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系统性变革:2024年主流媒体融合态势分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8-25 阅读(213)

2024年是我国媒体融合战略向第二个十年迈进的开局之年,既是前十年的成果检验期,又是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新起点。历经十年,媒体融合发展从“相加”走向“相融”,再步入“深融”。当前,媒体融合处于新时代,面临新使命。一是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不断深化完善。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媒体融合发展指出全新的战略与使命,《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1]。二是全球数智技术浪潮的不断涌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涌现掀起新一轮技术变革浪潮,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重构着新闻信息生产传播流程,影响着媒体融合发展的进路,推动媒体融合向数智化融合迈进。在国家政策理论发展与智能技术变革的深刻背景下,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基于过去十年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为媒体融合发展的未来指明的新使命与新路径。

一、新的政策理论指引

(一)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基于对现代传播规律的深刻洞察与媒体发展趋势的精准把握,明确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的、结构性的要求,涉及系统整体的平稳运行以及结构内不同层级之间的良性互动问题[2]。媒体融合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运行整体,其内部功能和管理体系的变革也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规律。只有遵循相应的逻辑进行调整和运转,才能够掌控好变革的全局。这不仅要求我们将媒体融合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整体系统中去理解,还必须适应时代需求,在变革过程中熟练掌握与运用数据思维[3]。

(二)已有的实践探索与尝试

面对新使命与新局面,已有的媒体融合尝试与实践也可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及路径。“第一视点”专栏浙江区域的实践表明,可以以点带面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推出“第一视点”新闻品牌,立足本区域,聚焦当地重大主题、社会热点和民生关切,以深度报道、评论、融媒体产品等形式,传递浙江声音,展现浙江形象。其融媒体产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影响力显着增强;在一些重大主题报道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引导舆论;近年来,全媒体矩阵用户数量持续增长,用户活跃度提升,用户黏性不断提高。“第一视点”在内容融合、渠道融合、用户融合方面有所突破。在内容融合方面,除传统文字报道外,还推出短视频、H5、数据新闻等融媒体产品,如《浙十年》短视频系列、《数读浙江》数据新闻专栏等,实现多元化呈现;通过评论、专访、专家解读等形式,深入剖析新闻事件,提供多维度思考,多角度解读;在浙江新闻客户端、天目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多平台同步发布,逐步扩大传播范围。在渠道融合方面,一边构建以《浙江日报》为核心,涵盖网站、客户端、社交媒体等的全媒体传播矩阵;一边积极跨平台合作,与中央媒体、商业平台合作,提升传播力,如与新华社合作推出《解码浙江》系列报道;通过线下活动与线上传播结合,增强用户参与感,如“第一视点”读者见面会等。在用户融合方面,通过留言、评论、投票等方式,增强用户互动,提升参与度;鼓励用户提供新闻线索、分享观点,丰富内容来源;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兴趣,实现个性化内容推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依靠自主研发的算法应用助力变革,取得显着成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近年来自主研发了多项算法应用,涵盖内容生产、传播分发、用户服务等多个环节,显着提升了智能化水平,大力推动媒体深度融合[4。在内容生产领域,采用AI剪辑,实现新闻视频的自动剪辑、字幕生成和配音,提升生产效率。如:“AI剪辑师”应用于新闻节目制作;采用智能写稿,基于自然语言处理,自动生成新闻稿件、赛事报道等。如:“AI主播”用于新闻播报;利用虚拟人技术,打造虚拟主播进行新闻播报和节目主持,如“小C”“康晓辉”等。在传播分发环节,应用智能推荐、智能审核、智能翻译等技术,如:“央视频”客户端的个性化推荐,基于用户画像和行为数据,实现个性化内容推荐;利用图像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自动识别违规内容,提高审核效率;在“CGTN”的多语种新闻直播中采用多语种实时翻译,助力提升国际传播效果。

二、新兴智能技术变革主流媒体融合形态

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为主流媒体融合发展与变革提供了新契机,传媒领域延伸出了媒体融合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动力源的转变,从过去的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投人,转向以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推动力[5]。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大模型等一系列新兴技术浪潮推动下,媒体新质生产力在提升采编质量、技术创新应用、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中发挥出主导作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助推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形成共识。四川报业集团提出把“科技强媒”作为战略考量,打造川观新闻、封面新闻为代表的新型传播平台,打造“智能技术、智慧内容、智库服务”一体化的智媒体。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推动内容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革新。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技术融合是核心驱动力之一,随着5G、人工智能(AI)、天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行业在内容生产、传播、分发和用户体验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革[6]。

