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对玉米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玉米高效种植技术包含现代化育种技术、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先进农业机械应用技术。政府部门鼓励农户应用高效种植技术进行玉米的品种选育、播种栽培、科学灌溉与施肥、绿色病虫害防治等,从而提高我国玉米种植效率和产量。本文对玉米高效种植与病虫害综合防治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玉米高效种植技术概述
要选用优良品种。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品种,做好种子处理工作。在种植过程中,要结合当地气候、土壤、土质等条件,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保证玉米正常生长发育。合理施肥。在种植玉米时,需要结合土壤肥力、施肥量等情况科学施肥,避免肥料施用过量或不足。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在玉米生长过程中,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除草、灌溉、培土等,保证玉米正常生长发育。加强病虫害防治。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要注重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提高玉米产量。
二、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
1、自然因素
玉米等农作物在生长期间离不开水、温度以及阳光等天然因素的支持,自然生长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玉米生长速度和产量,甚至光照、气温等任何要素存在问题都会直接影响着玉米生长质量,因此,在玉米光照不足时需要创造光照条件。玉米是短日照粮食作业,因此需要对光照进行合理控制,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玉米产量。另外,玉米的生长通常以30℃左右环境为宜,在此环境下,能够按照正常速度生长、开花、结穗。另外,水分是影响玉米生长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需求各不相同,除正常降雨外,还要配合人工灌溉等手段保障玉米生长水分需求,提高玉米作物生长质量。
2、人为因素
加强玉米生长田间管理是提高玉米生长质量和作物产量的重要保障。人为因素影响包含以下几方面:例如玉米选种、土地深耕以及玉米密度控制等,不同品种玉米生长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各品种玉米的抗旱、抗寒以及抗倒伏能力等也存在显着差异,因此,加强品种选择是保障玉米作物产量的首要步骤。玉米密度应当根据土壤条件、玉米品种以及气候环境等合理控制,适宜的栽种密度能够保障玉米作物能够获得充分的光照,保障养分供应,实现增产高产目标。另外,施肥是促进玉米作物生长,提升产量的重要保障。不同类型化肥配比各不相同,玉米生长各阶段对化肥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合理调整化肥比例可以增强玉米抗寒、抗旱以及抗倒伏能力,从而提高了玉米的单面积产量。
三、玉米科学高效种植技术
1、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直接关乎玉米产量和质量,必须根据本地区的地域环境、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因素来综合考量选择品种。在寒冷地区,应选择抗寒性强、对低温不敏感的品种;在干旱地区,应选择抗旱性强的品种;在海洋性气候区,应选择抗湿性好的品种。对于不同的土壤类型,也要选择适应性好的品种,如在瘠薄地区应选用抗瘠性强的品种,在稻田轮作区应选择抗倒伏和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此外,还要考虑本地区是否易发生特定病虫害,选择对当地主要病虫害具有抗性的品种。在具体品种的选择上,要兼顾植株型式、增产潜力、抗逆性、食用品质等多方面因素。一般可选择育种时间较长、产量性状稳定的老品种,也可以选择育种周期较短、产量性状表现优异且稳定性经过一定试验验证的新品种。同时,应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不同用途的品种,如制粉玉米、饲料玉米、鲜食玉米等。在选择好品种的基础上,还需要严格按照选种技术要求,保证种子质量,防止品种混杂。只有做到品种选择科学、适应当地条件,才能发挥不同玉米品种的生产潜力,获得高产稳产。
2、土地准备
