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古典建筑在结构、材料、色彩及装饰等方面都有许多区别,作为人类文明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者展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历史积淀和文明艺术,具有独特的韵味。现从中西方古典建筑的典型代表入手,剖析中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与不同之处,感受中西方古典建筑独特的艺术美。
西方古典建筑是指具有古典柱式、文艺复兴建筑等风格的建筑,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可作为其优秀代表。而中国古典建筑,主要是指中国古代的典型建筑,如皇家宫殿、江南园林等,而主要分布在江南一带的古典园林建筑,在中国古典建筑中是独树一帜的存在。本文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古希腊古罗马建筑这两类中西方古典建筑的典型代表,归纳出中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和不同之处。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亭台楼阁,舫榭廊桥交相辉映,再辅以植物和山水,是独属于中国的造园艺术。拥有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典园林建筑体现着建造者追求自然、热爱自然的精神境界,反映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是世界建筑史上不可或缺的艺术瑰宝。
建筑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建筑要素包括亭、廊、桥、舫,以及作为骨架结构的园林配景、各类植物等,不同要素的组合构成了造型各异的古典园林建筑,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文化。
亭作为供人休息观景的小体积建筑,常被广泛用于古典园林建筑之中,亭的布设非常灵活,可放置在景观水域旁,作观景之处,也可放置在路旁,作休憩之所。亭的主要形式有独立亭和半亭,从平面形式上看,独立亭的形式多种多样,多以对称图形为主,如正多边形、长方形、圆形等,根据不同的建造需求,独立亭的形态也会有所改变,以增强整体的和谐性、美观性和观赏性;半亭只保留了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依山而建或沿墙而建,半亭主要用于特殊位置,相较于独立亭,其所占空间更小,故灵活性也更高。此外,按使用材料的不同,亭可分为木亭、石亭等,按屋顶形态划分,可分为歇山顶亭、攒尖顶亭等。不同外观的亭具有不同的使用效果。
廊在古典园林建筑中特指游廊,即带有屋顶的长廊。廊不仅具有连系亭台楼阁的作用,还具有划分园林、增加景深、引导最佳观赏路线等作用,廊是古典园林景观中的一部分,能够增强建筑的整体观赏性。廊的主要形式有独立廊和檐廊,独立廊和独立亭类似,在古典园林建筑中的整体性最强,其形态样式多样,使得廊的建造可曲可直,可依山而建,也可傍水而造;檐廊则多依建筑物而建,一边与房屋相依,一边悬空,主要起到纳凉的作用,可以增强建筑的层次性和美观性。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桥多为风景桥,在整个景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水域景观上设置桥梁,一方面可以形成道路,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水域景观的单一性,增强层次感和艺术感。桥的主要形式有拱桥、平桥和亭廊桥。由于拱桥的造型优美别致,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常被广泛使用,拱桥分为单拱桥和多孔桥,不同造型的拱桥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平桥分为梁式和板式两类,板式桥的体量较小,梁式桥的使用跨度较大,承载力也更好。亭廊桥则是将亭、廊、桥三者相结合,在桥上加盖亭廊,有效的结合三者的长处,既提供避雨遮阳的场所,又能增强整体的观赏效果。此外,在古典园林建筑中还有曲折桥,弯曲的桥梁架设于平静的水面上,能很好地提升整体的观赏性。
舫的基本形式同船相似,是以船的形态为灵感设计建造的。舫一般分为舫头、舫中、舫尾三部分,舫的两侧开长窗,坐着观赏时有宽广的视野,可休憩观景,可宴饮聚会,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重要景观。江南苏州拙政园的“香洲”、怡园的“画舫斋”、北京颐和园的“清宴舫”,都是比较典型的实例。
建筑特点
