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经济视域下川剧艺术中心综合体设计探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9-19 阅读(451)

随着体验经济和文化消费的兴起,文化综合体作为复合型文化服务设施在各大城市迅速涌现。本文以体验经济为理论指导,从“娱乐性体验”“逃避性体验”“教育性体验”“审美性体验”四个维度探析构建以川剧为核心的城市文化综合体的构建原则、设计策略与发展模式。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消费水平不断提升,而城市建设要求与人们的消费行为选择也随之发生前所未有的转变。物质功能淡化、消费意识形态符号化、建筑空间角色立体化,消费需求从物质实体转向精神满足、从使用价值转向“编码价值”、从物的消费转向“物的空间”的消费。(杨鸥翯.互联网背景下体验型书店建筑设计研究[D].辽宁:大连理工大学,2021.)由此,以文化体验、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为导向的复合型公共设施——文化综合体在各大城市迅速兴起。川剧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与地域文脉紧密联结,是西南地区城市独有的文化名片。因此,设计打造以川剧为核心的文化综合体无疑成为构建“川剧+文旅”双赢模式的重要环节,不仅是传承和弘扬川剧艺术的重要平台,更是带动城市发展提质升效的区域经济系统。

一、体验经济的概念界定

美国学者B.约瑟夫·派恩(B.Joseph Pine)和詹姆斯·H.吉尔摩(James H.Gilmore)在《体验经济》([美]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摩尔.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一书中将体验经济(Experience Economy)一词的概念界定为:“体验,就是把服务当作舞台,把产品当作工具,以消费群体为核心,让消费群体能够参与其中,营造一种使消费群体产生记忆的空间体验活动。”在该书中,两位学者提出了体验维度,构建了“4E”理论,将体验的范畴从“主动—被动参与度”和“吸引式—浸入式”两个维度进行划分,进而将体验的类型细分成了娱乐性体验、教育性体验、逃避性体验和审美性体验。(王焱南,缪绅光.体验经济视角下素人戏剧工作坊体验价值研究——以南京地区戏剧工作坊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2,(6):153-158.) (图1)

二、以川剧为核心的城市文化综合体的构建原则

基于体验经济理论特征与川剧文化的发展诉求,相应的城市文化综合体的打造也有其需要遵循的内生原则。

(一)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

川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时间维度上的历史记忆与空间维度上的本土精神,本身就富有丰厚的特色文化资源,包含但不限于川剧绝活、唱腔、曲牌、乐器、妆容、服饰、行当等具有符号意义的文化元素。因此,构建文化综合体应在尊重并传承川剧传统价值和城市文化记忆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化的形式与媒介,注入新的元素,以实现内涵式发展。

(二)营造多元化、个性化场景

体验经济强调个性化体验的重要性,消费者期望定制化的体验,根据自身需求和喜好来塑造独特的消费体验。因此,构建差异化、品质化和个性化的文化消费场景和空间,以充分满足现代文旅融合消费体验中的“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多方面的消费需求,是实现川剧文旅产业供需匹配的内在要求。

(三)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文化综合体的选址、开发与构建中,应着重关照地域资源集中度与转化度,并与当地的社区合作共享,创造就业机会,培养专业人才,带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传承创新川剧文化的活动中,以促进城市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川剧为核心的城市文化综合体的设计策略与发展模式

基于城市文化综合体的构建原则,体验经济的“4E”理论为探寻以川剧为核心的城市文化综合体提供了设计方向与模式参考。

(一)功能——娱乐性体验下的多元融合

娱乐性体验是一种消费者被动参与的吸引式体验。基于娱乐的川剧文化体验设计旨在提供愉悦、趣味和娱乐性的川剧体验,吸引更多客流。与传统的川剧表演剧场不同,文化综合体则是趋于实现多功能、多业态的集约化发展。既以川剧文化为核心、保留川剧本身戏剧表演的艺术特色,又以“剧场+”模式为突破口,打造集非物质文化体验、活动演出、地域民俗参访、休闲游憩、艺术商业及新零售、研学培训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复合空间。如此的沉浸式文商旅综合体在增强川剧文旅产业的吸引力与竞争力的同时,也能推动完善城市文化生态链建设。

(二)空间——逃避性体验下的沉浸营造

逃避性体验是一种消费者主动参与的浸入式体验,强调情感体验对于消费者满足和价值创造的重要性。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Ray Oldenburg)在《绝好的地方》(《The Great Good Place》)中将除居住空间与工作空间之外的空间称之为“第三空间”,这个空间为同一圈子的消费者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生活的容身之处。“第三空间”进一步强化了自由、舒适(轻松)、和谐(祥和、温馨)等特征。(程大立,吴春祥.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研究综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12):40-45.)在文化综合体这个“第三空间”中,营造川剧艺术意境和沉浸式交互体验便是建构消费者与品牌之间情感连接与情感体验的关键路径。而川剧本身的戏剧属性和叙事结构则为故事空间的编排模式提供了最优参考,再加以灯光、音效以及特色装饰元素的应用,便可从整体上打造沉浸式空间体验,营造富有记忆点和川剧特色的空间场景。另外,可通过数字技术与传统川剧的融合来设计沉浸式、交互式的川剧体验空间。例如,应用全息投影技术立体展现川剧节目、应用虚拟技术打造人景合一的虚拟空间等形式,皆能让受众在川剧艺术的独特环境中拥有自由、舒适和难忘的情景体验。

(三)文化——教育性体验下的精神建构

教育性体验是一种消费者主动参与的吸引式体验,基于教育的川剧文化体验旨在通过川剧文化的传递和分享,增进消费者对川剧的了解和认知。在审美泛化的当下,挖掘综合体中的文化属性与教育价值是避免“过度装饰”和“自嗨式”的根本策略。除了常规的川剧文物展览与解说服务外,打造如川剧表演工作坊、川剧舞台妆扮体验与研学培训中心等川剧艺术体验空间,让消费者亲身体验川剧的表演和创作过程,激发和深化其内生的情感联结与文化认同。

(四)形象——审美性体验的独特塑造

审美性体验是一种消费者被动参与的浸入式体验,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的刺激,让消费者享受美的感受,而川剧艺术本身就具备特有的审美体系。视觉层面,在空间设计与布置时应注意把控色彩搭配和材料选择与川剧文化和城市文脉的适配度。另外,考虑到川剧的表演特点,可以设计各种观赏角度和观看位置,使观众能够获得最佳的观赏效果。听觉方面,音效上可利用立体声效果和定位技术,营造身临其境的环境效果。音乐上既可以保留传统经典的曲目,也可与流行音乐等其他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实现创新。而一些通过人为触发的多感官互动装置也可为消费者带来美感上的共鸣与享受。

在体验经济的语境下,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技术的创新迭代,文化综合体在体验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更广阔的空间。而打造“川剧+旅游+商业”的沉浸式综合体也为推动川剧文化的价值更新与传承转化、带动城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磅礴动力。

标签:  川剧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