土地准备工作对玉米高产栽培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做好土地平整、水土流失防治、排水和灌溉建设、合理施肥等措施,以调节土壤物理性状,提供良好的营养和水分条件,为玉米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平整土地是第一步,平整地面可以消除地块的垄沟和被压现象,利于开展机械化作业,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平整时要合理设计田块的大小和形状,同时合理设计畦沟,有利于灌溉和排水。对于容易发生水蚀的坡地,必须采取梯田开发或者建造排水沟渠、拦截沟等水土保持措施,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壤肥力流失。另外,根据土壤湿润状况,合理规划灌溉和排水系统。建立必要的灌溉设施,以防止干旱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合理排水,避免积水和土壤过湿。科学合理地施肥同样重要。可根据土壤检测结果,计算玉米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量,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有机肥和化肥,确保土壤肥力符合玉米生长需求。根据前茬作物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轮作,防止发生连作障碍。充分的土地准备工作可以为玉米生长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满足玉米生长的营养、水分需求,使其能够在早期生成丰厚的根系和强健的穗基,奠定高产的基础。
3、抢时早播技术分析
夏玉米早播时间越早越好,抢时早播是实现高产的关键,在适宜种植期,早播1d,增产率都会有所提升,在抢播时需要避开多雨的种植时期,播种深度5cm左右。推行单粒播种技术,玉米单粒播种能够避免过多消耗养分,以节省资金以及人工成本,苗势较强,种植密度适宜,不但能够解决大小苗问题,还会保证玉米高度均匀一致。
4、合理控制种植密度
在保证幼苗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应合理控制种植密度,是保证玉米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玉米所含有的养分大部分来源于光合作用的有机物质,少部分来源于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根据品种特性以及种植区域的环境、地理因素合理确定种植密度,稀植大穗品种种植密度应控制在42000~52500株/hm2,密植品种种植密度应控制在66000~75000株/hm2。
5、平衡施肥技术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及在玉米不同生长阶段采用相应的施肥技术,能够合理配比肥料进行施肥管理,对于夏玉米可以使用适量的磷酸二铵、氯化钾、硫酸锌以及磷酸锰等花肥,在施肥时注意避免损伤种子、苗茎,合理使用种肥可以显着提升总产量,使用锌肥以及钾肥能够有效控制茎腐病的发生。苗期玉米对磷肥的需求量较高,定苗期至拔节期需要使用适量的磷肥、钾肥、氮肥。穗肥需要重视氮肥的追加。粒肥以氮肥、磷酸二氢钾为主,可以显着提高玉米质量。
6、节水灌溉技术分析
做好足墒播种工作,在玉米收获前需要补充足量的水分。在玉米幼苗期由于玉米抗旱性较强,因此可以适当保持干旱,防止湿涝。苗期灌水2次左右,防止大水灌溉,保证土壤含水量在60%左右。玉米穗期需要保证土壤含水量在80%左右。玉米拔节期,可以将麦秸均匀铺在地表上,可防止雨水渗透,也可防止杂草过度生长。灌浆期玉米对水分更为敏感,该时期对水分的需求量占据总耗水量的1/2以上。需要保证土壤湿度在80%左右,授粉后25d内保证种植区不缺水。
7、收获与储存
玉米收获与储存环节关系到产量和质量,必须合理控制收获时间,把握储存技术的应用规范。玉米成熟期根据品种和气候条件有所不同,一般谷粒含水量达到15%~20%时基本成熟。成熟鉴定可通过叶鞘变黄、糊粉积累、黑层形成等外部特征判断,也可以采用人工剖切或仪器测定籽粒含水量。收获过早会使玉米失水过快,影响产量;收获过晚会增加病虫害和霉变风险。收获方式方面,可人工剥离玉米棒,也可以机械化一次性收割。注意避免收获过程中造成籽粒损伤和失水。收获后,可将玉米保留在玉米棒上进行自然风干,也可以人工干燥后脱粒储存。储存时要控制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防止霉变,可以使用物理方法如冷藏、加热、辐射等延长保鲜期。合理收获和储存是确保玉米产量、质量的关键环节,需要根据不同品种特性和气候条件采取科学的操作方案。
四、玉米病虫害防治对策
1、粗缩病
粗缩病是玉米苗期较为多发的病害之一,一旦田地内玉米感染本病,产量会下降40%左右,严重时甚至可下降80%,给农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必须提前做好相应的防治准备。可在玉米播种前加以防治,选用570mL的40%乙莠水胶悬剂同30kg清水充分混合对土壤进行密封处理,消灭其中潜在的病菌。也可在玉米长至5叶期,选用5.5%植病灵同清水混合为800倍液,施撒于田地中。另外,依据粗缩病发病趋势,科学选择播种期,使得玉米能有效避开灰飞虱成虫的高发阶段,做好杂草清理工作等。
2、大斑病
大斑病发病严重时,玉米叶片逐渐发黄枯萎,若未能即刻防治,除了容易降低玉米最终产量,还会使玉米直接枯萎致死,使得农户大受损失。可以使用农业手段防治,例如选择优质、饱满的种子,在种植期间注意消毒等。在田间管理工作中,农户需强化对玉米长势状况的观察,若察觉到有大斑病感染问题,则需立刻清理、严格消毒,尽可能避免交叉感染,也可以适时选用药物强化防治。在开始发病时便可以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均匀喷施于玉米植株上,每10d喷施1次,持续2~3次便可起效,另外,也可使用农抗120水剂2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
3、玉米螟
玉米螟是较为多发的虫害类型之一,可钻蛀于玉米茎秆、果实中,造成玉米植株排空问题,致使玉米严重减产,玉米品质下降。农户可选用生物手段来防治,在田间释放赤眼蜂,投放密度为30万头/hm2便可,借助于玉米螟天敌将其消灭;若使用药剂防治,则可以采用2.5%敌百虫粉剂、90%敌百虫1800倍液,于玉米大喇叭期进行喷施。
五、综合防治策略
1、物理防治方法
