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传统川剧在新视域观照下的现代转型,彰显和重建当代川剧的审美风范,如何让川剧“活”起来、“火”起来?这是传承和弘扬当代川剧可持续发展工程的重要课题。2023年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就是又一次成功的尝试,它为深入实施振兴川剧和曲艺工程,传承创新发展川剧艺术提供了一种路径。这次展演活动,从2023年4月18月至5月14日,从46部优秀剧目中遴选出17部,既有地域特色,又展现巴蜀风采,不但为川剧行业提振信心和士气,也为川剧爱好者奉献了一场视听盛宴。
作为地方性文化,川剧艺术凝聚了巴蜀大地的语言、文化、历史、民风民俗、民族特质等地方性知识,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标志。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从外部环境看,当代川剧还很小众,是一个“特困行业”,传承与传播两大软肋制约着它的生存和发展;从行业内部看,人才、剧目、资金都面临困境。因此,川剧的守正、创新和繁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开拓新的观众源,走向市场化,打通川剧走向大众的“最后一公里”。
讲好川剧故事,感受川剧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守住川剧就是守住川人的根和魂。笔者将从邻水县川剧团上演的新编川剧《南海李准》和传统川剧《八件衣》入手,讲述一个地方川剧团如何突围,探讨川剧的破圈之道和振兴之路。
川剧是巴蜀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川渝对外交流的一张文化名片。邻水县川剧团的生存与发展史就是现代地方川剧“盛”与“衰”的发展史。1956年,为了支援邻水县“农业合作化”运动,由重庆市胜利川剧团和实验川剧院派出的近百名艺术家,组建了一个实力雄厚、行当整齐的邻水县川剧团。自剧团成立以来,常演剧目210多台,创作了110多台现代剧目,其中40多部作品在全省比赛中获奖。在当代新媒体新语境下,川剧的社会影响力持续下降,县级剧团也几近“全军覆没”,还能够上台演出的,一个手都能数得过来。有的地方甚至一个地级市都没有川剧团,无法完成中央文件提出的每个中小学生一年看一次戏曲的要求。而邻水县川剧团在困境中求发展,目前团队只剩下十来个人,大都是五六十岁的演员,活态传承发展地方川剧,优化县级剧团现状迫在眉睫。在川渝同城融圈的大背景下,川剧是川渝地区最具地域代表性的文化资源,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承载着两地人民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是川渝地理同域、历史同脉、文化同源、人缘相亲的重要标志。因此,邻水县川剧团在助推“振兴川剧”上还是有目共睹的。
新编历史剧《南海李准》:融媒体时代地方川剧破圈的一例样本
作为广安一枝独秀的邻水县文化馆(邻水川剧)的新编历史剧《南海李准》,自2018年11月22日晚在四川省歌舞剧院热演以来,好评如潮,展示了来自小地方的业余川剧团演出的专业水准。通俗一点儿讲,《南海李准》是融媒体时代对“振兴川剧”的一种有益尝试。川剧的复兴需要“草船借箭”,《南海李准》的适时上演,正好借船出海,把愈来愈小众的川剧推陈出新,变中求进,逐渐走出时下的困境。
就《南海李准》的主题来说,就值得玩味。唤起民族魂,唱响爱国情,全剧紧扣家国情怀,与时代精神吻合,这是挖掘历史题材比较成功的范例,给“振兴川剧”打造了特色文化品牌,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历史题材、现实关照,从《南海李准》剧本角度来讲,川剧讲究唱念做打齐全,有固定的程式化动作。演员们亦庄亦谐的表演和高亢嘹亮的唱腔,再融入歌舞音乐元素,加上精美的舞台布景灯光,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历史与现实交融,赢得台下观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特别是演员们的服饰跟剧情十分贴合,为演员们的精湛演技更增加一份光彩。“聪明人出在大四川”,作为川剧大戏《南海李准》,主演蒋晓明、李乔松、温益怀、周剑虹等的精湛技艺,赢得了观众的认可,这也是此剧受观众追捧的原因之一。邻水川剧名角演邻水历史名人,相得益彰。该剧的推出和上演,提升了邻水乃至广安的知名度,实现了张志刚编剧和裴福林导演的意图,实实在在让喜爱川剧的剧迷们过足了一把戏瘾。
川剧折子戏《八件衣》:新语境下地方川剧融圈的一场视听盛宴
由四川省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厅、省文联共同在成都主办的2023年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县级群众文艺团体——邻水县文化馆(邻水川剧)川剧折子戏《八件衣》成功入选,是地方川剧振兴的“破”与“立”之道。
川剧如何赋能和融圈?怎样传承与创新?邻水县川剧团在邻水县文化馆国家一级演员、广安市文联副主席、广安市剧协主席蒋晓明的带领下,重新编排了《八件衣》(又名《嫁衣案》)这一折子戏。剧中主角杨廉由蒋晓明主演,演出受到观众的认可。全剧讲述了马乡绅家被贼盗走其女嫁衣八件,告官。书生张成义为上京求取功名,因无盘缠,前去舅父窦九成家借贷,窦家也拿不出银两,其女窦秀英把自己缝好的嫁衣八件交给表兄去典当。窦秀英与表兄早有婚约,为表心意,把自己私房银子十两和绣鞋一只暗放在包中,张成义去典当,被诬为盗,拿去见官。在班头白石刚的策划下,把张成义屈打至奄奄一息,后遇花儿得救。窦家父女闻噩耗,前往公堂理论,当堂验物证实了冤案。知县杨廉,决心私访破案,在各方调查研究下,终于抓到了凶手——原来是自己的班头,最终给张成义洗清了冤屈。传统剧目的挖掘,可以留存文化、审美、对外交流等价值,《八件衣》的演出为邻水县川剧团带来了生机活力。聚焦人民群众高质量的精神文化需要,通过展演来培养人才、培育市场,重塑川剧发展“生态圈”,着力探索“振兴川剧”新路径。
“戏曲进校园”:让川剧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为大力实施“振兴川剧”的人才提升工程,邻水的戏剧家们用《南海李准》和《八件衣》等的成功演出找到了答案。他们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努力培养出新一代川剧人才,让“振兴川剧”后继有人,让川剧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川剧的出路在哪里?这不是一两次集中展演所能回答的。一方面,川剧工作者要面向人民大众普及川剧知识,感受川剧的魅力,让大众受到川剧美的熏陶和教育;另一方面,要让川剧走进校园,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让更多的孩子成为传统戏曲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或许,这才是复兴川剧最有益的途径。邻水的戏剧家们一步一个脚印,为培养川剧艺术人才,早在2017年就在鼎屏小学建立川剧传习基地,开设川剧传习班。领水县文化馆川剧演员每周二下午到该校传授台步、指法、唱腔等川剧知识,目前已累计培训学员600人。2022年,领水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县教育科技和体育局等相关部门联合发布《邻水县川剧艺术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川剧进校园。川剧艺术从娃娃抓起,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让川剧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厚植川剧振兴的“土壤”和根基,这是振兴地方川剧的有效途径之一。
总之,川剧三百多年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川剧艺术要遵循艺术生产规律,主动适应时代需求,培育和构建具有川派特色的戏曲文化生态链,在新文化视域中重新让川剧艺术“活”起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让川剧再次“火”起来。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今天的川剧应当抓住机遇,以名家传戏来传帮带,把川剧的艺术精粹传授下去,彰显巴蜀特色,守住自己的根脉和美学风格。让大众走进剧场,让剧场演绎美好,为川剧赋能,为川剧助力,立足四川,走向全国绝不是一句空话,川剧艺术必将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