1.自然巧妙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设计建造中讲究自然环境与建筑、人文的巧妙结合,如何合理选址、合理组景是首要问题。选用合适造型的亭台楼阁、舫榭廊桥,以配合四周的山丘峰峦、湖水溪涧,既要将自然景观的特点展现得完美无缺,又要将建筑的功能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达到巧夺天工的效果。
2.意境优美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最为追求“意境”二字,以山水园林为例,园中最主要的是山水景观,它由人工所创作,以达到天然形成的样式。人们游览园中,感受最深的就是山水之间的朦胧意境之美,穿梭其中的建筑则是山水的“调味剂”,侧面烘托出山水的淡雅素净,再配以各类景观植物,增加了山水景观的情趣。由情造景,由景入情,寓情于景,使得整个古典园林建筑成为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地。
3.形式含蓄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典型特点是形式含蓄。含蓄之意,其一为古典园林建筑的意境是含蓄的,在造景后,整个山水景观展现出的是一幅实体山水画,游览者所看之景一致,但所感并非完全相同,有一种中国书画文化中“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含蓄实感。其二为景观设计布置是巧妙含蓄的。在布局中,景观常常不会直白展现,而会有虚实结合之感,如北京颐和园利用入口处的大殿,将主体景观进行遮掩,直至通过大殿,才得见景观全貌。部分廊桥设置在景观主体之前,游览时需先通过廊桥,才能到达景观之前,游览者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时,廊桥起到了曲折多姿,开阔视野的作用。
4.色彩鲜明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整体呈现出色彩鲜明的特点。北方皇家园林,其整体较为庄重严肃,多采用明亮、鲜艳的色彩,部件多以红柱、琉璃为主;而江南私家园林,注重与山水结合,建筑颜色多以青色、灰色为基调,配有粉墙青瓦,其整体较为高雅幽静,素净典雅。
古希腊古罗马建筑
古希腊建筑及其特点
古希腊建筑诞生于古希腊独特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是欧洲建筑发展的先河,其建筑体系以严谨的比例和鲜明的对称性闻名。古希腊建筑师使用了一种被称为“黄金比例”的尺寸关系,建筑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以确保建筑的美学效果,营造出更加和谐、平衡的视觉效果。
古希腊建筑的特点包括柱式结构、对称性、三角墙和建筑装饰等。古希腊建筑的一大特点为柱式结构,通过将柱子用于建筑的支撑和装饰,使建筑物呈现出优雅而稳定的外观。其中,最常见的柱式类型有三种:多立克柱式、伊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多立克柱式粗壮坚固,伊奥尼亚柱式则相对纤细优雅,科林斯柱式则更加华丽丰富。古希腊建筑的檐口设计独具特色,檐口是屋檐的下沿,而古希腊建筑的檐口往往悬挑出一定高度,并使用精美的斗栱进行装饰。斗栱是一种向上突出的装饰性构件,其形式多样,有方形、圆形和菱形等。屋顶通常采用谷仓式设计,即屋顶两边倾斜,屋顶顶部形成一个中央的脊檩,这种设计可以更好地排水,并增强建筑的稳定性。
在对称性方面,古希腊建筑注重比例和对称,追求完美的协调和平衡,其立面设计也非常注重对称美;在开放性方面,古希腊建筑通常采用开放式的设计,强调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常见的开放式空间包括柱廊、露天剧场和庭院等;三角墙是古希腊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墙体结构,用来支撑屋顶和装饰建筑物,其上常装饰有雕塑,主题以描绘神话故事、英雄壮举等内容为主;在建筑装饰方面,古希腊建筑的装饰通常是简洁而精致的,多采用几何形状和简单的图案,使用浮雕和彩绘等技术来装饰立柱、建筑立面和建筑物的其他部分。
古希腊建筑中使用最多的材料是石材,石柱以鼓状砌块垒叠而成,砌块之间有榫卯或金属销子连接。墙体也用石砌块垒成,不添加胶结材料,砌块平整精细,砌缝严密。古希腊建筑的代表之一是雅典卫城。希腊人民为纪念希波战争的胜利,修建了雅典卫城,建筑群包括雅典娜胜利女神庙、帕特农神庙、山门、伊列克提翁神庙等,整个建筑群依当地地形建造,整体错落有致,层次分明。雅典卫城是古希腊最杰出的建筑群,而古希腊建筑的理念和形式在西方流传至今,成为许多现代建筑的灵感和参考。
古罗马建筑及其特点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用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约公元前27年,征服希腊的罗马人在古希腊的废墟上建立起了罗马帝国,在罗马时期,许多建筑师都是被俘虏的希腊人,他们仍从事着建筑事业,这也意味着古罗马建筑是基于古希腊建筑而持续发展的。