首先,5G技术具有高速传输与低延迟的特点,5G网络的高带宽特性使得超高清视频、VR/AR、全景直播等大流量内容得以快速传播,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5G的低延迟特性为实时互动内容(如直播、在线游戏)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媒体内容更加实时化和互动化。因此,5G技术广泛应用于新闻直播、体育赛事、虚拟现实报道等领域,推动媒体内容向沉浸式、交互式方向发展。

其次,人工智能(AI)的智能化内容生产与分发。在内容生产方面,实现自动化新闻写作,即AI可以根据结构化数据自动生成新闻稿件,大幅提高新闻生产效率;实现智能剪辑与合成,即AI技术可以自动剪辑视频、生成字幕,甚至合成虚拟主播,降低内容制作成本。在内容分发方面,实现个性化推荐,即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AI算法可以为用户提供精准的内容推荐,提升用户黏性。实现智能审核,即AI可以自动识别和过滤违规内容,提高内容审核效率。人民日报社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的“人民审校”,基于人民日报社积累20余年的人工审核案例及天量的基础语料和问答语料搭建。这款内容风控平台能够提供文本审校、图片审校、视频审校、内容巡检等审校功能,已有数百家客户使用,审核量逾300万条。

再次,大数据对用户洞察与精准传播影响极大,例如,用户画像,即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数据,媒体可以构建详细的用户画像,了解用户的兴趣和需求;精准传播,即基于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媒体可以实现内容的精准投放,提高传播效果;舆情监测,即大数据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网络舆情,帮助媒体及时把握社会热点和舆论动向。

第四,弹性资源与协同生产能力的发展。云计算为媒体提供了弹性的计算和存储资源,支持大规模内容生产和分发。基于云平台的协同工具使得记者、编辑、技术人员可以远程协作,提高内容生产效率。云存储和CDN(内容分发网络)技术可确保媒体内容的高效存储和快速分发。

第五,区块链技术对内容可信与版权保护的应用。区块链技术可以记录内容的创作和传播过程,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此外,通过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媒体可以更好地保护原创内容的版权,防止盗版和侵权。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可以自动执行版权交易和收益分配,提高内容变现效率。

第六,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的应用。媒体利用VR/AR技术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新闻体验,例如,虚拟参观新闻现场或历史场景。AR技术用于互动广告,可提升用户的参与感和品牌认知度;用于构建虚拟演播室,可降低节自制作成本并增强视觉效果。

三、中国式现代化驱动主流媒体变革

媒体融合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而媒体融合正是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为基础,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例如,新华社的“媒体大脑”利用AI技术实现新闻生产的智能化,体现了技术驱动的现代化特征。媒体融合通过提升信息传播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例如,各级媒体通过搭建政务服务平台,推动“互联网 + 政务服务”,提升了政府治理的透明度和效率。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文化自信,而媒体融合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和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英视的《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通过融媒体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以更现代、更生动的方式走进公众视野。媒体融合通过全媒体传播矩阵,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7。《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模式,实现了新闻内容的多平台、多形态传播,增强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力和影响力。2024年,中国经济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稳经济、促增长的政策。央视通过《新闻联播》等节目,详细解读政策内容,报道各地落实情况,引导公众正确理解政策意图,增强市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在经济政策宣传与舆论引导中发挥重要作用。新华社针对我国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政策方针,通过“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系列展示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等领域的突破,引导公众关注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创新意识。

主流媒体融合通过技术赋能,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创新。杭州广电的“城市大脑”项目,通过融媒体平台整合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提升了城市治理水平。媒体融合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增强了舆论监督和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地方媒体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收集公众意见,推动政策优化和执行改进。

主流媒体融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媒体融合通过多语种、多平台的国际传播,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和经验。例如,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通过融媒体平台向全球传播中国的绿色发展等故事,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媒体融合通过国际传播平台,推动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新华社通过多语种新闻客户端和社交媒体平台,积极参与全球议题讨论,传播中国声音。媒体融合通过全媒体传播矩阵,宣传生态文明理念,监督环境问题。《中国日报》的“绿色中国”专栏通过融媒体平台报道环保议题,推动公众参与生态保护。

综之,媒体融合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它通过技术赋能、文化传播、经济促进、社会治理、国际传播等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未来,随着媒体融合的深人推进,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四、主流媒体平台化建设取得显着进展