针对玉米病虫害采用物理防治方法,能够大幅度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在降低玉米病虫害影响的基础上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机械化手段已然成为目前玉米病虫害物理防治的主要手段之一。例如,可以借助无人机对玉米种植区域进行巡视,及时观测玉米生长状况、是否存在病虫害现象以及病虫害蔓延程度等。通过无人机航拍精准定位后,可以利用捕虫设备、除草机等手段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另外还可以根据虫类趋光性特征,在玉米种植区域内安放黑光灯、捕虫板等对害虫进行捕杀。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对于玉米螟虫等害虫还可以采用频振式杀虫灯等进行捕杀。病虫害物理防治手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成本相对较低,对实现绿色无公害玉米种植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生物防治
玉米病虫害生物防治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是天敌防控技术。多数玉米病害寄主以农业害虫为主,啃食玉米植株,影响玉米生长质量,因此,从根源上对害虫进行全面防控,能够降低对玉米生长质量的影响和干扰。天敌防控技术即根据玉米害虫类型投放天敌,消灭害虫,减少害虫数量,例如赤眼蜂是玉米螟虫的天敌,七星瓢虫则是玉米蚜虫的天敌,并通过投放各种杀虫菌以及虫草菌能够有效提升玉米虫害防治效率。并且生物防治手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且无须进行特殊管理,成本消耗也相对较低,减轻了农户病虫害防治工作压力。其二害虫诱杀技术,即针对玉米害虫自身特征进行捕杀的方法,例如利用性诱杀剂以及毒饵等方式对害虫进行快速捕杀,其中性诱杀剂主要是基于害虫自身性激素对害虫进行吸引使害虫钻入诱虫笼内,降低害虫交配概率,减少虫卵孵化数量。而毒饵能够利用害虫喜爱的东西对其进行诱捕并进行灭杀,成本相对较小,且捕杀效果明显。
3、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即利用化学药剂方式对玉米种植区域内的病虫害进行消除的方式,虽然应用效果明显,但是若使用不当则会增加玉米作物农药残留,影响生态环境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农业领域研发了高效、低毒的生态友好型药剂,根据病虫害类型合理选择不同的化学药剂进行喷洒,可以达到消除病虫害的目的。举例来说,针对玉米枯叶病,可以采用50%多灵菌粉剂等进行防治,广谱杀菌杀虫剂对多类型病虫害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随着化学防治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我国传统化学药剂高毒高污染问题也被逐渐攻克,越来越多无公害化学药剂被应用于农业领域,对提升玉米种植产量以及保障生态环境质量作出了突出贡献。
4、农业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技术是目前玉米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方式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合理选择高抗病玉米品种,并采用轮作、深耕以及嫁接等手段提升玉米的抗病虫害能力,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提升玉米生长质量。其二,做好玉米拌种工作,目前我国农业领域中售卖的玉米品种都配备了包衣剂,通过与玉米种子进行拌和能够提高玉米抗病虫害能力以及发芽率。在玉米生长期间不断释放药力,减少病虫害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其三,采用轮作方式,即针对同一种植区域需要逐年更换玉米品种或种植其他类型农作物,能够减少相同农作物病虫害的积累,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其四,在耕种方面,尽可能采用深耕灭茬方式,减少虫卵越冬,尽可能消除害虫虫卵以及病菌。其五,加强玉米生长期间的水肥管理,保障农作物得到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供应,促进农作物茁壮成长从而提升抗病虫害能力。其六,调节种植期,将玉米种植期与病虫害高发期错开。其七,加强玉米田间管理,及时发现病虫害,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处理,控制病虫害蔓延,首选生物农药和物理防治方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通过分析当前我国玉米种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系统的栽培技术规范。研究表明,严格执行高产栽培措施,不仅可以显着提高玉米单产,还可以改善玉米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玉米高产稳产。与传统经验性栽培相比,规范的栽培技术具有操作性强、适用面广的特点。但是,不同区域气候、土壤等条件不同,在实施时需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
(作者单位:274617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彭楼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