加强和受众互动反馈,以切实增强用户黏性。建立互动与反馈机制,既有利于党报新闻更加准确地掌握受众需求、优化内容生产,又有利于提升受众参与感、归属感,从而成为党报新闻传播忠实粉丝[6]。
具体而言,党报新闻可采取设置话题讨论、在线问答、观众投票等多种手段来引导观众主动参与到视频内容的讨论与传播中。这种双向交流方式不仅可以使党报新闻更加直观地理解受众对于新闻事件的观点与态度,而且也可以为之后的新闻视频报道提供大量的原材料与新角度。与此同时,党报新闻也可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手段,深入剖析受众新闻视频浏览习惯和兴趣爱好,以更加准确地推送个性化新闻内容。这一精准推送在改善受众阅读体验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对于党报新闻的信任感与依赖性。
除线上互动外,党报新闻也可积极地开展读者见面会等线下活动,和受众面对面交流沟通。这种线上线下的互动既可以提升党报新闻品牌影响力,又可以使受众对党报新闻工作理念与报道风格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通过建立这些互动和反馈机制,可以使党报新闻与受众建立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用户群体并对新闻视频的传播产生源源不断的推动作用。
(四)采用智能化生产模式,进行可视化产品推广
为了适应媒体融合时代变革,党报新闻还应积极探索智能化生产模式,并大力推广可视化产品,以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一方面,智能化生产模式的应用,是提升党报新闻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关键。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党报新闻可以实现内容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个性化。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提高新闻选题的精准度和时效性。同时,智能化生产模式还可以实现新闻内容的自动生成和个性化推荐,使受众能够更便捷地获取到符合自己兴趣和需求的新闻信息。另一方面,在推广可视化产品时,党报新闻需要充分发挥短视频等新媒体的优势。短视频以其简短、直观、生动的特点,成为当前受众喜爱的内容形式之一。党报新闻可以借鉴短视频的创作手法和传播规律,制作推出更多符合受众口味的可视化内容产品[7]。例如,通过精心策划和制作短视频,将重要的新闻事件、人物故事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受众,提升新闻的吸引力和传播力。
贵州日报报刊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重要时刻,精心策划组织宣传报道工作,展现党报的担当和作为。在主题报道的预热报道中,围绕“毛主席送毛衣”“困牛山战斗”这一重点主题,报刊社创新红色故事的讲述方式、叙事体系,精心策划、精心设计,从构思到完稿反复打磨,制作环节经过反复构思。头条通讯着重还原故事,深度报道突出今昔变迁。微纪录片用87年前毛泽东主席剑河送毛衣,87年后清水江畔犹忆当年情,故事娓娓道来,直击人心。
另外,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贵州日报天眼新闻客户端开设“贵州影像故事”栏目,从普通百姓的视角出发,通过捕捉贵州全省各地各行各业生动而温暖的小故事为新闻题材,将图片、文字和音视频融合成为一体,展现贵州省大力实施主战略、奋力实现主定位,推出《贵州影像故事开往欧洲》《贵州影像故事润泽》《贵州影像故事春天》《贵州影像故事复工》《贵州影像故事过年》等小切口的鲜活视频报道,在网络平台上引发了很好的舆论反响。这是党报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探索视频化生产与传播的一次成功实践。它不仅提升了党报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更让受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刻感受到高质量发展的新成就、新变化、新面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媒体融合给党报新闻生产与传播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而媒体融合下党报新闻的视频化生产与传播具有重要价值。它不仅能够提升新闻报道质量,强化党报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还能够利于更好地履行党报的职责和使命。因此,党报应该积极拥抱媒体融合的时代潮流,不断提高视频化生产与传播的能力和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新闻报道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燕.媒介融合视域下党报新闻采访技巧研究[J].东西南北, 2023(3):70-72.
[2] 刘朔.党媒新闻生产与传播创新:基于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研究[J].中国报业, 2022(8):42-43.
[3] 郭跃.媒体融合背景下党报的创新发展策略[J].新闻传播, 2022(12):2.
[4] 张海光.媒体融合语境下党报新闻编辑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 2022(22):154-156.
[5] 吴森林,黄凡.媒体融合背景下地方党报新闻评论工作创新与发展:以《中山日报》评论工作实践为例[J].城市党报研究, 2023(6):13-16.
[6] 李晓宏.媒体融合视角下地方党报新闻编辑转型之路探析[J].传播力研究, 2022(35):67-69.
[7] 王铭俊.媒体融合下党报科普报道的路径选择与操作[J].新闻文化建设,2023(1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