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下,主流媒体打造强天的媒体平台是媒体深入融合发展的根本目标[8。从最初的“三网融合”“两微一端”的媒体平台矩阵构建到如今的自主可控数字媒体平台建设,主流媒体打造形成了种类多样、功能丰富的平台生态。2024年,主流媒体的平台化建设取得显着进展。

(一)四级融媒传播体系建设持续推进

中央级媒体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深度应用AI、大数据、5G等技术,实现内容生产、分发的智能化。构建涵盖网站、APP、社交媒体等多渠道的全媒体矩阵,实现内容的多平台覆盖。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通过多语种、多平台向全球传播中国声音。省级媒体结合地域特色与平台能力,通过融媒体中心建设,实现对本省及周边地区的全面覆盖。一是深挖地方资源,深度服务当地用户,推出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内容,形成黏性。在技术应用方面,积极引入AI、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内容生产和分发效率[9。市级媒体则立足本地服务,如《杭州日报》、“天府新视界”等聚焦本地新闻和服务,提供贴近市民生活的内容;增加社区互动,通过融媒体平台加强与社区的互动,提升市民参与感和归属感。在技术升级方面,也逐步引入智能化技术,提升内容生产和分发水平[10]。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持续推进,实现对基层的全面覆盖,打通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除了新闻传播,县级融媒体中心大力发展政务、生活等服务,提升基层治理能力。部分县级媒体在技术应用上存在差距,需加强技术培训和设备升级。

(二)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

2024年,区域传媒一体化的趋势明显。无论是中国的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还是京津冀、成渝地区,传媒机构都在通过合作、资源共享和技术创新,推动信息传播的一体化。区域一体化不仅提升了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率,亦促进了区域内经济、文化、社会交流。例如,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2024年,该区域的传媒合作进一步加强,推动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广东广播电视台与香港TVB、澳门广播电视公司合作,推出联合制作的新闻节目和纪录片,内容涵盖大湾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通过共享新闻资源和制作团队,提升了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上海文广集团、江苏广电总台、浙江广电集团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了“长三角新闻联播”,每天播报区域内的重大新闻事件[1]。此外,四地的传媒机构还共同制作了多部反映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纪录片。并且通过建立共享的新闻素材库,四地的记者可以快速获取其他地区的新闻资源,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效率[1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传媒合作,四川广播电视台和重庆广播电视集团联合推出了“成渝新闻联播”,每天播报成渝地区的重大新闻事件。此外,两地的传媒机构还共同制作了多部反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纪录片,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合作推出“成渝双城记”系列短视频,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13]。

(三)媒体生态更加开放

主流媒体平台尤其重视平台服务体系建设,并根据自身情况与资源优势探索多样化的运营模式,与电商、教育、医疗等领域深度融合,形成“媒体 + ”生态,拓展服务边界。媒体平台将更加开放,吸引更多创作者和机构参与内容生产[14]。例如,市级媒体平台与地方政府、社区合作,在政务、经济、健康、旅游等方面为当地群众服务。《杭州日报》的“杭州办事服务”平台,市民可通过该平台办理社保、公积金等业务;《广州日报》开设“政策直通车”栏目,邀请专家解读最新政策;《南京日报》的“社区e家”平台,居民可获取社区动态和活动信息。《成都商报》“蓉城生活”栏目、苏州广电总台“苏州文化云”平台、《深圳商报》“企业之家”平台、《青岛日报》“健康青岛”栏目、杭州广电总台“杭州旅游”栏目、《郑州晚报》“法律在线”栏目等展示媒体平台在服务方面的多样化创新,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和便利性。

五、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建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15]。各地主流媒体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当地特有资源,在国际传播方面加强内容建设,扩展传播渠道,重视人才培养,促进合作交流,着力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首先,在内容建设方面,着力建设中国叙事表达下新的国际传播优势。例如,上海着力增强叙事能力,讲好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故事。闵行区打造出国际传播新媒体视频产品“上海之本·未来之城”数字艺术长卷;打造全媒体外宣传播矩阵,科技赋能传播,通过流动演播室、虚拟主播等形式,使“最上海·苏州河”全媒体大直播项目变成传播科技手段创新的演示平台;开发的融媒体作品《盲人兄弟的上班路》通过记录上海熊爪咖啡种子店盲人双胞胎兄弟的工作日常,向世界展示人类共通价值,传播效果较好。