古罗马建筑的特点包括规模宏大、线条简洁、拱顶结构、技术先进及注重实用性和公共性等。在规模方面,古罗马建筑为凸显统治者的权威和荣耀,通常采用巨大的规模和宏伟的设计。在线条方面,古罗马建筑以直线和曲线相结合的构造方式为特点,注重对称和平衡感,建筑物的外观通常简洁明了,没有过多复杂的装饰。在结构方面,古罗马建筑大量使用拱形结构,如穹顶和圆顶,这些结构在技术上是相对先进和耐久的,如罗马万神庙,其穹顶直径为43.3米,中央开有一直径为8.9米的圆洞用以采光。在技术方面,古罗马工程师创新了许多建筑技术,这些技术使得建筑物更加坚固,同时也提供了更大的设计自由度。在当时,古罗马帝国出现了一种新型混凝土材料,这种材料价格低廉、使用方便,能够减轻建筑结构的重量,故新型混凝土成为当时主要的建筑材料。在实用性和公共性方面,当时建造了大量的公共建筑,如斗兽场、浴场、剧场和市政建筑等,古罗马工程师在城市规划方面也采取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设计。
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之一是罗马斗兽场。斗兽场长轴长约为188米,短轴长约为156米,可以容纳近九万名观众。整个斗兽场以拱形结构为主,底层共有80个拱门,上层均为拱窗,顶部结构为拱顶,中间由壁柱进行分割,既节约了建筑材料,也使整体的结构看起来更华丽轻巧,庄重森严,气势宏伟。
中国古典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的不同
建筑背景不同
建筑物的建造背景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建筑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相融合。在设计建造古典建筑的时候,常常依据环境进行相应的布局建设,展现出人对自然的敬畏及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
以古希腊、古罗马建筑为代表的西方古典建筑则受到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讲究神人同形同性,注重展示权力和荣耀。在建筑群中往往会有许多华丽的宫殿或宏伟的建筑,用以供奉神灵、展示国王的权力,而环境对于西方古典建筑来说只是陪衬,更多凸显的是建筑本身。
建筑结构不同
中国古典建筑通常极其注重整体观感。在整个空间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十分和谐,景观富有变化,呈现出错落感和层次感,且中国古典建筑讲究“天圆地方”,按中轴线建造和布局,强调整体的对称感和平衡感。
西方古典建筑则更注重建筑群的布局。采用中心布局的方式,中心的建筑单体是整个建筑群中最重要的,其余建筑单体则布局在中心点的延伸线上,且更注重建筑单体的本体特色结构,如围柱式结构、拱顶式结构,建筑单体以石柱为核心,依据所处时代的风格特点进行建筑的设计建造和美化完善。
建筑材料不同
中国古典建筑一般以木质结构为主。在古典园林建筑中,亭台楼阁、舫榭廊桥等基本元素大多以木材作为原料,辅以砖石、琉璃等传统材料,完成整体建筑的建造。西方古典建筑中则以石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搭配新型混凝土等,注重建筑的坚固稳定、安全耐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设计风格。
建筑色彩不同
中国古典建筑的整体色彩较为鲜艳自然。一般情况下,建筑主体以及柱梁等结构构件常常选用朱红色等暖色调,而屋顶、屋檐等处则选用青灰、蓝绿等冷色调。不同的建筑色彩也代表着不同的阶级身份,在设计修建中,工匠会严格按照制度建造,例如,北方皇家园林中的皇家建筑,琉璃瓦以红、黄两色为主,王公府邸则选用绿色,平民百姓不可以使用黄色等帝王之色。以古希腊古罗马建筑为代表的西方古典建筑则以白色为主色调,代表着纯洁完美,给人以庄重神圣之感。
建筑装饰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寓意,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的形象都会被用于中国古典建筑的装饰,例如,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祥瑞的象征,展现的是帝王之气,因此龙常常被用在皇家建筑中。而西方古典建筑,则经常使用雕刻作为建筑装饰,例如,在多立克柱式上,常雕刻有象征人体的图案,在科林斯柱式的柱头上则雕刻有忍冬草的图案,罗马时期的立柱则使用混合式雕刻装饰。
中西方古典建筑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形成了鲜明的差异。中国传统建筑突出的是中国文化中的“大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古典建筑讲究的是不同时代的精神特点,神人同形同性,以此形成了不同的建筑结构、不同的建筑色彩和不同的建筑装饰。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借鉴中西方古典建筑的不同特点,融合运用于现代建筑中,展现古典与现代的和谐之美。