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民居与寺院建筑结构浅说

known 发布于 2025-09-19 阅读(371)

川西地区的建筑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穿斗式结构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如何在保护和传承川西地区建筑文化的同时,进行创新和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引言

中国拥有辽阔的疆域,其地形地貌的多样性导致了丰富多变的建筑风格。正如俗语所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孕育了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多样建筑形态。特别是在西南地区,其复杂多变的地理形态和悠久的历史背景共同塑造了川西独有的建筑文化。

民居反映了大众的审美偏好和技艺水平,而寺院和祠堂则代表了文化传统和信仰的承载,体现了对美学和技艺追求的深化与提升。尽管从外观上看,民居与寺院、祠堂的差异显著,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在技艺传承和发展方面。

二、穿斗式结构的研究与分析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差异不仅反映了地域特色,也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精神。根据《营造法式》的分类,古代建筑大致可分为“殿阁造”和“厅堂造”两种类型,分别代表了北方和南方的建筑风格。川西建筑巧妙地融合了南北建筑的特点,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风格的穿斗式结构。

对于穿斗式结构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对西南民居的调查。这种结构的命名源于民间工匠用语,与学术界基于类型学的命名方式截然不同。穿斗式结构的核心在于其独特的支撑方式,即通过柱子而非梁来承载重量,这种方式在榫卯连接技术上展现了与传统抬梁结构显著的差异。

穿斗式木构架特点在于其紧密排列的立柱和通过多层“穿”连接各柱的方式,形成了稳固而灵活的结构。这种结构方式不仅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性,也为川西地区的建筑增添了独特的美学特色。竹编夹泥墙和挑檐枋等建筑元素进一步丰富了这一地区建筑的特色。加之清初大量移民的涌入,川西地区的建筑形态得以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域建筑体系。

三、历史战乱对川西建筑的影响

然而,在历史的变迁中,蜀地多次遭受战乱,导致许多古老建筑难以追溯,尤其是明末清初期间,一些在战乱中崛起但最终未能掌握政权的人物,例如张献忠,在其流亡巴蜀地区的过程中,给社会和文化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他的屠戮几乎波及了所有地方,包括寺院和宫观也未能幸免。因此,四川境内至今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多数来自清代。

尽管如此,中国的建筑传统仍然具有强大的传承性和延续性,在主流趋势之下仍蕴藏着活力。尽管四川的大型建筑,特别是王府和宫殿遭到严重破坏,连带传承技艺的工匠也难以为继,但危机之中总藏有转机。面对重建时的物资短缺和财力限制,本地工匠采取了适应地理环境和简化技术的方法,使以穿斗式木构架为主的四川地方特色建筑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川式营造”。这种建筑风格以小型的穿斗木构架为主,在较大的寺院建筑中则适当采用大型的抬梁结构。

虽物资短缺,可在建造中,工匠在枋与柱的数量组合上依然遵循了一定的传统。现存建筑中,有最简单的两柱三挂、三柱六挂、四柱三挂、五柱四挂,及进深更大的六柱六挂、八柱六挂等形式。但这些又并非定制,工匠往往根据现实情况灵活增减,尤其是当民居设有前后廊时,穿斗式木构架也会调整为非对称布局。

四、川式营造的发展与完善

四川盆地周围的地形以山地和沟壑为主,河网水系发达,险峻的地势也使得建材的获取变得困难,因此在建造房屋时,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当地的材料。现存的许多民居乃至寺院大殿都采用了多种木材混合使用的方式,这些木材被巧妙地弯曲以适应穿斗式结构,这种结构不仅节省材料,而且灵活且结构紧凑。

在蜀地的木构建筑中,无论是民居还是寺院,其墙体大多不具承重功能,仅作为围护结构。这一特点催生了竹编夹泥墙这种独特的建筑技艺。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采用透气且能吸潮的轻薄墙体无疑是一种更为明智的选择。

竹编夹泥墙的制作过程充分体现了就地取材的原则,有效节约了成本。这种技术利用当地丰富的竹子作为基础材料,将其削成细条,编织成网状结构后,嵌入由木柱和横梁构成的框架中固定。随后,表面会涂抹上一层含有草筋的泥灰浆,以增强墙体的稳定性。最终,墙表面被涂上一层石灰粉,不仅增强了墙体的耐候性,也提升了其美观度。

特别是在沿江的场镇,面对洪水威胁时,居民会将家具转移至楼上,并拆除底层的夹泥墙,以便洪水能够顺畅通过,减少对房屋的破坏。洪水退去后,人们会重新编织并修复这些墙体。这种实用而灵活的做法,不仅丰富了巴蜀地区建筑的特色,也增强了建筑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五、结语

巴山蜀水的地区,历史上遭受过无数次战乱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侵袭,社会经历了从稳定到动荡,再从动荡到稳定的循环。民居和寺院建筑屡遭破坏后,经过多年的募捐和修复,逐渐恢复了它们的原貌,展现出生命力的顽强。尽管许多场镇因铁路和公路的建设而逐渐衰落,传统的集散地功能不再,但那些位于老街上的传统民居建筑仍然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川西地区的建筑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穿斗式结构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如何在保护和传承川西地区建筑文化的同时,进行创新和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标签:  建筑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