贵阳孔学堂的阳明文化海外传播将贵州的地域文化特色与国际传播机制相结合,联动环球网“借船出海”建立多语种网站和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在内的国际传播矩阵,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阳明文化。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和交流研讨,立体、高效、多维向海内外中华儿女以及海外网友传递包括阳明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的魅力,成为讲好贵州故事、促进全球文明互鉴的生动实践。贵州“村BA”“村超”赛事不断,持续燃爆网络,全网累计传播量超1000亿次,被誉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在国际赛事传播中,贵州主流媒体通过精心进行话题设置和活动设计,采用新媒体先行、传统媒体跟进,线上线下结合、多方协调、国内外互动的现代互联网宣推战法,整合统筹内宣、外宣两个舆论场,围绕全民体育文化、乡村振兴新貌、多彩民族文化以及文明交流互鉴等核心议题,通过多重叙事手法配合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生动讲述中国故事。云南临沧市融媒体新闻社依托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将《临沧日报》《创新》杂志读者、广播电台听众、电视用户转化为临沧融媒体新闻社的新闻音视频用户,通过网报台联动、多媒体融合,通过“借船出海”方式实现对缅甸开放融合传播,搭建起中国与缅甸、环印度洋经济圈的政策、信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

其次,在渠道拓展方面,着力建设多语种网站和客户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融媒体平台,提供多语种新闻资讯和服务。积极人驻海外社交媒体,在Facebook、Twitter等平台开设账号,发布多语种内容,与海外受众互动。贵州日报报刊社和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打造出Discover Guizhou品牌,基于Facebook、

Twitter、YouTube等海外主流社交媒体的账号矩阵,通过创意报道和短视频讲好贵州故事。贵州日报国际传播中心通过“外交使节 + 国际政要 +KOLCOL+ 国际组织 + 国际名城”多层次宽领域的传播路径,努力提升贵州的国际传播影响力。此外,还以特约撰稿人的形式邀请了多位外籍友人在天眼新闻客户端和DiscoverGuizhou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账号开设专栏,讲述自己的中国故事,探索多渠道国际传播的联动机制[16]

最后,从发展持续性着眼人才培养与合作交流。主动联结多元主体,调动科研院所、高校、民间组织和个人等多方共建,举办国际传播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授课,提升从业人员的国际传播能力;选派优秀人才到境外媒体交流学习,拓宽国际视野;引进具有国际传播经验的人才,提升团队整体水平;积极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探讨国际传播发展趋势,交流经验心得;组织边境地区媒体与周边国家媒体互访交流,增进了解与合作。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EB/OL].(2024-07-21)[2025-01-28].http://www.news.cn/20240721/62ea30d40ef44ef7af63449446179b86/c.html.

[2]郭海威,胡正荣.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基本要求、战略目标与实践路径[].中国出版,2025(2):3-10.

[3]慎海雄.扎实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牢牢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奋力打造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J].时事报告(党组中心组学习),2025(1):13-28.

[4]殷乐,葛素表,林仲轩等.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22-2023)[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71-101.

[5]蒲清平,向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内在逻辑和实现途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77-86.

[6]李鹏,张发扬.智能化革命与双循环一体:系统性变革视野下的主流媒体发展路径探索[]新闻界,2024(12):90-96.

[7]张志安.以应用传播创新实践探索媒体系统性变革:2023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分析[J].新闻战线,2024(21):42-45.

[8]郭全中,彭子滔.七大维度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J].中国记者,2025(1):78-81.

[9]龚荣生,刘剑.以系统性变革开创广电视听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省级广电媒体全面深化改革的优先序和方法论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4(12):13-17.

[10]天府新视界.市级媒体融合,别怕“成长中的烦恼\"[EB/OL].(2024-06-26)[2025-02-10].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24-06-26/3441883.html.

[11]邓少华.把握好五大关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J].中国记者,2024(12):98-100.

[12]崔学章.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合肥日报传媒集团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路径探析[J].新闻世界,2024(9):3-6.

[13]曾祥敏,刘思琦,张华.自主、协作与互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区域性探索:基于天府融媒联合体的研究[J].新闻界,2024(11):86-95

[14]葛莱.视听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探索与实践[J].新闻战线,2024(19):12-14.

[15]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EB/OL].(2024-07-21)[2025-02-10].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slb=true.

[16]贵州日报.创新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 制[EB/OL].(2024-11-27)[2025-01-28].https:// www.guizhou.gov.cn/ztzl/xxgcddesjszqhjs/ mtps/202411/t20241127_86138920.

标签:  媒体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