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川剧团(川北灯戏剧团)是一支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戏剧团体,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灯戏(川北灯戏)和川剧两块牌子。近年来,南充市川剧团推出了《红盐》《张飞轶事》《板桥卖画》《白蛇传》等优秀剧目,赢得了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南充市川剧团采取多种措施培养人才、创作精品、研究理论、开展交流,为建设现代化南充、争创全省区域文化副中心做出了积极贡献。
川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它以其优美的唱腔、精湛的表演、多样的行当以及变脸、吐火等技巧吸引着广大观众。弘扬戏曲文化,传承发展创新戏曲艺术,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每一个艺术专业团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南充市川剧团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坚持戏曲艺术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围绕创作戏曲精品、既出戏又出人这一中心任务,采取多种措施。一是认真抓好戏曲剧目精品创作,二是积极培养戏曲艺术人才,三是加强地方戏理论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
近年来,南充市川剧团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推出了一批新编新排的优秀剧目(《红盐》《张飞轶事》《板桥卖画》《白蛇传》等),结合培养优秀川剧文艺人才,出现了精品剧目推人才,优秀人才出精品的良好局面,较为成功地探索了市县川剧团传承创新的发展路径。为了川剧和川北灯戏事业的顺利传承和良好发展,南充市川剧团于 2016 年与四川南充市服装艺术学校采取联合办学的形式,招收了40 名“传习班”学员。
从成渝等地请来专业教师,在学校进行封闭式培训。学员在校三年取得中专文凭后,剧团又与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再经过三年学习、实习取得大专文凭后,经过考核招入剧团。2023年5月,以传习班学员为主,请来川剧名家陈巧茹导排的《白蛇传》亮相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在成都城市音乐厅闪亮登场,惊艳蓉城。两场演出座无虚席、观众好评如潮。随即,又赴成都的大学和金堂等地演出目前,这批学艺七年的青年演员正逐渐成为剧团的骨干力量。
《白蛇传》故事经过数百年的口口相传和文人雅士的记录,被广泛地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等各种艺术形式,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南充市川剧团推出的新编川剧《白蛇传》,对这个故事又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和大胆的创造。该剧在保留川剧传统唱腔和技艺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音乐、舞美、灯光等元素,打造出了一场视听盛宴。该剧在人物塑造上也有所突破,白娘子的形象塑造有血有肉、有情有义,许仙也勇敢坚强、敢于担当,完全改变了传统故事中许仙胆小怕事、优柔懦弱的形象。该剧在情节安排上也有所创新,增加了白娘子与法海的对决,以及白娘子与许仙的重逢等戏份,增强了戏剧冲突和感染力。该剧在表现手法上也有所创新,运用了变脸、吐火等川剧特色技艺,以及舞台机械、投影仪等现代舞台设备营造了一个神奇而又真实的舞台空间。该剧在演出后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被誉为是川剧艺术的一次成功创新和突破。《白蛇传》是南充市川剧团对民间传说的一次重新赋予新生命的尝试,它展示了南充市川剧团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以及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和表达。它也体现了南充市川剧团对川剧艺术的探索和创新,以及对观众需求的关注和满足。
在注重培养人才的同时,南充市川剧团还在抓精品剧目和灯戏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现实重大题材创作方面,《红盐》是一个成功的代表作。《红盐》是南充市川剧团对红色题材创作的一次大胆尝试。它展示了南充市川剧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宣传,以及对时代变革的关注和参与。它也体现了南充市川剧团对川剧艺术的探索和创新,以及对群众需求的关注和奉献。
另一个大型川北灯戏《张飞轶事》更是在戏舞台上大放异彩。该戏讲述的是公元214年,张飞驻守川北门户——阆中,其子张苞迎娶巴人首领范继宗之女。不料,洞房内调皮的新娘范玉香和新郎开了一个玩笑,导致张苞逃婚。范继宗大闹太守公堂要撕毁婚约,正为此着急之时,张飞又接到军情急报:“曹操夺取汉中后,派大将张邹率领数万铁骑直通阆中,仅三十里的瓦口关,欲攻阆中,进而威胁成都。”为了保境安民和巩固蜀汉政权,张飞重操旧业,微服上了桃花山。一场迎回儿媳妇,搬回救兵的热闹情节由此开始。故事曲折,表演幽默,台词泼辣,独具民俗特色。灯官、媒婆丑角逗趣,载歌载舞音乐独特,活脱脱地塑造出了一个性格鲜明、可亲可爱的张飞形象。川北灯戏《张飞轶事》的出现打破了“川北灯戏不能演大戏只能演小戏”的普遍认知。匠心独运的川北灯戏《张飞轶事》更是为广大观众和戏剧专家所喜爱。
还有一出别开生面的《板桥卖画》,又给历史人物赋予了崭新魅力。《板桥卖画》是一部新编川北灯戏,讲述了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路见不平,救助弱者的感人故事。宣扬惩恶扬善、维护正义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受到了观众和媒体的高度赞誉。《板桥卖画》是南充市川剧团对历史人物的一次重新赋予新魅力的尝试,它展示了南充市川剧团对川北灯戏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传播。它也体现了南充市川剧团对川剧艺术的创新和突破。
南充市川剧团为保护、传承、推广川剧艺术,在传统创作与表演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尝试新的方式和方法。
一是使业务骨干有“历练场”。近年来,剧团选送沈姚、赵斌、赵蕾、梅春英、何羿辉等优秀青年演员到省内外参加业界各类培训、研讨、进修。邀请业内名家来团传戏授课,鼓励并帮助有志演员拜师学艺。
二是使青年演员有“竞技场”。选派优秀青年演员参加了四川省第一期川剧传习班、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川剧中青年演员培训班”国家艺术基金“川剧音乐创作人才培养”、历届四川省戏剧小品(小戏)比赛、历届四川省青年川剧演员比赛等活动,切实增强了川剧、灯戏(川北灯戏)非遗活态保护和传承活力。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现代化南充,争创全省区域文化副中心”战略目标,担负起文化交流使者的重任,多次赴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等十余个国家开展交流演出上百场次,对于宣传厚重瑰丽的南充文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实现了非遗传承、保护、发展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